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玲:旅澳學者,兒童教育專家。國內多家親子、健康、教育類報刊、網絡媒體專欄作家。她致力於將發展心理學、積極心理學、教育學等多學科研究成果與傳統文化相融合,系統地為家長們提供教養孩子的新理念和行之有效的策略和方法。除了推廣科學的育兒理念,羅玲老師還致力於支持家長實現心靈成長,被家長稱為「媽媽心靈導師」。她曾與羅大倫合著暢銷書《讓孩子不發燒、不咳嗽、不積食》,新書《媽媽強大了,孩子才優秀》深受家長歡迎,持續熱銷。
最近在朋友圈裡看到一段話:「在覺得被娃氣的快要崩潰時,一定要控制住體內的洪荒之力,氣沉丹田修煉內功,穩固親情的小船穩步向前,做到一哄二親三擁抱,心中默念這娃是我親生的,親生的,親生的!!!這基因是我遺傳的,是我遺傳的,是我遺傳的 !!!如果發現其實是遺傳了他爹的,想要火冒三丈的時候,也請心中默念娃他爹是我選的,我選的,我選的!!!……」
其實小編在羅老師的文章裡早就看到過類似的意思,比如下面這段:
女兒惹我生氣時,我就這樣開導自己:一方面是因為她就是個孩子,孩子就是這樣的;另一方面,反思自己管教上有哪些不足,還可以做哪些改進,她是我教育的結果,跟誰抱怨呢,自己多改進就是了。(全文見《關於孩子的情緒管理,你需要知道的事》。)
當你被孩子的情緒搞得抓狂時,可以默念的話還有下面這些,這種默念不是要試圖壓抑或忍耐自己的情緒,而是要幫助我們改變對孩子表現的認識。您可以寫在本子上或者貼在容易看到的地方,隨時提醒自己。
學會看到「the big picture」。比如,當你為孩子的一點小事生氣時,你可以跳出來想:總的來說,他是個好孩子,我是個好媽媽,我工作還不錯,生活各方面都基本滿意……然後再看剛才的事,就能比較冷靜地看待了。
所有那些,孩子快把家長氣炸了的事,基本都只說明——孩子在這個方面需要更多的時間來提高和成長。每個孩子都有讓你驚喜的進步,也都有比你預想需要更多時間去學習的地方。誰都不會一夜之間長大,養育孩子就是這樣一個持續提供支持的事情。
對於小幼兒,您可以這樣想:不要生氣,他的大腦正在建設中,我不要用我成年人已經完工的大腦作為標準來要求他。我需要提供平穩的情緒環境,支持他成長。我是容器、是航空母艦。我相信他會很好地長大……
我此刻的做法,就是孩子學習的樣板。我此刻的行為,就是在教他如何處理負面情緒——如何識別、表達、合理宣洩、尋求解決辦法。他在睜大眼睛跟我學呢!
我的語言是在塑造他的思維模式。我是否能把事情從正面、積極的角度去說?我的話有多少教養價值、還是僅僅是在傾倒我的擔憂和焦慮?我是否只是禁止,而他沒有出路仍然不知道可以如何做?
我希望他以後在做錯、失敗時怎樣對待自己?我不希望他自責、懲罰自己,而是積極找原因和解決辦法。
他做不好,並非和我做對,只是能力不足。我要讓我的好奇心戰勝挫敗感——靜心去發現,他的做法背後的成因究竟是什麼。他現在的做法,取決於過去的因。我不能穿越到過去去改變那個因。我此刻的教養,可以改變他未來的表現!
溫和地堅持,而不是粗暴地放任。這意味著我此刻不必那麼兇,讓他知道事情的嚴重性就可以了。關鍵在於,我不要隨後就把這事拋在腦後了,而是要有具體的做法,幫他取得實在的進步。我的具體做法是……,我可以從現在就開始執行。相信他也能看到自己的進步!
文|轉自羅玲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