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zjol.com.cn 2007年05月10日 14:48:35 浙江在線新聞網站
事件
還是停機!把幾個翻譯的電話挨個打了一通,義烏國際商貿城經營工藝品的小葉終於徹底失望了。五一節前被他們拿走的10多萬元貨物,看來是真的打了水漂。
那天,幾個翻譯來到小葉的攤位,說是有外商要進貨,本人走不開,由他們來代辦。這幾個人曾經來過幾次,人很爽氣,付款也及時,所以後來他們提出不付定金,先提貨,小葉想了想,也就同意了。
到了說好的付款時間,小葉找出名片,打通了其中一個翻譯的電話。對方卻有點支吾:外商還沒有把錢打過來,再等等吧,等等一定給你!
過了一個星期,小葉再打電話,已經找不到人了。
小葉急了,生意也不做了,直接按名片上的地址找過去,找不著翻譯,卻碰見其他幾個經營戶。一交流,大家心裡都涼了半截——又被騙了,總貨價有一百多萬元。
直到現在,沒有一個經營戶見過幾個翻譯所說的「外商」。到底是外商操縱翻譯玩「螞蟻搬家」,還是翻譯假借外商之名行詐騙之實?大家討論不休。
但不管怎樣,被弄走的貨物是追不回來了。
分析
有需求就會有商機,近年來,義烏的翻譯市場日漸壯大,翻譯從業人員早已突破萬人。除了英語翻譯之外,還有大量小語種翻譯。這其中,真正持有翻譯證、有從業資格的可能還不到一半,尤其是小語種翻譯更是如此。
由於環境的特殊性,業務聯繫、跑腿、打雜都是翻譯們工作的主要內容,語言服務變得不那麼重要。甚至有很多本來懂中文的外商,出於節約成本的考慮,也聘請翻譯來替他們處理一應閒雜事務。翻譯這個角色,在義烏小商品市場裡面,幾乎就成了外商本人的「替身」。經營戶和他們做生意,一般都不會多問。
所以,幾個翻譯說要幫外商進貨,經營戶一點都沒有懷疑。再加上義烏市場外貿訂單的「潛規則」,付一點定金就可以先提貨,上當似乎很難避免。
提醒
這類事件是市場經濟中不可避免的,而目前普遍欠缺的誠信更是增大了商貿交往的成本。經偵大隊民警說,在沒辦法改變某些不合理潛規則的前提下,最可靠的辦法,還是要靠經營戶們自身進行觀察和判斷。比如,多和對方聊聊天,獲得關於他身份、所在企業更多的信息,到網上或者打電話查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