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牆之隔,幾乎兩個世界。
在上海長寧區天山商圈,一邊是品牌雲集的商場和高檔寫字樓,另一邊是房齡50多年的老舊小區,裡面三戶人家共用一個廚衛,廚房內部的天花板油漬積了厚厚一層,管道也老化生鏽。
不過這種情況有望得到解決。2017年4月起,長寧天山街道全面啟動天山、天義、紫雲小區近8萬平方米非成套房屋改造工程,將使36幢房屋中的2141戶居民擁有獨立的衛生間和廚房。目前15幢房屋已進入施工階段,其他也將按計劃推進。
「只有通過調研,真正了解居民的需求,才能把房屋改造工作做好。」天山街道黨工委書記潘敏說。天山街道專門成立工作組,發動街道全體幹部60餘人,每天挨家挨戶去居民家中聽取訴求意見,做好居民籤約工作。
居民楊先生與鄰居共3戶人家共用的一個衛生間。 除署名外本文圖片均為 澎湃新聞記者 陳逸欣 攝「不好意思請兒子女朋友來做客」市民楊先生盼著進行舊房改造,他認為這是好事,能夠增大房屋面積,還不用和鄰居共用廚衛。
「兒子交了女朋友,我都不好意思請人家上門做客。」楊先生說,自己家住遵義路435弄15號,和兩戶鄰居共用一個廚衛,「一走進廁所,整個空間就顯得十分侷促,呆不下兩個人, 早上要排隊上廁所,樓道都被堵住了,晚上洗澡要商量好時間,不然就是人擠人,還容易引發鄰裡矛盾。」 楊先生說。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走訪發現,這種情況在遵義路435弄的15號、17號很常見。這個房齡近60年的老小區,一個樓道內幾乎大部分的廚房、衛生間都不在房屋內,通常是3戶人家共用一個廚衛,廚房內部的天花板油漬積了厚厚一層,管道也老化生鏽。
天山路街道黨工委書記潘敏表示,街道轄區內共有19.1萬平方米非成套房屋,佔整個長寧區非成套住宅總量近80%,主要集中在天義小區、紫雲小區、天山三村、聯建新村等居民區,其中約55%存在人戶分離情況。不過,比居民們燒飯、上廁所不便更棘手的是,鄰裡矛盾和安全隱患。
17號居民樓內,居民對於改造的態度不一。有的住戶十分支持房屋改造,早早籤好了協議。有的居民則持觀望態度,沒籤協議但也沒說反對。還有居民則反對改造,17號2樓的郭阿姨稱主要擔心安全問題。
居民楊先生與鄰居共3戶人家共用的一個廚房間舊房改造是否存在安全隱患?
天山路街道辦事處副主任黃章貴表示,改造居民樓,比造一棟新房費力多了。徵詢工作啟動前,街道首先要開展調研排摸工作,並梳理出了四大難點。
首先,房屋結構太過複雜,有的居民樓成套房與非成套房混合,有的樓上有9戶樓下只有7戶,無法統一改造,還有的樓下是木質結構,樓上卻是磚混結構,設計過程全然不同。此外,沿街住宅還存在底樓門面房和違建混雜,戶型結構不統一、原始圖紙缺失的情況屢見不鮮,為方案設計和實際施工造成不小困難。
其次,改造方案受限很大。上海華鋌建築設計有限公司設計師孫劭錚介紹,由於改造方案要考慮符合規劃的樓宇間距、紅線等要求,因此即使設計時動足腦筋,還是會或多或少造成居民得益率不均衡。因此改造難度非常大,造成得益率不均衡,最多的增加房屋面積與最少的相差5平方米。
三是居民情況錯綜複雜。黃章貴稱,天山、天義、紫雲三個小區,以自住的獨居老人居多,經不起折騰;出租的很難與戶主直接面對面溝通;家庭內部有矛盾的,在這一時期集中爆發;違法搭建被街道拆除、門面房被街道封門的,一部分生活困難急需解決,一部分藉機發洩激憤情緒。
樓道內曝露在外的電線另外,改造影響面大。由於施工場地受限制,施工分批進行,每批次施工周期在8個月左右,總體施工周期超過2年。因此,停車、綠化、公共文體等空間均受到擠佔,對居民生活帶來較大影響。
「需要每一個幹部到家家戶戶去做工作,這也是對踏實工作的錘鍊。」潘敏稱,只有通過走訪調研,才能真正了解居民的需求。
在走訪天義小區時,孫劭錚遇到了一個情況,樓上的人家住的是不成套的住宅,但住在樓下的人家已經成套,「上門看過,樓下人家裝修得不錯,他就擔心樓上人家不成套,如果改造起來,走管道的話會破壞掉自家原來的裝修。」根據現場實際的走訪情況,孫劭錚調整方案,把主要的排水排汙管道從室外走,不對樓下人家造成影響。
為了打消樓下居民的顧慮,孫劭錚和潘敏及另幾位同事選了一個周日,居民休息在家的日子上門走訪,五個小時面對面一對一地解釋,給居民一步步講解,最後終於打開了他們的心結,同意籤約。
指揮部現場辦公。「確保居民的實際問題得到解決」在施工方面,天山路街道也想居民所想。
街道在改造指揮部建立了「臨時黨支部」,並組建「文明工地」市民巡訪隊,由黨員和小區熱心群眾、物業、施工單位、設計單位、監理單位的代表定期巡查工地,對施工環境、施工質量、施工進度打分評價,儘可能減少施工對居民的影響。
潘敏稱,對認為改造影響動拆遷的居民,街道與規土局一同向居民分析利害關係;對家中已裝修好,不想改建的居民,持續宣傳惠民政策;對高齡居民、行動不便又住在外區的居民,工作組通過微信、上門籤約;對持觀望態度的居民,以施工為契機,做通思想工作。另外,在改造前,對小區周邊紫雲路、玉屏南路、遵義路、婁山關路沿線的274處破牆開店進行封門整治,共拆除違建1531平方米。
正在進行非成套改造的天義小區。最重要的是,真誠關心得民心。
潘敏強調,房改工作中,要始終情系百姓,確保居民群眾的實際問題及時得到解決。對拆違後確有住房、生活困難的居民,通過各種途徑幫其解決,如有些違建被居民用作衛生間,拆除後,街道與物業等部門溝通,為其重排下水管道,幫他們解決生活問題。對獨居老人或重病在床的,關心好他們的日常生活;對施工造成居民無法晾衣、停車的問題,為他們另尋合適點位,儘量將影響降至最低。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孫劭錚稱樂意做這樣的事,在整個過程中很有成就感,「我們看到很多居民從開始的不理解,不同意,到後來開始慢慢接受,甚至開始主動地幫助街道、幫居委會和樓上樓下關係好的居民做思想工作勸他們籤約。」
非成套房屋改造後的效果圖。 長寧區供圖這次工作,在改建的同時,也增強了房屋的安全性。另外,這三個小區因為長期不改建,頂樓也沒有平改坡,借著改建機會把平改坡工程也一起完成,將老舊小區逐漸往精品小區方向打造。
澎湃新聞記者從長寧區房管局了解到,截至目前,天義小區21幢計劃改造的居民樓中,首批8幢籤約率超過70%的樓宇已有7幢開始施工,紫雲小區首批8幢居民樓已全部開工。全區剩餘13.8萬平方米非成套住宅中,天山路街道佔約10萬平方米,將爭取在2019年全面開工。預計到2020年,基本完成全區24.6萬平方米的非成套公房成套化改造。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