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融界信託
據普益標準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信託產品發行數量,在經過1、2月的大量萎縮後,伴隨著疫情的控制,在3、4月份,已經放量反彈。
在已經過去的4月份中59家信託公司發行了2434款集合信託產品(包含根據成立日期推算的發行產品),發行數量環比增加了29款,增幅為1.21%。其中,當月發行第一名的是民生信託,共發行了327款,第二名花落光大信託,發行了294款,第三名的中航信託發行了179款產品,外貿信託共發行了147款產品位列第四名,值得注意的是,這四家信託公司發行的產品就佔到了全部產品的38.91%。
從產品的期限來看,1年期至2年期(不含)產品的數量,有所上升,相比於3月份,上升了6.23%,而2年期至3年期產品,及3年期以上的產品發行的期限都有所下降。從側面反映出機構更熱衷於短期的產品,而對於中長期的產品持有謹慎態度。
4月新增人民幣貸款規模17000億元,同比多增6800億元,創歷年4月的新高。為緩解疫情對經濟的衝擊,國家政策加大了對企業信貸支持,貨幣政策較為寬鬆,以使其度過疫情難關。央行4月3日宣布進行定向降準並下調超額存款準備金率,降低了利率走廊下限,釋放流動性以支持實體經濟。
從信託公司投資最多房地產、基礎產業、工商企業這三個領域中,也反映出收益率有不同的下跌,以1-2年(不含)期限的產品來看,房地產領域產品平均最高預期收益率環比回落0.37個百分點至8.05%,工商企業領域產品平均最高預期收益率環比回落0.10個百分點至8.30%,基礎設施領域產品平均最高預期收益率環比回落0.09個百分點至8.03%。
普益標準研究員陳飛旭表示,我國的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全面復工復產開始,為促進金融體系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實體經濟融資環境會一直處於較寬鬆的狀態。在此背景下,信託產品收益率將呈現逐漸走低的勢態。
今年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後一年,然而,受肺炎疫情影響,今年我國經濟面臨的下行壓力更甚以往。2020年3月4日,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明確表示要加大公共衛生服務、應急物資保障領域投入,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據不完全統計,已有25個省市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及新型基建。基礎設施投資穩經濟的作用將進一步凸顯。在這一背景下,信託公司應把握機遇,加大基礎設施建設信託的展業力度,為實體經濟的發展貢獻信託力量。同時,也需要創新業務模式,積極探索PPP、基礎設施投資基金和基礎設施證券化等模式,豐富信託資金支持實體經濟的途徑,同時推動基礎設施建設信託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