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學習院大學教授、日本教育學會前會長、日本東京大學名譽教授佐藤學被稱為「行動的研究者」。
多年來,他陸續提出了「課堂革命是要保障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權」「家長要從參觀學習轉型為參與學習」等具有顛覆性的教育信條。他不僅走訪日本學校,也在世界各國展開講學,推動教育「寧靜的革命」。
這種「寧靜的革命」,是從各自呆坐的學習走向活動性的學習,從「習得、記憶、鞏固」的學習轉向「探究、反思、表達」的學習。
在教育革命中,教師是絕不可缺席的主角。2月27日至3月5日,佐藤學應華東師範大學教師教育學院邀請,率日本學習院大學教育學科師生一行18人來訪並開展學術交流。27日下午,佐藤學做客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以「專家型教師的學習與省察」為題分享了他的見解。
2月27日下午,佐藤學做客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以「專家型教師的學習與省察」為題分享了他的見解。
從「教學」的專家轉向「學習」的專家
在19世紀末,教師的教學技能往往通過經驗獲得。從19世紀後半葉到20世紀初,教師「專業化」的訴求隨著教育學與心理學研究的進步應運而生。「如果說19世紀和20世紀的教師是 『教學』的專家,21世紀的教師則該是 『學習』的專家。」
佐藤學解釋,這其中有兩層含義。一是21世紀學校教學體制的含義發生了變化——從以教師講授為中心的教學體制轉為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的教學體制,教師的專業性也因此改變:過去教師強調教學技巧,但現在的教師更要懂得為學生設計適合他們學習的東西,並評價學生的學習與反省情況,「學習的設計和反思將成為今後教師教學的工作重心。」
「在第二個層面上,教師自身成為了學習者。21世紀教師工作的本質不只是 『教學』,更是 『學習』。」
佐藤學尤其強調教師並非獨自一人在學習,而是在教師的共同體中成長,這種共同體可以用「同僚性」來形容。當學校以「同僚性」為基礎進行組織和運作時,這樣的學校最適合教師的學習和成長。
但目前的現實是,許多教師還沒有從同事的教學中進行學習的能力。佐藤學稱,不少老師習慣於「評課」,說這節課「好」或者「不好」,「好在哪裡」或者「不好在哪裡」,卻忽略了用一種謙虛的立場進行交流。
「我認為課例研究的目的不是 『評價』,不是 『建言』,而是觀察 『何處發生了學習』『何時學習受阻』這些課堂事實,再從中相互學習。」
教師必須是「工匠性」和「專業性」兼備的專家
「教師教育的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佐藤學反覆強調,當代教師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命題是教師必須是「工匠性」和「專業性」兼備的專家:作為「匠人」,教師的世界是由「熟練的技能」「經驗」「直覺」構成的,而作為「專家」,教師的世界是由「科學的專業知識」「技術」「反思與創造性探究」構成的。
他還感慨,英國在20世紀80年代就開始了對傳統教育的改造,歐美國家隨之掀起教師教育改革的高潮。「應該說,亞洲在這方面落後了,我們對這個問題的關注慢到了2000年以後。」
如今,歐美已把教師教育的年限從四年延長至六年(相當於以碩士為學歷標準),西班牙雖不發教育學的碩士證書,卻要求該專業的學生必須讀滿七年,「也就是說,培養教師要像培養醫生、律師一樣。」
「教師教育是一種專業性教育,更是一項艱難的課題。」佐藤學稱,他一直在思考教師如何能成為「專家」,如何能像醫生、律師一樣得到社會的承認。
「這其中有一個很大的問題,一般人或者教師自己都認為教師誰都能做,只要喜歡孩子、願意教書的人都可以當教師。但其實,世界上沒有比教師更難的工作了,沒有比教師更需要知識的工作了,也沒有比教師更能和社會發生緊密關係的工作了。」
好教師都是「安靜的」
佐藤學坦言,日本轉向21世紀的教師教育改革也慢了。年輕人失業率很高,不少19歲至29歲的人,尤其是女性跌入貧困階層,日本GDP增長在過去十年幾乎止步不前。
「但改革成功的國家也有。」他以芬蘭為例,「他們成功實現了向21世紀教育的轉型,沒有年輕人失業,經濟競爭力世界第一。還有加拿大、紐西蘭、澳大利亞、丹麥、荷蘭等國家的課程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你看加拿大沒有一個老師在黑板前獨白,學生們全部都在圍坐著開展協同學習。」
佐藤學提到,根據OECD的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的調查,越是發達國家,學習時間越短,學業成就越高,因為它們注重學習的質,而不是僅僅通過增加學習量來提高學業成就。相反,發展中國家學生普遍的學習時間都很長,學業成就卻相對低下。
此外,實現21世紀教育轉型的學校具備這樣一些特點:同時追求質量和平等、從程序型課程(習得、鞏固)轉變成項目型課程(思考、探究)、協同學習等。在他看來,新世紀的「學習」是由三種對話實踐——同客觀世界的對話、同夥伴的對話、同自己的對話構成的,這是「學習的三位一體論」。
「過去我們追求能幹的教師,現在我們追求的是會對課堂與自身進行反思的教師、會與同事共同學習的教師;過去我們追求的是教學改進,現在我們追求的是所有學生學習權的實現——每個人都成為學習的主人。」
「而這樣的學習,是從相互傾聽開始的。傾聽本身就是一種學習參與。傾聽他者的聲音,是學習的出發點。」佐藤學說,「現在一些學校裡老師的聲音還是很響,但好老師都是很安靜的老師。沒有一個地方像學校那般需要對話。校長、教師如果在那一本正經地獨白,下面是沒人聽的。我們要把獨白轉成對話。但對話不意味著七嘴八舌、說來說去,而是相互傾聽。」
來源:澎湃新聞
覺得不錯,請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