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今日頭條關注了一位美食大V,小雞嘎嘎香,我關注他的主要原因並不是他媽媽如何做出色香味俱全的家常普通美食(當然,他們全家人的廚藝確實都是槓槓的)!
我關注他的主要原因是他兒子宸宸,長得虎頭虎腦、胖乎乎的特別可愛,宸宸寶寶還是一個萌萌的「小吃貨」,胃口超級好,吃什麼什麼香,吃得又快又乾淨。
大快朵頤,全然沉浸在自己的大餅裡
大白饅頭都啃的開心
喝粥無法顧及其他
很多人都說看著宸宸的奶奶做飯是種享受,我想說的是看宸宸吃飯也是種享受,有種祖國花朵在成長,美麗向上普陽光的快樂心情。
放眼周邊吃飯困難戶寶寶,各種問題層出不窮,媽媽們的內心肯定是潰不成軍的。
如追著餵飯,媽媽追了一路,寶寶才吃了一口,從5點半追到6點半,飯菜冰冰涼,一看還剩多大半;
一口飯含在嘴裡就是不肯下咽,一直鼓著大腮幫子,非得在爸媽催促下才磨磨蹭蹭咽一口;
挑三揀四,要不不吃蔬菜、要不不吃肉、要不不吃主食,遇見自己不想吃的食物,如同遇到苦黃連一般;
吃飯不專心、不是看電視就是玩玩具,沉浸在其中不可自拔,完全忘了吃飯這碼事;
飯點不吃飯,媽媽剛把廚房收拾好,又喊著餓,要吃飯………
還真有因為寶寶不好好吃飯,導致媽媽情緒失控的事情發生。
前段時間,我還看了一個視頻,因3歲女兒不好好吃飯,親媽45秒掌摑9次,擊倒在地後爬起來繼續打。
根據了解,這位母親是因為孩子沒有好好吃飯,情急之下動了手。當地婦聯已經聯合多個部門對這位母親進行了教育和訓誡。
看來孩子不好好吃飯,真是老母親心中的埂。
世界衛生組織在第55屆世界衛生大會上通過並制定了一項兒童和青少年健康與發育戰略。此戰略指出:良好的營養是健康成長的基礎。
營養與疾病是一個循環中的兩個環節:營養不良導致疾病,疾病又導致營養問題進一步惡化。
雖然現在食物充足豐富,而0-3歲的寶寶,營養不良的發病率在直線上升,而這一階段的營養缺乏很難在童年後期得到補償。
媽媽們都希望自己家的寶寶像繪本《好餓的毛毛蟲》裡的毛毛蟲一樣,見到食物就大快朵頤,吃得又香又開心,而不是這個不要那個不要,能吃能睡的毛毛蟲最後化作了美麗的蝴蝶,能吃能睡的寶寶最後才能聰明健康。
良好的飲食習慣讓寶寶受益一生。
1.讓寶寶儘早學會自己吃飯
自由探索是寶寶的天性,媽媽們讓寶寶儘早的學會自己吃飯,在此過程中媽媽們除了需要適當地引導、還需要耐心,多給予寶寶鍛鍊的機會,孩子之所以像個孩子,因為他本來就是個孩子,什麼都需要學習練習。
下邊是《寶寶輔食添加每周計劃》中給出不同月齡的寶寶應該學習的技能,當然每個寶寶發育有所不一樣,僅供大家參考。
7個月,自己抓握食物;
8個月,自己抓取食物;
9個月,小顆粒狀食物鍛鍊寶寶咀嚼能力;10個月,鍛鍊小手精細動作,可以練習拿勺吃飯;
11個月,大顆粒狀輔食,進一步鍛鍊咀嚼能力,耐心等待寶寶細嚼慢咽;
1歲以上,讓寶寶參與食物的準備和製作;
2歲以後可以給寶寶嘗試用學習筷練習怎麼用筷子取食物。
2.創造良好的進餐氛圍
給寶寶從小灌輸「吃飯是件美好幸福的事情,是享受、是愉悅」的理念。讓寶寶對吃飯心懷喜愛,就需要創造良好的進餐氛圍。
例如宸宸家,他們是這樣營造良好的進餐氛圍的。
安靜有序的進食環境,他們家餐廳整潔乾淨,餐具擺放有序,每次吃飯的時候都是媽媽和奶奶坐在餐桌前,宸宸坐在自己的餐桌前,每餐的時間和地點都是基本固定;
吃飯時一心一意,從視頻中我們看出來,宸宸每次吃飯時都專心致志、一心一意,餐椅旁邊不會擺放玩具等雜物,也不會讓宸宸邊看電視邊吃飯,吃飯就是專心的吃飯;
媽媽奶奶的親切招呼吃飯聲音,每次宸宸吃飯時,媽媽和奶奶都會和他進行簡短的互動,媽媽讓宸宸感謝奶奶給他們做出豐盛的飯菜,媽媽和奶奶會表揚和鼓勵宸宸吃飯吃得好,或者表達清晰等。總之,每餐都是在愉快輕鬆的氛圍中進行;
不勉強寶寶進食,宸宸沒有挑食偏食的習慣,每次奶奶做出什麼吃什麼,如果自己家的寶寶對當餐食物不感興趣,或吃幾口就不吃,媽媽不要不要勉強,但要適時加餐,不能讓寶寶的胃口越來越小。
控制進餐時間,每餐進食的時間最好控制在半個小時之內,細嚼慢咽但不拖延,全家一起開始和結束用餐,進食時間太長會影響下一餐和做其他事情。
3.將食物變得有趣和豐富
宸宸之所以愛吃飯、吃的好,和他們家人精湛的廚藝是分不開的。
宸宸奶奶每餐非常注意營養搭配、有飯有菜、有素有肉、有粗有細,而且他們家飯菜的顏值也非常高。只有這樣,才能增加寶寶就餐時的樂趣,保證寶寶營養均衡,養成寶寶不挑食不偏食的好習慣。
宸宸奶奶做的金槍魚菠菜卷
宸宸奶奶做的藍莓山藥泥
為了寶寶營養健康,《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應保證食物品種多樣,建議平均每天攝入食物12種以上,每周25種以上。
每餐都應該有米飯、饅頭、麵條等主食,經常搭配全穀物、雜糧雜豆和薯類。保證魚、禽、瘦肉和蛋攝入充足且不過量。肉類優選水產品和禽肉,其次是瘦畜肉,同時還要保證奶和奶製品的攝入量。
看到這裡,很多廚房小白媽媽肯定會發愁,自己也想給寶寶做營養豐富、好吃又好看的輔食,可是廚藝不過關,有心無力。
現在媽媽們不用苦惱了,丁媽給大家推薦一本《輔食每周吃什麼》的輔食書。
這是一本專門為0-3歲寶寶打造的輔食添加書,幾乎涵蓋了所有0--3歲寶寶飲食中所遇到的問題。
例如寶寶添加米粉後,一次吃多少?一天吃幾次?用什麼衝米粉保證營養?
寶寶幾個月可以添加瘦肉?幾個月可以吃塊狀食物?
寶寶便秘如何吃?腹瀉如何吃?
寶寶缺鐵、缺鈣如何食補?
……
全書一共215道食譜,為寶寶搭配了每周的飲食計劃,一天吃幾頓?吃什麼?吃多少?怎麼吃?而且每一道輔食,都詳細標註了食材、做法,以及輔食的營養價值和功效。
這本書還是著名兒科醫生張思萊奶奶、《嬰幼兒睡眠全書》的作者小士大橙子和微博大V、婦產科醫生王玉玲聯合推薦,質量是非常有保證的,適合每個家有0--3歲的寶寶的媽媽們入手,可以為媽媽們分擔一些吃方面的育兒難題。(感興趣的媽媽們可以點擊下方連結,詳細了解)
4.增加活動量
寶寶活動量多,就會更容易感到飢餓,對食物更有欲望。
每天帶著寶寶進行戶外活動,例如散步、奔跑、踢球等,不但可以促進消化吸收,還可以促進鈣吸收,增加身體抵抗力。
蒙臺梭利認為愛模仿是孩子的天性,模仿是孩子學習的一個重要方法。
因此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榜樣,對食物有積極、正面的態度, 每餐進食的時間最好固定,每次吃飯時專心致志,不玩手機、不打電話、不偏食、不挑食,只要家長有良好的飲食習慣,寶寶也會有的。
良好的飲食習慣會保障孩子獲得全面平衡的營養,這些良好的習慣將使孩子受益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