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媽媽們有沒有這樣的感覺:
自從寶寶開始吃輔食,每到飯點就是頭疼的時候,蒼天啊!又要餵飯了……
皆因每到這時候,寶寶就會變身小惡魔,總有N種辦法讓吃飯變成一場鬧劇:把飯當玩具、扔碗、搶飯勺、閉緊嘴唇猛搖頭等,媽媽簡直心力交瘁啊。
為了讓孩子多吃一口飯,很多家長會追著孩子餵飯,其實這樣做,害處真不少:
▶ 孩子進食過快,導致咀嚼功能不足,影響消化吸收。
▶ 過量餵飯可能將孩子的胃撐大,造成小兒肥胖。
▶ 餵飯時孩子老是「被打擾」,孩子的專注力容易被破壞,上學後容易變得「注意力不集中」。
▶ 習慣於「餵飯」的孩子,長大了獨立性差、容易產生依賴心理。
那麼,怎麼能讓寶寶吃放越吃越香呢?
1. 和家人一起進餐
2. 寶寶自己吃,不勺餵
3. 不給糊狀食物,直接給塊狀或條狀的手指食物
手指食物絕不是大家認為的那種「長得跟手指一樣的食物」,而是任何適合孩子用手拿來吃的食物,都可以叫做「手指食物」。
條狀、棍狀的可以做手指食物,片狀、塊狀、顆粒狀的也能當做手指食物,比如煮熟的西藍花塊、香蕉片、蝴蝶面等等。
什麼時候開始加手指食物?
這一點其實和給孩子斷奶類似,各大機構的說法也並不完全一致。
美國兒科學會:
孩子自己能坐起來把手或者其他東西放到嘴裡,就能用手指食物了。
世界衛生組織:
8個月大時就可以給孩子手指食物,和泥狀食物一塊,不作為主要食物。
英國衛生署:
孩子開始添加輔食後就能吃手指食物了。
Uptodate資料表明:
8—10個月大時,寶寶就有了用手指食物的能力。
原因很簡單,我們每個寶寶的生長發育時間都不一樣,得按照他自己的步調來。最為靠譜的時間應該是,當寶寶發出「我要自己吃」的信號時。
抗拒飯勺:扭頭躲開勺子、甚至是打掉勺子裡的飯菜等等;
食慾降低:對飯菜沒興趣、剛餵進去就給你吐出來;
躁動不安:拍桌子、啃咬椅子、一直不停哭鬧。
所以判斷寶寶到沒到可以吃手指食物的時間,以觀察為主,當你發現孩子已經明顯不想再被餵飯,想自己動手的時候,就該把吃飯的權利交給孩子,開始添加手指食物了。
具體添加的食物的性質:
通常,孩子剛開始吃的食物,軟硬程度大概長這樣:
看起來成形,但用手指輕輕一捏就爛。
另外,從食物的形狀上來說,剛開始給他長條棍狀的食物更好。
到孩子能用拇指和剩餘四指相對著抓起東西時,除了長條狀的,片狀的食物孩子也能hold住了。
再到他能熟練用拇指和食指拿起東西時,不管是圓的,還是塊狀的,孩子都能拿下。
寶寶在吃手指食物時,會遇到的一些問題:
不愛吃咋整?
很可能孩子是把眼前的這些東西當做玩具了,他不會像我們一樣覺得,這個東西是用來吃的。但只要孩子開始上手拍、玩、捏、丟,都表明他對這個東西是感興趣的,剩下的就好辦了。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我們親自示範給他看,孩子跟著學,或者寶媽抓著孩子的手把食物送到寶寶嘴巴裡。一步一步教,這樣反覆練習,寶寶就會明白這類食物是用來吃的。
吃是吃,但一吃就吐出來咋辦?
可能是孩子長期吃一種食物,吃膩味了,我們可以換個花樣試試;也有可能是寶寶本身對這個食物無感,畢竟寶寶也會有自己的口味偏好,多換幾種試試。
孩子還沒出牙能吃嗎?
孩子吃手指食物的標準不是出沒出牙,而是他是否有自主進食的行為。即便孩子的乳牙還沒長出來,但他的牙齦硬度是能處理得了這種性質的食物的,寶媽無需太過擔心。而且,寶寶在萌芽期時,適當咀嚼手指食物還能減輕出牙期的不舒適感。
家長還要餵嗎?
完全撒手不管還是不行的,對於我們精細動作發育較晚的孩子,自己拿著吃還不是很熟練,一餐下來很可能吃不飽,還需家長的輔助才行。另外,為避免他吃得滿身都是,簡單組裝、容易打理的的餐椅,一次性桌布,防水圍兜或反穿衣都是必須品。在此期間,寶媽要調整好心態,堅信自主進食是一件對寶寶百益無害的事情。
責編:琬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