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的今天,掌握一門對自己有用的外語尤為重要,雖說現在出國關於語言方面完全可以用翻譯軟體代替,但學習一門外語總歸對自己有好處。
一般來說,掌握一門外語的人大都會給自己取一個外國名,畢竟跟隨潮流嘛!實際上,早在多年以前,自己給自己取外國名就很常見了。
就拿抗日戰爭時期來說,那時日本間諜為了方便行動,就會給自己取個中文名,可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這些中文名翻譯成漢語意思之後,往往會讓人爆笑不止,下面咱們就來瞧瞧吧!
大家都知道,姓名是由姓與名組成,中國姓的起源可謂是非常之早,這些都是來源於古人對祖先的信仰。可日本就不同了,在社會出現階級之前,日本人只有名而沒有姓,直到社會出現階級之後,一些統治階級的貴族才有了自己的姓氏。
關于氏的取名方法,一般是以該家族在朝廷中的官位或者統治地域來命名,像統治出雲的就叫出雲氏,管理忌部的就叫忌部氏,至于姓,則是對氏的稱號,一般分為十幾種等級,且能世襲。
在日本統治貴族中,天皇自然是非常特殊的存在,因為他代表著神明,地位至高無上,所以他只有名,至于姓,那就沒有必要有了。即使是天皇的後代,為了彰顯自己的特殊,所以大都也是沒有姓的,至於出嫁的皇室女子,一般都是出嫁後隨丈夫的姓。
說完貴族階級,咱再來說說日本普通百姓。日本普通百姓只有名沒有姓的情況直到明治維新時期才發生了改變,甚至期間出現了強制性的規定,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原來在1870年,日本政府發出通知,普通百姓也可以擁有自己的姓,可是普通百姓已經沒有姓已經好幾千年了,所以大多數人並沒有把這通告當一回事,以至於日本政府發出通告時想像中的民眾擁護並沒有出現。
對此,日本政府再次發出通告,強制性的要求每一個百姓必須擁有自己的姓,從這以後,「姓」才在日本流行,且一直持續到現在。
前面也說了,由於文化存在差異,所以二戰時期一些做情報的日本人往往會給自己取個中文名,有些看起來還可以,可有些看起來就顯得有點不倫不類了。
比如關東軍都督府的小磯國昭,他就為自己取了個葛山衫的中文名,這個看起來還是比較正常的,當然不排除和自己的地位相關,所以在取名上還是能夠花些心思的。
像是其他一些日本軍官,取的名字可謂是笑死個人。如一位名叫山本健的日本軍官,給自己起了個範統的中文名,諧音過來直接變成了飯桶,他弟弟更是青出於藍勝於藍,給自己搞了個範建的名字,諧音犯賤,簡直一秒回到慶餘年有木有。
甚者還有叫梅天良的,簡直不要太形象,不知他們知道裡面的含義後,會不會大叫一聲「八嘎」呢?
喜歡潤界本地化,別忘了點擊關注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