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則「全球中式快餐巨頭 Panda Express 熊貓快餐進駐中國」的新聞橫空出世。消息稱,熊貓快餐中國第一家店已經在雲南昆明啟動,此條資訊一出,迅速登上微博熱搜,以 1500 萬閱讀量在輿論場激起一片水花。
點評網站的上架、加盟信息佐證、經典的 Logo 和裝修風格,一切看起來確實是那麼回事。圍觀網友清一色擺出吃瓜心態,「這不是相當於『華萊士』『鄉村基』進駐美國嗎?」人們不能理解,Shake Shack 來也就罷了,美國中餐這打的又是什麼算盤?
等等,美國中式快餐真的跨越了太平洋嗎?
早在 2017 年,熊貓快餐的創始人程正昌就曾在一次採訪中暗示,中國根本不需要熊貓快餐這樣的「舶來本土品牌」,美國中式快餐本就是為西方人而存在的。
很快,有細心網友發現,這隻「昆明熊貓」好像有哪裡不太對勁。只要把大眾點評上的商家截圖和 Panda Express 的官方商標一比較,便能從細微的差異裡發現端倪。隨後,澎湃新聞英文版發文,表示熊貓快餐近期並無在中國發展的打算,程正昌本人也通過中國烹飪協會發表了聲明:昆明熊貓是假,美國熊貓並未進入中國,而是利用美國熊貓品牌影響力開山寨店,做假加盟。
這樣一臺「李逵李鬼」的鬧劇,最後在網友們一片「太好了,假的應該不會太難吃」的嘲諷中,默默收場。
美式中餐是中餐嗎?
網絡群嘲熊貓快餐,實質上嘲的是美式中餐。
左宗棠雞是一道典型的美式中餐。©Adam Lapetina
「混不吝」的美式中餐,從其出現伊始,用了不到百年時間,慢慢成為一種鮮明的文化符號,暗含著華人群體適應、融入、紮根於美國社會的過程。在這個過程裡,一部分根源被捨棄了,另一部分則被保留了下來。
漫步在美國街頭,總會輕易看到一座座淡黃牆壁的尖頂小屋,屋裡大紅燈籠高高掛起,招牌上的紅圈裡有一隻憨態可掬的大熊貓,並用英文寫著「中國美食」。
而大部分國人對美式中餐的初印象,往往來自於大洋彼岸影視作品的展現。美劇《生活大爆炸》裡,謝爾頓一周總有一天會留給中餐,也不止一次地表達過對這種神秘的東方食物的喜愛,只不過那個語境裡的中餐,是陳皮雞、炒雜碎,是操著福建、廣東口音的餐館老闆,是手機表情裡上面開口的白色外賣餐盒。
這是中餐,也不是中餐。
隨著 1849 年的淘金熱,大批移民從東方湧入,舊金山成為了中餐在美國的第一個落腳點。©SRA International
1849 年,一家擁有 300 張座位和調酒師的廣州餐館在舊金山落腳。源於 19 世紀加州的淘金熱,大批的中國移民漂洋過海來到北美尋求商機,作為首批來到北美的移民先驅,中國淘金者的到來也拉開了華人餐館在美國的第一章,廣州餐館便是當時華人來美之後的第一家中餐館,並在舊金山成為地標性的存在。
《從廣州餐廳到熊貓快餐》一書中,記載了當時中國移民從事餐飲業的狀況,「到 1850 年,太平洋、傑克遜和華盛頓大街上至少有 4 家中餐館……各個中餐廳相距不遠,形成一個更有識別性的中餐聚合區」。
和人們印象中的歷史不同的是,當時這部分中餐館並不是中國廉價勞工為安身立命而創辦的,事實恰好相反,有著多年廣州生活背景的華商,靠著前期積累的資本,在異鄉打造的,是他們眼中的高級中餐形式,甚至還在菜單中加入了西餐元素,來迎合白人群體的口味,成就了美式中餐的第一個高光時刻。
隨著越來越多中國勞工的到來,礦區餐館方才開始出現,為華人提供快速而廉價的餐食,也因此並未進入主流社會圈層。到了 19 世紀的最後 30 年,由於美國排華法案的頒布,之前隱藏的食物習慣差異與種族思維慢慢凸顯,並最終反映在國家對食物的態度中去,華人餐飲因此陷入低迷。
1890 年代,一家中餐餐廳的內部裝潢。©SRA International
轉機出現在 1896 年李鴻章訪美,中餐館的經營者們紛紛在這一外交大事中看到希望,一道「李鴻章雜碎」憑空起高樓,名人效應使得雜碎文化風靡美國,華人餐飲業再次復興。炒雜碎這道在中國並不存在的菜式,也成為美式中餐真正意義上的鼻祖。爵士音樂家路易斯·阿姆斯特朗1926 年的專輯《玉米雜碎》和垃圾桶畫派畫家愛德華·霍普的《雜碎館》便先後致敬了這道受美國人狂熱追捧的「中國菜」。
此後,美式中餐的隊伍漸漸壯大。1965 年,美國新移民法的實施,帶來了來自中國各地的新移民。其中就包括美國中餐女王江孫芸、發明左宗棠雞的中國臺灣廚師彭長貴、鼎泰豐的創始人楊秉彝,以及後來熊貓快餐的創辦者程正昌夫婦等等。他們的出現,使得美式中餐與城市精英階級相關聯,諸如木須肉、宮保雞丁之類的新式菜餚也開始出現在中國餐館的菜單上,掀起了新一輪中餐浪潮。
「現在正進行著一場烹飪的革命,無論在何處都有人上著中國烹飪課,湧入新開的中國餐館,將中餐外賣帶回家」。20 世紀 70 年代,著名美食作家、詹姆斯彼爾德獎創始人詹姆斯·彼爾德如此寫道。美式中餐,是區別與中式中餐,也就是本土中餐的存在;是中國食物在國土之外自成一派的呈現。中餐流行於美國的真實圖景,隨著時間起起落落,交織成一部人口、文化、社會網絡的流動史。
加州沒有牛肉麵
說回這次熊貓快餐的烏龍事件,即便是真的,它也並不是美式中餐進軍中國的第一次嘗試。
過去十年間,中國餐飲市場的競爭與角逐,是新浪潮打翻舊浪潮的十年,傳統的餐飲格局被改變,商機隨風而來又隨風而去,也讓不少來自異國的餐飲品牌渴望分一杯羹。
P. F. Chang's 是一家立足美國的亞洲主題休閒餐廳連鎖店,由 Paul Fleming 和 Philip Chiang 於 1993 年創立。©P.F. Chang's
2018 年,美國規模最大的連鎖高級中餐廳 P. F. Chang's 華館在上海開設首店,希望以「中國小酒館」的理念打開中國市場,可惜好景不長,哪怕在人們的餐飲口味越來越寬廣的彼時,美式中餐依舊置於一種尷尬的境地,不討好的價格加上清奇的菜式設計,在本土食客的眼中顯得不倫不類,華館最終草草收場。還有已經在 2016 年落幕的 Fortune Cookie ,這個曾經以一道麻婆豆腐芝士薯條打響招牌的國際餐飲品牌,也在中國被絆倒,沒能延續昔日的傳奇。
回觀「舶來中餐」進駐內陸的例子,最成功的反而是一家早就在海外銷聲匿跡的餐廳 —— 美國加州牛肉麵大王。
「我在加州找了一年多沒找到一家美國加州牛肉麵大王,回國在瀋陽火車站遇到了,應該把名改成地球唯一中國特色牛肉麵大王」。德克薩斯州有扒雞,加州則有牛肉麵。沒錯,就是那個攻陷了從一線到三線城市火車站的牛肉麵品牌,每每看到店鋪的名字,總會讓人有一種時空的錯亂感,好像加州的陽光海岸,此刻都濃縮在面前幾十塊錢一碗、面硬、湯鹹、肉柴的牛肉麵裡,一切盡在不言中。
西安街頭的一家李先生加州牛肉麵大王。©Siuyeh.wordpress.com
充滿異國風情的加州牛肉麵在來到中國之前,有兩個前身。第一個是由在美國從事餐飲的華裔吳京紅於 1985 年回國創辦的美國加州牛肉麵大王,第二個則是美國加州華裔李北祺最初開在美國的「牛肉麵大王」飯館。
祖籍重慶的李北祺從大陸輾轉到了美國讀書,後來開始經營飯店,因為牛肉麵做得好被稱作「牛肉麵大王」,在 1972 年到 1979 年間,陸續於洛杉磯開了 7 家分店。直到上個世紀末,他將加州牛肉麵大王開回中國,第一家店就開在北京東四西大街上,引起不小轟動,算是那個年代的網紅餐廳,甚至因為與美國沾邊,成為上個世紀 90 年代一眾年輕男女約會的首選。
作為記錄當代中國社會的諸多西方寫作者之一的何偉,他在《江城》一書中這樣寫道:「那是涪陵最近似於連鎖快餐的店面。館子裡有很辣的麵條,我一個星期去那裡一兩次,老闆娘經常問我她做的面是否符合正確的加州風格。我總是肯定她,說這的確跟我的期待一樣。他們甚至在餐館上還掛了英文牌子。」
從來自何偉的西方視角的凝視裡,我們可以知道兩件事情:加州牛肉麵在美國的影響範圍並不廣泛,尤其是中國的生意如日中天之後,李北祺的重心也完全轉移到了這裡;還有就是,加州並沒有牛肉麵,牛肉麵也沒有加州風格。
和 P. F. Chang's 、Fortune Cookie 相比,加州牛肉麵的反哺成功,有時代的加持,有獵奇的心態。樹林裡分出了兩條路,加州牛肉麵沒有選人跡罕至的那一條,而這一切,早已與美式中餐沒了關係。
食物,社會群體的標識媒介
無論是美式中餐在美國落地,還是海外中餐回到祖籍,都是一個充滿了矛盾的過程。
熊貓快餐在美國的成功,建立在社會大口味與市場需求中,讓中餐裡意境化的模糊,在一目了然的原料、烹飪方法和標準化製作裡,變為真實可觸的現實;而加州牛肉麵的流行,則是搭建在大眾的想像裡,國際因素和當地環境都影響了它的發展,最終展現出今天這般本土到不能再本土的形態。它們傳統的原型在經歷著文化嫁接時從未停止的磨合與重塑之後,已經變得面目全非。
不單單是中餐,許多異國料理在美國的歷史,就是一部適應美國社會的歷史。從加州卷到夏威夷飯,從必勝客到塔可鍾,它們有著地方文化,同時也擁有國際背景,在適應美國現代化廚房標準的同時,也再一次豐富了世界主義的概念邊界。
幸運餅乾也是美式中餐的產物。它的食譜基於傳統日本餅乾,被引入中餐餐廳,最後進入美國人的胃口。©A Brown Table
食物常常被當做一個社會群體的文化標識,它成為最唾手可得的媒介,為人們表達文化身份和進行自我認同提供標記物。任何一種飲食文化的延續與再創造,離不開傳說的源頭,也必須要經過公眾記憶的認可,在與「他者」的互動中,逐漸建構出一種新的身份認同。
如何判斷傳統的真實性?到底誰擁有一種飲食文化?最終的標尺又掌握在誰手中?
美式中餐就像一面鏡子,一邊折射著各種文化之間的誤解、歧視和壁壘,一邊又消解它,每一個參與其中的人都可以進入、甚至擁有它,但至少,最終的標尺不僅僅掌握在其創造者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