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教育孩子養成認真審題,不憑主觀印象,就草率做題的習慣

2020-08-22 米勒成長記

現在,小學老師在數概念的教學中,已經注意講數的分解和組成(有些幼兒園也這樣教了),讓孩子在把握數的分解和組成的基礎上進行加減運算。這在人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雖是必經之路,但上學後再總讓孩子用這種方法計算,就落後了。反過來,任何一組都可以組成。孩子熟練地把握了數的分解和組成,數的直接相加就容易掌握了,減法的學習也就容易得多了。

孩子熟練地掌握了將兩個數直接相加的方法,對以後乘除以至更複雜的運算,都是十分有益的。一年級的孩子學習文字題,常出現對題中文字所表達的數與數的運算關係理解不清而出錯的現象。如&34;孩子常常不注意審題,看到題中有個&34;字,就把兩個數一加了之。發現這樣的問題,家長一要指導孩子認真讀題,二要在讀題的基礎上抓住題中所出現的數與要求的數的關係。

要教育孩子養成認真審題,不憑主觀印象就草率做題的習慣。一年級小學生剛開始學習應用題時,往往不會審題和確定演算步驟。家長要看看孩子做應用題的情況,找出問題,訓練正確的解題思路和運算步驟。這裡,關鍵是教會孩子學會有步驟地審題。審題,首先要一字不拉地認真讀題。是復讀,抓住題中難懂的或容易忽略的詞語,如&34;、&34;、&34;,&34;等,看看初讀中有無錯誤。

在列出式子解答之後,再將算式、結果與題目對照一下,看看解答是否符合題目的要求。一年級所學的應用題多是一步應用題,條件與問題間的關係比較簡單,只要養成按上述順序審題的習慣,就不難弄清關系列對算式。而且,從一年級就養成認真審題的習慣,以後將終身受益。一年級小學生在完成數學作業時,往往只注意演算,而不注意驗證演算結果。

他們常常是一回到家裡,就慌急慌忙地做作業,算完收起書包就玩兒去了。這種對作業不加檢查和驗證的行為,是缺乏責任心的表現。家長應當耐心地教育孩子養成檢查、驗算的習慣,並指導他們驗證結果的方法。如檢查加法結果時,可用它的逆運算減法,檢查減法結果時,則可利用加法,乘除也同樣。無論是語文,或是數學,還是其他課程的學習。

家長都要注意為孩子創設、提供多種途徑,除課本知識之外,要結合生活實踐,幫助孩子鞏固、加深和擴大所學知識。比如語文。由於語言是人們認識事物、進行交際、進行思維的工具,因此,學語文總離不開社會生活。家長應當利用各種社會力量中對學習語文有利的因素,創設多種環境,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例如:經常讓孩子給全家人講講故事,談談學校裡的生活;講自己對身邊的事物的看法;觀察並記下事物的變化;有條件的家庭還可以組織讀書會。

相關焦點

  • 孩子初一,總是做題不認真,不會審題,怎麼辦?老穆有話說……
    我們首先來看第一個問題:如何解決做題不認真的毛病。【1】家長與孩子做好思想溝通工作對於初一的孩子而言,你不能像對待小學生那樣,強行要求。必須要建立在「平等與尊重」的基礎上。家長與孩子達成一致,同意家長的合理建議【2】建立「馬虎」獎懲機制如果孩子因不認真,馬虎而造成的錯題,回家後要接受相應的處罰。當然,不能體罰!建議將「獎懲機制」與孩子的「零花錢或家庭計劃」相掛鈎,讓孩子有危機感。
  • 孩子審題不認真,數學考試總丟冤枉分?簡單4步幫助孩子學會審題
    孩子審題不認真,根本原因多半在這幾點:1、做題追求速度,不認真很多孩子從小就被要求「快」,稍微思考一會就會被訓斥:「又磨蹭什麼呢?」或者家長明確要求寫完作業才能玩,但又不檢查作業完成質量,結果孩子就養成了一味追求快的習慣,做題的時候不認真讀題,掃一眼就下筆。時間長了,孩子養成了不認真讀題的習慣,在測驗、考試的時候也就習慣性地追求速度,忽略了認真讀題。
  • 孩子審題不認真,數學考試總丟冤枉分?簡單4步幫助孩子學會審題
    文 | 索菲是個寶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低年級的小朋友經常會因為審題不嚴謹、不認真丟分。就像下面這種情況,題面問的是:兩位小數,但是孩子一馬虎沒有注意到,就答成了三位小數,白白丟了冤枉分!
  • 葉聖陶:教育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
    我們離開了學校,仍然要從多方面受教育,並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還是在養成習慣,增強能力。習慣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強越好。」例如:一邊做作業,還一邊吃東西或一邊看電視,一心二用;沒有養成用記事本記錄每天作業的習慣;做作業沒有時間觀念,拖拖拉拉,效率低下;作業不認真,不專心,審題不仔細,書寫不工整;缺乏自己整理書桌用品和收拾書包的習慣;
  • 初三學生備戰中考數學,適當多做題,提高解題速度,養成解題習慣
    初三學生備戰中考數學,適當多做題,提高解題速度,養成解題習慣中考數學取得理想的成績,初三學生需要提升計算能力,需要快速理解題目,要學會分析問題,找出各條件的相互關係,要會歸納各題型的特點,做題時多總結,提高分析、推理的能力。
  • 實用:養成這些學習習慣,孩子輕鬆擁有好成績
    如果你的孩子正處在3-15歲這個年齡段,請花5分鐘看看,因為我們只要稍加引導,孩子將會終身受益,父母千萬不要錯過了這個習慣養成的絕佳時期。▊ 專心上課的習慣教與學應該同步,應該和諧,因此孩子在課堂上要集中精神,專心聽教師講課,認真聽同學發言,抓住重點、難點、疑點,邊認真聽邊積極思考。
  • 睿智燈塔-孩子做題老是粗心怎麼辦,如何改掉孩子粗心的毛病
    孩子做題老是粗心怎麼辦?每次考試前家長都會對孩子叮囑,做題時要仔細審題,看清楚之後再回答,孩子也點了點頭。可是每當孩子考完試,還是會因為粗心而導致很多題沒有做對,這種情況讓許多家長也十分頭疼。那麼,如何改掉孩子粗心的毛病呢?
  • 分享 | 如何養成好的學習習慣?
    專心上課的習慣教與學應該同步,應該和諧,因此學生在課堂上要集中精神,專心聽老師講課,認真聽同學發言,抓住重點、難點、疑點,邊認真聽邊積極思考。哪怕是你已經超前學過了,也還是要認真聽,要把老師的思路、其他同學的思路與自己的思路進行對比分析,找出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
  • 小學三年級數學如何審題?做好這三步很重要
    對於不少家長來說,孩子的數學成績一直是自己頭疼的事情,那麼三年級孩子應該如何提升成績?其實審題很重要,因為不少孩子在做錯題的時候,就是因為審題出現了問題,才導致了錯誤。國內優勢在線小學數學輔導平臺麥斯數學認為,三年級孩子審題應該做好這三步。
  • 孩子寫作業很馬虎不認真 如何教他改正呢
    二年級的孩子做題馬虎,家長一定要重視。孩子還小,正是學習習慣養成的時候,這個時期孩子對待學習的態度將對以後的學習產生重要的影響。如果您的孩子做題馬虎,首先您要找到馬虎的原因是什麼,再對症下藥,幫助孩子改掉馬虎的毛病。我認為馬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 【板泉中小·習慣養成】先抓習慣,再談成績!
    3.專心上課的習慣 教與學應該同步,應該和諧,因此學生在課堂上要集中精神,專心聽教師講課,認真聽同學發言,抓住重點、難點、疑點,邊認真聽邊積極思考。 8.仔細審題的習慣 審題能力是學生多種能力的綜合表現。 要求學生仔細閱讀材料內容,學會抓字眼,抓關鍵詞,正確理解內容,對提示語、公式、法則、定律、圖示等關鍵內容,更要認真推敲,反覆琢磨,準確把握每個知識點上的內涵與外延。
  • 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9個學習好習慣,孩子開學一定要養成
    孩子不懂的東西越多,恰恰說明他學進去了,但是不要老師在講課的時候問,等到講完新知識以後,或者課下時間問,這樣不僅孩子印象更深刻,也不會打擾到其他同學上課的狀態。而且養成積極思考的好習慣,孩子在處理生活中的事情時,也會更加周全。6、獨立作業的習慣正所謂:溫故而知新。做作業的目的就是鞏固所學知識,它還可以鍛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這不是為了應付老師或者家長,切忌出現抄襲,拖拉作業的習慣。
  • 孩子三年級前養成這4個習慣,學習生涯家長能少操心很多,一起學
    習慣二:做作業時要仔細審題很多孩子為了趕緊完成作業好去玩,做作業時容易&34;,審題不仔細,經常出現所謂的&34;的情況。審題不認真的壞習慣一旦養成有的孩子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在考試的時候可能格外謹慎,就會導致做題的速度慢下來。由此可見,這個習慣的影響也非常深遠,不如在平常的時候就養好習慣。習慣三:寫作業時要專注說起讓孩子專注寫作業,可能很多家長就會有怨言了:我倒是想啊,可孩子坐不住怎麼辦?
  • 如何讓孩子養成好的學習習慣
    家長最關心的,如何讓孩子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好的學習習慣呢,對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既有助於孩子對知識的吸收,也能讓孩子在習慣中愛上學習,自主學習。首先我們讓孩子學會合理的安排時間,因為每一天的時間都是有限的,而合理的安排時間呢。可以讓孩子們在有限的時間內把任務完成的更好,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好一天的時間安排。那其中包括孩子放學回家後的各科作業完成時間,間隔的休息時間,拓展時候的看書看報的時間,娛樂交際的時間都應該讓孩子心裡分得清先後和主次。這樣呢時間一旦定下來就應該認真執行,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這樣不利於習慣的養成。
  • 優秀是一種習慣,教育就是習慣的培養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這是教育家葉聖陶先生的一句名言。在此用它做本文的標題,意在引起廣大家長在教育孩子時注意。教育孩子,必須先抓習慣,再談成績。有句俗語說得好:「積千累萬,不如養成好習慣。」葉聖陶也強調「教育就是培養習慣」,由此可見培養習慣的重要。良好習慣一旦養成,必將受用終生。
  • 新學期,先培養習慣再抓成績!附7條讓孩子學習受益的好習慣
    開學已經進入倒計時了,你家孩子「收心」了嗎?在剛過去的假期,孩子們和處於放鬆的狀態,學習精神有所鬆懈。我們做家長的,就要先努力培養起孩子的學習習慣,先抓習慣,再談成績。小學階段是培養良好習慣的黃金期,也是人的基礎素質形成的開始階段。尤其是新入學的孩子,更應該重視習慣培養,為後續學習生活打好基礎。新學期新氣象,督促孩子養成這些好習慣吧!
  • 利用「21天習慣養成法則」,讓孩子養成好的學習習慣
    抗擊「疫情」階段,孩子們都在家,家長可以利用這段時間促成孩子好習慣的養成。行為心理學家認為,新習慣的形成並得以鞏固至少需要21天,通過21天的行為暗示,正確重複練習,可以基本養成一個好的習慣。這就是所謂的「21天習慣養成法則」。
  • 教育就是習慣的培養!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這是教育家葉聖陶先生的一句名言。在此用它做本文的標題,意在引起廣大家長在教育孩子時注意。教育孩子,必須先抓習慣,再談成績。有句俗語說得好:「積千累萬,不如養成好習慣。」葉聖陶也強調「教育就是培養習慣」,由此可見培養習慣的重要。良好習慣一旦養成,必將受用終生。
  • 孩子做題粗心不認真怎麼辦?狠抓黃金5步走,孩子不丟分還做得快
    很多家長抱怨,孩子做題特別粗心,有時候還會丟題落題,這種情況在低年級,尤其是男孩身上尤其常見,那麼,該如何改善孩子做題時粗心不認真的狀態呢?從孩子一年級開始,就要狠抓孩子做題習慣,養成黃金5步走的好習慣
  • 入學養成教育周——優秀從習慣養成開始
    為了讓同學們更好地認識巴川,適應學校,巴川公學為同學們準備了為期一周的習慣養成教育活動。接下來讓我們看一看他們都有什麼樣的改變吧!以八年級的學長學姐為榜樣,養成集合迅速、整齊劃一、認真操練、強身健體的好習慣。體育組的老師們一令一動,頂著太陽做示範、喊口令,一絲不苟,全神貫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