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重大突破!利用RNA計算納米設備開展複雜的細胞邏輯運算

2020-12-15 生物谷

圖片來自Wyss Institute at Harvard University


2017年8月5日/

生物谷

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和布羅德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證實了活細胞能夠經誘導以一種微型機器人或計算機的形式執行計算。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7年8月3日的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Complex cellular logic computation using ribocomputing devices」。論文通信作者為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生物設計研究所教授Alex Green博士和哈佛醫學院威斯生物啟發工程研究所(Wyss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ly Inspired Engineering)

系統生物學

教授尹鵬(Peng Yin)博士。

這項研究的結果對智能藥物設計、智能藥物運送、綠色能量產生和低成本

診斷

技術,甚至在未來開發能夠捕獲癌細胞或關閉異常基因的

納米

機器,產生重要的影響。

Green說,「我們正在利用可預測的和可編程的RNA-RNA相互作用來確定這些相互作用能夠發揮什麼功能。這意味著我們能夠利用計算機

軟體

來設計RNA序列,並且讓這些RNA序列在細胞中以我們想要它們發揮作用的方式發揮作用。這就使得這種設計過程更加快速地完成。」

定製RNA(Designer RNA)

這種設計方法使用由RNA組成的迴路。這些類似於常規電路的迴路設計在

細菌

細胞中自我組裝,從而允許它們檢測輸入的信息,並且通過產生一種特定的計算輸出(就這項研究而言,指的是一種蛋白)對這些信息作出反應。

在這項新的研究中,這些研究人員首先在實驗室中設計出被稱作邏輯門的特定迴路,隨後將它們整合到活細胞中。當以RNA片段形式的信息自我結合到細胞迴路中的互補性RNA序列上時,這些微小的迴路開關就被鬆開,從而激活這種邏輯門和產生一種期望的輸出。

這些RNA開關能夠以多種方式進行組合,從而產生更加複雜的邏輯門來評估多種輸入並且針對這些輸入作出反應,這正如一臺簡單的計算機可能接收多種變量,執行加減等運算,以便獲得最終的結果。

這項新的研究顯著地改善細胞計算執行的簡易性。這種僅基於RNA產生細胞

納米

設備的方法是一項重大的突破,這是因為早期的研究需要使用複雜的中間物,如蛋白。如今,必需的RNA計算零件(ribocomputing parts)能夠容易地在計算機上進行設計。RNA的四個核苷酸字母(A、C、G和U)的鹼基配對性質確保這些零件在在活細胞中發生可預測的自我組裝和發揮功能。

Green在這個領域的研究開始於哈佛醫學院威斯生物啟發工程研究所,在那裡,他協助開發了在細胞迴路中使用的重要組件,即RNA支點開關(RNA toehold switch)。Green說,「首批實驗是在2012年開展的。從根本上來說,這些RNA支點開關表現得如此之好以至於我們想要找到一種很好地將它們用於細胞應用中的方法。」

利用RNA而不是DNA設計細胞迴路

1994年,美國南加州大學的Leonard Adleman首次證實利用DNA和RNA執行類似於計算機的計算是可行的。從那以後,這個領域獲得快速的發展。最近,這種分子計算已成功地在活細胞中實現。(

細菌

細胞通常用於這種目的,這是因為它們更加簡單和更容易操縱。)

這項研究中描述的技術充分利用了一個事實:不同於DNA,RNA當在細胞中產生時是單鏈的。這就允許人們設計RNA迴路,而且互補的RNA鏈結合到這種設計的迴路中暴露的RNA序列上時能夠激活這種迴路。這種互補RNA鏈的結合是有規律的和可預測的:鹼基A總是與鹼基U配對,鹼基C總是與鹼基G配對。

鑑於這種迴路的所有處理元件是利用RNA製造出的,以及RNA能夠呈現出天文數量的潛在序列,這種新描述的方法的真正強大之處在於它能夠同時執行很多運算。這種平行處理能力允許開展更快的和更加複雜的計算,同時確保高效地利用有限的細胞資源。

邏輯結果

在這項新的研究中,這些研究人員設計出AND、OR和NOT邏輯門。AND邏輯門僅當兩個RNA信息A和B都存在時,才會在細胞中產生一種輸出。OR邏輯門對信息A或B作出反應,然而如果一種給定的RNA輸入存在的話,那麼NOT邏輯門將不會產生輸出。對這些邏輯門進行組合能夠產生複雜的邏輯,從而能夠對多種輸入作出反應。

利用RNA支點開關,這些研究人員產生首批能夠開展四輸入AND邏輯運算和六輸入OR邏輯運算的RNA計算設備和一種能夠開展複雜的AND、OR和NOT邏輯門組合(也被稱作析取正則形式)的12輸入設備。當邏輯門遇到正確的RNA結合序列而被激活時,一個RNA支點開關打開,蛋白翻譯過程發生。所有的這些迴路檢測和輸出功能能夠整合到相同的分子中,這就是使得這種系統比較緊湊,而且更容易在細胞中執行。

這項研究代表著利用高度通用的RNA支點開關正在進行的研究的下一個階段。在早前的研究中,Green和他的同事們已證實一種廉價的基於試紙的RNA支點開關陣列能夠作為一種高度準確的平臺

診斷

寨卡病毒。利用這種陣列檢測病毒RNA會激活這些RNA支點開關,從而觸發蛋白產生。這種蛋白的產生在這種陣列上表現為顏色變化。

這種利用基於RNA的設備調節蛋白產生的基本原則能夠應用於幾乎任何一種RNA輸入,從而引領開發新一代的準確地和低成本地檢測一系列疾病的

診斷

方法。這種不含細胞的方法特別適用於在發展中國家出現的威脅和爆發的流行病。畢竟在發展中國家,醫療資源和醫務人員可能是有限的。

細胞內部的計算機

根據Green的說法,研究的下一個階段將著重關注利用RNA支點開關技術在活細胞中產生所謂的神經網絡,即能夠分析大量的興奮性輸入和抑制性輸入、對它們進行平均化並且一旦達到一種特定的活性閾值就產生一種輸出的迴路。最終,這些研究人員希望細胞彼此之間通過可編程的分子信號進行通信,從而形成一種真正互動性的類似大腦的網絡。

Green說,「鑑於我們正在使用RNA,以及RNA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生命分子,我們知道這些相互作用也能夠在其他的細胞中發生,因此我們的方法提供一種可能能夠移植到其他有機體中的一般策略。」他展望在未來,人細胞會成為完全可編程的具有廣泛生物學功能的實體。(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Alexander A. Green, Jongmin Kim, Duo Ma et al. Complex cellular logic computation using ribocomputing devices. Nature, 03 August 2017, 548(7665):117–121, doi:10.1038/nature23271

相關焦點

  • Nature:一種用於細胞溫度測定的納米溫度計
    一個解析度能夠低於一度、並且能夠集成到活細胞內的納米尺度的溫度計,將會為生物學和醫學研究的很多領域提供一個強大的新工具。這篇論文描述了用於納米尺度的溫度測量的一種新探針,它正好能夠做到這一點。該設備所利用的是對金剛石納米晶體中的氮-空位彩色中心的量子操縱。這些「中心」包含單電子自旋,並有依賴於局部溫度、對其很靈敏的特定螢光性質。
  • IBM納米技術取得兩項重大突破
    近日,IBM公司的科學家們在美國《科學》雜誌宣布了兩項原子尺度的科學突破:第一項是在了解單個原子保持一定的磁方向、從而使其具備適合未來數據存儲應用的能力方面所邁出的重要一步;第二項是一個分子內不同原子之間及不同分子彼此之間的一個邏輯開關
  • 憶阻器可進行布爾邏輯運算
    美國惠普公司科學家4月8日在《自然》(Nature)雜誌上撰文表示,他們在憶阻器(memristor)設計上取得重大突破,發現憶阻器可進行布爾邏輯運算
  • 重大突破,量子計算的研究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這項新發現的團隊來自丹麥哥本哈根的尼爾斯波爾研究所哥本哈根大學的研究人員將他們的量子技術提高到了經典計算技術無法再跟上的程度。他們開發了一種晶片,用於建造未來的量子模擬器。現在,哥本哈根大學尼爾斯·波爾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加入了谷歌的行列,參與建造世界上第一臺量子計算機,他們稱之為「重大突破」。「我們現在擁有的工具可以讓我們建造一個量子模擬器,它可以超越經典計算機。這是一項重大突破,是量子物理學領域的第一步。」量子網絡中心主任彼得·洛達爾教授宣稱。
  • 液態金屬能給計算帶來什麼
    那麼,液態金屬與計算變革又有啥關係?這得從計算機的原理談起。   以電晶體為代表的半導體元件是現代計算機的基本邏輯單元。其原理是,通過控制電晶體電壓的高低,決定一個數據是「1」還是「0」,這一經典邏輯運算模式就是二進位。在此基礎上,人們構建「加減乘除」等運算單元,發展出可編程的晶片,計算機得以走進你我生活。   目前,晶片生產進入集成電路時代。
  • 納米級邏輯機將超越現有二進位計算範式
    科學家已經用單個原子建造出了新型微型邏輯機,其運行原理與傳統邏輯器件完全不同。不同於如今計算機中電晶體對二進位轉換範式的依賴,新的納米級邏輯機能從物理上模擬問題,並利用在納米量級上物理系統固有的隨機性,而這種隨機性再之前通常被看做是一種缺點。
  • Nature:利用MEMOIR方法讀取細胞的歷史
    這種被稱作光學原位讀取人工突變存儲(Memory by Engineered Mutagenesis with Optical In situ Readout, MEMOIR)的方法能夠記錄動物細胞的生命歷史---它們與其他細胞之間的關係,溝通模式和影響它們的重大事件。
  • 利用蝙蝠聲波指揮納米機器人 可清除腦腫瘤細胞
    全世界的工程師都正致力於研發各種各樣的納米機器人,尤其是在人體內可控釋放藥物的機器人。然而,來自雅典國立理工大學的Panagiotis Katrakazas研究團隊卻對利用納米機器人探測大腦深處難以發現的腦損傷更感興趣。
  • Nature:重大突破!從結構上揭示RNA聚合酶III轉錄起始機制
    圖片來自Nature, doi:10.1038/nature25441。具體而言,這些研究人員以精緻的和前所未有的細節捕捉一種被稱作RNA聚合酶III(PolIII)的分子機器結合到DNA上、將它的兩條鏈分開和準備轉錄DNA密碼時的圖片。PolIII對所有真核生物(包括所有動物和植物)中的細胞是至關重要的。
  • PNAS:重大突破!利用RNA核酶複製和擴增RNA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斯克裡普斯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報導他們利用體外進化產生一種改進的聚合酶核酶,這種聚合酶核酶能夠合成多種功能性的結構化RNA和擴增短的RNA模板。相關研究結果於2016年8月15日在線發表在PNAS期刊上,論文標題為「Amplification of RNA by an RNA polymerase ribozyme」。
  • 美國國家納米計劃(NNI)和美國科學院對NNI的十條建議
    具體如下: 一、長期基礎納米科學與工程研究(2003財年:2.32億美元): 瞄準將導致有關重要領域實現重大潛在突破的納米尺寸模塊基礎知識與合成方法。這些領域包括,材料與製造、納米電子、醫學與衛生保健、環境與能源、化學與製藥、生物技術與農業、計算與信息技術以及國家安全。
  • 納米技術在操縱分子方面取得突破進展,科學家將平面大分子「立起來」
    1990 年,IBM 的物理學家多恩·艾格勒(Don Eigler)曾使用掃描探針顯微鏡(SPM)操縱氙原子拼出「IBM」的字樣;1994 年,中國科學院北京真空物理實驗室在在 Si(111)-7×7 表面利用掃描隧道顯微鏡(STM)針尖加電脈衝移走矽原子,形成溝槽,成功寫出「中國」二字。
  • 重大突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製出新型碳納米管微處理器
    現代電子設備例如電腦、智慧型手機、智能硬體等,都離不開電晶體。在集成電路技術出現以後,大量的電晶體可被封裝在一片指甲蓋大小的晶片內。這種電晶體由源極、漏極和位於它們之間的柵極所組成,電流從源極流入漏極,柵極則起到控制電流開關的作用。
  • nature 推出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百年院慶特刊
    挑戰理論計算極限分子模擬和電子結構計算對於從微觀角度理解化學體系的各種行為至關重要。但是,傳統的理論方法由於計算量昂貴,目前尚難以大規模應用於大體系或者複雜體系的計算模擬研究。例如,傳統量子化學方法只能計算幾十到上百個原子的中等大小分子體系的基態電子結構。
  • Nature子刊:治療性B肝疫苗新進展,淋巴結靶向納米疫苗免疫新機制
    這其中最具挑戰的重大問題是如何突破慢性B肝感染患者體內長期建立起來的免疫耐受,誘導有效、持續的免疫應答,獲得功能性治癒,甚至完全清除cccDNA。HBVpreS1作為治療性B肝疫苗的新功能靶點,最近獲得了概念性驗證。但是, preS1是弱免疫原性的功能表位,如何充分合理調動機體免疫系統,誘導針對弱免疫原性表位的高效抗體應答,仍然是目前的關鍵問題,也是疫苗免疫學領域的普遍問題。
  • Nature、Science和Cell三大期刊低溫電鏡解析蛋白結構重大研究
    但2013年底,技術進步使得這一項目有了重大突破,他們獲得了解析度為0.34納米的TRPV1蛋白的結構。該成果的發表對於領域來說,無異於驚雷。因為這證實了低溫電子顯微鏡能夠解析小的、重要的分子。儘管低溫電子顯微鏡發展迅速,很多研究者認為,它仍有巨大提升空間。他們希望能製造出更靈敏的電子探測器,以及更好地製備蛋白樣本的方法。
  • 在納米尺度修正開爾文方程 中國這個重大突破登錄《自然》
    原標題:在納米尺度修正開爾文方程,中國這個重大突破登錄《自然》   12月10日出版的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上刊登了一篇論文,題為「Capillary condensation
  • 三十年來重大突破:光學轉化效率提高2個數量級,近場光學納米顯微鏡實現無透鏡針尖增強拉曼成像!
    此外極為複雜的探針製作、儀器設計和敏感的光路校準等實際問題極大的限制了NSOM與其他科研設備的結合應用。 成果簡介針對現有NSOM探針的上述種種問題,近日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閆若雪教授和劉明教授課題組合作在NSOM探針的轉化效率上做出了重大突破——發布了一種兩步走寬波段納米聚焦技術,使用光纖耦合銀納米線掃描探針同時入射雷射和收集光譜信號。
  • 清華大學化工系與航院在《自然·納米技術》報導超強碳納米管纖維...
    清華大學化工系與航院在《自然·納米技術》報導超強碳納米管纖維領域重大突破清華新聞網5月16日電(通訊員 白雲祥)近日,清華大學化工系魏飛教授團隊與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李喜德教授團隊合作,在超強碳納米管纖維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在世界上首次報導了接近單根碳納米管理論強度的超長碳納米管管束
  • Cell:單細胞分析重大突破!利用世界上最小的納米注射器提取單個活...
    這一技術利用世界上最小的注射器來對單個細胞的內含物進行取樣以便進行分子分析。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6年7月14日那期Cell期刊上,論文標題為「Tunable Single-Cell Extraction for Molecular Analy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