單晶鐵電氧化物薄膜超彈性行為發現成果—新聞—科學網

2020-12-23 科學網
西安交大在《科學》發表
單晶鐵電氧化物薄膜超彈性行為發現成果

   A-C BaTiO3薄膜轉移前/後晶體結構示意圖、RSM及光學照片;D BaTiO3/Pt/Si的面外PFM相位圖;E 自支撐BaTiO3薄膜的STEM圖像;F原位SEM彎曲測試;G 原子模擬計算加載卸載過程彎矩與應變的關係;H彎曲前/後鐵電極化的演變圖

鐵電材料是一種具有自發極化,且能夠實現機械能和電能轉換的功能材料,在磁電互調、機械驅動、壓力傳感和數據存儲等領域具有廣泛應用。柔性電子技術正帶來一場智能可穿戴技術革命,而鐵電材料將在柔性電子領域將扮演重要角色。由於存在缺陷、晶界以及氧化物離子鍵/共價鍵本身延展性相對較小等問題,塊體鐵電氧化物表現出一定脆性和剛性。如何克服這些困難,在鐵電薄膜中實現超彈性和柔性,並將其應用在柔性電子器件中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聚焦此關鍵科學問題,西安交通大學電信學部教授劉明課題組和材料學院教授丁向東課題組合作,對鐵電單晶薄膜材料柔性和彈性的力學行為進行了深入研究,並取得了重大突破。《科學》雜誌於北京時間10月25日在線發表了其最新合作成果論文「具有連續電偶極旋轉的超彈性鐵電單晶薄膜」。

他們採用水溶性的Sr3Al2O6作為犧牲層,製備並剝離出大面積的自支撐BaTiO3 (BTO)單晶鐵電薄膜,實驗通過納米機械臂對其進行原位彎曲實驗,發現BTO薄膜能夠實現180°摺疊,其承受的最大彎曲應變高達~10%。同時實驗還發現在對其進行大角度壓縮後,隨著外力撤去,BTO薄膜的形狀能夠回彈,展現出超彈性行為。進而採用原子模擬計算發現,BTO薄膜的超彈性可能起源於鐵電納米疇在大應變梯度下a和c鐵電疇的可逆翻轉。同時在a和c鐵電疇之間產生了極化的連續翻轉,有效降低了能量勢壘,避免了因為疇翻轉而可能導致的斷裂。另外在彎曲狀態下,大應變梯度也將誘導出顯著的繞曲電效應,實現基於力電耦合的功能器件一體化,從而進一步加強基於柔性單晶鐵電薄膜相關器件的功能性。

基於以上研究結果,可以預期其他鐵電體中也應該存在類似力學行為,為其他鐵電單晶薄膜中實現超彈性提供了實驗依據。此外,具有超彈性的柔性鐵電薄膜也是良好的電場調控介質,將其與柔性鐵電薄膜複合,可避免傳統多鐵薄膜異質結中存在的襯底束縛作用,並顯著提高磁電耦合效應,為未來開發新型小電場可調的柔性磁電器件奠定基礎。

相關論文連結: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ay7221

相關焦點

  • :「剛柔並濟」構建氧化物鐵電褶皺結構
    褶皺的形成主要利用硬質膜/彈性基體中薄膜與基體存在的熱膨脹差異,當膜/基複合體系受到外界影響(如力、溫度、溶劑等),可在表面形成壓應力,當應力達到臨界值後材料表面產生力學失穩而形成褶皺。基於褶皺的形成機理,薄膜層應具有較好的力學性能,因此目前褶皺薄膜層主要以高分子和金屬材料為主。然而很少有功能氧化物薄膜被應用於褶皺結構中,這極大限制了微納米尺度褶皺的應用範圍。
  • 進展|多價態鈷氧化物薄膜體系B位陽離子遷移驅動的多態拓撲學相變
    研究表明,通過控制離子的有序遷移,可在過渡金屬氧化物ABOx中誘導產生拓撲學結構相變(topotactic phase transformation),從而實現材料在磁、光和電方面的物性調控。同時,離子遷移驅動的拓撲學相變過程的人工調製在化學傳感器、離子分離膜、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離子電池、氧化還原催化等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 潘曉晴教授團隊/聶越峰教授課題組在氧化物薄膜界面研究上取得新進展
    近日,南京大學現代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量子材料微結構研究中心潘曉晴教授團隊的聶越峰教授課題組發現在單原子層精度原位監控化學成分變化的新方法,可進一步提高氧化物界面製備的精度
  • "織紋"結構金屬氧化物納米薄膜問世
    (原標題:「織紋」結構金屬氧化物納米薄膜問世)
  • 揚大團隊提出提高MEMS陀螺儀性能新法—新聞—科學網
    為了提高陀螺儀系統的靈敏度,近日,揚州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副教授梁峰帶領的科研團隊對「MEMS陀螺儀的動力學特性」進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發現採用壓電薄膜可大大提高陀螺儀的靈敏度。該研究成果將為今後MEMS陀螺儀的理論研究和設計改進提供新的思路和技術儲備。相關成果發表在《國際機械科學》雜誌。
  • 西安交大合成耐高溫柔性環氧薄膜電介質材料—新聞—科學網
    有機薄膜電容因其超快的充放電速度、極高的功率密度、高工作電壓、低損耗等特點,成為重要的功率型儲能器件,在智能配網儲能、直流輸電、新能源汽車交直流變換等領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隨著功率型電力電子設備運行負荷的不斷增加以及小型化集成化的發展趨勢,薄膜電容的運行溫度將不斷升高。為此,開發高儲能密度、高儲能效率、高運行溫度的有機薄膜電容對於進一步提高電網的穩定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義。但受制於成本、加工性和穩定可靠性等因素,開發的高性能薄膜電容材料難以實現工業化應用。
  • 美研製「織紋」結構金屬氧化物納米薄膜
    但他們想用同樣方法增強金屬氧化物等材料性能時卻遇到困難:引入褶皺結構需要從多個方向對石墨烯多次施壓,而金屬氧化物太硬,這種施壓過程會使其斷裂,無法操作。「於是,我們嘗試用褶皺的石墨烯層作為模板,結果製作出褶皺的金屬氧化物薄膜。」領導該研究的博士後研究員陳伯彥(音譯)說。陳伯彥團隊將石墨烯沉積到受熱會收縮的聚合物底層上,底層在收縮過程中會將石墨烯擠向頂層,形成褶皺或凹裂結構。
  • 製備重堆疊二硫化鉭超導薄膜材料—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上海矽酸鹽所等
  • 《溶液法加工金屬氧化物薄膜及其電子應用》英文專著出版
    《溶液法加工金屬氧化物薄膜及其電子應用》英文專著出版 2020-07-09 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   近日,由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印刷電子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崔錚擔任主編的《溶液法加工金屬氧化物薄膜及其電子應用
  • 科研快報 | 理學院物理系陳朗團隊在合成二維鐵電金屬方面取得研究進展
    圖2 (SrRuO3)1/(BaTiO3)10 超晶格的電輸運及極化位移表徵通過電學性能測量,研究團隊發現整個超晶格在225K以上表現為金屬態 ( 圖2a )。通過更進一步的論證,研究團隊還發現導電金屬態的形成主要來自強約束二維金屬RuO2平面。從圖2b的SHG偏振信號及圖2c原位TEM表徵可以看出,整個超晶格不僅在BTO上表現為向上的極化偏移,單原子層SRO也跟隨BTO具有相同方向的極化位移。這說明了SRO層具有極性位移和金屬傳導性並存的特性。
  • 國際專家支招可持續發展—新聞—科學網
    納微世界美學與基礎科學」國際雲論壇   能源危機和環境汙染是人類社會面臨的兩大挑戰
  • 科學家成功製備重堆疊的二硫化鉭超導薄膜材料—新聞—科學網
    重新組裝的二硫化鉭薄膜打破了原母體的晶體結構,形成了豐富的均質界面,並獲得了比母體材料更高的超導轉變溫度和更大的上臨界場。相關研究成果日前發表於《美國化學學會雜誌》。 自1911年超導被發現以來,超導的研究成為凝聚態物理皇冠上一顆最璀璨的明珠。目前超導材料已應用在包括超導電線,醫院使用的超導核磁共振成像儀以及磁懸浮列車等各個方面。
  • 科學網—製備出大晶粒非層狀結構材料薄膜
    本報訊(通訊員周慧 記者楊保國)近日,合肥工業大學王敏和陳翌慶團隊首次製備出大晶粒非層狀結構的硒化鎳薄膜,並成功將其構築為光探測器陣列
  • 「自製」顯微鏡識破電子「相」—新聞—科學網
    LaCa0.33MnO3單晶薄膜樣品在160 K低溫下的變磁場循環MFM圖像。 一直以來,科學家對錳氧化物的龐磁電阻(CMR)效應研究始終保持高昂熱情。 所謂的龐磁電阻(CMR)效應,就是指隨著外加磁場的改變,錳氧化物電阻急劇變化。而恰恰錳氧化物這一特性,能夠使其具有成為新一代高密度磁存儲材料的潛力。 「而要精確調控龐磁電阻效應,其電子相結構以及電子相分離行為的測量、控制與理解都是必不可少的。甚至可以說,要理解錳氧化物的龐磁電阻效應,首先就要理解其電子相分離。」
  • 中科院高介電常數薄膜材料研究取得進展
    《科學時報》訊(記者  張璋)日前,兩種高K薄膜材料:鋁酸鑭(LAO)和鑭鋁氧氮(LAON)公之於眾。作為二氧化矽的潛在替代品,兩種材料可使半導體器件的尺寸在縮小到65納米或更小時,繼續遵從「摩爾定律」,在對現有設備進行一定工藝流程改造後,生產出更小、更快的晶片。
  • 科學網—製備重堆疊二硫化鉭超導薄膜材料
    中科院上海矽酸鹽所等
  • 「彈」然自若的智能新金屬—新聞—科學網
    然而受制於合金中的金屬鍵作用及線缺陷的易動性,傳統金屬材料的彈性極限一般不會超過1%。 此外,儘管傳統的鎳鈦基、鐵基和銅基形狀記憶合金可通過熱彈性馬氏體相變機制(一種「固—固」可逆相轉變)可以產生接近10%的超(偽)彈性,但難以突破克勞修斯–克拉伯龍方程(一種描述單組分系統在相平衡時壓強隨溫度的變化率的方程式),因而在寬溫域下無法呈現對溫度變化不敏感的窄滯後超彈特性。
  • 科學家發現乙醯膽鹼調控大腦學習記憶新機制 —新聞—科學網
    相關研究成果論文近日發表於《神經科學》雜誌。 學習記憶是大腦最迷人的智能活動之一,在清醒時,大腦進行學習記憶活動,在休息時(主要是在夜晚的睡眠階段),大腦對所學的內容加以記憶的鞏固。根據睡眠時腦電的活動狀況,可將睡眠分為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也稱快速眼動睡眠)兩個階段。
  • 南大團隊成功製備單胞層二維材料:成果登上《Nature》期刊
    被採訪者供圖 攝中新網南京6月6日電(記者 申冉 通訊員 齊琦)6日,記者從南京大學獲悉,該校科研團隊成功製備出基於氧化物鈣鈦礦體系的新型單胞層二維材料,該成果以《單層氧化物鈣鈦礦二維晶體膜的實現》為題發表在了國際頂級期刊《Nature》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