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的腳步越來越近
在大家的記憶中
年味兒是什麼樣的呢?
年味兒 是大紅燈籠點「靚」容城
隨著鼠年春節臨近,市城管局在城區主次幹道掛上了紅紅的燈籠和中國結,營造了溫馨、祥和、歡樂的節日氛圍,成為城區一道靚麗的風景。
在華陽南路,工作人員正在街道兩旁的路杆燈上懸掛中國結、紅燈籠,一眼望去,成排的紅燈籠高高掛起,洋溢著喜迎新春的喜慶氛圍。
01
市城管局市容科相關負責人:
此次『懸掛燈籠』活動從2019年12月就開始籌備了,2020年1月13日開始懸掛的,力爭在22日前懸掛工作全部完成。
據了解,市城管局還將對崇明東路、葛洪路、河濱北路、高驪山路、寧杭路在國慶期間已拆除的五星紅旗進行重新懸掛;對華陽東西南北路、崇明東路、人民路、東昌中路等主幹道路燈燈杆上懸掛中國結掛件275組、紅燈籠掛件275組;對東大街、西大街、寶塔巷、北大街建設路等道路較狹窄的路段進行懸掛簡易中國結、燈籠,約400餘杆。
一盞盞大紅燈籠
一件件心形中國結
傳遞著新春的祝福
也讓廣大市民一眼就能感受到
濃濃的年味和欣欣向榮的面貌
年味兒 是土灶臺蒸包子
每到臘月,句容農村總是很熱鬧,家家戶戶都開始忙著蒸包子、蒸饅頭,這也是很多老句容人仍在堅持的習俗。蒸包子、蒸饅頭.....蒸的是美味,凝聚的是老百姓對於新的一年的期盼。
在後白鎮曹村村民鄒元紅家裡,正忙地熱火朝天。因為蒸包子工序複雜,村裡幾戶人家決定合作蒸包子,大家分工明確,幾個人包包子,一個人專坐鍋灶口燒火,還有人在揉面、炒餡,現場好不熱鬧。
和面、炒餡、蒸饅頭,濃濃的年味從蒸籠裡透了出來。
一籠籠冒著熱氣的蒸籠裡擺著剛蒸好的包子,新鮮麵粉的麥香,豆沙餡的甜香,菜肉餡的鮮香......
吃著剛剛出籠的包子,大家一邊幹活一邊有說有笑,其樂融融,冬天好像也沒那麼冷了。這種莫名的歡喜和滿足感讓人覺得,日子會如同剛出鍋的包子一般鮮香四溢,年味兒十足。
「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
過年了
很多人家都要蒸幾鍋
香噴噴的饅頭和包子
寓意人們新的一年生活
能夠「蒸蒸日上」
年味兒 是老手藝豆腐香飄四方
清晨5點,一陣陣濃濃的豆腐香味在後白鎮曹村村的鄉間小路上飄了起來,喚起了幾代人共同的味覺記憶。豆腐坊的謝載生今年58歲,在春節來臨前,無論颳風下雪,他都會堅守在這裡,為大家磨出香濃的豆腐,讓村民過一個「多福都富」年。
在謝載生20多歲時,就開始跟著師傅學習豆腐製作技藝,之後自己開起了作坊磨豆腐,算到現在都30多年頭了。在當地,說起他製作的豆腐,十裡八鄉的村民無不豎起大拇指。之所以這樣受歡迎,是因為他們製作豆腐的手藝「傳統」,是傳承下來的技藝。豆腐背後不僅凝聚了謝載生師傅的心血,更是對豆腐傳統製作工藝的堅守。
謝載生說:
每天凌晨四五點,隔壁鄰居還在熟睡的時候,我就起床幹活了,因為鄉親們5點不到就陸陸續續送豆子來了,可不能讓人家等著,我總想著早點起快點幹,讓鄉親們早點拿到磨好的豆腐。
「豆腐有多福都富的寓意,也希望大家吃上我磨的豆腐,都能吉祥如意。」
年味兒 是家門口掛起的鹹貨、香腸
香腸又叫臘腸,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北朝。在過去,往往只有到了過年才會吃香腸,而現在條件好了,想什麼時候吃就什麼時候吃。在句容,過年吃自製的香腸已經成為習俗,一直保留到了今天。
句容的傳統過年習俗,飯桌上必有一道菜就是香腸。每逢過年前,基本上句容家家戶戶的陽臺上、院子裡都開始曬起了香腸,大有一種「沒有香腸不算過年」的意思。
在句容,人們習慣從過年前兩個月就開始醃鹹貨了,有鹹肉、鹹魚、鹹雞、鹹鵝等,品種豐富,應有盡有。
年味兒 是百年非遺留住最美鄉愁
鄉愁是地方珍藏的記憶,也是地方文脈的延續。穿過首場冬雪洗禮後的農田,在郭莊鎮三陽地村,此刻,吳昌根、趙長新等舞龍師傅正圍坐在村委會副主任竇紅亮的辦公桌前,為年三十晚上的保留項目夜龍表演謀劃著。
龍舞隊出行時旌旗招展、鑼鼓鏗鏘,場面十分壯觀。龍舞以翻轉、穿越、迴旋、跳躍等多種技法,演繹出如蛟龍出海、似飛天入雲的各種龍舞陣勢,展示「龍的傳人」的豪邁氣概,抒發人們慶賀新春的喜悅心情,表達了勞動人民熱愛生活、祈盼幸福祥和的美好願望。
三陽地舞龍流傳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現有的舞龍隊為三陽地村村民於1978年自發組建,從1999年,團隊赴南京參加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舞龍表演,到舞龍隊赴北京參加迎接澳門回歸百龍大賽,榮獲唯一金獎……
年味兒
是大街小巷掛滿的各式春聯福字
是油鍋揭開時香噴噴的肉圓
是超市和菜場裡購買年貨的人群
是心心念念拆開紅包裡的壓歲錢
......
年味兒
是遠方歸來的驚喜
是一家人團聚的味道
當大紅燈籠高高掛起
你看到句容的年味兒了嗎?
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張慧民 周雪菲 張婷 明庭舒
通訊員 王維 陳夢雲 王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