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技術在操縱分子方面取得突破進展,科學家將平面大分子「立起來」

2021-02-08 DeepTech深科技

年度訂閱用戶可加入科技英語學習社區,每周科技英語直播講堂,詳情查看「閱讀原文」


像樂高玩具一樣通過逐個原子或逐個分子生產和裝配出宏觀尺度的產品一直是人們的一種幻想,由此而催生了分子納米技術的誕生。

而在最近,德國一個研究組將分子移動到了自然狀態下難以達到的位置。在這一過程中,他們將分子作為一個單電場發射器,這些電子的發射由電場激發

6 月 27 日,這一研究發表在《自然》(Nature) 雜誌上。來自德國 Peter Grünberg 研究中心的科學家操縱了一個平面大分子 3,4,9,10-苝四甲酸二酐(PTCDA),讓 PTCDA 分子「站」了起來。


圖 | 科學家將 PTCDA 分子直立在銀金屬層上(左)。通常情況下,PTCDA 分子傾向於「平躺」在銀金屬層上。(圖片來源:Forschungszentrum Jülich)


人類進軍微觀世界


人類真正操縱這些微小的原子和分子大約有 30 年歷史。1990 年,IBM 的物理學家多恩·艾格勒(Don Eigler)曾使用掃描探針顯微鏡(SPM)操縱氙原子拼出「IBM」的字樣;1994 年,中國科學院北京真空物理實驗室在在 Si(111)-7×7 表面利用掃描隧道顯微鏡(STM)針尖加電脈衝移走矽原子,形成溝槽,成功寫出「中國」二字。


雖然操縱原子已有很長的歷史,但操縱分子卻遲遲未獲得突破性進展。與原子不同的是,分子具有特定的形狀,因此,在操縱過程中的取向就顯得十分重要。


為了完成這次難度極高的操作,研究人員通過 SPM 顯微鏡的尖端將兩個銀原子連接到 PTCDA 分子的邊緣,然後將它們抬起,直到分子完全垂直地立在銀金屬層上。PTCDA 結構上與石墨烯相關,人們一般會認為,這種分子傾向於「躺倒」在銀金屬層表面上。


「到目前為止,人們認為這種分子傾向於自發恢復到能量更低的狀態,即躺在銀金屬層上,但事實並非如此。PTCDA 分子直立的狀態十分穩定,這令人很驚訝。即使我們用顯微鏡尖端推動它,它也不會翻倒,而只是擺動後回到直立的狀態。我們目前還只能猜測這背後的原因。」論文的第一作者 Taner Esat 說。


圖 | PTCDA的不同「站立」角度。黑色圓點和紅色方塊代表了銀原子與PTCDA可能的接觸位置。在平移和旋轉的過程中,PTCDA並不會跳過原子的表面。(圖源:Nature)


此外,該團隊還證明了 PTCDA 分子在直立時顯示出與躺倒時的不同電子特性。這一成果可應用於納米電子產品的製作或全息圖的生成。

PTCDA 分子類似於石墨烯的微小碎片,除了用作有機染料,該化合物作為有機半導體引起學者的很大興趣。這一分子操作結果可作為實現分子納米技術的重要基石,並進一步帶來更多顛覆性的技術。這一研究的最終目標是能夠製造任意的分子結構,包括直接從單分子組裝納米結構。


圖 | PTCDA的分子結構


該項成果源於十年來 SPM 操縱分子相關研究的積累。據 Peter Grünberg 研究中心低溫 SPM 小組負責人 Ruslan Temirov 表示,起初他們在 2008 年通過 SPM 精確控制分子的成果至關重要,「這一精確操縱為我們提供了研究分子操作的可能性和必要手段。」

這一分子納米技術已激髮長期以來一直支持這項技術的人們對未來豐富的想像,但 Temirov 認為這項工作的意義遠不止於此。這一研究打開了亞穩態結構研究領域的大門,這些亞穩態結構並不是維持系統最低能量的結構。在這次的研究中,分子並沒有按照熱力學定律預測的那樣「躺倒」在金屬層上。

在文章中,研究人員提到,他們預計其他亞穩態結構也是可以獲得的,這可為材料表面的功能性納米結構設計開闢第三個維度。他們希望開創一種不限於少數預定結構的製造技術,能夠在納米尺度上自由地創建結構。


於利希研究中心(Forschungszentrum Jülich)負責人 Stefan Tautz 教授表示,「在宏觀世界中,我們的生產過程十分複雜。而在微觀尺度上,我們還遠遠未達到先進水平。以汽車、電腦和房屋為例。這些東西必須由我們來組裝形成,而無法通過大自然自發地創造它們。這正是我們在這個實驗中單分子水平上所做的事情:通過自己的雙手,生產出一種人造的亞穩態結構,並提供特定的功能。」


在活細胞中,分子根據其各自不同特性,以自發的方式進行組裝。而Peter Grünberg 研究中心的研究正在超越這一自然範式,並試圖在製造出的不尋常的結構和新功能之間尋找新的相互作用。


此外,這一技術也使納米級器件的原理驗證以及基本功能的實現成為可能,包括分子邏輯運算、單原子電晶體、單原子磁存儲器等。這些單原子電子器件可成為量子計算機中的重要器件。


-End-


參考: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8-0223-y

http://www.fz-juelich.de/SharedDocs/Pressemitteilungen/UK/EN/2018/2018-06-27-nature-molecule.html?nn=712792

https://spectrum.ieee.org/nanoclast/semiconductors/nanotechnology/molecular-nanotechnology-takes-giant-leap-foward-by-manipulating-molecules



相關焦點

  • IBM納米技術取得兩項重大突破
    近日,IBM公司的科學家們在美國《科學》雜誌宣布了兩項原子尺度的科學突破:第一項是在了解單個原子保持一定的磁方向、從而使其具備適合未來數據存儲應用的能力方面所邁出的重要一步;第二項是一個分子內不同原子之間及不同分子彼此之間的一個邏輯開關
  • 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所DNA分子手術獲得重大突破
    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所最新成果登上國際權威期刊  DNA分子手術獲重大突破  晚報訊 倘若人類能按意願操縱一個個分子,將會出現什麼奇蹟?昨天,記者從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所獲悉,該所單分子探測和單分子操縱實驗室李賓等人的最新成果發表在《美國化學學會會刊》上,這一成果利用一種自主發展的特殊納米操縱技術———「動態組合納米蘸筆」技術,使DNA「分子手術」在通往實際應用的道路上,邁出了關鍵一步。  據介紹,「分子手術」是延用醫學中對生物體外科手術的概念,只是對象不是生物體,而是單個分子。
  •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躍動的「生物大分子」
    成立後,生物大分子卓越中心圍繞上述核心科學問題,力爭在染色質與遺傳信息解碼、膜蛋白結構功能與生物膜整合、生物大分子複合體研究的新技術新方法三大領域取得重大突破,並重點培育了疾病發生與防禦的分子機制、記憶與抉擇的神經迴路及其分子機制、感染與免疫的分子機制、非編碼RNA的功能與應用、生物大分子藥物創新與轉化等研究方向。
  • 突破二維超分子的極限
    南佛羅裡達大學(USF)的科學家們在二維超分子的開發上達到了一個新的裡程碑--使納米技術和納米材料領域的進步成為可能。自2004年發現世界上最薄(單原子厚)、最強(比鋼強200倍)的石墨烯材料以來,研究人員一直致力於進一步開發類似的納米材料,用於工業、醫藥和其他商業用途。由於其導電性能和強度,石墨烯可用於微電子學中強化機械材料,最近還實現了納米粒子的精確三維成像。
  • 胡文兵課題組在高分子結晶領域取得新進展
    胡文兵課題組在高分子結晶領域取得新進展
  • DNA-蛋白質多級可控組裝的精確操縱
    毫無疑問,在納米尺度上,生物大分子複合器件構象之複雜,功能設計之精巧,組裝自動化程度之高,是現有人工機械裝置望塵莫及的。這些複雜精細的生物納米機器是通過生物分子自下而上組裝形成的。蛋白質和核酸是構成生命體結構基礎與功能單位的最重要成分,從材料學角度來看,同時也是優秀的分子自組裝納米材料。
  • 帶你認識單分子生物物理技術
    單分子生物物理的出現解決了這一問題,其最大的優點在於直接觀察每一個分子的反應軌跡,消除平均帶來的模糊。單分子生物物理是指利用物理學的技術手段來研究單個生物大分子,是介於物理、化學、生物交叉領域的前沿技術。其中涉及單分子螢光成像和單分子力學操縱兩方面。螢光成像是研究細胞、亞細胞結構以及生物大分子的重要手段。
  • 大連化物所膜分離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該團隊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地將二維金屬有機骨架材料(Metal-Organic Frameworks, MOFs)開層獲得了單分子層厚度的分子篩納米片。在此基礎上,通過熱組裝方法得到厚度<5nm的超薄分子篩膜。該分子篩膜可以快速而精確地篩分尺寸差異僅為0.04 納米的氫氣和二氧化碳分子,從而將後者有效截留。
  • 在納米生態毒理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技術生物與農業工程研究所吳李君課題組承擔的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子課題「人工納米材料的環境生物效應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 光線的納米級操控取得新進展,有望帶來許多新應用
    導讀據美國新墨西哥大學官網近日報導,該校研究人員在對光線進行納米級操控方面取得了開創性的新進展。他們研究的系統可帶來不同的應用,從生動的、高解析度彩色印刷技術到可以變革醫療保健的生物感知技術。背景長期以來,科學家們一直在追求控制光線與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以開發並推進對於社會來說基礎性的大量技術。隨著近年來納米技術的爆發,納米級的光線操控,不僅變成了持續推進這一進展的有前途的途徑,也變成了一項獨特的挑戰,因為當結構的尺寸變得可以與光的波長相比時,新的行為出現了。
  • 生物分子模擬應用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國輝團隊與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合作,在生物分子模擬應用研究中取得新進展,以共同通訊作者形式在Nature 雜誌上發表全文(Article)。
  • 復旦大學在超分子組裝合成新型半導體納米線氣敏材料研究取得進展
    科學家師法自然,藉助各種非共價鍵作用和超分子組裝仿生合成了大量具有新穎結構和獨特性能的自組裝納米材料。作為一類重要的納米結構材料,半導體納米線(semiconductor nanowires)因其獨特的電學、光學、熱學以及電化學特性日益成為國際納米科學領域的前沿研究課題。半導體納米材料與器件涉及化學、材料科學、微電子、信息科學以及生物醫學諸多學科,並在新能源、智能納米傳感器等領域具有廣泛應用前景。
  • 諾獎得主126年前的預言,被實現了 | 2019年度分子公布
    來源 C&EN編譯  公眾號「原理」化學家一直在突破極限。他們用各種技術手段不斷合成新的分子,探索各種分子結構及其性質。一些新分子可以帶來直接的應用,而另外一些則揭示了獨特的性質。納米籠是一種空心的納米結構,它常常表現出實心材料不具備的獨特性能,因此受到廣泛關注。在這項研究中,科學家將一系列客體分子包封在籠內,進一步測試了這個納米空間內的獨特環境。這項研究拓展了納米化學工程邊界,創造了一種全新的納米空間,可供科學家繼續探索。
  • PNAS:復旦大學王志松納米馬達研究新進展
    復旦大學科學家在納米馬達研究中獲重要進展。以王志松教授為負責人的復旦大學現代物理研究所分子納米研究組發現了納米馬達自主運動的分子機制,為發展一大類性能先進的新型納米馬達打開了通路。近日,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   近半個世紀前,著名物理學家費曼提出了實現類似汽車的納米馬達的可能性。
  • 中科院公布25項重大科技成果及標誌性進展
    這25項包括量子通信、高溫超導與納米材料和環境汙染的健康效應與調控等。1、拓撲絕緣體和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牽頭研究單位是物理研究所首次通過理論計算預言了可在室溫下存在的三維強拓撲絕緣體,並和清華大學物理系合作攻關,首次成功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是國際上該領域的一項重要科學突破,從理論研究到實驗觀測的全過程,都是由我國科學家獨立完成。
  • 科學網—北京科技大學研究團隊的納米材料研究取得突破
    北京科技大學研究團隊的納米材料研究取得突破
  • 寧波材料所等在強耦合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寧波材料所等在強耦合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2018-06-20 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 【字體此項研究成果對將強耦合現象由基礎科學轉化為應用科學有著重要的意義,並為後續的研究提供了指導性的意見。該研究中,由動態分析方法得出的結果表明,建立一套完整的、可預計此類系統特性隨時間變化的模型對強耦合現象的應用至關重要。  圖1展示了在納米結構器件與J-聚合體分子之間發生的強耦合現象。
  • 科學家用納米技術研製出陶瓷「海綿」
    美國和中國科學家最近合作,利用納米纖維製造出一種陶瓷「海綿」,它可壓縮變形,並且能耐高溫、隔熱性好,有著廣泛的潛在用途。 美國布朗大學日前發布的新聞公報說,這一成果是由布朗大學與中國清華大學合作取得的,可望低成本、大規模生產納米陶瓷「海綿」,用於製造新型隔熱材料、淨水材料等。相關論文發表在美國《科學》雜誌的子刊《科學進展》上。普通陶瓷上的裂紋會迅速擴大,輕微變形就可能使整塊陶瓷破碎。
  • Nature、Science共賞|納米分辨的散射型近場光學顯微(s-SNOM)技術最新研究進展與應用
    然而,光衍射效應將傳統光學探測的最小空間尺度約束在亞微米量級,無法實現納米尺度下光學結構的表徵。因此,新發展起來的、納米分辨的散射型近場光學顯微技術,因突破衍射極限,將光學探測的空間解析度拓展到了10 nm尺度而備受關注。
  • 科學家合成捕獲納米離子分子籠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12月5日報導,最近,美國紐約大學布法羅分校化學家合成出一種能捕獲納米離子的微小分子籠,可用於提純納米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