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女性「超A」風格的崛起會變成消費女權主義嗎?

2020-12-10 環球網

【來源:BOF】

Dr. Martens的馬丁靴越來越成為新一代女性反抗傳統女性美學的賦權象徵,在中國更是如此。其他品牌當然也想加入競爭。

中國上海——從朋克樂手、歌迷到趕場的模特,Dr. Martens在過去幾十年裡始終是眾多人群趨之若鶩的鞋履品牌。品牌造就了「馬丁靴」這一具有高辨識度的鞋款,從1980年代的朋克一路紅到1990年代的垃圾搖滾現場,如今還通過與Comme des Garcon、Vetements、Off-White等品牌進行合作,走進了主流時尚圈。最近,中國女孩們紛紛用一個特別的詞形容這雙靴子的風格——「超A」。瀏覽Dr. Martens的微博、小紅書等社交平臺可以發現,品牌非常熱衷於轉載易烊千璽、劉雯、歐陽娜娜、範丞丞等頂流明星的街拍和時裝大片,當然,也一定會在文案中提及自家的出鏡產品。而「超A」、「A爆了」這類詞就是明星街拍圖文中的高頻詞之一。

「A」這個形容詞最早起源於同人圈,該圈設定了一種特殊的世界觀,叫作「ABO世界觀」,代表了Alpha、Beta和Omega三種不同的人格類型。「A」即為「Alpha」人格的縮寫,同人文中常用「精英」、「主導」、「強勢」等字眼形容這種人格的角色。

而後,「飯圈」粉絲們開始引用這個詞,來讚美偶像的氣質或著裝風格給人「攻氣十足」、「王者氣場」之感。資深同人文寫手陸怡對BoF解釋道:「飯圈說的『超A』,就是誇自己的偶像造型看上去乾脆利落、很強勢、很有吸引力。」

「超A」作為形容詞,使用之初並沒有性別限制,但部分專家認為,「超A」實質是一種偏向於形容男性化的詞語。例如抖音發起過一項「超A背頭」的挑戰,參加者需要上傳自己模仿偶像梳著「背頭」的硬朗造型,並和裝扮前的照片一起放置製造出極大反差效,累計觀看人數已經超過了1.74億。這項挑戰中的「超A」就顯然被用來描述男性氣質。不少粉絲在微博發布偶像的照片時,會配以「超A」的讚美,表達對氣質硬朗的「小鮮肉」或長相英氣的女明星的崇拜(比如易烊千璽、陳偉霆、金瑞亨和天海佑希等)。

數字營銷廣告公司Red Ant Asia的高級客戶合伙人Ching Xie說:「現在這個短語在應用於女性時更加流行,表明她的外貌著裝很有個性、很獨特。」小紅書86%的女性用戶都認為,絕大多數使用「超A」作為關鍵詞的筆記,都與女性時尚和美妝相關。中國KOL營銷平臺帕克街(Park Lu)首席營銷官Elijah Whaley表示:「KOL們喜歡在小紅書上發布『超A妝容』、『超A風格穿搭』主題的教程視頻,這些內容生產幾乎已經成為了小紅書的一種亞文化。

在小紅書上,「超A」的風格被視作一種時髦女性的權力著裝。Red Ant Asia中國總監Linda Yu說:「女生們喜歡的馬丁靴、Oversized西裝、工裝外套、軍裝、飛行員夾克和搖滾風格服飾都被認為是『超A』的時尚單品。」一些超A風格穿搭教程還提取了垃圾搖滾風格、「性冷淡風「、街頭風格等偏向硬朗、率性的時尚元素。除了馬丁靴,還有一些中性鞋款也大行其道,比如戰鬥靴、Vans滑板鞋和Adidas的貝殼鞋。在小紅書「超A」風格的穿搭筆記中,大多數女性都偏愛穿以黑、灰、白三色為主的外衣。格子襯衫、闊腿褲、高腰牛仔褲、街頭服飾和Brandy Melville的衣服則是熱門的內搭選擇。在美妝方面,「超A」風格主要是指一些明豔利落的妝容。本土彩妝品牌完美日記曾在其小紅書官方帳號,把一款口紅色號稱為「『超A』的梅子色」,說「塗上它可以自帶女王氣場」。

儘管不同人眼中的「超A」風格可能仍有所出入,但總的來說,現在中國女性對於這種風格至少已經初步達成了一種共識——「超A」是一種充滿氣場和力量併兼具女性審美的風格。Ching Xie認為,希望自己看上去「超A」的女性一般都比較「積極進取」,有時甚至是「野心勃勃的,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什麼」。Linda Yu說,這非常符合Dr. Martens叛逆的理念,也跟當下流行的另一種少女感的時尚風格「形成對比」。

這種叛逆、利落的風格與中國傳統觀念中對女性氣質的要求相悖。自由造型師林文卓認為:「把自己打扮得『超A』是對形象的一種武裝,在一個女性氣質被固化的社會,女性需要通過著裝來強化和宣告自己的態度和力量。」在這種『超A』的裝束下,她們感覺「自己能有一個更舒服和灑脫的狀態」,過分體現柔美優雅或是女性身材的著裝,對她們而言反倒是一種束縛。

如果有品牌有意利用現下的「超A」熱潮,Linda Yu認為應該把重點放在拓展媒體內容和尋找對的合作夥伴上。

Olay在小紅書官方帳號上,給Pro X系列產品起了個綽號叫「超A瓶」。品牌去年還邀請李佳琦在天貓雙11購物節直播中,用「超A」的主題推廣該系列產品。再早時,Olay還用了一種更直接的「女權主義廣告」形式推廣Pro X系列,廣告拍攝一名女性乘坐著一輛火車,途徑的每個站點都代表了她人生中的某個階段,但在「婚姻」這個車站到達之前,她下車了。

而這也點出了當下另一個不可置否的趨勢,如今有越來越多的品牌廣告把「女性賦權」作為主題,例如SK-II在廣告中對「剩女」的概念進行駁斥,耐克(Nike)最近的廣告則描繪了一個無視周圍質疑聲,自信進取的女運動員形象。這些主題雖然與「超A」的時尚趨勢有所區別,但仍保有一些共性。

然而,「女權主義」廣告熱潮並沒有解決實質性的問題,一些女權主義者仍面臨著當今社會日益嚴厲的質疑聲。「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就在當局收緊對女權主義的控制之際,駐守在中國的企業卻開始集體意識到消費女權主義的潛在商機,」女權主義記者兼學者洪理達(Leta Hong Fincher)在她的最新著作《Betraying Big Brother》中指出,這些廣告是「脫離政治語境的」。

中國女權主義者在消費女權主義的問題上存在著一些分歧。有人認為,這些品牌為趨利避害,故意選擇了一種去政治化的柔和版本。對此,洪理達在書中引述中國女權主義者呂頻的觀點指出,這種「企業大力支持的女權主義「儘管本質上是以利益為驅動,但至少「可以擴大討論女性權利的場景」。

在中國市場的營銷中,Dr. Martens也沒有大肆使用「超A」一詞進行推廣,而是換了一種方式,強調馬丁靴的風格能夠「賦予女性力量」。根據帕克街的說法,Dr. Martens品牌大使宋妍霏可以幫品牌在社交媒體上贏得相當高的媒體價值。在Dr. Martens的線下活動中,她以皮夾克和一身「超A」風格裝束現身。為了幫品牌推廣10月的天貓直播活動,她在微博上發布了「我敢於活出自我」的宣言,獲得了超過8.3萬個贊。在活動中,當被問及Dr. Martens象徵著什麼時,她回答說:「自由。」

而馬丁靴自然也忘不了它那朋克搖滾的過去。Dr. Martens在去年的一篇微信推文內,放進了愛奇藝搖滾音樂真人秀《樂隊的夏天》的明星合照,圖中的明星都穿著Dr. Martens的靴子,包括傳奇搖滾明星羅琦。

RADII China的執行主編兼中國地下音樂人士Jake Newby說:「Dr. Martens體現自己與這檔節目頗有淵源的感覺,像是在試圖跨越商業性主流與亞文化意象之間的鴻溝。」

誠然,無論在中國還是在全球,Dr. Martens都為自己貼上了前衛和時髦的標籤,這使得它反傳統的歷史更容易被更廣泛的受眾接受。而之所以能夠在中國輕鬆發力,則得益於Dr. Martens近年在西方掀起的復興風潮。

自2013年被私募基金Permira(以投資Hugo Boss與Valentino知名)收購之後,Dr.Martens不僅與Marc Jacobs、Undercover和Supreme等品牌發售聯名系列,還把性手槍和紐約俱樂部CBGB的朋克風格再次帶入大眾視野。

2019財年,Dr. Martens錄得利潤增長率達70%,全球所有地區和銷售渠道都實現了雙位數增長。Dr. Martens亞太地區總裁Derek Chan表示,該品牌在中國經歷了「快速增長」,其去年的零售額增長了兩倍以上。他強調,電商是品牌重要的增長渠道,「Dr.Martens在天貓平臺上獲得了巨大成功」,在女性消費者當中最暢銷的還是那雙標誌性的八孔系帶馬丁靴。

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馬丁靴仍是一款象徵著「叛逆」的實體商品,對於想要打破傳統性別觀念、或想要表達更多元化身份的中國年輕女性來說,買下「叛逆」自然是一個最簡單不過的入門方式。

相關焦點

  • 訪談|從美國婦女史到中國女權運動史,女權主義如何改變世界
    後來我就寫了《女性的崛起——當代美國女權運動》這本書,在國內出版了,現在實體書可能沒有了,但電子版可以在網上找到。澎湃新聞:您的研究興趣是怎麼從美國婦女史轉向中國婦女史的?只有極少數覺悟的人,會看到特權的另一面,即特權也會對獲得特權者造成傷害。但是,有這種明智態度的中國男性屈指可數,大部分人都在性別特權或者是其它各種特權中被腐蝕了。無處不在的消費主義。澎湃新聞:今天的商業文化千方百計將女性塑造為消費主體,消費主義文化對中國女性地位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 佟新|女權/女性主義認知共同體的形成與發展
    摘要:』95世婦會的召開有效地促進女權/女性主義知識在校園的生產,並延續到網際網路中的各類新媒體寫作,新的社會空間作用於女權/女性主義的認知共同體的發展。從大學校園看,首先,性別研究課程使學生有機會將自身性別社會化的經驗納入反思中,學生對自我認知的渴望和探索直接或間接地形塑了性別知識的生產。
  • 中國女權主義發展簡史
    民國後期和新中國初期,經歷了封建王朝到西方民主意識的更迭,中國女性,中國女權開始覺醒,中國一大批有識女青年走出國門,學習西方文化,將女權帶入中國,給正處於封建社會末期的女性以新的希望,最顯著的就是上海,南京當時比較開放的城市,人們的思想逐漸開放,女性的權利逐步提升,當時就出現很多女權主義典範:宋慶齡,向警予,何香凝,秋瑾,鄭毓秀等等,他們參與中國社會建設,為女權奔走
  • 你還在誤解女權主義嗎?
    #我的愛情觀#你還在誤解女權主義嗎另外,一般也認為,女性主義和女權主義本質上相同,只是在概念上稍有不同,一些學者認為「女性主義」比「女權主義」顯得更加溫和,因而容易被人們所接受。一方面女權主義者認識到女性正在遭受來自社會的不公平待遇,另一方面這些女權主義者肯定女性的價值,並沒有將女性置於一種工具化的、私有化的物品或者無關緊要的次要角色。
  • 中國女權主義,正走向「反家庭主義」|西方女權和中國女權的區別
    No.1中國女權主義已經走向另一個極端 女權運動是國外提出來的概念,主張男女平等,但是傳到中國,卻成了另一個版本。 中國式女權主義,處處透露著不勞而獲的思想,根本思想還是停留在封建時代。 結婚前要求彩禮、房子、車子,男人還要能賺錢,甚至要求男人父母有退休金。
  • 為餘秀華貼上「女權主義」的標籤是對女權主義的褻瀆
    總體而言,我並不認為中國有所謂的女權主義者,頂多就是鼓吹女權主義的人。男權主義是顯而易見的存在。正因為此,作為挑戰男權主義的女權主義者才讓人心生敬佩。不知什麼時候起,詩人餘秀華被一些女權主義鼓吹者貼上「女權主義」的標籤。
  • 女權主義抬頭是否說明女性真正開始獨立?
    近幾年女權主義者的呼聲越來越高,呼籲全社會關注女性生存狀態,以使喚女性在社會生活中獲得與男性相同的機會。女權主義到底是什麼?拋開理論層面的解釋,女權主義是指婦女和男人徹底平等的思想和社會活z動,而女權主義也叫女性主義,即女性解放,性別平等主義。
  • 男權社會,為女性代言,如何對待女權主義
    曾有女權主義學者問我:「我們怎麼做才能成為你?」這更加深了我對這個觀點的自豪感。每次演講之後,我都會收到新的意約。這讓我在經濟上也有了些保障。很多年過去了。很多我的忠實女粉絲離婚了,我只能猜想問題應該出在她們丈夫身上。她們都表示贊同。但是我注意到這些持女權主義觀點的女性朋友們有一個共同點:對男人的怒氣越來越多,而且在她們眼裡事情永遠都有更深層的含義。
  • 中國式「女權主義」,逐漸被汙名化
    你是我的朗讀者,我是你的擺渡人古代女子講究三從四德,隨著時代變遷,女性開始高舉女權主義大旗,在這個男女平等的時代,女性在職場上擁有一席之地,她們智慧證明了自己,用實力贏得了男性的尊重。但由於有的人矯枉過正,過度化導致女權主義變得扭曲,產生一種只要男生不符合自己的要求,就會遭到網絡暴力的現象。因此只要現在談起女權主義,就會想起那些給男生貼「直男癌」」媽寶男」標籤的女性。這種所謂的女權主義讓男生產生了譏諷與厭惡。
  • 陳雁:女權主義術語在近代中國的翻譯與流轉
    既然含義不同、立場各異的女性解放訴求可能被歸於同一個「女權」詞語之下,那麼我們就無法否認可能也存在不同的詞彙代表著相同或相近的女性解放的意義。如果我們僅僅停留在考證「女權」詞彙確切出現的時間節點,實際上是將近代中國女權概念的研究範圍簡單窄化。所以本文選擇「女權主義術語」而非簡單「女權」一詞為研究對象,期望對女權概念在中國的翻譯與流轉過程展開更廣泛、更深入的考察。
  • 馮侖VS洪晃:女權主義是什麼?|共識
    馮侖:通常理解,我過去看到的許多說法,比較強調女性在一切方面跟男性都要無差別,都要一樣。洪晃:女權其實就是平權,不是嗎?中國是國家女權主義,就是在法律方面的平等,其實我們都有。你能當 CEO,我也能當 CEO,咱們就憑本事了,對吧?
  • 神奇女俠1984:人類貪慾和女權主義的隱喻 文/王珉
    80年代的美國,經濟高速發展,消費主義甚囂塵上,欣欣向榮下卻暗藏人的貪慾。電影中有2位反派,老闆麥克斯與芭芭拉,藉助劇情去展現人性中欲望的反噬和愛與希望的美好,正如諾蘭《蝙蝠俠》。導演派蒂·傑金斯曾公開表示:1984年是一個貪婪的時代,由此闡述整部電影節制欲望與救贖靈魂的敘事。電影不只停留在口頭勸善的層面,也體現在成長方面。女俠站出來臺詞大意是:大家不要貪心,貪心會遭報應。
  • 《古墓麗影:崛起(Rise of the Tomb Raider)》 蘿拉「崛起」的女權...
    以上這些橋段說白了,猶如放進盒飯的滷蛋一般讓我們屢見不鮮,但在《古墓麗影:崛起》裡,這些橋段被重新標上了一個醒目的註腳——無論是執著的父親、善良的朋友、天生一張明星臉的村民領袖,或是那個仿佛從《使命召喚》臨時調來的大反派,這些性格各異、背景複雜的男性們統統都變成了被拯救、被幫助、被救贖的對象,而且,他們的下場都挺慘!
  • 馬小鹽:女權主義,還是義和團式的女拳主義?
    即若這不當言論,發生在幾年之前,女權主義成員亦會以考古的耐心、偵探的機警、獵犬的嗅覺、受害狂的敏感,從故紙堆裡挖掘而出,發起新一輪的話語群毆。浙江大學社會學教授馮剛近日的離奇遭遇,即是如此。 1女權主義,一件時髦的理論禮服這讓我們不由發問,為何中國的女權主義如此敏感和好鬥?一種如此草木皆兵、杯弓蛇影、四處樹敵的主義,是真的在捍衛女性權力,還是義和團式的拳民表演?上個世紀以來,形形色色的主義與潮流,在社會各領域風生雲起。
  • 女權?女拳?—談談女權主義的「前世今生」
    這是一個很值得討論的社會現象,因為「女權主義」本身是一個舶來品,其發源於西方的女權運動,並在現當代發展壯大,隨著我國改革開放逐漸傳入中國並擁有了相當大的市場,女權主義究竟是什麼?它是如何演化發展的,筆者整理了一些相關資料進行簡要論述,聊聊女權主義的」前世今生「。
  • 如何正確認識「女權主義」?「偽女權」的本質是什麼?
    女權主義是怎麼發展的?女權主義思想是什麼時候萌芽的?現在一般認為女權主義思想萌芽於18世紀末期,代表性事件就是英國女權主義者瑪麗.沃爾斯通-克拉夫特出版了世界歷史上第一部女權主義著作《女權辯護:關於政治和道德問題的批判》。
  • 幾點看法:關於女權主義Online
    只是,在中國的具體語境中,女權主義通常呈現分裂的形態:一種常被避而不談的,是基於勞工、法律援助的NGO式女權主義,在被行政權力打壓的同時,也並不具有太大的市場能量;另一種則是基於線上輿論的女權主義——我將之稱作「女權主義Online」,且用於指代後文中的女權主義——她們試圖以對抗世界的刻板印象的逆反做法,進行自我意識的維護。
  • 從李小璐、馬蓉、白百何,看當代中國的女權主義!
    自古姦情出人命,而姦情也是中國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談資,人嘛,總有一顆八卦的心,最近李小璐和PGone同回男方家中且徹夜未出,陷入「出軌風波」。PGone開著李小璐的車把李送回家,快到李小璐家小區的時候他居然下來了,李小璐換到駕駛位開走,PGone自己打了輛專車回家。
  • 冠姓權爭議之下:偽女權主義的狂歡
    5月10日,自媒體博主papi醬發微博曬娃,卻因孩子隨父姓一事,被不少打著「女權」名號的博主,使用極其骯髒的詞彙進行詆毀與辱罵,由此掀起了新一輪的網際網路罵戰。顯然,在如此暴戾直接且流於形式的輿論和方式之下,這是一場網絡偽女權主義的狂歡。
  • 我國的女權主義是否已經變味?讓我們捋一捋女權主義的發展歷史……
    最近幾年,我們能發現,網絡上關於「女權」的話題越來越多,然而在這些話題下面,往往是吵得不可開交的男女群體。女權主義主張男女地位平等,消除對女性的壓迫,那麼為什麼這樣一個合理的訴求卻在我國逐漸變味,逐漸引爆男女群體之間的戾氣呢?我們先來捋一捋世界上女權主義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