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鐘熱度,正在拖垮你的人生:3個對策,培養「自律」能力

2020-12-13 喵嗚姐

01、三分鐘熱度,正在拖垮你的人生

雨果說:能夠巋然不動,堅持正見,度過難關的人是不多的。

我同學H,在前公司呆了6年,一直碌碌無為,每個月拿著兩三千的死工資,而且還沒有發展空間。

看到身邊的朋友都已經事業有成,她決心辭職到廣州打拼。義正言辭地立下承諾:「我不能再頹廢下去了,以後你要監督我,我要戒掉熬夜,不玩遊戲!」

我不解地問她:「你是受什麼刺激了?有什麼計劃啊?」

她說:「等我整理好房間,我再跟你說我的計劃。」

她花費了一萬多來布置房間,買了新床、新沙發、新茶几,還不包括房租費用。過了兩周依然沒有跟我說她的計劃。

又過了兩個月後,H突然跟我說要回老家了,我很意外,她說廣州的生活壓力大,工作量多,常常加班到半夜,根本沒有個人時間。

來廣州不到半年時間,她又回到老家恢復了原樣。

有多少人跟H一樣,做出改變後,發現短期的收效甚微,未來的不確定因素太多,面對現實中的「阻礙」,最後以妥協告終。

羅永浩說過:失敗只有一種,那就是半途而廢。

三分鐘熱度的人,最典型的特點就是內心急躁,為了能快速達到目標,急於做出改變。一旦發現目標難以完成,就會馬上放棄。

這種現象被稱為「習慣引力」,它是由日本習慣培養大師古川武士提出。

什麼是習慣引力?

古川武士在《堅持,一種可以養成的習慣》解說到:正因為「培養某種習慣」而做出的改變,讓身體感覺受到威脅,所以人們對於新事物總是「三分鐘熱度」,行為無法持續,最終半途而廢。

陀思妥也夫斯基說過:

凡是新的事情在起頭總是這樣一來的,起初熱心的人很多,而不久就冷淡下去,撒手不做了,不經過一番苦工是做不成的,而只有想做的人,才忍得過這番痛苦。

每個人想要成功,就得持續付出努力,當量變達到一定程度時,才會產生質變。成功猶如愚公移山,雖然步伐走得慢,但是穩當,沒有哪個人的成功是速成的。

三分鐘熱度的人,做事沒有恆心和毅力,不安於腳踏實地,缺少時間的沉澱和能力的積累,最終只會走向失敗。

02、舒適區待得越久,人越頹廢

俞敏洪說過:艱難困苦是幸福的源泉,安逸享受是苦難的開始。

19世紀末期,美國科學家做了一個「溫水煮青蛙的實驗」。科學家將一隻活青蛙放入滾燙的沸水容器中,青蛙受高溫刺激,立馬蹦出容器外。

當科學家將青蛙放入冷水的容器裡,反應完全不同。青蛙安靜地待在冷水容器裡,科學家隨後給容器加熱,水溫逐漸提升,但青蛙絲毫未察覺。當青蛙感受到水溫時,卻無力跳出了,最終被煮死在熱水中。

青蛙之所以會被活活煮死,是因為它在舒適溫度中待太久,喪失對危機的感知力。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喜歡待在安逸的環境,做自己熟悉且擅長的事情,不需要承擔任何風險和義務。

人的天性都是趨利避害的,喜歡待在舒適區,也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本能反應。

什麼是舒適區?

舒適區,指的是一個人所表現的心理狀態和習慣性的行為模式,人會在這種狀態或模式中感到舒適。舒適區,又稱為心理舒適區。

舒適區對於人們而言,就是一個安全區域,這個區域不需要他們改變。一旦人們建立自己的舒適區,就會產生依賴心理,不再願意去挑戰未知,嘗試各種不可能。

一個人開始廢掉的跡象之一,就是不再走出自己的舒適區。

《終身成長》書裡,將不願突破自我舒適區的人,稱為固定型思維的人。擁有固定思維的人,認為能力是固定不變的,他們排斥做不熟悉的事情,不願意承擔行為的責任和後果,畏懼失敗,常以放棄為藉口,來掩蓋自身不足,最終變成一個不思進取的人。

馬克思說過:

自暴自棄,這是一條永遠腐蝕和啃噬著心靈的毒蛇,它吸走心靈的新鮮血液,並在其中注入厭世和絕望的毒汁。

一次的挫敗,只是暫時的失敗,而一輩子的三分鐘熱度,會慢慢削弱意志,進而拖垮人生。

03、優秀的人主動對抗變化,用自律掌控人生

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中曾提到過:

所謂自律,就是主動要求自己以積極的態度去承受痛苦,解決問題。

歌神張學友用23年拉韌帶的真實故事,說明了這一點。

張學友在23歲那年,意識到自己的人生主戰場就是舞臺,長達幾個小時的開演唱會,不可能只唱不跳,於是他決定從拉韌帶開始學跳舞。

我們都知道,拉韌帶的年齡越小越容易拉開,而張學榮開始拉熱帶時,已經23歲了,身體已經固定成型,這隻時候拉韌帶,很有可能給身體帶來損傷,但張學友還是選擇了從基本走起。

因為他知道,要在唱歌這條路上走到五六十歲,那麼跳舞對於他來說,是遲早的事情。既然要做,那就趁早做。

拉韌帶一練習就是23年,張學友在46歲這一年,才完全拉開。

困難是分水嶺,它能擋住大多數人,只有直面困難,保持自律的這些人,才能成為生活中的強者。無疑,張學友就是其中之一。

有人說過:當自律堅持到極致,才能擁有開掛般的人生。一個人最終的高度,取決於自我要求的高度。當一個人對自己有嚴格要求時,才會付諸行動,養成自律習慣,紮實做好每一件事。

想成功,就得嚴於律己。

04、三個對策,培養自律能力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書中,作者將宇宙飛船發射的過程形容為:

火箭升空的最初幾分鐘、幾公裡內所消耗的能量遠多於後來幾天、幾十萬公裡旅程中所耗費的能量。

萬事開頭難,習慣培養的過程,就類似火箭發射的過程。想要突破自我,可通過這三個對策,培養自律能力。

1、學會延遲滿足

之所以對自己立下的目標三分鐘熱度,是因為經過一段時間後,並沒有達到自己的預期便選擇放棄。

上面說到固定思維的人總想一步到位,相反,擁有成長思維的人,更願意接受延遲滿足,他們樂觀看待挫敗,相信時間的力量。

什麼是延遲滿足?

延遲滿足,是指一種甘願為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放棄即時滿足的抉擇取向, 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

章子怡就是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她懂得延遲滿足。為了拍好《一代宗師》中的「宮二」,三十多歲的她,花了三年時間,鍛鍊身體柔韌度。最終她憑藉這部電影打破記錄,拿獲12個影后。

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他們目標明確,不會將成功當做一件速成的事情,他們願意不斷優化學習方法,來延遲滿足自己的欲望。

2、明辨關鍵時刻,主動擁抱不適感

想要變得自律,就要學會直面內心的恐懼,學會主動擁抱不適感。無論當下的感受如何,告訴自己必須得先行動。

之所以會逃避不適感,是因為有一個「關鍵時刻」最容易讓人妥協。只需突破這一「關鍵時刻」 ,便能克服內心的恐懼和障礙。

什麼是關鍵時刻?

關鍵時刻,是指我們最容易屈服於欲望、最管不住自己的時刻。這裡分享一個「明辨關鍵時刻」的方法給大家。

想要對恐懼妥協時,首先要明辨自己最想放棄的時刻。當明確這個時刻,我們只需利用轉移的方式去突破它,便能克服內心的障礙。

拿我寫作來說,我覺得下筆困難,不知道寫什麼時,我就想用刷手機來拖延,這個時刻就是突破自我的關鍵時刻。

應對方法是:先將筆和紙拿出來,把腦中碎片化的想法記錄下來,當文字積累到一定量後,成文便不再是難事,對寫作的排斥也會逐漸消失。

也就是說,用轉移的辦法,可以將「刷手機」拖延想法,慢慢拉回正軌。

當你想放棄妥協時,只需在「關鍵時刻」進行注意力轉移,主動去擁抱不適感,才會調動我們克服困難的積極性,找到突破自我的辦法

3、突破自我,養成行動

想要突破三分鐘熱度的障礙,光靠空想很難做到,行動是邁出改變的第一步,當人開始身體力行去改變時,所有的困難也會迎刃而解。

分享一個自律養成的工具——FACT模型

FACT模型分為四要素:直面現實、承認責任、承諾改變、採取行動。

1)F-直面現實:face to the reality

邁克·加拂卡:要成功,你必須接受遇到的所有挑戰,不能只接受你喜歡的那些。

我們面臨的每個問題背後,其實都是一次新突破和逆襲的機會。只有學會直面現實,才能逃離出舒適區,突破自我。

李笑來在《把時間當朋友》中,講述小學時,父親讓他抄寫《新華字典》的故事。剛開始他十分牴觸,慢慢接受後,養成了習慣,最讓他覺得不可思議的是,在課堂上,他盡然因為自己認識的生僻字多,而產生成就感。

當人開始接受眼前的現實,嘗試著去適應和改變未知,就會發現事實中的難題,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困難。

2)A-承認責任:Admint your responsibility

《影響力》一書提到:

人人都有一種言行一致(同時也顯得言行一致)的願望。一旦我們做出了一個選擇,或採取了某種立場,我們立刻就會碰到來自內心和外部的壓力,迫使我們按照承諾說的那樣去做。在這樣的壓力之下,我們會想方設法地以行動證明自己先前的決定是正確的。

當面臨變化時,要為自己設立一個身份,並進行自我暗示:這是我的責任,我應該承擔

拿戒菸來說,當別人遞來一根煙,多數人會說:「不用,我在戒菸」。其實,這只是闡述一個行動,並不是一個身份。

改變身份的回答,最好是「不用了,我不抽菸」。相當於表明抽菸是過去的自己,現在的自己,是一個「不抽菸」的身份。

想變成什麼樣的人,就要不停暗示自己就是那樣的人,一旦背上這種「人設」的責任,內心和外部的壓力,便會驅使我們想盡辦法去實現。

3)C-承諾改變:Commit to make changes

以上兩個心理建設做好了,接著需要做一個承諾:我要做出怎樣的改變。這一步看似多餘,實際卻充滿著力量,是行動的動力,也是邁出行動最關鍵的一步。

寫這篇文章時,我一拖再拖。為了不再拖延,我跟微信群的小夥伴承諾,如果中午前不能完稿,我就發一個100元紅包。

當有了這樣的承諾後,我便不再給自己的拖延找藉口,集中所有精力,心無旁騖地投入到寫作中。

列夫·託爾斯泰說過:人類被賦予了一種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長。

承諾是一種動力,可以激發人奮進,又是一種承託壓力的責任感,無論改變多麼困難,它都會督促人們為目標而竭盡全力。

4)T-採取行動:Take actions

前面所有步驟,其實都是為行動鋪墊,只有行動起來,一切才會變得不一樣。

俗話說「一口吃不成胖子」,急於求成不僅會導致三分鐘熱度,而且難以將事情辦好。因此,將步驟量化,是行動最關鍵的一步。

也就是說,將一個複雜任務,分解為1、2、3、4……多個清晰的行動指南。在開始處理此任務時,我們只需按照步驟的順序,一個個執行即可。

朋友給自己定了一個目標,就是一年跑步500公裡,即52周要跑完500公裡,每月跑40公裡,每周跑10公裡。

他將此次跑步行動做了一次分解:

初期0-30天,用來培養跑步習慣,具體計劃:每天都跑步,晚上7點-8點,跑1.5公裡,則一周約為10公裡。

中期31-90天,調整跑步行動,適當加大跑步量:每周跑3次,即周一、三、五晚上7點-8點,跑3.3公裡/天,一周也是10公裡。

後期91-365天,跑步習慣已經形成,可再次加大難度:每周跑2次,即周二、六晚上7點-8點,跑5公裡/天,一周同樣是10公裡。

朋友並沒有要求自己兩三個月跑完500公裡,而是根據自己的情況來調整行動,量化步驟後循序漸進,穩定又持續地進行。

任何習慣的養成,都離不開長期的堅持,培養自律能力也是如此。養成自律能力,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要勇敢面對現實的挑戰,主動承擔責任,哪怕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積極採取行動,只有行動的量變,才能帶來質的改變。

05、三分鐘熱度可怕的是,自己先認輸

人天生趨利避害,三分鐘熱度是人們在面對困境時,一種自我保護的本能反應。

三分鐘熱度最可怕的地方,就是讓人低頭認輸、不思進取、不再接受新挑戰。這樣的人,終將有一天會被其他人超越和取代。

畢竟社會不停地在進步,人不進步,就只能被淘汰

想要實現自我突破,擺脫三分鐘熱度,需要掌握這三大對策:應該學會延遲滿足,主動擁抱不適感,運用FACT模型。

只有培養出自律能力,讓行為成為習慣,從內心和行動上改變自己,人生才會越走越暢順。

相關焦點

  • 總是三分鐘熱度的你,如何過上自律的生活?
    我發現不知從何時起,越來越多的人渴望自律,但遺憾的是,大多數人都是「三分鐘熱度」。因為造成大多數人「三分鐘熱度」的罪魁禍首,其實是「習慣引力」。2習慣引力,是指身體對「培養新習慣」的變化感受到了威脅,使大多數人對新事物都是三分鐘熱度,無法持續而導致失敗的現象。
  • 孩子自律能力差?了解這三招,培養孩子專注力和自律能力
    文/阿布媽媽談育兒育兒的過程中,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煩惱:孩子做什麼事都三分鐘熱度,磨磨蹭蹭,自律能力極差?本來很簡單的功課,幾十分鐘就能做完,可是雯雯卻一會要喝果汁,一會要吃餅乾,一會要上廁所……不能老老實實坐在椅子上完成作業,磨蹭了三個多小時才完成。這讓雯雯媽媽很頭疼。當然,也有一部分家長暗自竊喜自己的孩子非常自律,不用家長監督和催促,他們就能按時完成功課,非常自覺,不需要父母過多操心。其實,自律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自律的孩子更容易成功。你知道為什麼孩子自律能力差嗎?
  • 不要三分鐘熱度
    在我們生活中還是工作中,做事情三分鐘的熱度的大有人在。那麼三分鐘熱度好嗎?有好也有壞。看的角度不一樣,結果也會不一樣。 三分鐘熱度,即某一時刻對某件事情特別容易上心。就是不能堅持。如果要說三分鐘熱度好的話就是先對某件事情感興趣,養成習慣,然後再堅持,那麼這就是好的。如果不能堅持則就不太好了。
  • 自律的人生最自由!培養孩子的自律三個方法,五點注意事項
    可見,培養娃的自律能力,是父母不可忽視的重要一環,也是需要從小就要培養起來的良好習慣之一,對孩子來說,自律與專注力處於同樣的重要位置。孩子如果從小沒有養成良好的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能力,就難以實現自己的目標和夢想。所以,才有自律的人生最自由這種說法。
  • 沉沒成本,正在拖垮你的人生
    而一個人對「沉沒成本」的態度,往往會決定他有著怎樣的人生。沉沒成本,可能在拖垮你的人生我曾在文章裡講過一個女讀者的故事,她之前的男友有家暴傾向,可能有躁怒症,非常容易動怒,動不動就會打她,而且一次比一次嚴重。
  • 如何培養孩子的自律能力
    自律,通俗說就是一種自控力,即克制自己想做某事的衝動。缺乏自律性,其實很不利於孩子的成長。自律的五條支柱:認同事實(acceptance)、意志力(Willpower)、面對困難(Hard Work)、勤奮(Industry)以及堅持不懈(persistence)。如果你把每個詞的首個字母取出來,你便會得到「一條鞭子(A WHIP)」。這條鞭子便是鞭策你自律的關鍵。
  • 為什麼你對什麼都是3分鐘熱度?
    大腦只是在一定時期內重複某項行動,所以如果運用好習慣,你會像B先生一樣,獲得更加充實和美好的人生。那麼,為什麼我們無法把自己想持續做的事情轉化為習慣,而總是三分鐘熱度呢?簡單來說,那是因為人類具有「對抗新變化,維持現狀的傾向」的特點。
  • 三分鐘熱度?怎麼改?
    首先我跟大家來說,到底是什麼三分鐘熱度?他其實就是人的一種興趣的改變,比如說人的興趣是多樣性的,但在人的興趣他有一個時效性。說到底做事三分鐘熱度,這是每一個人都有過的常態,那他這是一種骨子裡形成的,人們總想說付出能夠得到快速的回報。
  • 做事情總是「三分鐘熱度」,你也想成功?憑什麼?
    這種現象稱為「三分鐘熱度」。那麼,到底什麼是「三分鐘熱度」呢?根據百度百科的解釋:「三分鐘熱度」是網絡流行詞,指的是對某件事物的熱情僅僅存在三分鐘或以下。如,剛喝完「雞湯」心裡想著要奮發圖強好好學習,三分鐘後又打回原形。職場上,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
  • 李玫瑾:孩子學習總「三分鐘」熱度?培養專注力,試試這3個方法
    她曾說過:「專注力是孩子學習和生活的基本能力,專注力的好與壞直接影響孩子的認知和學業成績的高低」。所以,父母要想讓孩子學習成績優異,專注力的培養是必不可少的。針對於孩子學習時總是「三分鐘」熱度,家長卻沒有好的辦法培養孩子專注力,別急,李玫瑾教授為你支招,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下吧!
  • 孩子自律得越早,越容易領先!家長可從這3點入手培養孩子自律
    「我練書法已經3年了,我每天要練3個小時的字。其他小朋友都出去玩,我就在這裡練字。我在家裡寫字也比爸爸媽媽寫得好了。」在雲南昆明,有一個名叫江凌儀的小女孩,年僅9歲就寫得一手印刷體一般的書法,讓不少人驚嘆於她的才華和驚人的自律。
  • 有三分鐘熱度,就有三分鐘收穫
    那時候,她習慣性地覺得,「三分鐘熱度」是個常用的貶義詞。但有一個學希伯來語的前輩沉默了一下,回了她一句:「沒關係的。有三分鐘熱度,就有三分鐘收穫。」每一個三分鐘,都沒有被浪費羅大佑曾經說過:「假如一首歌的長度是3分20秒,你聽完了,就有3分20秒的人生被改變了。」一首歌如此,你做過的事情也是如此,哪怕只有三分鐘,它依然能夠發出微弱的光,在你的人生路上給予你想要的溫暖。
  • 孩子做事總是三分鐘熱度?找不到孩子的興趣時,可以嘗試培養興趣
    一、孩子為什麼做事總是三分鐘熱度?我曾經在網上看過這樣的報導,有一位寶媽用2年的時間給自己的孩子換了6個興趣班,可見這位家長對孩子興趣的培養是多麼重視,同時面對孩子總是找不到興趣點而倍感無奈。但是因為孩子嘗試過許多興趣班,最後都只是三分鐘熱度,然後放棄了,也讓父母花了不少錢,可還是沒能挖掘到孩子的興趣點。
  • 如何培養孩子的自律能力?
    自律是什麼?自律,就是自己約束自己。有一個名詞叫「慎獨」,是說在獨處的時候,也同樣嚴於「律己」。而不是有人監督時「真善美」,沒人監督就成了「假惡醜」。自律,使人不斷透視自我、剖析自我、約束自我。「一日三省吾身」,才能不斷超越,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因此,一定要讓你的孩子學會自律!
  • 「雷聲大雨點小」:別讓三分鐘熱度毀滅你的夢想
    今天看書前想用手機收一下郵件,結果一直刷機一小時,我真是個三分鐘熱度的人!發現了沒,三分鐘熱度,並不是個案。無論是普通人還是已經在事業上有所成就的人,都有三分鐘熱度的現象。然而,三分鐘熱度如果不克服,你的夢想永遠無法落地。
  • 三步帶你擺脫「三分鐘熱度」,培養一個終身受益的好習慣
    這個八卦我好像沒看過……這種狀態,「間歇性雄心壯志,持續性混吃等死」就是俗稱的「三分鐘熱度」。它就是阻礙我們培養習慣的主要原因。間歇性雄心壯志,持續性混吃等死這一切都是因為我們不敢正確面對「三分鐘熱度」,潛意識中認為它不是我們自身的問題,而是有各種各樣的突發狀況打斷了我們培養習慣的過程。
  • 你的習慣只有三分鐘熱度?那是你不知道這三個小策略!
    為什麼我們的習慣總是三分鐘熱度,怎樣才能將想做的事情變成持久的習慣呢?在《堅持,一種可以養成的習慣》一書當中,提到了三個策略,可以有效幫助我們解決這個問題。對策一:行為模式化是指把你想培養的習慣化為固定的模式(時間、做法、地點),並認真執行。通過行為模式化,可以讓我們在相同時間、相同地點開始做相同的事,利用這樣的方式把固定的節奏滲透到身體裡,可以順利在無意識中開始新的習慣。
  • 做事「3分鐘熱度」,孩子專注能力差,這些原因家長要了解
    最近,很多的父母經常抱怨自己的孩子專注力差,玩玩具不到3分鐘就做別的事情,總是「3分鐘熱度」,而且每次都將自己的玩具弄得到處都是,特別是每天晚上寫作業的時候,總是東張西望、一會玩手指頭、一會上廁所,出現這種情況,家長們表示很無奈。
  • 三分鐘熱度?上課老走神?3步培養孩子專注力
    ,不管做什麼,都只有「三分鐘熱度」,對一件事的專注時間最多不超過20分鐘……面對孩子這樣的表現,家長往往會批評、指責:「你怎麼總是不專心?你要是再專心一點,就不會出錯了。」其實這些都是專注力的問題。但是專注力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能力,從嬰兒時期,孩子就已經表現出較強的專注力。那為什麼隨著孩子慢慢長大反而出現專注力的問題呢?《兒童專注力》這本書給出了答案。
  • 三分鐘熱度,是一種自我毀滅
    毫不客氣地說,三分鐘熱度,實際上就是一種自我毀滅的源頭,如果不能加以控制,那麼人生都將會一團糟。這並不是危言聳聽,你覺得無關緊要,只是還沒有見識到它真正的危害,有三分鐘熱度的人,註定會一事無成,無論是事業,愛情,還是整個人生,都會一無所獲,能得到的,就只有身心的疲累,和對生活逐漸失去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