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堂一個男子漢,哭什麼哭,不就是摔一跤嘛!」
「你是男孩子,就應該堅強,再疼也要忍著。」
「一個男生,怎麼那麼小家子氣?」
這些話是不是聽著很耳熟,做為一個男孩媽媽,我不僅聽著耳熟,好多時候自己也經常這樣做,在我初為人母的時候,還沒有學習如何教育和養育一個男孩時,也是生硬地將大腦中描繪男人的詞彙直接套在一個還在懵懂期的男孩頭上,我們從小告訴他們,摔倒的時候不能哭;脆弱的時候不能撲進媽媽的懷抱尋求溫暖。因為這樣才是個男人的樣子,男人就應該堅強,男人就應該學會隱忍,男人就應該不讓別人知曉自己的情緒。是的,這就是我們的普世價值。
可是我們一邊這樣教育我們的男孩,卻又一邊抱怨我們身邊的老公怎麼那麼木訥?怎麼那麼不會表達情感?怎麼在你難受的時候只會說「多喝點熱水」?
難道一個從小就學會隱忍,不讓表達自己情緒的男孩在長大的瞬間就突然變成一個體貼入微、關懷備至的男人了嗎?是不是我們太雙標了呢? 可見,我們之前的想法都錯了,無論男孩、女孩,當他們有情緒、不高興的時候都應該被理解、被看見,而不是說,因為他們是男孩,就要將情緒壓制、將需求弱化。
01 其實男孩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強大
當我們家中的男孩一點點長大,當初為人母的忙亂退去之後,開始認真系統地學習關於孩子的養育和教養,我堅信科學育兒必須是我們這一代父母肩負起來的社會責任。於是閱讀了好多相關的書籍,有《溫暖的孩子》、《養育男孩》等等,當我們閱讀了那麼多著名學者、教育家的育兒理念和兒童成長的案例報告後,我不禁覺得後背發涼,原來這麼多年,我們對待自己男孩子都用錯了方法。
其實仔細留意一下我們身邊的男孩,他們的內心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強大,即使是成年男人雖然表面看上去上都是鋼鐵直男,但往往遇到人生重大挫折時反倒比女人更脆弱。
就拿我們身邊最常見的一種現象舉例子吧,夫妻倆相伴到老,如果是老太太先離世,剩下老頭兒一個人生活,那麼老頭一般兩三年也就差不多走了。如果是老頭先走了,剩下老太太一個人過,通常老太太再活十來年也沒問題。這就是男人的心理脆弱和抗壓能力弱的體現,他們通常更害怕面對孤獨,再加上本來就不善於發洩情緒,最後積鬱成疾,也就成了必然。
其實這是我們整個社會的責任,我們本不該這樣對待男孩和男人,他們的情緒一樣需要我們的共情和理解,如果這樣的情緒被理解,這種模式被延續,或許我們身邊的男人在生理和心理健康方面都會比現在有很大提升。
02
男孩也同樣需要「富養」
我並不認同那句「窮養兒子富養女」,我認為男孩女孩都應該用父母的愛來「富養」。「富養」不是嬌慣,不是隨心所欲的滿足,而是我們用足夠的耐心對待孩子的認知不足;是我們要放低姿態和我們的孩子共情,理解他們的脆弱;是我們儘量用孩子的視角來觀察和看待他們的生活。與孩子情感共振,才是我們該給予孩子最高級的「富養」
仔細觀察一下我們生活中在中小學階段,男孩學習成績普遍沒有女孩好,而且班裡的班長、學習委員也一般都由女孩擔當,這是因為男孩在受自身分泌的睪丸激素的驅動下,更容易毛躁、衝動和注意力不集中,有一種叫做「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的症狀,就是俗稱的多動症,它出現在男孩身上的概率是女孩的5-10倍之多。所以即使我們不對給男孩們施加外部阻礙,男孩們自身的成長也是充滿荊棘和坎坷。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怎麼忍心依舊那麼嚴苛的對待我們的男孩呢?
其實孩子從小就特別需要父母的關注,他們從這種關注中建立起對社會的信任和愛,而好多兒童在幼年時期因為缺少父母的關注,就會將自身的需求隱藏起來,而這樣造成的後果就是在他們長大之後,要麼轉化成自身內在動力,要麼轉化成對外部的發洩力。
英國前首相邱吉爾,就因為幼年缺少母親的關愛,而一生備受抑鬱症的困擾。為了處理內心的敵意,減輕自己的抑鬱症狀,抑鬱症患者不得不去外界尋找敵人,這就是為什麼邱吉爾被指控為好戰分子的原因。
母親生下他之後就將他全權交給保姆照料,父親忙於政治,母親忙於社交,邱吉爾的少年時期就與母親關係的非常疏離,邱吉爾在學校念書的時候,無論怎麼寫信給母親要求回信或探望,母親都沒有給雨果回應。
而邱吉爾在印度服役期間,母親也只是在祖父和奶媽去世時寫過兩封報喪信。由於幼年時期與父母關係的疏離,讓邱吉爾在自我的內心一直沒有建立起完整的自我認知。晚年時邱吉爾雖已名滿天下,他卻對妹妹說:「我的成就極多,到頭來卻一事無成。可見他一生對外界權利和欲望的追求,也並不能撫慰他在幼年時家庭帶給他心靈的創傷。
03
讓孩子做自己,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而不是強迫孩子,將我們成年人的世界觀和普世價值強加給孩子身上。
在《小王子》一書中,向我們闡述了一個這樣的道理,人一旦長大就再也沒辦法了解孩子的世界了,所以成年人一貫喜歡將自己的思維模式強加在孩子身上,喜歡強迫孩子去做一些自己認為對的事情。於是成年人按照他們內心關於男人的標準強加在孩子身上,並讓他們從小按照這個模式成長。
在《爸爸去哪兒第一季》中,郭濤是典型的嚴父形象,也是子為父綱的一貫奉行者,他對兒子石頭的教育基本是,父親的話不可抵抗,無論對錯必須聽從。其實所謂對錯只是立場不同,我們一貫地站在成年人的立場去評判孩子世界的對與錯,只是因為孩子在父母面前沒有抵抗能力而已。
在一次晚上的聚餐上,因為石頭不願意表演節目而自顧的在院子裡玩了起來,郭濤卻認為是石頭不夠勇敢,刻意逃避,所以對石頭髮了火。郭濤認為石頭已經6歲了,是一個大孩子了,應該有男子漢的擔當,應該勇於面對,而不是選擇逃避,只要逃避了就是不勇敢。
殊不知這只是我們成年人的慣性思維而已,並沒有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和他發生共情。想想我們成年人自己,也會在面對生活中的改變時,也會因諸多的不適而逃避,並且我們還會給自己的逃避編制一個美麗的謊言來騙過大腦,逃避自責,更何況是我們的孩子呢?
我們為什麼對自己那麼寬容,卻對一個未成年的孩子那麼苛刻呢?如果孩子暫時不願意去面對的事情,我們首先要對孩子的情緒表示理解和認同,然後可以幫助孩子一點點客服心理區的不適,去迎接挑戰,當孩子看到了父母的理解就會接受來自父母的幫助,也會很快的接受改變,而這方面做得比較好的就是林志穎了。
林志穎和Kimi 與其說是父子關係,不如說更像是朋友關係,也許好多人覺得kimi太陰柔了,動不動就哭鼻子,又總喜歡粘著爸爸,不敢獨立完成任務。大部分人對比表示不理解,是因為在這些人的骨子裡過早的給孩子們貼上了男子漢的標籤,殊不知一個男孩的生理成長期其實是在13歲以後呀,我們卻往往要求一個男孩在幾歲的時候就有過分壓抑自己的感知和情緒,摔倒的時候不能哭;脆弱的時候不能撲進媽媽的懷抱尋求溫暖;我們小時候這樣要求我們的男孩,卻要他們長大了之後,突然變成一個能善解人意和表達情感的暖男,你們覺得可能嗎?這才是赤裸裸的雙標啊。
林志穎在面對Kimi的執著要求---要求住4號房子時,他並沒有直接反駁孩子,而是轉換了一個角度,因為自己喜歡體驗這樣的房子,不知道KIMI是願意住沒有爸爸的「豪宅」,還是願意陪爸爸一起住小房子時,Kimi立刻轉到了和爸爸統一戰線上來,難題立刻就迎刃而解了,在好多時候,孩子的壞情緒只是希望被看到、被理解,一旦情緒被理解,事情解決也就變得容易起來。
04
這種子為父綱的觀念,已經代代相傳了很多年,或許通過我們的努力在下一代身上可以看到改變。
人近不惑之年,開始慢慢看明白了一些之前很迷惑的事情。
有時媽媽經常說我們,這一家子都倔強的很,從你爸,到你哥,再到你的侄子們。
其實這並不是天生遺傳,而是我們後天在家庭生活中自然習得的一種模式,這種模式被代代相傳下來,於是就會出現媽媽有那樣的評價。
但是這種代代相傳真的永遠都無法打破嗎?當然不是,只要我們其中有一個人,認識到它的弊端,並且通過學習來改變它,那麼代代相傳就會被打破。
其實林志穎對孩子的教育理念就是從父親那兒裡繼承來的,或者可以說是父親榜樣的力量,林志穎雖然從小在單親家庭長大,但是父親卻給了幾個孩子最好的教育。
林志穎曾這樣描繪自己的父親,「父親常常把我們比作風箏,他對我們的教育也像放風箏一樣,從不壓抑我們的天性,讓我們自由發展,如果有偏差就會幫我們矯正。」如此開明的教育使林志穎受益良多。林志穎也在節目中表示從小到大父親一直鼓勵自己追求夢想,「把困難變成挑戰,把不可能變成可能」是父親常說的一句話,林志穎把這句話印在杯子上,時時激勵自己。
其實這樣的教育理念已經被越來越多的父母看到了,我們也在一點點的改變,但大多數父母是知道觀點,但落實到實處要執行的時候卻總是受阻,要麼自己控制不住,要麼就是總是反覆。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我們之前從父母一輩那裡習得的育兒觀太過根深蒂固,用二三十年習得的實戰經歷來對抗我們最近幾年才了解的觀念,這本就是一場力量懸殊的較量,是否能真正執行下去,一則考驗的是我們為人父母的耐力和自控力,二則考驗的是我們對新的育兒理念理解的深度。通過我的學習和實踐經驗來看,只有加強了對教育理念理解的深度,堅持的耐力只是時間問題。
也希望通過此篇小文,向那些正在向努力改變自己的父母提供一些素材,如果父母在孩子身上看到了很多困惑和問題,那這些問題一定不是孩子身上的,而是在我們父母身上,我們只有不斷地學習和修煉自己,才能在孩子身上看到改變。
家裡有男孩的父母,希望通過我們的共同努力,用更多的愛和理解來寬容我們的男孩,這樣在他將來婚姻生活中,才有能力收穫更多的幸福。今天我們為此多努力一點,他們將來在修正自我的路上就可以少付出一點。
作者:smile曉曉,一從一個文藝清新的少女成長為一個十歲頑童的辣媽。喜歡讀書,愛好寫作,一直堅信「腹有詩書氣自華」,堅持了十年的親子閱讀和陪伴,願意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陪伴孩子成長,一起成就最好的他和最美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