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膩膩,我們去換衣服吧。」放學了,外面很冷,我先給膩膩換上厚褲子,避免她在路上著涼了。
有小朋友的媽媽看到了,問:「你們要去哪換?」我指了指教室旁的小房間。小朋友的媽媽有點無奈地說道:「不用啦,孩子那麼小,在這裡隨便換了就行了。」
我對那位媽媽笑了笑,便牽著膩膩的手往房間裡去。
在給膩膩換衣服的時候,我告訴她:「媽媽正在幫你換衣服。你看,你現在沒穿褲子,不能給其他人看到,所以要來房間裡換。」
寶寶入園後,很多爸爸媽媽都會擔心,寶寶要是在幼兒園裡受到傷害怎麼辦?如:會不會被小朋友欺負,會不會自己走樓梯,會不會撿髒東西放進嘴裡,會不會和異性小朋友一起上廁所等。
其實,爸爸媽媽的擔心是有道理的。但是,我們也總不能因為擔心寶寶受傷而不送寶寶入園吧。那麼,爸爸媽媽又該怎麼做才能讓寶寶遠離這些傷害呢?其實,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寶寶入園前,教寶寶學會自我保護。而對於該如何教,就需要爸爸媽媽參考我開頭的做法,將一些方法實踐於日常生活中。
如何避免寶寶被小朋友傷害
幼兒園裡,小朋友們搶奪玩具,互相打鬧的情況時有發生,如果寶寶不懂得保護自己,就容易被其他小朋友欺負。
爸爸媽媽在日常生活中,應當多帶寶寶出去接觸其他小朋友,並適當放手讓寶寶自己去和小朋友相處,自己則在旁邊照看就好。如果發現寶寶和其他小朋友起了衝突,這時,爸爸媽媽再適當介入。
小朋友搶寶寶的玩具爸爸媽媽應該教導寶寶學會拒絕別人,大膽向小朋友說「不」。「這是我先拿到的,你不能搶。」「這是我的,不能給你。」還可以教育寶寶要學會分享,鼓勵寶寶提出解決方法。「我先玩,等我玩好了就給你玩。」「我們一起玩吧。」
小朋友要打寶寶爸爸媽媽應該教寶寶,如果有人向自己揮拳,要馬上離開原地,躲避他人的傷害。並告訴寶寶,如果有小朋友要欺負自己,一定要大膽告訴大人。此外,也同樣要教寶寶學會大膽向小朋友說「不」,「你不準打我,你再敢打我,我就告訴我媽媽(老師)。」
寶寶欺負小朋友除了寶寶被小朋友欺負外,寶寶欺負小朋友的情況也時有發生。那麼,爸爸媽媽該如何幫助寶寶解決與小朋友的衝突呢?
首先,爸爸媽媽要先幫助寶寶接納情緒。「小朋友不肯把玩具讓給你,你很生氣,對不對?」再幫助寶寶了解事實,「不過,那個玩具是他的,不是你的,你不能搶。」然後提出解決方法,「你想玩的話,應該跟小朋友說:『能跟我一起玩嗎?』」最後,媽媽要引導寶寶再次嘗試,「來,媽媽帶你過去,我們去問問他。」
爸爸媽媽在寶寶和小朋友起衝突時,可以先將寶寶抱到旁邊去,並耐心地教給寶寶以上一些簡單的應對方法,就可以讓寶寶儘量少地和小朋友起衝突,避免被小朋友或自己傷害。
之所以說要將方法實踐於生活中,讓寶寶多去接觸小朋友,在寶寶真正和小朋友起衝突的時候教寶寶,是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讓寶寶真正理解並懂得將方法運用起來。
如何教寶寶注意安全
安全教育一直是幼兒園的第一教育,幼兒園老師始終會把對小朋友的安全教育放在第一位,實施於幼兒園生活的每件小事中。從這一點,也可以體現出對孩子進行安全教育的重要性。既然如此,安全教育肯定也需要由爸爸媽媽實踐於日常,而不能全交由老師。
爸爸媽媽在平時照顧寶寶的過程中,應該做到施教於日常,在生活中遇到什麼問題,就及時教育寶寶什麼。下面,我來列舉生活中比較常見的2個例子。
走樓梯:在牽寶寶走樓梯時,爸爸媽媽要告訴寶寶,走樓梯要一步一步走,腳要踩準,手要牽著扶手或大人的手。重點是,爸爸媽媽要反覆示範給寶寶看。在寶寶學會走樓梯後,爸爸媽媽要學會適當放手,緊跟寶寶身後,讓寶寶自己走。如果寶寶喜歡在樓梯蹦跳,爸爸媽媽不妨給寶寶來個假摔,讓寶寶感受重心不穩帶來的危機感,並告訴寶寶:「在樓梯上蹦跳,就會像剛才那樣,摔下去。你還要在樓梯上蹦跳嗎?」
開門:爸爸媽媽會發現,在開關門的時候,寶寶經常喜歡躲在門後,手也會習慣性地放在門上,或整個身體靠著門。爸爸媽媽可以用比較大的布娃娃示範給寶寶看:門是怎麼撞倒門後的布娃娃,怎麼夾住布娃娃的手,靠著門的布娃娃是怎麼在開門後摔倒的。爸爸媽媽還可以替布娃娃「慘叫」兩聲,「啊~好疼。」「哇~疼死我了。」並告訴寶寶:「你看,布娃娃疼嗎?以後爸爸媽媽開門,要記得退後一點,知道嗎?」「在幼兒園裡,一定不能躲在門口玩耍,知道嗎?」
如何讓寶寶少生病
想要讓寶寶少生病,就要讓寶寶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比如:教育寶寶飯前便後勤洗手,教育寶寶不要吃掉落弄髒的食物,不要隨意將手中的東西放進嘴裡,教育寶寶不能面對食物打噴嚏,看到小朋友打噴嚏要懂得避開等等。另外,堅持定期帶寶寶接種疫苗,尤其是當季、當年呼吸道流行病的疫苗,都能讓寶寶少生病。
而想要讓寶寶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同樣需要爸爸媽媽實踐於日常生活中。
洗手:在每次寶寶吃飯前或排便後,爸爸媽媽都要引導寶寶洗手,並為寶寶示範洗手的正確步驟。雖說洗手的步驟比較多,但其實,只要幫助寶寶實踐於每次洗手的過程當中,久而久之,寶寶不需要刻意去想起,就能知道怎麼洗手了。
洗手7步法:
洗掌心:掌心搓掌心洗指縫:手指交錯,掌心搓掌心洗手背:手指交錯,掌心搓手背,兩手互換洗指背:兩手互握,互擦指背洗指尖:指尖摩擦掌心,兩手互換洗拇指:拇指在掌中轉動,兩手互換洗手腕:螺旋式擦洗手腕,交替進行
吃東西:寶寶在吃東西時,爸爸媽媽要引導安靜地吃,手中有食物時不要亂動,以免食物掉落。在用勺子給自己餵飯時,碗要移動到下巴的下方,以便接住掉落的食物。如果食物掉落了,就不要了。
打噴嚏:爸爸媽媽要告訴寶寶,打噴嚏時會有口水(和鼻涕)隨著噴嚏一起噴出,很髒。所以,寶寶不能面對食物或面對小朋友打噴嚏。如果發現小朋友要打噴嚏,寶寶也要及時躲開或移走食物。爸爸媽媽在自己打完噴嚏後,也可以告訴寶寶:「你看,媽媽剛才走到房外去打噴嚏,因為媽媽不想噴到你。而且,媽媽還把手洗乾淨了。」
如何引導寶寶保護隱私部位
有研究顯示,寶寶不到3歲時,幾乎所有的孩子,都知道自己是男孩還是女孩了。
這個時候,爸爸媽媽要讓寶寶知道男女有別,教寶寶保護自己的性別隱私。具體該怎麼做呢?
在給寶寶洗澡的時候,就是給寶寶進行性別教育最好的時機。洗澡的過程中,爸爸媽媽可以告訴寶寶,哪個部位叫什麼名字。哪些部位是隱私部位,要保護起來。最重要的一點是,爸爸媽媽在生活中,一定要幫助寶寶保護這些隱私部位。比如:在給寶寶換衣服的時候,如果只是幫寶寶增減衣物,可以直接幫寶寶換。如果是要幫寶寶脫掉身上的衣服,就要把寶寶帶到沒有人的房間去。
在自己如廁的時候,爸爸媽媽也可以告訴寶寶:「寶寶,媽媽要來上廁所了,我要把廁所的門關掉,不能給別人看到。」並教育寶寶,「你是女生(男生),在幼兒園上廁所的時候,要和女生(男生)一起上廁所,不能和男生(女生)上廁所。」
只有爸爸媽媽先幫助寶寶重視起隱私部位,寶寶自己才能意識到隱私部位的重要性和隱秘性,才能更好的保護自己的隱私部位。
爸爸媽媽在寶寶入園前,應該在日常生活中施教,教育寶寶一些基本的自我保護。這樣,寶寶到了幼兒園之後,就能夠更好地保護自己。
我是@膩膩媽,堅持更新育兒知識。想了解更多養育寶寶的知識,請關注我。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向拍攝者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