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物質生活的逐步提高,現在很多人對於飲食上的追求也是越來越高,並且很多原來不喜歡做菜的人,也開始慢慢走進廚房,希望做出幾道好吃的家常菜。而要想做出好吃的菜,除了廚藝之外,廚具的選擇也很重要,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就指出了工具的重要性。要想做出好吃的菜,炒鍋的選擇很重要,教大家如何選擇一口好鍋。
中華飲食博大精深,炒鍋也是烹飪過程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
中華飲食博大精深,裡面涵蓋的東西太多了,從食材的選擇、各種烹飪操作手法、到最後菜品「色香味俱全」的完成,確實是一個比較系統的工程,而炒鍋也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做不同的菜,需要不同的炒鍋,還有鍋的開鍋以及平時的保養,都是有講究的。
鍋的分類和製造原理,應該怎麼合理選擇
砂鍋
砂鍋是由各種不易傳熱的石英、長石、黏土等原料,經過高溫燒制而成的陶瓷製品,具有通氣性、吸附性、傳熱均勻、散熱慢等特點。「炒鍋」只是一個總稱,統指做菜用的鍋,砂鍋也算是其中的一種。砂鍋通氣性好,導熱和散熱都慢,不易破壞食材的整體形狀,熱得慢涼得也慢,整體的溫度比較恆定,最適合用來煲湯和小火煨制食材,比如說煲制各種養生湯,燉製排骨和紅燒肉。用砂鍋燉出來的湯和肉,那個味道和口感,是其他任何炒鍋都做不到的。
不粘鍋、電炒鍋和高壓鍋
不粘鍋是由德國人發明的,不粘的原理說白了就是在上面刷了一層不粘的塗層,起到了一個隔熱的作用,雖然不粘了,但是有些脫離炒鍋的本意了,炒菜時鍋氣提不起來。不粘鍋更適合西餐的煎炸,因為他們本身也不會炒菜這種烹飪手法。一般會做菜的人都不會用不粘鍋的,另外,即使是再貴的不粘鍋,操作不當或者時間久了,塗層都會掉。電炒鍋一般是用不鏽鋼做的,雖然方便,但是火候很難控制。高壓鍋,燉肉、燉排骨、煮飯效率高,適合上班族使用,最近幾年高壓鍋的工藝提升很快,燉出來的菜也算比較好吃了,但是比起小火慢燉的砂鍋和鐵鍋還是要差一些,但畢竟節省了很多時間。
生鐵鍋
生鐵鍋是用含碳量高的生鐵鑄造而成,簡單地形容就是將燒紅的鐵水澆鑄成一口生鐵鍋,成型後再打磨一下。生鐵鍋鍋體比較厚,而且粗糙,以前很多農村灶臺上燒菜的那種大鐵鍋都是生鐵鍋。生鐵鍋的特性比較均衡一點,炒菜也行、燉菜也行,但是從效果上來說,燉排骨、肉類不如砂鍋,炒菜不如熟鐵鍋,感覺有點雞肋。很多人分不清生鐵鍋和熟鐵鍋,說得簡單一點,生鐵鍋就是那種表面比較粗糙的、摔到地上容易裂開的鐵鍋。下圖是小編保養的一口生鐵鍋,有時也用。
熟鐵鍋
熟鐵鍋,在這裡就要著重介紹一下了。熟鐵鍋是用含碳量比較低的熟鐵製作而成,加熱淬火後打制而成。有工廠用機器壓製成型的,也有將書鐵皮燒紅後手工敲打的,大家可能見到過鐵匠鋪裡打鐵的場景,手工熟鐵鍋就是那樣敲打出來的,《舌尖上的中國3》裡也有介紹,手工打制的相對來說比較厚實,受熱要均勻一些。熟鐵鍋受熱快,最適合急火爆炒,飯店裡的廚師用的都是熟鐵鍋,另外它和生鐵鍋在燉菜的效果上相比,沒什麼區別,所以熟鐵鍋是最實用的。選擇熟鐵鍋,買那種幾十塊錢的機器壓制的就行,選對正規品牌的就行,大不了用壞了再換,手工打制的太貴,有條件的可以選擇,不過有點沉,想要學顛鍋的小女生就不要考慮了。下圖就是一口熟鐵鍋,看著顏色是銀白色的,那是因為沒有開鍋的原因,開完鍋後顏色就青色的或是黑色的了。
鐵鍋的開鍋和保養
通過上面的分析,還是熟鐵鍋最為通用,爆炒、燉菜都能用,這裡再說下開鍋。開鍋其實很簡單,在爐灶上使勁燒就行,上下、裡外全部燒紅,然後用涼水去激一下,不要怕炸裂,熟鐵鍋是不怕的,生鐵鍋不行。反覆燒紅、冷水激之後,抹點豬油或者植物油,就算開好鍋了。再好的熟鐵鍋,見水都會生鏽,所以每次洗完鍋之後,要放在爐灶上稍微一燒,以去除裡面的水分。另外,開鍋並不是說第一次買來後才操作的,平時鐵鍋不好用了,髒了,生鏽了,可以重新開一次,方法和上面說的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