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月月出院1周後回院隨訪(居中為月月媽媽)。
通訊員供圖
信息時報訊(記者廖溫勃通訊員黃小霞白恬黃璀玥)出生時僅540克,重量和一瓶礦泉水差不多,僅有成年人的巴掌那麼大,皮膚薄得像一層紙,連血管都清晰可見。在相關文獻中,這類早產兒成功哺育的報導很少,在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降生的超早產兒、超低出生體重兒月月(化名),經過醫護人員的救治,月月連闖幾道生死關,在出生後的第88天,各項生命體徵平穩,體重達到2205克,順利出院。據了解,月月不僅刷新了廣州成功救治早產兒最低體重紀錄,在救治期間未出現任何嚴重併發症更是堪稱「生命奇蹟」。
患高血壓的媽媽冒險懷二胎
月月的媽媽是一位有十年病史的高血壓媽媽,5月19日,月月媽媽產檢發現高血壓加重,出現子癇前期,隨時有可能進展為子癇發生抽搐。由於控制血壓不理想,且月月媽媽合併糖尿病、前置胎盤等問題,醫院在多學科會診後出於對母嬰安全的考慮,決定為月月的媽媽提前實施剖宮產。5月24日,月月提前降臨人世,這個出生才26周的寶寶,體重僅為540克,屬超低出生體重早產兒。
在月月出生那天,新生兒科啟動「護嬰特別行動小組」預案,由該院新生兒科學科帶頭人崔其亮教授擔任組長,為月月的救治保駕護航。月月出生時呼吸微弱、全身器官發育極不成熟,等候在旁的新生兒科醫護人員展開一系列復甦搶救工作,隨後,月月被迅速轉運到NICU病房裡,放置在特殊的保溫箱——「寶馬箱」(指一款高檔嬰兒培育箱,由於價格高達50萬元,所以被醫護人員稱為「寶馬箱」)裡進行下一步的救治。
9天拔氣管插管成關鍵
26周的月月肺部發育極不成熟,面對的第一大難題就是「保命」——維持呼吸。進入新生兒科後月月立即接受了肺表面活性物質治療,並在氣管插管下予以呼吸機治療,但這是一種創傷性較大的治療方式,容易導致肺部感染。「早拔管早撤機」成為行動小組的目標,醫護人員精心做好肺部疾病的治療和呼吸機管路維護,並逐步下調呼吸機參數。僅僅出生9天就拔除了氣管插管,出生37天就順利脫離氧療,不需要呼吸機,可自主呼吸。
成功闖過呼吸關成為救治順利的重要基礎。針對另外一個早產兒救治中的老大難題——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崔其亮教授和新生兒科主任醫師吳繁為月月制定了詳細的營養治療方案,並為了讓月月能儘快喝到母乳,從第五天開始,月月便從1毫升開始逐日增加奶量;到出生17天時,月月已經不再需要靜脈輸液補充營養,實現了母乳「全口餵養」。
8月20日,月月的體重達到2205克,各項生命體徵平穩,可以出院。
早產兒救治系統工程
可提高救治成功率
由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兒科主持、全省26間三級甲等醫院參與完成的超早產兒(胎齡小於28周)、超低出生體重兒(出生體重小於1000克)臨床多中心研究,對2008年至2017年共10年49萬多名住院新生兒,其中早產兒13萬多例,超早產兒、超低出生體重兒共3280例的臨床數據進行分析、研究。數據顯示,接受救治的超早產兒和超低出生體重兒在逐年增多,由2008年不足120例增加至2017年的600餘例,整體存活率也由2008年的42.9%上升至2017年64.5%。
月月的救治成功與先進的治療技術和管理理念密不可分。崔其亮介紹,在廣醫三院每年救治危重症新生兒接近2000例,其中早產兒佔60%-70%,為提高救治成功率,該院構建了早產兒救治系統工程,包括產前的管理、出生時的復甦、NICU的積極救治和出院後的隨訪管理等多個方面。
(責任編輯:董雲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