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見過凌晨兩點、三點、四點的武漢嗎?
我見過。
1
陳小陳六個月大的時候忽然睡眠倒退,從原本酣睡一整夜的小天使變成了頻繁夜醒、必須抱睡奶睡甚至要來回踱步才能入眠的「睡渣」寶寶。
由於大運動的飛速發展,小小的嬰兒床已容不下陳小陳施展拳腳。深夜裡,他回翻滾碰撞床欄的發出悶響與清脆而嘹亮的哭聲此起彼伏。
並且在這個時期,他逐漸獲取人臉識別技術,「分離焦慮」開始萌芽——只要媽媽。
一整晚,老母親便進入了「下床抱出陳小陳-哄陳小陳-把陳小陳放回嬰兒床-上床重新入睡」的無限循環中。
睡眠倒退不是病,折騰起來要人命。
頻繁起夜去安撫一個嚎啕大哭的孩子,是對體力和心理的雙重挑戰。
2
有一個晚上,陳小陳第N次夜醒了。這一回白噪音、餵奶、抱著踱步各種安撫手段都用上了,但陳小陳仍不買帳,我的精神也到了崩潰了邊緣。
「你到底要怎樣?還能不能好好睡覺了!」我把陳小陳放在床上,脫口吼了出來。我驚呆了,沒想到一向秉承著要親密育兒的自己竟突然對孩子歇斯底裡。
「寶寶乖,我們好好睡覺好嗎?你看你把媽媽都哭弄了。」陳先生抱起陳小陳繼續安撫,但他的更大聲了,朝著我的方向不停伸手,眼裡充滿了害怕與不安。
我也哭了,既疲憊又懊悔。那是我的孩子啊,即便我對他暴跳如雷,他仍然把我當做他的依靠。我心疼地接過陳小陳,緊緊地摟在懷裡,心中滿是自責。
對不起,媽媽不應該發脾氣,但是媽媽確實太累了。
「媽媽辛苦了!」陳先生揉了揉我的頭,坐在床邊陪著我安撫陳小陳直到他甜甜的進入夢香。
每每回憶起那些個情緒失控的夜晚,我都很感謝陳先生在我崩潰大哭時的溫柔與包容。
我強打著精神安撫著陳小陳,陳先生強打著精神安撫著我,有一種溫暖是深夜裡齊坐床前的陪伴。
3
為了更方便的安撫陳小陳,我把他從嬰兒床裡抱到大床上與我們同睡。
雖然沒有了嬰兒床的束縛,陳小陳自由翻滾時再也不會在床欄上撞得的生疼,但他也常因為我擋住他翻身的去路而哼哼唧唧甚至醒來。
看來我養了一匹野馬,可家裡卻沒有草原。
其實在陳小陳剛出生的時候我便立下flag要堅持母嬰同房不同床,主要是為了降低新生兒猝死症候群的風險。
一個關於近年來 11 個研究的 meta 分析得出,和嬰兒同床睡時,「嬰兒過熱、呼吸困難、氣道阻塞」等這些新生兒猝死症候群的風險會增加 2.88 倍。
美國兒科學也會建議嬰兒與父母同眠(靠近父母的床)而不同床。
古話說:「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治國如此,育兒也不外乎,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變通方為上策。
考慮到目前陳小陳可以順利翻身、靈活坐起,並且著睡袋入眠,因此他陷入柔軟床墊不得動彈以及被被子蒙住頭窒息的風險極低。最重要的是,我與陳先生生活習慣還算健康,無抽菸喝酒的不良嗜好也,不存在二手菸三手煙影響孩子健康,更不會因為酒精或者藥物麻痺神經而忽略掉身邊的孩子。
在清理掉大床上多餘的毛毯、枕頭等鬆軟的物品後,陳小陳成功從嬰兒床「越獄」。
4
同睡後,可能是由於能及時鑽進我的懷裡安全感倍增,陳小陳夜醒的次數意外減少。我逐漸明白,陳小陳頻繁夜醒與我白天工作陪伴他時間太短有很大的關係,所以夜晚他不停地醒來尋求我安撫。
慢慢地,我開始嘗試用輕撫和輕拍的方式來幫助他接覺。當他開始哼哼唧唧扭動身體時,我先輕輕地拍拍他的胳膊、摸摸他的手,如果不能很快安靜下來,甚至愈演愈烈有嚎啕大哭醒來的趨勢,我再將他抱起鬨睡。
後來,陳小陳逐漸從N次夜醒減少到1-2次醒來喝奶。
直到13個月大的時候,因為擔心夜奶會造成齲齒,我才將斷夜奶這件事情提上日程。
與其說是他依戀不如說是我捨不得。大概每一個早出晚歸的職場媽媽,都特別珍惜夜晚餵奶時的母子親密時光。
看著懷裡孩子貪婪吮吸的樣子,聽著咕咚咕咚的吞咽聲,我忽的明白了「母親」的含義——你是媽媽,你的溫暖就是他記憶中世界的溫度。
斷夜奶的方式也很溫和:睡前牛奶管飽,夜晚醒來後及時安撫,安撫失效後再餵奶滿足,並逐漸減少夜奶的次數。
也許正是由於我的不舍,陳小陳斷夜奶的過程出奇順利。不到兩個禮拜,他夜間不再醒來喝奶,即便哼唧兩聲也能在我輕拍的安撫下很快入睡。
睡眠倒退是一個極其正常現象,出現的原因複雜多樣,它會受到寶寶自身發育和外界環境因素的多重影響,比如出牙、大運動發展、猛長、環境突然變化、分離焦慮等等。
而睡眠訓練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會出現無數次的倒退和反覆。有時候我們排除了所有的原因,依然找不到答案,或許孩子只是暫時需要多一些的安全感或擁抱。
所以,對於成長中的那些倒退,讓我們少一些焦慮,多一些寬容吧!
佛系當媽,輕鬆帶娃!陳陳媽媽成長記(微信號:chenchenmamagrowing),最接地氣的育兒分享,用親身經歷解決育兒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