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不吝」的美式中餐,也想在中國分一杯羹-虎嗅網

2021-01-14 虎嗅APP


日前,一則「全球中式快餐巨頭 Panda Express 熊貓快餐進駐中國」的新聞橫空出世。消息稱,熊貓快餐中國第一家店已經在雲南昆明啟動,此條資訊一出,迅速登上微博熱搜,以 1500 萬閱讀量在輿論場激起一片水花。


點評網站的上架、加盟信息佐證、經典的 Logo 和裝修風格,一切看起來確實是那麼回事。圍觀網友清一色擺出吃瓜心態,「這不是相當於『華萊士』『鄉村基』進駐美國嗎?」人們不能理解,Shake Shack 來也就罷了,美國中餐這打的又是什麼算盤?


等等,美國中式快餐真的跨越了太平洋嗎?


早在 2017 年,熊貓快餐的創始人程正昌就曾在一次採訪中暗示,中國根本不需要熊貓快餐這樣的「舶來本土品牌」,美國中式快餐本就是為西方人而存在的。


很快,有細心網友發現,這隻「昆明熊貓」好像有哪裡不太對勁。只要把大眾點評上的商家截圖和 Panda Express 的官方商標一比較,便能從細微的差異裡發現端倪。隨後,澎湃新聞英文版發文,表示熊貓快餐近期並無在中國發展的打算,程正昌本人也通過中國烹飪協會發表了聲明:昆明熊貓是假,美國熊貓並未進入中國,而是利用美國熊貓品牌影響力開山寨店,做假加盟。


這樣一臺「李逵李鬼」的鬧劇,最後在網友們一片「太好了,假的應該不會太難吃」的嘲諷中,默默收場。


美式中餐是中餐嗎?


網絡群嘲熊貓快餐,實質上嘲的是美式中餐。


左宗棠雞是一道典型的美式中餐。©Adam Lapetina


「混不吝」的美式中餐,從其出現伊始,用了不到百年時間,慢慢成為一種鮮明的文化符號,暗含著華人群體適應、融入、紮根於美國社會的過程。在這個過程裡,一部分根源被捨棄了,另一部分則被保留了下來。


漫步在美國街頭,總會輕易看到一座座淡黃牆壁的尖頂小屋,屋裡大紅燈籠高高掛起,招牌上的紅圈裡有一隻憨態可掬的大熊貓,並用英文寫著「中國美食」。


而大部分國人對美式中餐的初印象,往往來自於大洋彼岸影視作品的展現。美劇《生活大爆炸》裡,謝爾頓一周總有一天會留給中餐,也不止一次地表達過對這種神秘的東方食物的喜愛,只不過那個語境裡的中餐,是陳皮雞、炒雜碎,是操著福建、廣東口音的餐館老闆,是手機表情裡上面開口的白色外賣餐盒。


這是中餐,也不是中餐。


隨著 1849 年的淘金熱,大批移民從東方湧入,舊金山成為了中餐在美國的第一個落腳點。©SRA International


1849 年,一家擁有 300 張座位和調酒師的廣州餐館在舊金山落腳。源於 19 世紀加州的淘金熱,大批的中國移民漂洋過海來到北美尋求商機,作為首批來到北美的移民先驅,中國淘金者的到來也拉開了華人餐館在美國的第一章,廣州餐館便是當時華人來美之後的第一家中餐館,並在舊金山成為地標性的存在。


《從廣州餐廳到熊貓快餐》一書中,記載了當時中國移民從事餐飲業的狀況,「到 1850 年,太平洋、傑克遜和華盛頓大街上至少有 4 家中餐館……各個中餐廳相距不遠,形成一個更有識別性的中餐聚合區」。


和人們印象中的歷史不同的是,當時這部分中餐館並不是中國廉價勞工為安身立命而創辦的,事實恰好相反,有著多年廣州生活背景的華商,靠著前期積累的資本,在異鄉打造的,是他們眼中的高級中餐形式,甚至還在菜單中加入了西餐元素,來迎合白人群體的口味,成就了美式中餐的第一個高光時刻。


隨著越來越多中國勞工的到來,礦區餐館方才開始出現,為華人提供快速而廉價的餐食,也因此並未進入主流社會圈層。到了 19 世紀的最後 30 年,由於美國排華法案的頒布,之前隱藏的食物習慣差異與種族思維慢慢凸顯,並最終反映在國家對食物的態度中去,華人餐飲因此陷入低迷。


1890 年代,一家中餐餐廳的內部裝潢。©SRA International


轉機出現在 1896 年李鴻章訪美,中餐館的經營者們紛紛在這一外交大事中看到希望,一道「李鴻章雜碎」憑空起高樓,名人效應使得雜碎文化風靡美國,華人餐飲業再次復興。炒雜碎這道在中國並不存在的菜式,也成為美式中餐真正意義上的鼻祖。爵士音樂家路易斯·阿姆斯特朗1926 年的專輯《玉米雜碎》和垃圾桶畫派畫家愛德華·霍普的《雜碎館》便先後致敬了這道受美國人狂熱追捧的「中國菜」。


此後,美式中餐的隊伍漸漸壯大。1965 年,美國新移民法的實施,帶來了來自中國各地的新移民。其中就包括美國中餐女王江孫芸、發明左宗棠雞的中國臺灣廚師彭長貴、鼎泰豐的創始人楊秉彝,以及後來熊貓快餐的創辦者程正昌夫婦等等。他們的出現,使得美式中餐與城市精英階級相關聯,諸如木須肉、宮保雞丁之類的新式菜餚也開始出現在中國餐館的菜單上,掀起了新一輪中餐浪潮。


「現在正進行著一場烹飪的革命,無論在何處都有人上著中國烹飪課,湧入新開的中國餐館,將中餐外賣帶回家」。20 世紀 70 年代,著名美食作家、詹姆斯彼爾德獎創始人詹姆斯·彼爾德如此寫道。美式中餐,是區別與中式中餐,也就是本土中餐的存在;是中國食物在國土之外自成一派的呈現。中餐流行於美國的真實圖景,隨著時間起起落落,交織成一部人口、文化、社會網絡的流動史。


加州沒有牛肉麵


說回這次熊貓快餐的烏龍事件,即便是真的,它也並不是美式中餐進軍中國的第一次嘗試。


過去十年間,中國餐飲市場的競爭與角逐,是新浪潮打翻舊浪潮的十年,傳統的餐飲格局被改變,商機隨風而來又隨風而去,也讓不少來自異國的餐飲品牌渴望分一杯羹。



P. F. Chang's 是一家立足美國的亞洲主題休閒餐廳連鎖店,由 Paul Fleming 和 Philip Chiang 於 1993 年創立。©P.F. Chang's


2018 年,美國規模最大的連鎖高級中餐廳 P. F. Chang's 華館在上海開設首店,希望以「中國小酒館」的理念打開中國市場,可惜好景不長,哪怕在人們的餐飲口味越來越寬廣的彼時,美式中餐依舊置於一種尷尬的境地,不討好的價格加上清奇的菜式設計,在本土食客的眼中顯得不倫不類,華館最終草草收場。還有已經在 2016 年落幕的 Fortune Cookie ,這個曾經以一道麻婆豆腐芝士薯條打響招牌的國際餐飲品牌,也在中國被絆倒,沒能延續昔日的傳奇。


回觀「舶來中餐」進駐內陸的例子,最成功的反而是一家早就在海外銷聲匿跡的餐廳 —— 美國加州牛肉麵大王。


「我在加州找了一年多沒找到一家美國加州牛肉麵大王,回國在瀋陽火車站遇到了,應該把名改成地球唯一中國特色牛肉麵大王」。德克薩斯州有扒雞,加州則有牛肉麵。沒錯,就是那個攻陷了從一線到三線城市火車站的牛肉麵品牌,每每看到店鋪的名字,總會讓人有一種時空的錯亂感,好像加州的陽光海岸,此刻都濃縮在面前幾十塊錢一碗、面硬、湯鹹、肉柴的牛肉麵裡,一切盡在不言中。


西安街頭的一家李先生加州牛肉麵大王。©Siuyeh.wordpress.com


充滿異國風情的加州牛肉麵在來到中國之前,有兩個前身。第一個是由在美國從事餐飲的華裔吳京紅於 1985 年回國創辦的美國加州牛肉麵大王,第二個則是美國加州華裔李北祺最初開在美國的「牛肉麵大王」飯館。


祖籍重慶的李北祺從大陸輾轉到了美國讀書,後來開始經營飯店,因為牛肉麵做得好被稱作「牛肉麵大王」,在 1972 年到 1979 年間,陸續於洛杉磯開了 7 家分店。直到上個世紀末,他將加州牛肉麵大王開回中國,第一家店就開在北京東四西大街上,引起不小轟動,算是那個年代的網紅餐廳,甚至因為與美國沾邊,成為上個世紀 90 年代一眾年輕男女約會的首選。


作為記錄當代中國社會的諸多西方寫作者之一的何偉,他在《江城》一書中這樣寫道:「那是涪陵最近似於連鎖快餐的店面。館子裡有很辣的麵條,我一個星期去那裡一兩次,老闆娘經常問我她做的面是否符合正確的加州風格。我總是肯定她,說這的確跟我的期待一樣。他們甚至在餐館上還掛了英文牌子。」


從來自何偉的西方視角的凝視裡,我們可以知道兩件事情:加州牛肉麵在美國的影響範圍並不廣泛,尤其是中國的生意如日中天之後,李北祺的重心也完全轉移到了這裡;還有就是,加州並沒有牛肉麵,牛肉麵也沒有加州風格。


和 P. F. Chang's 、Fortune Cookie 相比,加州牛肉麵的反哺成功,有時代的加持,有獵奇的心態。樹林裡分出了兩條路,加州牛肉麵沒有選人跡罕至的那一條,而這一切,早已與美式中餐沒了關係。


食物,社會群體的標識媒介


無論是美式中餐在美國落地,還是海外中餐回到祖籍,都是一個充滿了矛盾的過程。


熊貓快餐在美國的成功,建立在社會大口味與市場需求中,讓中餐裡意境化的模糊,在一目了然的原料、烹飪方法和標準化製作裡,變為真實可觸的現實;而加州牛肉麵的流行,則是搭建在大眾的想像裡,國際因素和當地環境都影響了它的發展,最終展現出今天這般本土到不能再本土的形態。它們傳統的原型在經歷著文化嫁接時從未停止的磨合與重塑之後,已經變得面目全非。


不單單是中餐,許多異國料理在美國的歷史,就是一部適應美國社會的歷史。從加州卷到夏威夷飯,從必勝客到塔可鍾,它們有著地方文化,同時也擁有國際背景,在適應美國現代化廚房標準的同時,也再一次豐富了世界主義的概念邊界。


幸運餅乾也是美式中餐的產物。它的食譜基於傳統日本餅乾,被引入中餐餐廳,最後進入美國人的胃口。©A Brown Table


食物常常被當做一個社會群體的文化標識,它成為最唾手可得的媒介,為人們表達文化身份和進行自我認同提供標記物。任何一種飲食文化的延續與再創造,離不開傳說的源頭,也必須要經過公眾記憶的認可,在與「他者」的互動中,逐漸建構出一種新的身份認同。


如何判斷傳統的真實性?到底誰擁有一種飲食文化?最終的標尺又掌握在誰手中?


美式中餐就像一面鏡子,一邊折射著各種文化之間的誤解、歧視和壁壘,一邊又消解它,每一個參與其中的人都可以進入、甚至擁有它,但至少,最終的標尺不僅僅掌握在其創造者手中。




相關焦點

  • 「混不吝」的美式中餐,也想在中國分一杯羹
    ©Adam Lapetina「混不吝」的美式中餐,從其出現伊始,用了不到百年時間,慢慢成為一種鮮明的文化符號,暗含著華人群體適應、融入、紮根於美國社會的過程。在這個過程裡,一部分根源被捨棄了,另一部分則被保留了下來。
  • 美式中餐,很不中!
    20年的大廚,他每年都去中國學習中餐,最近因為上面diss美式中餐的言論,備受美國網友的攻擊。其實這裡不得不提到【美式中餐】這個詞了,如果你真的在美國吃過些」美式中餐「,你可能會懷疑「我是不是吃了假中餐」?
  • 美式中餐品牌在中國開店引好奇 顧客:味道不像中餐
    但該連鎖餐廳將其在中國開的首家店稱為「美國小酒館」——最早去那裡的客人正是這樣看待它的。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5月12日刊登題為《「華館」餐廳將類似於中餐的食物帶到中國來》的報導稱,35歲的金融業者張濟(音)說:「食物看起來相似,但你吃了後就會馬上知道,這不是中國菜。」
  • 老外的中餐:傳統中餐和美式中餐有何差別?國人快看不下去了
    中國是一個美食大國,自古以來,中國的美食就特別豐富,現如今,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越來越高,很多中國優秀的傳統美食也流傳到了外國,成為外國朋友們的最愛,可是在國外,中國的美食卻發展成了與中國美食不同的一種食物,我們稱它為美式中餐。
  • 錢佳楠:入鄉隨俗的美式中餐
    然而,我記得第一次在美國吃到深受歡迎的同名菜餚,不僅完全看不出雞肉本尊,當我咬破炸得結結實實的雞塊時,更是一口老牙酸到發麻,這之後再也不敢領教這道由美國中餐連鎖店「熊貓快餐」於上世紀80年代末發明的「名菜」。美式陳皮雞的靈感來源是「左宗棠雞」。這菜名乍聽源遠流長,卻是由中國臺灣廚師彭長貴於上世紀50年代發明的,後隨彭移居美國。
  • 老美喜歡的中餐,中國本土卻少見:關於美式中餐你不知道的冷知識
    綜合外媒近日報導,美式中餐在美國知名度不小喲,大家可能認當地的中國菜沒什麼特別。然而,許多被美國人稱為「中國菜」的菜餚,實際上是在美國發明的,從左宗棠雞到蟹肉仰光和幸運餅都是如此,中國本土卻少見。下面,這裡有六個美式中餐的冷知識,跟高贊君一起看看。
  • 印式中餐,美式中餐,和本尊一比,讓人感慨:中國廚師太偉大
    印式中餐,美式中餐,和本尊一比,讓人感慨:中國廚師太偉大!隨著中國的影響力在世界上越來越強,中國的美食也迅速地走向了全世界各地,在世界上的其他地方經常會出現一些中國食物,但是當我們中國人去品嘗的時候,大家會發現,不過是改良過的中國食物,所以都要打上外國的標籤,他說美式中餐,印式中餐,還有英式中餐!
  • 傳統中餐和美式中餐有哪些區別?其實中餐的變化更多
    哈嘍大家好我是美食奎,今天跟大家聊一聊傳統中餐和美式中餐有哪些區別,其實中餐的變化更多,大家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中國的美食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最為驕傲和自豪的存在,中餐有著多彩的文化內涵和紮實的技術基礎
  • 美式中餐「殺」回中國開店遭瘋狂吐槽:真想好了嗎?
    想知道在美國大受歡迎的中餐廳「進軍」中餐大本營反響如何?請點擊下方視頻↓據美媒報導,該連鎖餐廳在中國的首家分店開始試營業,不過店名卻改成了「美國小酒館」。不過,當美式中餐來到「中餐大本營」,接受吃過見過的中國「吃貨們」的品評時,會獲得怎樣的分數呢?據《華爾街日報》報導,一名品嘗過菜品的中國顧客給出的答案是,「我不認為這是中餐,這是美國人想像的中餐應有的味道。」
  • 白人大廚侮辱美式中餐,認為它不配稱中餐,網友:說的是公道話
    同樣隨著這些華人到達這些城市,他們也把中餐帶到了這個地方,而這些中餐經過了多年的發展,融合了當地的一些特色,但是這樣的中餐卻讓一位白人大叔感到不滿。就比如美式中餐來說,已經不能算純粹的中餐了,而且這位白人大廚侮辱美式中餐,認為它不配稱中餐,但是一些國內的網友卻說,這位大廚說的是公道話。
  • 那些變了味的美式中餐是怎麼來的?
    1840年代華工進入美國後,各種各樣的中國食材和烹調方式就隨之飄洋過海,來到美國。從最初被白人嗤之以鼻,到今天遍布街頭巷尾,中餐與中餐館經歷了多少考驗,長期以來不為人知。近年來隨著華裔美國人歷史研究的發展,中餐的歷史也逐漸吸引了專業學者的興趣。
  • 致敬老一輩移民 美國華裔業者推美式中餐快閃店
    中國僑網8月27日電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為致敬老一輩移民以餐飲業謀生的艱辛歷程,更沿習美式中餐這一特殊菜系,美國「君子食堂」於26日正式推出「好日子外賣」快閃店,用新營方式為食客提供左宗雞、芥藍牛、炸雞等傳統美式中餐菜品。
  • 美式中餐還屬於中國菜嗎?美國網民的回答亮了,看看他們怎麼說
    當然,傳統中國菜能在海外發展出不同版本的中國菜,也源自於中餐烹飪文化的博大精深,能在調味品和烹飪方式以及食材上靈活變化來迎合當地老外的口味,成為他們喜歡吃的一種食物。那麼美式中餐還屬於中國菜嗎?這個問題在quora就引起過老外的熱議。
  • 老外懵了:美式中餐是什麼鬼,難道我吃的不是正宗中國菜?
    老外懵了:美式中餐是什麼鬼,難道我吃的不是正宗中國菜?哈嘍,大家好,今天我們要說的是中國菜,這有啥稀奇的的,我們不是天天吃,要說做的最好吃的自己家裡不算,就外面的館子都能給你列出幾十個。不過,小編今天要說的是「另類」的中國菜,這中國菜,咋還另類了?快跟著小編一起去看看吧。隨著時代的發展,許多菜系互相融合,現在也是做到了可以不出國門就可以品嘗到其他國家的風味。這中國菜也順應著潮流,傳到了國外,只是到了國外,這中國菜搖身一變,變成了「美式中餐。」這下外國友人可是懵了:美式中餐是什麼鬼,難道我吃的不是正宗中國菜?
  • 美媒:上海開了一家「美式中餐」館
    參考消息網2月16日報導 你能想像生活在中國卻很懷念中餐嗎?這是真的。據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臺網站2月12日報導,那些吃著中餐外賣(譬如「左將軍雞」)長大的、現在僑居中國的美國人在中國卻吃不到這樣的中餐,因為在中國國內壓根兒就沒有。
  • 美式中餐還屬於中國菜嗎?美國網友這樣回答,你覺得呢
    美式中餐除了中文面向世界,外國人還喜歡中國的美食,我國的各種飲食文化也在國外掀起了熱潮。美式中餐那很多人就會問了,像這種被改版了的中餐還屬於中國菜嗎?這個問題一度在國外網站引起大的關注。美式中餐雖然經過各個國家改造過後的中國菜中國人並不那麼喜歡吃了,但是這些不同版本的中國菜不管是在烹飪方式還是食材處理方面等都是以正宗的中國菜為基礎借鑑的,起源於此,所以,這也算是一種中國菜
  • 在美國,哪些「美式中餐」曾超越了你的想像,挑戰了你的味蕾?
    去到美國,發現都不認識中餐了。美式中餐和我們心中的中餐完全是個兩個不同物種。比如中國有很多大家喜愛的家常菜,比如為人所知的西紅柿炒雞蛋、酸辣土豆絲、尖椒回鍋肉、滷肉飯等等,但去到美國中餐廳,看到的卻是一些「匪夷所思」的菜名,比如雜碎(Chop Suey)、左宗棠雞(General Tso's Chicken)、酸甜雞(Sweet Sour Chicken)等等。
  • 美式中餐連鎖來中國開店,是梁靜茹給的勇氣嗎?網友:開眼界了
    在世界各地美食原教旨主義者都不罕見,比如說如果給義大利人吃菠蘿pizza,他們就會抓狂,如果讓日本人看到美國發明的加州卷,他們也會很憤怒,然而這段時間卻有網友發現一家美國的中餐連鎖居然跑來中國開店了,難道是梁靜茹給他的勇氣嗎?
  • 老外提問:正宗中國菜和美式中餐有什麼區別?
    老外提問:正宗中國菜和美式中餐有什麼區別?中國菜是全世界美食裡面最廣泛的,幾乎到哪都可以看到有關中國菜的影子,而美式中餐也很受歡迎,至於外國人所吃到的中餐和正宗的中餐有何區別所在呢,這點也只有品嘗過的人才知道,如今這兩者美食都深受年輕人的喜愛。
  • 外國人提問:為什麼大部分中國人不喜歡美式中國菜?
    中國菜一直是靈活多變的菜餚,很多菜餚可能名字相同,但是不同地區有不同做法,聰明的中國廚師總會因地制宜做一些符合當地人口味的食物。這也是正宗中國菜區別於美式中國菜的一個原因。吃美式中國菜的外國人可問題又來了,美國人喜歡什麼樣的中餐口味。因為美國的氣候環境宜人,他們只喜歡酸甜口味,所以在美國的中餐要想生存必須抓住酸甜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