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常想,什麼樣的詩最好,一定千人千面,一千人有一千首自認為的好詩都說不定
而我心中的好詩也有很多標準,其中有一個就是應景。
中午休息,一個朋友說要去爬山,問我去不去,正要上課呢,哪有時間去,於是兩人閒貧了幾句。最後人家爬山,我準備來爬格子。準備的功夫腦子裡就冒出了這句: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
突然覺得李白的這首詩真直白,又真貼合你心意。
詩不過四句:
山中與幽人對酌 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
比起他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這首清爽多了,沒有孤單寂寞冷,只見山花次第開,好酒的他自然不能棄了老朋友,一杯一杯復一杯,得說只有李白了,只有詩仙了,試問世間還有何人敢這麼寫詩,「天然去雕飾,清水出芙蓉」,他當得起!
這裡還有一個「幽人」,也是講究的安排。因為這個幽,既有環境的清幽,又含了人格的遺世獨立,同時,也告訴我們李大詩人交往的對象,是一個高人。
此幽人,不單單是唐朝詩人們心目中的道人,「丹灶三年火,蒼崖萬歲藤。樵歸說逢虎,棋罷正留僧。」這是晚唐李商隱的《幽人》詩,明顯只是指道人。
雖然我們知道,李白、高適和劉禹錫,曾經幹過山中尋找訪道的事兒,卻不過當時一種習俗,不過湊湊熱鬧罷了。作為詩仙,到底是把幽人當成了一個藝術上可以切磋,情趣上極為相近的朋友,且不分你我,我要眠,你去吧,明天你再來,帶著琴!詩自口中出,情打心間來,無需潤色,自然而然,信手就是一句千古絕唱!
這就是李白,愛他的千古無二的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