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共謀而未共行是否構成共同犯罪?

2021-01-08 重慶綺惠律師事務所

作者: 行雲

例:邢甲與羅乙平日看不慣老陳頭盡與身邊美女把酒言歡,因此心生妒意,共謀殺掉老陳頭,以免他搶盡二人風頭,於是相約某晚潛入老陳頭家共同下手將其殺害之。但到了約定之夜,邢甲並未前來,羅乙一人將老陳頭殺死。

此案例邢甲與羅乙是否構成共同犯罪?學界有兩種觀點,否定說認為,邢甲與羅乙雖然有共謀殺老陳頭的故意,但缺乏共同犯罪行為,不能構成共同犯罪,邢甲只應對殺人的預備行為負責。而肯定說認為,共謀是共同犯罪行為,因此邢甲與羅乙應當構成共同犯罪。因為共同犯罪行為包括犯罪的預備行為和實行行為,共謀屬於犯罪預備,不能把犯罪的預備同犯罪的實行行為割裂開來。

到底傾向哪種觀點呢?不妨我們先弄清共謀是否屬於犯罪行為?

在單獨犯罪中,犯意表示屬於思想的範疇,僅個人犯罪意思的流露而已,沒有發生社會關係,所以不能認為是犯罪。而本案例中邢甲與羅乙是通過交流思想而形成共同犯罪故意,這種思想交流已經發生了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屬於行為的範疇,而不是思想的範疇。所以往往在二人以上犯罪思想的交流中會對犯罪進行謀劃、商議,決定共同實施犯罪,這就是刑法上的共謀。因此很容易得出共謀是一種犯罪行為。關於這一點,學界兩種觀點是一致的。否定說雖然不認為構成共同犯罪,但認為邢甲構成犯罪預備。犯罪預備也是一種犯罪行為。

其次,我們得弄清不同犯罪階段的行為之間是否可以成立共同犯罪行為?答案是肯定的。此案例中如邢甲與羅乙共謀又共同殺死老陳頭,當然構成共同實行犯;又假如邢甲與羅乙共謀而都未行,則構成共同犯罪的預備犯。而本案例中邢甲與羅乙共謀,邢甲未行,羅乙已行,兩者之間仍然構成共同犯罪。正如《法學詞典》276頁指出:不問是犯罪預備、犯罪既遂、犯罪未遂,均可成立共同犯罪。否定說之所以認為邢甲與羅乙雖共謀而未共行不能構成共同犯罪,是把犯罪的預備行為棄於共同犯罪行為的範疇之外,因此得出了錯誤的結論。

相關焦點

  • 【淺析】淺談共謀共同正犯在我國的適用性
    引言共謀共同正犯,是指兩人以上共謀實行某犯罪行為,但只有一部分人基於共同的意思實行了犯罪,沒有直接實行犯罪的共謀人與實行了犯罪的人,共同構成所共謀之罪的共同正犯。僅僅是對他人的罪行有認識,尚不能認定為有共謀。因此,在界定共謀共同正犯之共謀時,不能僅僅停留在「共同犯罪的故意」這一層面上,否則所有的共同正犯就都是共謀共同正犯了,而應該將是否具有正犯者的意思即是否為了實施自己的犯罪,作為區分共謀與共同故意的關鍵點,從而避免正犯的擴大化。
  • 淺析共同犯罪中犯罪形態的認定
    犯罪形態包括完成形態和未完成形態。通說認為,刑法分則規定的構成要件都是以既遂為模式的,相對於既遂犯而言,犯罪預備、未遂、中止稱為犯罪的未完成形態。在刑法中共同犯罪和未完成罪屬於犯罪的特殊形態,也是比較複雜的問題。因此,把刑法問題導向複雜化的領域就是共同犯罪和犯罪形態。在審判實務中,如何認定共同犯罪中犯罪形態問題,筆者簡要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 沒有共謀能否認定共同犯罪,如何認定共同犯罪?
    共同犯罪分為一般共犯和特殊共犯即犯罪集團兩種。一般共犯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而三人以上為共同實施犯罪而組成的較為固定的犯罪組織,是犯罪集團。那麼,沒有共謀能否認定共同犯罪,如何認定共同犯罪?網友諮詢:如何認定共同犯罪中的共同行為?
  • 張開駿 | 共謀共同正犯理論的反思
    共謀共同正犯的提出,勢必影響(共同)正犯標準以及具體案情的認定。中國刑法學應該堅持何種正犯理論,是否應當肯定共謀共同正犯,是亟需面對和解決的課題。一、日本共犯立法下共謀共同正犯理論的必要與意義(一)日本共犯立法和早期正犯理論及其存在的問題日本刑法規定,共同正犯是「二人以上共同實行犯罪的」共犯人(第60條),依據分則各條的刑罰進行處斷。教唆犯是「教唆他人實行犯罪的」共犯人,對其「判處正犯的刑罰」(第61條第1項)。
  • 本案是否構成共同犯罪?
    【分歧】  在本案的審理過程中,對王某、林某構成何罪以及是否構成共同犯罪存在幾種不同的意見:  一種意見認為,王某、林某構成故意傷害罪,是共同犯罪。王某、林某在主觀方面,具有共同傷害的犯罪故意,即「抓到小偷狠狠揍一頓」。在客觀方面實施了故意傷害的共同犯罪行為。
  • 寶樹學人 | 張開駿:共謀共同正犯理論的反思
    只有對於非提出犯意者參與謀議,雖未實施構成要件行為,但發揮了重要作用的共犯人,一方面不能認定為教唆犯,另一方面認定為幫助犯刑罰失衡,「共謀共同正犯」才有實益。換句話說,「共謀共同正犯」僅對非提出犯意、參與謀議且沒有實施構成要件行為但發揮重要作用的共犯人才有量刑上的實益。
  • 刑法讀書筆記:共謀共同正犯
    在討論「共謀共同正犯」概念是否成立之前,有必要先釐清「共謀共同正犯」一詞所指涉的現象為何。通常認為,共謀共同正犯是指「二人以上共謀實行某犯罪行為,但只有一部分人基於共同的意思實行了犯罪,沒有直接實行犯罪的共謀人也成立共同正犯」。但是,這一定義中「實行」一詞的含義並不清晰,進而何謂「沒有直接實行犯罪的共謀人」也不甚明了。
  • 「共謀共同正犯」理論在司法中的適用
    共同犯罪行為的階段也可能出現三種情況:一是共同實行行為,即各共犯人的行為都是實行行為;二是共同預備行為,即各共犯人的行為都是預備行為;三是二人以上共謀後,部分人實施了實行行為,另一部分人沒有直接實施犯罪的情況。這一種情況存在一定的爭議。我國刑法理論通說認為,犯罪行為包括實行行為與預備行為,共謀本身就是犯罪預備行為,因此只要共謀實行犯罪就是共同犯罪行為。
  • 共同犯罪中共同行為問題探析
    筆者認為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把握:   (一)共同行為必須是基於共同故意之上的行為  我們知道,共同犯罪的成立,共同犯罪人之間必須存在意思聯絡(或稱意思疏通),「意思聯絡是共同犯罪人雙方在犯罪意思上的相互溝通」,①共同行為成立的基礎就是共同犯罪人之間的意思聯絡。但在司法實踐中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即共謀而未實行是否構成共同犯罪,例如:甲、乙共謀攔路搶劫?
  • 未實施暴力的共同犯罪人是否構成轉化型搶劫罪
    故劉二牛構成盜竊罪,而張明敏則由共同盜竊轉化為搶劫罪。  第二種觀點認為:張明敏與劉二牛構成共同盜竊罪,在實施盜竊行為中,張明敏使用暴力致陳小妹受傷,系屬於共同犯罪的範疇,故其屬於典型的轉化犯,張明敏和劉二牛應按搶劫罪論處。  【點評】  筆者同意第二種觀點,分析如下。
  • 什麼叫共同犯罪?共同犯罪的分類
    圖一共同實行犯責任如何分擔?責任分擔原則:部分實(行為)、全部責任(後果)。如例四:甲乙共謀故意射殺丙 ,甲開一槍擊中丙,乙也開了一槍,未擊中丙 。故意殺人案如例6:甲乙沒有共謀,各射一槍致丙,但無法查明致命一槍是誰射擊。本案中,甲乙不構成共同犯罪,都定故意殺人罪,但無法證明丙的死亡因果關係,都定殺人未遂而非殺人罪既遂(這一點很多人,想不通的。)
  • 從一起搶奪案看片面共犯是否構成共同犯罪
    【分歧】  對於張某和李某是否構成共同犯罪存在不同爭議。  第一種觀點認為,由於張某和李某在整個犯罪過程中沒有犯意上聯絡,兩人沒有共同的犯罪故意,所以不構成共同犯罪。  第二種觀點認為,本案張某和李某的行為構成共同犯罪。
  • 青海事業單位公基備考:共同犯罪構成條件
    青海中公事業單位為大家帶來事業單位公共基礎知識《青海事業單位公基備考:共同犯罪構成條件》,希望可以幫助各位考生順利備考事業單位考試。  共同犯罪構成條件是刑法中需要我們加以掌握的一大重要知識點。在事業單位的考試中,需要我們對共同犯罪構成條件這一內容加以深入學習並進行熟練掌握,故下面就對該知識點進行深入講解。
  • 劉明祥:從單一正犯視角看共謀共同正犯論丨法學評論
    三、共謀共同正犯論引進之爭在我國,對參與共謀而未分擔實行行為者能否定罪處罰,從古至今幾乎沒有太大的爭議,結論都是肯定的。我國79年刑法典施行時期,主要對單純共謀者與實行者是否構成共同犯罪,存在肯定與否定兩種不同主張。
  • 共謀共同正犯脫離制度在我國刑法中的確立
    在我國司法實踐中,共謀而未參與犯罪實行的情形是客觀存在的。從解決共謀而未參與犯罪實行的行為人的刑事責任問題和完善我國共犯理論的目的出發,在我國刑法中確立共謀共同正犯這一概念是具有必要性和合理性的。而共謀共同正犯脫離制度又能有效地防止因共謀共同正犯概念的確立而造成的正犯概念不斷擴張的危險,而且這一制度能夠進一步限制共犯制度的處罰範圍。
  • 合謀盜竊並偷配鑰匙後未參與行竊也構成犯罪
    事後,曾某分4000元給靳某,靳某推託後分文未取。    【釋法】    本案中,對曾某構成犯罪無異議,爭議的焦點在於靳某是否構成犯罪及應如何處罰。    一、曾某和靳某的行為構成共同犯罪所謂共同犯罪,我國《刑法》第二十五條規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根據這一界定,共同犯罪的成立必須是兩個以上的人具有共同犯罪的行為。
  • 共同犯罪實行過限行為的界定
    ,因為新的犯罪情境的出現而實施的犯罪行為,在司法實踐具體確定行為人的刑責時應當看實施的犯罪行為是否超出行為人的共同犯罪故意,如果各共同犯罪行為人對新的犯罪行為存在明顯的意思聯絡,則不屬於實行過限行為,行為人應當對新的犯罪行為承擔刑罰責任,反之,同案人的行為超出犯罪的共同故意,則屬於實行過限行為,那麼行為人就不應當對新的犯罪行為承擔法律後果。
  • 共同實施了不同的犯罪能否構成共同犯罪
    雷某明知自己欠多人債務無力償還,黃某、徐某明知雷某對外欠債沒有償還能力,三人共同策劃向不特定公眾虛假宣傳雷某經濟實力強,騙取不特定公眾投資,並約定45%的提成給徐某、黃某,三人均具有非法佔有集資款的主觀故意,構成集資詐騙罪。陳某不明知雷某資不抵債的情況,只是為了獲取小額提成而幫助雷某宣傳集資,不具有非法佔有的目的,構成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
  • 共同犯罪中的罪量要素認識錯誤
    因此,不論是主觀上對罪量要素的錯誤認識還是客觀上罪量要素的存在狀況,都是在共同犯罪違法形態認定完成之後所要討論的話題,自然不會影響共同犯罪的認定,也不會因所謂「共犯的從屬性」而影響到教唆犯等非實行犯的歸責問題。(二)部分共犯人隱瞞犯罪數額例4:李某在張某掩護下盜得一提包,未打開便將提包交給張某。
  • 支配型共謀共同正犯的處罰原則
    刑法第26條規定,對於「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應當按照其所參與的或者組織、指揮的全部犯罪處罰」。其中,「應當按照其所參與的......全部犯罪處罰」,顯然是對「部分行為全部責任」原理的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