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最怕什麼樣的家長?領導還是知識分子?最怕當領導的知識分子

2020-12-16 教育座談會

二三十年前,當我還是一個學生的時候,最怕父母,父母最怕老師。只要是老師說的話,父母就會像對待聖旨一樣,原封不動的把聖旨精神賜給我。

在我幼小的心靈裡,老師一直雄霸在食物鏈的頂端,無論是學生還是家長,看到他們都會瑟瑟發抖。

當然,這說的是二三十年前的食物鏈。等我當了老師後,卻發現整個食物鏈發生時空大逆轉,老師成了末端,這時候我連哭都不知道用什麼腔調!

現在的老師不僅怕學生,更怕家長。和家長交流,一不小心就被家長警告,不是告校長,就是告教育局,整天活得膽戰心驚的。

要問老師怕什麼樣的家長,當領導的家人肯定是老師最怕的之一。

有些人當領導當慣了,以為在什麼地方都是領導,即便和老師談話,也是對老師耳提面命的,動不動就給老師拿腔拿調,喜歡用命令式的口氣說話。

這類當官的家長還有一個特點,就是總感覺自己管理的是全天下。班主任就孩子的問題和他打電話交流,他們也總是一副不耐煩的模樣,有時候電話打的多了,就會不耐煩的說,我管理全單位幾百號人,每天忙得不可開交,你有點眼色就別拿這些小事來煩我了。

他們可能忘記了孩子是他們的,老師負責任,才會跟他們打電話溝通孩子的教育問題。

還有一些當領導的家長,利用手中的權力,私自安排學校的教師配置結構。他們會把自己的孩子放在配置最好的班級裡,或者動用自己的關係,把教師配備到自己的孩子班級上。

其實這種做法,老師特別反感,但是沒辦法,誰叫人家權力大,你必須得聽人家的呢。

除了當領導的家長,知識分子家長也會讓老師瑟瑟發抖。

雖然本人是老師,但是說實話,對知識分子真心不感冒,原因只有一個,知識分子事情太多喜歡較真。

尤其害怕那些高學歷的家長,打電話和他們溝通孩子教育問題,他們能各種理論各種說教把你弄得神煩,拜託,我只是跟你談談孩子問題,不是交流學術。

更有一些高學歷的家長直接秒殺教師,說我們都是博士碩士學位,難道還教不好自己的孩子,難道不比你們一個小老師更牛叉,你們學校這種教育問題那種教育問題,這麼多問題,能教好我們的孩子嗎?

更有一些知識分子家長,自以為學歷高,可以對老師的各種教育方式橫加指點,一幅高人的模樣。在和老師交流的時候,時不時的透露出學歷的優越感,眼神中表現出談教育我比你懂的傲嬌自信。

不好意思,說句大實話,談教育你還真不懂!

任何行業都有自己的規律和知識,隔行如隔山,縱然你是博士碩士教授,你也只是在自己的專業領域有所建樹。這就好比你是一個數學科學家,但是如果我要問你一些量子物理的知識,估計你也就是一個小白水平。

知識分子最大的一個弊端就是,當你在某一個領域有所建樹的時候,就會天真的以為自己對所有領域都無所不知,這種盲目的自信最終導致眼界變得狹窄。

當你試圖以知識分子的角色指導老師工作時,我只能說一句話,你這是外行指導內行。不要說你是多麼高水平的專家,即便同為老師,不同的學段也無法互相指導。

比如,高中老師就無法指導小學老師的工作,雖然都是老師,但是因為所面臨的學生群體和教學環境不一樣,教育方式就會不同。

如果你拿高中老師教育的那一套,複製粘貼到小學教育上絕對是行不通的。原因很簡單,雖然都是學生,學生的年齡,心理和學習狀態是不一樣的。

搞教育的人都明白這一點,反而那些不搞教育的高知分子,卻認為自己可以直接指點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和大學的所有教育。厲害了,我的家長,全都是教育專家級的大神!

有沒有比領導和知識分子更恐怖的家長呢!有!那就是當了領導的知識分子

這類家長能文能武,見過大世面,也有知識水平,的確讓人心生佩服。如果真的有所謂優越人生的話,這類人的確是走向成功的典範。

這類家長的恐怖之處就在於,自己有一套理論體系,他們會各種碾壓摩擦你的教育方法,並且很喜歡和校長以及教育局的負責人打電話,溝通教育方法。在交流的時候,會對某校的某個老師進行個性化的評價,然而正是你的這一番評價,可能這個老師幾年的辛苦就白費了。

並不是說老師不能批評指正,但是如果你總是抱著懷疑的態度,總是覺得老師做不到及格分,總是不信任老師的教學方法,那麼最終受傷害的一定是你的孩子本身。因為你會潛移默化的把你的理念傳遞給你的孩子,最終造成孩子對老師的牴觸和不信任,結果受傷害的反而是孩子自己。

除了上述三種家長,還有一種家長讓老師們心驚肉跳,就是那種怨婦型家長。

曾遇到一些家長,打電話的時候,能夠做到一個人滔滔不絕。談話的內容先從孩子的小學教育做起,然後初中高中各種上學的事情反覆跟你嘮叨。最後畫風一轉,說自己家庭多麼不容易,生活多麼艱難,自己為孩子付出了多少,如此等等,簡直是一部個人的苦難史,負能量超級爆棚。

碰到這樣的家長,真的非常讓人無奈,直接降低了自己幾個能量級。恕我直言,這樣的家長自己就不成熟,和老師溝通交流孩子的教育,這無可厚非。但是把自己的生活艱辛史一股腦的傾倒出來,這就等於把老師當成了心理諮詢師和情緒的垃圾桶,這不是一個成人應該做出的事情。

以上各種家長的敘述,絕非拉仇恨。身為老師,能遇到各種各樣的家長,絕大多數家長都能配合老師的工作。但總有一些家長不走尋常路,碰到這樣的家長,什麼都別怪,就當修仙的升級打怪吧!

你有什麼看法?請留言交流。

部分圖片源自網絡,侵聯刪。

本文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歡迎轉發分享。最後,告訴你一個小秘密,關注我的人都很招人稀罕!

相關焦點

  • 領導最怕員工怎麼報復?
    作為領導最怕員工怎麼報復自己呢?一般人都認為,在眾多的因素中,生命安全才上第一,如果碰到了不惜一切代價,也要對你進行盲目報復的人,最好還是注意其利害關係。人在情緒失控時所做的事情,我時候真的會讓所有人害怕,那是一種亡命之徒的行為。那麼有著豐富管理經驗的領導最害怕員工哪些方面的報復呢?
  • 職場老油條提醒:領導最怕員工這兩點,員工最怕領導這兩點
    在職場上,領導和員工之間,都對對方有所擔心。領導怕員工兩點,員工也怕領導兩點。只有雙方互相信任,才能夠發揮出最大的作用。互相猜忌,只會降低工作效率。【1】領導怕員工不忠誠忠誠是領導篩選員工的第一個標準。有很多人,能力很強,但是不忠誠的話,領導也不會提拔他。只要人忠誠老實,能力差點也沒事,能力可以慢慢培養,但是人的本性卻改不了。想一想古代用人的標準,忠義為先,現在也一樣。工作質量、工作效率可以用制度來考核、限制,但是忠誠,這個卻無從考核。等到發現的時候,就晚了。
  • 劇作家沙葉新:知識分子最痛苦的是被迫說假話
    知識分子最痛苦的是被迫說假話  吳懷堯:知識分子是一個讓人肅然起敬的名詞,讓我們聯想到人文關懷和社會擔當。您對知識分子和知識分子精神的定義是什麼?對當下知識分子的表現作何評價?知識分子如果在本世紀還要擔負啟蒙的責任,那必須自己先要消除愚昧,先要接受啟蒙。對我自己來說,說假話是最痛苦和最恥辱的。文革中,我的劇本《邊疆新苗》挨批,說違反「三突出」的社會主義文藝的創作原則,宣揚資產階級的「花花草草」。「四人幫」在上海的幫兇要我檢討,我起先想抗爭,後來骨頭軟了,還是屈服了,寫了假檢討,說了假話。當時內心極為痛苦。痛苦不是因為被迫檢討,而是假檢討、說假話。
  • 鍾永豐:黑道社會學——有機知識分子的成長之路
    他說他不喜歡念書,那種士官學校是大家看不起的,所以怕在路上被人看到。那時候我心裏面被重重打了一拳。我發現當年他們是在升學制度裡,被我們踩下去的人;他們的淪落跟我們的攀升有關係,我們不是絕緣的兩種個體。接著,我開始想我所成長的美濃,到底是怎樣的社會,為什麼會讓一個不喜歡念書的年輕人,有這麼大的羞愧、羞恥和自我否定?
  • 莫言所說的知識分子,並不是真正的知識分子
    如果沒結紮,他還有所忌憚,怕給人搞大了肚子不好收場,結紮後,他真是無所顧忌了啊!」——節選自莫言《蛙》在《蛙》中的姑姑,是個又紅又專的紅二代,一個知識分子,一個熱心腸的婦產科主任。《蛙》中的姑姑,莫言稱之為知識分子。但其實,其實我認為,姑姑只是一個只知道聽黨指揮聽毛主席話的人。國家鼓勵生娃,她就幫著接生;國家鼓勵計劃生育,她就到處宣傳計劃生育,並且強行帶人去門去給男人結紮。她之所以到處宣傳新法接生,是因為國家提倡,為此她甚至還能跟老接生婆打起來。
  • 職場中領導最怕的三種人,看看有沒有你!
    職場中,還有領導最怕的人嗎?2. 領導為什麼而懼怕這些人?【分析】職場中領導所害怕的不是某個員工本人,而是因為這個員工所給工作中帶來的不便、甚至不良後果。所以此「怕」非彼「怕」,因為領導不得不要顧全大局,有時候不能用最壞的方法去處理一些事情,故而心中不免會有一些懼怕。那麼職場中領導最怕哪三種人呢?
  • 【黑道階段】黑道社會學—有機知識分子的成長之路
    他講了很多自己的故事,他說他當年國中打架沒有畢業,後來被家人強迫去念士官學校,第一次從外面回家時,從公車站下來,不敢走馬路回家,而是走田埂路回家,多走了四五倍的距離。我問,為什麼好好的馬路不走,要走田埂路?他說,沒有面子回家。他說他不喜歡念書,那種士官學校是大家看不起的,所以怕在路上被人看到。那時候我心裏面被重重打了一拳。
  • 知識分子論
    下面就先讓我們一起結合知識分子的特點來分析一下這些年輕知識分子們的優勢和局限性吧。充當其衝的,同時也是讓他們之中的多數人引以為傲的就是其擁有的知識儲備。他們的知識儲備是很多,但這些知識是怎麼來的呢?很顯然,這些知識分子們都是從小學(有些可能在父母的期望下早在幼兒園就開始學習)學到大學再到研究生博士生。他們學的知識很多是前人的成果,多是從書上看來的從老師那裡聽來的。
  • 職場:領導最怕的四種員工?看看你是不是!
    領導和員工的關係就像是貓和老鼠一樣!彼此在職場上相互博弈,領導為貓、員工為鼠,老鼠怕貓!但作為老鼠的員工也有這四種類型讓貓害怕!我們一起來看看是那4種!這樣類型的員工,作為領導是不會輕易得罪的!而為什麼不敢得罪呢?利益驅使導致,當員工可以創造大利益是,領導也同樣是受益人,你創造利益越大領導越高興,在這層關係在裡面,領導就不會輕易得罪你!二、關係型員工關係型員工,眾所周知是關係戶!進入公司,職位的晉級都是靠關係來推進的!
  • 有關知識分子的定義
    文學知識分子,他們趁著人們不注意把自己看作獨一無二的「知識分子」。——C.P.斯諾一知識分子的定義不計其數,筆者即見過數十種。無論是觀點的製造者、傳播者、消費者,還是某個俏皮說法的供應商——類似意見超市的龐大貨架上一隻只漆色鮮亮的罐頭——都可以自稱或被說成是知識分子。
  • 調查顯示中國需戰略知識分子 部分學者質疑提法-知識分子 戰略...
    「您認為什麼樣的人稱得上是戰略知識分子」,這一選項調查結果顯示,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具有戰略思維,擅長基礎性、前瞻性、趨勢性研究(佔22.2%);憂國憂民,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意識(佔17.9%);專業功底深厚,又能超越專業局限,融匯中西(佔15.6%)。
  • 領導最怕員工怎樣報復?為什麼有些員工領導不敢惹?
    那領導們最怕員工怎麼報復呢?說說我的看法。一、領導怕「報復」,先從自身找原因員工報復領導,總要事出有因,是因為之前有嫌隙,因為有競爭,還是因為不服。是不是平時對下屬太過於嚴苛而沒有得到理解,還是跟下屬相處太過強勢,咄咄逼人,讓下屬沒有發言的權利,得不到尊重。還是因為曾因某件事跟下屬發生意見分歧,產生矛盾,事後也並沒有溝通化解。還是因為自身能力與職位不匹配,有什麼背景,下屬不服氣。
  • 你要做知道分子還是知識分子?
    從歷史的角度看,最需要的是拍案而起的知識分子。我一直想做一個拍案而起的人,但是那樣的人除了要有血性,還需要有知識。我認為我的血性足夠,我的知識不夠,我的知識儲備不夠,我說話不能那麼雋永,不能那麼深遂,但是起碼我能拍桌子。」——崔永元 「我一直不承認我是知識分子,因為我沒有接受過教育。
  • 許紀霖:中國知識分子的世代交替(連載①)
    登上晚清歷史舞臺的第三波知識分子,是1905年以後的體制之外的邊緣知識分子:遊士,如孫中山、黃興、陶成章,等等。同盟會是一個典型的遊士階層組織,他們的基本隊伍是華僑、商人、會黨、失意秀才、落魄的留日學生和職業革命家。這些後來領導辛亥革命的遊士們與日本領導明治維新的武士階層不同。
  • 七七抗戰與中國知識分子
    以上海新聞界為例,他們在七七事變後立即創辦了影響巨大的《救亡日報》,並迅速組織起來了上海文化界救亡協會,前者為鼓舞全國軍民堅持抗戰作出了突出性貢獻,後者則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文化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像巴金、阿英、範長江、茅盾、鄒韜奮等都是其主要骨幹。像著名女報人楊剛,抗戰爆發後在武漢、上海、香港等地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其作品轟動一時,影響頗大。
  • 離職後,最怕領導突然的關心.
    大多數人的實習期都是3-6個月,在這小半年的時間裡,你不斷成長,提高了自己的工作能力,也和周圍的領導同事不斷熟悉起來。實習的「期限」一到,離開似乎是理所應當,但僧妞相信大多數人在離開的時候會有別樣的情感。離職後怎麼「友好」地退群?離職那天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地方?離職之後可以和前同事聯繫嗎?
  • 宮鵬:知識分子是善於運用知識的人
    教育不是讓學生幫我成為傑青,幫我得獎,幫我成為院士,到最後,學生們都成了老師的炮灰,這不是真正的教育。導師到底如何對待學生?是在邊上當教練,讓學生成功,播撒種子,讓每一個學生都變成參天大樹,還是讓學生都變成你邊上的土壤,最後你自己成就一棵參天大樹?這就是教育領域最值得深思的問題。
  • 建國後黨對知識分子階級屬性認定的艱辛歷程
    不管有沒有『知識』,我臉上給打上了知識分子的金印,一輩子也洗刷不掉了。可悲的是一提到知識分子,我就仿佛看見了我家的小包弟。它不斷地作揖搖尾,結果還是給送進了解剖室」。1995年,季羨林在論及中國知識分子的歷史特徵時說:「幹知識分子這個行當是並不輕鬆的,在過去的七八十年中,我嘗夠了酸甜苦辣,經歷夠了喜怒哀樂。走過了陽關大道,也走過了獨木小橋。有時候,光風霽月;有時候,陰霾滿天。
  • 黃埔軍校與現代中國的學生知識分子
    [摘要]辛亥革命、國民革命和中共革命,領導層基本上都是小知識分子。過去的軍校,無論保定軍校還是雲南學堂,都只有「槍桿子」而沒有「筆桿子」。但黃埔軍校與它們不同,黃埔的特點是「槍桿子」加「筆桿子」,除了軍事之外還有主義,因此,黃埔需要從社會中遊蕩的大量學生知識分子中尋找自己的生源。學生知識分子的黃埔黃埔軍校的招生條件明確說明,報考條件是高小畢業且在中學讀書一年以上。
  • 為什麼美國人討厭知識分子
    知識分子的行為,必須要有自發及自我決定的性質。知識分子以某種宗教般的情懷面對智識生活,因為在西方,知識分子的角色由傳教士而來。霍氏引用蘇格拉底的話來描述這種情懷:「未經審視的生活不值得過」,或者說「沒有思辨反省的生命毫無意義」。霍氏認為人所能從事的最高貴與最接近神行的一件事,就是追求知識。知識分子們都有一種特定的風格:虔誠的心態和實驗的趣味,或興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