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別哭」究竟是我們對男孩正確引導?還是在養育上的缺失?

2020-12-22 百家號

「堂堂一個男子漢,哭什麼哭,不就是摔一跤嘛!」

「你是男孩子,就應該堅強,再疼也要忍著。」

「一個男生,怎麼那麼小家子氣?」

這些話是不是聽著很耳熟,做為一個男孩媽媽,我不僅聽著耳熟,好多時候自己也經常這樣做,在我初為人母的時候,還沒有學習如何教育和養育一個男孩時,也是生硬地將大腦中描繪男人的詞彙直接套在一個還在懵懂期的男孩頭上,我們從小告訴他們,摔倒的時候不能哭;脆弱的時候不能撲進媽媽的懷抱尋求溫暖。因為這樣才是個男人的樣子,男人就應該堅強,男人就應該學會隱忍,男人就應該不讓別人知曉自己的情緒。是的,這就是我們的普世價值。

可是我們一邊這樣教育我們的男孩,卻又一邊抱怨我們身邊的老公怎麼那麼木訥?怎麼那麼不會表達情感?怎麼在你難受的時候只會說「多喝點熱水」?

難道一個從小就學會隱忍,不讓表達自己情緒的男孩在長大的瞬間就突然變成一個體貼入微、關懷備至的男人了嗎?是不是我們太雙標了呢? 可見,我們之前的想法都錯了,無論男孩、女孩,當他們有情緒、不高興的時候都應該被理解、被看見,而不是說,因為他們是男孩,就要將情緒壓制、將需求弱化。

01 其實男孩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強大

當我們家中的男孩一點點長大,當初為人母的忙亂退去之後,開始認真系統地學習關於孩子的養育和教養,我堅信科學育兒必須是我們這一代父母肩負起來的社會責任。於是閱讀了好多相關的書籍,有《溫暖的孩子》、《養育男孩》等等,當我們閱讀了那麼多著名學者、教育家的育兒理念和兒童成長的案例報告後,我不禁覺得後背發涼,原來這麼多年,我們對待自己男孩子都用錯了方法。

其實仔細留意一下我們身邊的男孩,他們的內心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強大,即使是成年男人雖然表面看上去上都是鋼鐵直男,但往往遇到人生重大挫折時反倒比女人更脆弱。

就拿我們身邊最常見的一種現象舉例子吧,夫妻倆相伴到老,如果是老太太先離世,剩下老頭兒一個人生活,那麼老頭一般兩三年也就差不多走了。如果是老頭先走了,剩下老太太一個人過,通常老太太再活十來年也沒問題。這就是男人的心理脆弱和抗壓能力弱的體現,他們通常更害怕面對孤獨,再加上本來就不善於發洩情緒,最後積鬱成疾,也就成了必然。

其實這是我們整個社會的責任,我們本不該這樣對待男孩和男人,他們的情緒一樣需要我們的共情和理解,如果這樣的情緒被理解,這種模式被延續,或許我們身邊的男人在生理和心理健康方面都會比現在有很大提升。

02

男孩也同樣需要「富養」

我並不認同那句「窮養兒子富養女」,我認為男孩女孩都應該用父母的愛來「富養」。「富養」不是嬌慣,不是隨心所欲的滿足,而是我們用足夠的耐心對待孩子的認知不足;是我們要放低姿態和我們的孩子共情,理解他們的脆弱;是我們儘量用孩子的視角來觀察和看待他們的生活。與孩子情感共振,才是我們該給予孩子最高級的「富養」

仔細觀察一下我們生活中在中小學階段,男孩學習成績普遍沒有女孩好,而且班裡的班長、學習委員也一般都由女孩擔當,這是因為男孩在受自身分泌的睪丸激素的驅動下,更容易毛躁、衝動和注意力不集中,有一種叫做「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的症狀,就是俗稱的多動症,它出現在男孩身上的概率是女孩的5-10倍之多。所以即使我們不對給男孩們施加外部阻礙,男孩們自身的成長也是充滿荊棘和坎坷。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怎麼忍心依舊那麼嚴苛的對待我們的男孩呢?

其實孩子從小就特別需要父母的關注,他們從這種關注中建立起對社會的信任和愛,而好多兒童在幼年時期因為缺少父母的關注,就會將自身的需求隱藏起來,而這樣造成的後果就是在他們長大之後,要麼轉化成自身內在動力,要麼轉化成對外部的發洩力。

英國前首相邱吉爾,就因為幼年缺少母親的關愛,而一生備受抑鬱症的困擾。為了處理內心的敵意,減輕自己的抑鬱症狀,抑鬱症患者不得不去外界尋找敵人,這就是為什麼邱吉爾被指控為好戰分子的原因。

母親生下他之後就將他全權交給保姆照料,父親忙於政治,母親忙於社交,邱吉爾的少年時期就與母親關係的非常疏離,邱吉爾在學校念書的時候,無論怎麼寫信給母親要求回信或探望,母親都沒有給雨果回應。

而邱吉爾在印度服役期間,母親也只是在祖父和奶媽去世時寫過兩封報喪信。由於幼年時期與父母關係的疏離,讓邱吉爾在自我的內心一直沒有建立起完整的自我認知。晚年時邱吉爾雖已名滿天下,他卻對妹妹說:「我的成就極多,到頭來卻一事無成。可見他一生對外界權利和欲望的追求,也並不能撫慰他在幼年時家庭帶給他心靈的創傷。

03

讓孩子做自己,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而不是強迫孩子,將我們成年人的世界觀和普世價值強加給孩子身上。

在《小王子》一書中,向我們闡述了一個這樣的道理,人一旦長大就再也沒辦法了解孩子的世界了,所以成年人一貫喜歡將自己的思維模式強加在孩子身上,喜歡強迫孩子去做一些自己認為對的事情。於是成年人按照他們內心關於男人的標準強加在孩子身上,並讓他們從小按照這個模式成長。

在《爸爸去哪兒第一季》中,郭濤是典型的嚴父形象,也是子為父綱的一貫奉行者,他對兒子石頭的教育基本是,父親的話不可抵抗,無論對錯必須聽從。其實所謂對錯只是立場不同,我們一貫地站在成年人的立場去評判孩子世界的對與錯,只是因為孩子在父母面前沒有抵抗能力而已。

在一次晚上的聚餐上,因為石頭不願意表演節目而自顧的在院子裡玩了起來,郭濤卻認為是石頭不夠勇敢,刻意逃避,所以對石頭髮了火。郭濤認為石頭已經6歲了,是一個大孩子了,應該有男子漢的擔當,應該勇於面對,而不是選擇逃避,只要逃避了就是不勇敢。

殊不知這只是我們成年人的慣性思維而已,並沒有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和他發生共情。想想我們成年人自己,也會在面對生活中的改變時,也會因諸多的不適而逃避,並且我們還會給自己的逃避編制一個美麗的謊言來騙過大腦,逃避自責,更何況是我們的孩子呢?

我們為什麼對自己那麼寬容,卻對一個未成年的孩子那麼苛刻呢?如果孩子暫時不願意去面對的事情,我們首先要對孩子的情緒表示理解和認同,然後可以幫助孩子一點點客服心理區的不適,去迎接挑戰,當孩子看到了父母的理解就會接受來自父母的幫助,也會很快的接受改變,而這方面做得比較好的就是林志穎了。

林志穎和Kimi 與其說是父子關係,不如說更像是朋友關係,也許好多人覺得kimi太陰柔了,動不動就哭鼻子,又總喜歡粘著爸爸,不敢獨立完成任務。大部分人對比表示不理解,是因為在這些人的骨子裡過早的給孩子們貼上了男子漢的標籤,殊不知一個男孩的生理成長期其實是在13歲以後呀,我們卻往往要求一個男孩在幾歲的時候就有過分壓抑自己的感知和情緒,摔倒的時候不能哭;脆弱的時候不能撲進媽媽的懷抱尋求溫暖;我們小時候這樣要求我們的男孩,卻要他們長大了之後,突然變成一個能善解人意和表達情感的暖男,你們覺得可能嗎?這才是赤裸裸的雙標啊。

林志穎在面對Kimi的執著要求---要求住4號房子時,他並沒有直接反駁孩子,而是轉換了一個角度,因為自己喜歡體驗這樣的房子,不知道KIMI是願意住沒有爸爸的「豪宅」,還是願意陪爸爸一起住小房子時,Kimi立刻轉到了和爸爸統一戰線上來,難題立刻就迎刃而解了,在好多時候,孩子的壞情緒只是希望被看到、被理解,一旦情緒被理解,事情解決也就變得容易起來。

04

這種子為父綱的觀念,已經代代相傳了很多年,或許通過我們的努力在下一代身上可以看到改變。

人近不惑之年,開始慢慢看明白了一些之前很迷惑的事情。

有時媽媽經常說我們,這一家子都倔強的很,從你爸,到你哥,再到你的侄子們。

其實這並不是天生遺傳,而是我們後天在家庭生活中自然習得的一種模式,這種模式被代代相傳下來,於是就會出現媽媽有那樣的評價。

但是這種代代相傳真的永遠都無法打破嗎?當然不是,只要我們其中有一個人,認識到它的弊端,並且通過學習來改變它,那麼代代相傳就會被打破。

其實林志穎對孩子的教育理念就是從父親那兒裡繼承來的,或者可以說是父親榜樣的力量,林志穎雖然從小在單親家庭長大,但是父親卻給了幾個孩子最好的教育。

林志穎曾這樣描繪自己的父親,「父親常常把我們比作風箏,他對我們的教育也像放風箏一樣,從不壓抑我們的天性,讓我們自由發展,如果有偏差就會幫我們矯正。」如此開明的教育使林志穎受益良多。林志穎也在節目中表示從小到大父親一直鼓勵自己追求夢想,「把困難變成挑戰,把不可能變成可能」是父親常說的一句話,林志穎把這句話印在杯子上,時時激勵自己。

其實這樣的教育理念已經被越來越多的父母看到了,我們也在一點點的改變,但大多數父母是知道觀點,但落實到實處要執行的時候卻總是受阻,要麼自己控制不住,要麼就是總是反覆。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我們之前從父母一輩那裡習得的育兒觀太過根深蒂固,用二三十年習得的實戰經歷來對抗我們最近幾年才了解的觀念,這本就是一場力量懸殊的較量,是否能真正執行下去,一則考驗的是我們為人父母的耐力和自控力,二則考驗的是我們對新的育兒理念理解的深度。通過我的學習和實踐經驗來看,只有加強了對教育理念理解的深度,堅持的耐力只是時間問題。

也希望通過此篇小文,向那些正在向努力改變自己的父母提供一些素材,如果父母在孩子身上看到了很多困惑和問題,那這些問題一定不是孩子身上的,而是在我們父母身上,我們只有不斷地學習和修煉自己,才能在孩子身上看到改變。

家裡有男孩的父母,希望通過我們的共同努力,用更多的愛和理解來寬容我們的男孩,這樣在他將來婚姻生活中,才有能力收穫更多的幸福。今天我們為此多努力一點,他們將來在修正自我的路上就可以少付出一點。

作者:smile曉曉,一從一個文藝清新的少女成長為一個十歲頑童的辣媽。喜歡讀書,愛好寫作,一直堅信「腹有詩書氣自華」,堅持了十年的親子閱讀和陪伴,願意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陪伴孩子成長,一起成就最好的他和最美的自己。

相關焦點

  • 男孩並不是要「嚴厲」教育才能成器,男孩的養育「兵法」了解下
    上課說話、愛動、注意力不集中、字寫得差、背課文難,喜歡看漫畫書,愛看電視,愛上網玩遊戲……我們的男孩究竟怎麼了,學習能力總體上不如女孩。我們總會聽到,你還是男子漢呢,怎麼還哭哭啼啼的。而對於一個沒有自信的男孩來說,缺少克服困難和挫折的勇氣,無論是在現在的生活、學習中還是將來的事業發展中,都很難取得成功。
  • 你真的會養育男孩嗎?這本全球男孩父母育兒手冊為你解惑
    如果在養育男孩這件事上,你覺得迷茫、不知所措,如果你希望你的男孩能成長為一個積極、勇敢有責任心的優秀男孩,不妨去看下這本《養育男孩》。他一直覺得男孩們有能力,富有同情心,性格堅強,但是他們又是「脆弱的酷小子」,缺乏經驗、喜歡冒險,很容易犯錯,受到傷害。他們成長過程並非一帆風順,需要父母們更多的關愛、理解和引導。史蒂夫.比達爾夫曾說:「如果我們希望世界上有更多的好男人,就必須從現在做起,少一分責備,多一點理解。」
  • 如果我們希望世界上有更多的好男人,從現在做起II養育男孩
    >,這是一本教導我們如何幫助我們的男孩打開快樂之門,如何培養出一個強大溫暖、全面發展的青年。他的作品《養育男孩》、《男人的故事》、《快樂童年的秘密》、《愛的創造》已被200萬家庭所廣泛閱讀。在《養育男孩》中,比達爾夫為家長們揭示了男孩在從孩童向男人轉變的過程中面臨的所有最關鍵問題。
  • 《養育男孩》了解你家男孩,男孩成長中這3點值得關注
    偶然經過一個書店,本想給孩子挑兩本繪本故事,無意間看到書架上擺著一本《養育男孩》。拿起書隨手翻了幾頁,一瞬間我被書中的文字吸引住了,感覺這就是為我和孩子量身定製的呀,我太需要它了。於是激動的把它帶回家,待我細細品讀。
  • 正確養育男孩,建議收藏
    如何正確養育男孩傳送門——傳送門——澳大利亞育兒類暢銷書作家史蒂夫一比達爾夫,引用大量的醫學、心理學研究成果,為家長們揭示了男孩在從孩童向男人轉變的過程中面臨的所有關鍵問題,幫助父母如何讓男孩健康地成為一個男人。
  • 男孩性格要強,硬碰硬不合適,晚熟的男孩更需要父母正確的引導
    對男孩女孩的養育每個家長都會區別以待,女孩需要溫柔和充滿呵護的養育,而男孩子著被要求要嚴厲教育,因為長大後男孩將面臨更多叫做責任的東西,但其實對天生感情內斂的男孩需要更多的溫柔以待。姐姐和弟弟相差2歲,8歲的姐姐被告知自己是老大,要照顧弟弟,而弟弟也被告知要保護姐姐,讓著女生。
  • 楊爍對兒子嚴厲、卻是女兒奴,養育男孩和養育女孩真不同
    《養育男孩》和《養育女孩》出自於澳大利亞著名兒童藝術家和模範父親史蒂夫·比達爾夫,一度在全球暢銷,受到萬千父母的好評。這套不可逾越的育兒經典共分為兩個部分,分別從男孩和女孩的生理結構、性格特點和安全防範著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給父母們解決孩子成長路上所面臨的問題,幫他們打造優雅堅強的女孩和積極勇敢的男孩,不僅適用於歐洲父母,也適用於亞洲父母。
  • 0-18歲男孩養育指南 | 提前知道這些,輕鬆養育男孩
    一本養男孩秘籍——《養育男孩》,讀完我才發現,原來不是養兒子太累,是我們養育男孩的方式不對!無論在小團體還是在工作中,他都能很好地發揮指揮作用。體內睪丸激素含量高的男孩,通常具有很強的領導力。如果能引導「淘小子」把過剩的精力放在做有意義的事情上,說不定,這些男孩將來能夠成為了不起的大人物!
  • 養育男孩,媽媽要更努力
    史蒂夫•比達爾夫的著作——《養育男孩》,一口氣讀下來,終於找到一些養育男孩的道法門。大寶3個月時,我產假到期就上班了,那時我工作非常忙,但即使在忙,我也會到點下班,給孩子做輔食、陪他玩玩具,晚安故事更不可少,如今,兒子已經7歲,晚安故事依然是我們睡覺前必備項目。同時,史蒂夫•比達爾夫建議,當孩子上幼兒園時,男孩可以晚一年入學。
  • 生男孩還是生女孩好?各有優缺,重點是這一點!
    雖然我很喜歡女孩,但我認為無論男孩還是女孩,雖然因性別的差異而存在養育上的不同煩惱和擔憂,但如果父母從小把孩子教育好了,男孩女孩都同樣會讓父母收穫快樂。倘若沒有在孩子小的時候養成良好的習慣、學習興趣以及做人的品德,那麼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都會讓父母蒙羞,讓社會不恥。說到底,男孩、女孩,都是天生的璞玉,只看寶貝的持有者,有沒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能不能讓這塊普通的石頭髮光,是不是一個有心的養玉人。
  • 《養育男孩》:如何把你的男孩培養成強大溫暖、勇敢有擔當的男人
    而男孩的家長,無論兒子在校表現怎麼樣,溝通交流的末尾往往都喜歡歉疚地來一句:「男孩子頑皮,不如女孩省心,一天到晚惹麻煩,真是辛苦老師了。」新的研究成果表明,我們的直覺是對的,男孩和女孩在性格上確實不一樣,從出生時起雄性激素和雄性基因就造成了這種差異。我們應該懂得欣賞男孩的陽剛之氣,不管它以何種形式表現出來,都應順勢引導,而不是一味壓制。
  • 男孩女孩大不同,你的養育方式是對的嗎?
    她回答說:「因為女兒省心省錢啊,男孩多費錢,以後買房買車娶媳婦,一個都養不起。這都已經有一個男孩了,還不知道怎麼養,萬一二胎再來一個男孩,這日子可怎麼過啊?「大家都非常贊同這位媽媽的想法,覺得養育男孩比養育男孩要難得多,而且在金錢上的付出也更多。所以,很多人都會說:「會生的人生的都是女孩兒。」
  • 兒子不喜歡和同齡男孩玩?學會3招正確引導,很關鍵
    首先我們來分析一下孩子喜歡和女生玩而不喜歡和同齡男生玩的原因會有哪些?那麼,該如何正確引導孩子呢?離不開下邊3點引導:1.加強男性教育如果性別教育失衡,必然會導致孩子在性格上的缺失。讓爸爸更多加入到孩子的教育當中,增加競爭性、對抗性活動,增加孩子的雄性教育。
  • 【周醫微語】第105本書:《養育男孩》
    男孩常見「病」:如「不會做飯」「不會洗衣」……如何培養男孩對「性」的謹慎態度?體育運動,培養孩子們正確的價值觀。內容簡介千萬不要覺得你家的小寶貝還只是個孩子,就是這個男孩,他終有一天會成為一位兼具責任感和成熟魅力的頂天立地的男子漢。這一隱秘而巨大的變化,正發生在你與之共同生活的十幾年間。
  • 養育男孩的第一個關鍵詞
    養育男孩的第一個關鍵詞——尊重魚寶媽媽是在寶貝出生的時候才知道寶貝的性別的但當醫生告訴我是男孩時,我除了開心欣慰以外,其實是有那麼一瞬間我的表情是僵硬的。我並沒有重男輕女的思想,能夠有個女兒自然是一件很棒的事情,有個兒子也是不錯的!但出於性別,我肯定是更懂女兒的,所以面對需要養育男孩我其實是有些茫然的。正如有寶媽曾打趣說道:「我們愛這些孩子,但如果他們的XX或XY染色體跟我們不一樣的話,對我們而言,無異於探索異邦卻沒有地圖。」
  • 男孩天生需要忍受「委屈」?男孩女孩不一樣!
    一天,在樓下小區廣場上,一個四歲的小男孩和一個三歲的小女孩像放飛了的風箏,你追我,我追你,玩得一臉的燦爛。 眼看小男孩就要抓住小女孩了,誰知突然一個踉蹌,他撲倒在地,當即哇地一聲大哭起來。 一旁的爸爸趕緊安慰道:「起來,沒事,別哭了!」
  • 養育男孩:從男孩到男人的成長曆程!養育孩子是否男女有別?
    養育男孩:從男孩到男人的成長曆程看《養育男孩》前,我不確定養育孩子是否需要區別對待,認真讀過後,發現很有必要,性別差異是真實存在的。作者建議男孩3歲之前應該待在家裡。他不建議更早把男孩送到幼兒園,孩子會認為自己被拋棄了,更容易在情感上封閉自己。男孩的看護人無論是父母、老人還是保姆,都要對孩子有愛。
  • 《養育男孩》:怎樣培養優秀的男孩?從3個發展階段4個方面入手
    我們都覺得男孩有使不完的精力, 教養他們特別累, 而傳統教育只是一味要求男孩要像個男孩,卻不引導他們去體會這天性裡的力量意味著什麼。近來, 我讀了澳大利亞教育家史蒂夫·比達爾著的《養育男孩》,很受啟發。這是一本專門針對男孩的養育而寫的書,它教導我們如何培養出一個強大溫暖、全面發展的男孩。
  • 一個耳光就跳樓,是男孩太脆弱?養育不當他就是「脆弱」的酷小子
    史蒂夫在《養育男孩》裡指出,男孩的成長過程不是一帆風順的,世界範圍內的每一種文化都遇到了養育男孩的挑戰。男孩的成長要經歷三個階段,男孩之所以會遇到問題,是因為父母不知道在他們的成長道路上存在的這幾個階段,也沒有在適當的時候給他們提供正確的人生指導。
  • 李玫瑾:養育男孩,12歲前堅持這4點,孩子將來少走彎路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我的媽媽也經常跟我說「你小時候可比你弟省心多了」,是啊,養男孩確實要比女孩操心很多。而且在男孩長大成人之後,將要面對的社會壓力和家庭壓力相對來說也是比女孩大的。所以即使現在是男女平等的社會,但是由於男孩和女孩天生的很多不同,在養育方式上也應該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