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外國人,在中國待了幾百年,學會普通話和粵語,還成了中國人

2020-12-13 百家號

中國地大物博,也有著五千多年的歷史,所以也吸引了各種各樣的外國人來中國遊玩。甚至有的外國人會直接在中國定居,好好感受著中國的文化。那麼外國人喜歡到中國的哪個城市玩呢?這也是很多人都想要知道的,這也就代表著這個城市有著吸引這外國人的魅力。來中國當然是要看看中國的歷史文化了,像中國的各種歷史悠久的名山也是很多外國人都喜歡去的地方。

在中國有一個地方也是非常具有吸引力,那就是澳門了。澳門是中國的特別行政區,這裡的博彩是非常的出名的,也是全中國唯一一個可以合法博彩的地方。而大多數人對於博彩也是有著濃厚的興趣,很多人都想要體驗一下博彩所帶來的快感,所以澳門也是一個非常吸引人的地方,也讓很多外國人在這裡流連忘返。

在澳門幾乎走隨時隨地都能夠看見外國人,但是有一件事情也是讓很多人都非常奇怪的。就是在澳門會遇到很多說著流利的中國話,但是看起來卻不是中國人。而且他們不僅普通話比較標準,更是擅長粵語。說實話小編作為一個中國人都還不會說粵語,那麼這些外國人為什麼會說呢?難道中國話已經是全世界通用的了。

雖然中國很強大,但是中國話卻還沒有到世界通用的地步。大家在澳門看到的這些說著流利的中國話的人其實是葡萄牙人,但是因為長年在澳門居住,所以也是擁有著中國的國籍。大家都知道,中國有著一段黑暗的時期,當時中國的土地被列強分割。而葡萄牙早在1553年就獲得了澳門的居住權,後來更是將澳門變成殖民地,所以在澳門的葡萄牙人是非常的多的。

雖然澳門已經被成功收復了,但是葡萄牙人已經在澳門住了幾百年了,兩個國家的文化也是慢慢的融合在了一起。所以澳門現在被收復了,也還是住著很多的葡萄牙人。而且葡萄牙人經過了中國文化的洗禮,也慢慢的重視起中國的文化,一直在不斷學習著中國的文化。就連讀書都會學習中文、粵語,所以這也就導致了澳門有著許許多多的說著中國話的「外國人」了。

所以大家到澳門遊玩的時候看見外國人也不一定就說英文,說不定他們的普通話比你還標準呢。

喜歡請點擊關注,更多精彩等你來看。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海外華埠成「粵語大本營」 老華僑開始學普通話
    在北美一家電臺的中文組,有兩位華人員工,一個只會說國語,一個只懂廣東話,溝通時,居然需要一名同時會粵語和普通話的本地西人從中翻譯。  海外中國人大多通曉中文,而究竟什麼是中文,卻有不同的理解。記者前幾年到北美採訪華人社會,接觸很多從珠三角出去的僑胞,包括同鄉會會長等僑領、經營有方的小商人等。問他們會講中文嗎?回答是會,結果開口都是粵語。
  • 粵語和普通話的差異
    她:身邊沒朋友說粵語,而且粵語也沒什麼好學的。我問:此話怎說?她說:大家都講普通話就好了,像粵語這種比較沒文化的方言,都快被邊緣化了,學它幹啥呀?學來有啥用呀!……作為一個講了幾十年粵語又叫讀過下書的香港人,我對他說的當然是不以為然。我問:言下之意,你是覺得說普通話比粵語有文化有內涵?她說:可以這麼說!
  • 俄羅斯帥哥在中山大學讀博,普通話和粵語講得比我女兒還溜
    與這個國家的第一次親密接觸顛覆了他原來的想像,「我曾以為中國就和我家鄉差不多,但沒想到發達這麼多。」在青島的兩個月時間裡,他和夏令營的同學們走街串巷跟當地人交流,練習著普通話,這次機會讓瓦夏逐漸認識了中國語言的魅力。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從電視上看到了一部粵語原聲的香港電影,深深迷上了這種複雜又動聽的語言,「原來中國有那麼多方言,即使我學會了普通話,但也完全聽不懂粵語」。
  • 署長謝肅方:外國人的臉,中國人的名字
    署長謝肅方:外國人的臉,中國人的名字 但他從大學開始就與中國結緣,大學期間主修中國文學,70年代來到香港工作,娶了一位香港太太。來到中國,他先學習的並不是普通話,而是粵語。現在的他,不但精通漢語,還精通閩南語、潮洲方言。(本訪談為CCTV.com新聞訪談獨家,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記者:粵語難學還是普通話難學?   謝肅方:粵語難學,因為粵語沒有好的教材,而且粵語不規範。
  • 外國人談中國方言:帶口音的普通話 在我聽來一個味
    很多外國人說,學習「Chinese」最難的地方在於,中國人自己講的中文也不一樣,好不容易把普通話學好了,一出校門,特別是方言區,發現人家基本不按課堂上學的說話。本周最火的視頻,來自Mike隋,他一人在火車上扮演了18個角色,每個角色都說著極富地域特徵的口音,輕輕鬆鬆駕馭了上海普通話、新疆普通話、四川話、粵語……一夜之間,徵服了天南地北的眾網友。
  • 外國人拿中國綠卡 還娶到了同天生日中國媳婦兒
    說一口流利普通話的司馬高德招呼著客人。半個多月前,首批5名外國人在廣州拿到最新版中國「綠卡」——永久居留身份證,他是其一。「你們要看看我的身份證嗎?」拿到「綠卡」的司馬高德的興奮勁兒還在。有了「綠卡」,不僅讓他感到「像個中國人」,更幫他解決了不少現實問題。比如他想用自己的名字買套房很久了,也喜歡從蓮花山坐船去香港,有了「綠卡」,這些都不是事兒了,手續上更便捷。
  • 粵語:廣州之魂!
    直到現在,在許多西方國家,說粵語的華人還遠多於說普通話的華人。「語言是最勢利的一樣東西,沒有用,當然沒人去學。」中山大學語言學教授莊初升如是說。所以,語言的普及、傳播與流傳,也最能反映當時當地的生態與文化。數百年來,廣州的興衰榮辱,不盡風流都鐫進了粵語中,口耳相傳。廣州興,則粵語興;廣州衰,則粵語衰,同聲同體,寵辱不驚。
  • 粵語倒裝,天下無雙?據說這是粵語和普通話最明顯的區別
    「XX先」——這是粵語句式最經典的。普通話說「你先吃」,粵語說「你食先」,普通話說「找不到你」,粵語說「搵你唔到」,普通話說「對不起你」,粵語說「對你唔住」。普通話說「給你一塊錢」,粵語說「俾一蚊過你」,普通話說「我給你送禮物」,粵語說「我送禮物俾你」,雙賓語的句式,粵語語序正好同普通話顛倒。那,廣東人學英語是不是特別容易些?
  • 如何看待粵語普通話之爭
    從語言學家的結論中可以看到,分布在中國南方和中南半島的眾多民族在語言文化上的共性是巨大的,同樣表明了這些民族之間有著深厚的歷史親緣關係。現今中南半島的一些民族,比如說泰國的泰族、寮國的佬族、越南的京族等等,都和百越族有相當程度的密切關聯。
  • 唱京劇、說侗語、用普通話講化學課……這些「進階版」外國人你服...
    二十多年前,一個外國人如果會說一點中文,那真是稀世珍寶。上個世紀90年代,加拿大籍主持人大山憑藉一口流利的普通話,紅遍中國大街小巷,還上過央視春晚說相聲。大山說相聲。(視頻截圖)而隨著中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對外開放程度不斷提高,「會說中文」的老外已經不稀奇了。「普通話標準」,已經是老外「了解中國」的基本配置。不僅如此,有很多老外還學會了許多「很中國」的技能,比如書法、武術、甚至中醫針灸,背個唐詩宋詞,講個成語典故,念個網上段子,那都不在話下。
  • 千萬不要和一個深圳人說粵語,對新深圳人而言普通話就是本土語言
    這種差別在廣州和深圳兩個城市的對比之下異常明顯。在廣州,你每天大概能聽到至少7、8句「唔該」。只要在廣州待超過3個小時,至少都能像模像樣地在地鐵上偽裝成一個「老廣州」了。客家民系多數在明末清初期間才開始遷入,廣府民系則更早幾百年,在北宋年間就陸續有遷入。就數據而言,深圳原住民的主流其實應該是客家人。
  • 普通話怎麼產生的?粵語和四川話爭了半天,最終河北一縣城勝出
    而且這幾種方言都只差一票就戰勝了如今的普通話。這裡的方言分別是粵語、四川話、洛陽話和陝西話,傳說中粵語在民國初年險些成為中國的通用語言,但最後還是北方話取得了勝利;又傳說1955年「全國文字改革會議」上,四川話的票數也只比北京話少了1票。
  • 中國最難懂的3種方言:外國人學不會,外地人聽不懂,有你家鄉嗎
    除去普通話,中國的方言,中國人自己都未必搞得懂。一般來說是分成13種方言,可這些方言是還能細分的,就說其中的湘語,這是湖湘民系使用的主要語言。然而,湖南的每個地方說的湘語都是不一樣的,比如說你學會了長沙話,但去到永州,就會發現,還是聽不懂永州的大部分方言。這種現象並非是個例,在南方大部分的省都有這樣的情況。
  • 四川話/粵語差一點成了普通話?
    文/大象公會 民國初立,為選官方語言,粵籍議員與北方議員互不相讓,粵語和北京話票數持平。別急,再聽下一個故事: 1949年,為選官方語言,川渝元老與北方元老互不相讓,川話和北京話票數持平。 關鍵時刻,為顧全大局,毛澤東曉之以理動之以情…… 當然,兩個版本都是謠言。歷史上,無論是國民黨還是共產黨,根本沒有針對粵語、川話、陝西話vs北京話的投票。 這個傳說的母題,最早是美國差一點選擇德語做官方語言的傳聞。
  • 粵語,到底是一門方言還是一門語言|普通話|廣東話|日語|馬來語|...
    讓一個沒學過日語的中國人聽日語,可能除了「哈依」和「八格牙路」,什麼都聽不懂。由此可以判定漢語和日語是不同的兩種語言。那粵語和普通話的相互理解度如何呢?在廣東生活過的北方人對此肯定深有體會。如果身邊的廣東朋友突然由普通話切換為廣東話模式,那他們很可能在說你壞話。不特意學習的話,有人在廣東生活好幾年,廣東話水平還停留在「雷好」的水平。
  • 全球華語熱 中國人卻不會講普通話
    但每個人講的是粵語,我離屏幕遠,沒看清字幕,所以講得精彩如何,我無法聽懂,只看到他們的表情一個個很開心的樣子。    「讓廣東人講普通話,很難;聽廣東人講普通話,也很累。」這是今年在廣東省一次會議上,汪洋兩次提點廣東人要學講普通話。講方言沒有錯,因為這是傳統所致,但問題是,我們一直在講方言,還要講到什麼時候?
  • 粵語普通話之爭:折射社會變遷下的多元文化衝突
    然而,這樣一個暫時延長普通話播報時長的提案,在瞬間便引發了一場影響波及粵語文化圈,甚至海內外的「粵普存廢」之爭。  土生土長的廣州市政協委員韓志鵬在微博上的一句「母語告急!嶺南文化垂危!」在短短幾小時內就有數千條評論和轉載。
  • 中國難懂的3種方言:外國人學不會,當地人難聽懂,有你的家鄉嗎
    相信很多學生都會說難,但是在外國人眼中,中國才是一個神奇的國度,只因為這裡掌握著全球最難的語言之一—漢語。而且這漢語也不僅僅是普通話一種,在所有的漢語言裡,普通話已經是最簡單的了,但它還是讓所有外國人都叫苦不迭。
  • 試比較粵語與普通話的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
    5.dz、ts、s聲母(重點)在粵語中,dz、ts、s聲母的讀音介於普通話的z、c、s和j、q、x之間。《廣州話正音字典(修訂版)》中dzi、tsi、si的讀音實際上分別相當於普通話拼音的j、qi、xi。這也就是為什麼粵語母語者會把「自己」說成「寄幾」。
  • 這幾個鬼佬粵語「咯咯聲」,廣州小孩就「聲都唔聲」
    很多人,在廣東生活了半輩子,但卻始終不會講粵語,要不就覺得粵語很難學——難得簡直不像中國語言,要不就覺得學粵語沒必要——講普通話照樣能好好地在廣東工作和生活嘛!這些細節,存在教科書上和自己領悟並表現出來是不一樣的,作為一個外國人的大山是有在不停觀察和動嘴說。河國榮:我系香港人,我鍾意粵語上面大山友人的粵語只是「溼溼碎」,大佬還在後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