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人名一般有姓1字和名2字,合計三字,韓國政府從1948年開始著手驗收以4字以上日本人名登記的土地地號。開始徵收日本殖民者地產,讓它們國有化。
當時韓國政府統計出日本殖民者在韓國所有的土地、建築物的登記有10萬4000件,其中首爾光是有262個土地和2760個建築物,合計3022件。這些土地和建築物韓國政府全部實施了國有徵收政策。
日本和韓國在籤訂日韓基本條約時,按照協議交換了相互放棄1945年8月15日以前獲得的財產權的約定,即韓國和日本在戰時獲得的資產兩國依舊享有。但是在韓國民眾強烈的抗議之下,韓國政府單方撕毀了條約。開始徵收日本人在韓國的不動產權。
在日韓恢復邦交的60年代,從1910年到45年的統治時代開始,此時出現了韓國人要求清除日本帶來的「日帝殘渣」的呼聲,一再上升,但是韓國政府考慮日韓政府關係,暫時擱置了徵收和拆遷日本建築的步伐。
抗議「日帝殘渣」的主要內容是建築物和日語,特別是日本漢字,但是在抗議呼聲中,將中文清除出日常會話也成了韓國人要求之一,即所謂的「漢字滅絕政策」。不過清除呼聲很快因當時的韓國內亂壓制下去了。因此日據統治時期的建築物至今韓國各地仍有很多。不少用於公共設施。比如日據時期建設的京城站,在KTX開通前的2003年之前被韓國政府用作首爾驛站,現在是博物館。至於舊朝鮮銀行之前充當殖民政府的中央銀行,現在也成了博物館。
H.O.T.(90年代千禧年間的韓國男團)
而其他還可用的日常建築,比如三越百貨京城店,現在是新世界百貨總店,丁子屋百貨總店成了樂天廣場,與日據時期當時,用作相同用途,繼續營業,日據殖民者建築的京城電氣總公司大樓被用作接手電力業務的韓國電力公社的首爾總部。
1970年上臺的樸正熙發出要求「廢除漢字」的總統宣言
韓國戰後政府成立於1948年8月15日。緊接著的10月9日,韓國政府制定了「韓文專用法」,允許韓文符號中加括號加漢字的並記。為了對日本殖民者實施報復,對當地的日本文化設施進行了大清拆。重立韓國文化國統。
後來,20世紀70年代,當時的樸正熙總統正式宣布在韓語中廢除漢字,漢字教育只成為中學和高中的漢文課要求,並且不再舉行漢文考試。由於學習漢字與否對考試沒有影響,漢字學習者越來越少,20世紀80年代韓國報紙和雜誌也不再使用漢字。在小學的漢字教育完全被禁止,教漢字的教師受到懲戒免職等沉重的處分。
話雖如此,韓國1000多年來一直處於中國的影響之下,近代化是在日本的統治下推進的,因此,平日裡難免出現了大量的漢字,涉及到各種各樣的領域。尤其是人文科目。比如近代哲學、主觀、客觀、藝術、文學、科學、技術等學術名詞大都是日據統治時期的日語來命名,沒有可以替代的韓語。考慮到這一點,韓國政府選擇了音譯。
而且韓國人沿襲了中國儒家傳統,大部分都是漢字名。推出廢除漢字令後,1970年以後在學校學習的那一代人,不少人不會寫自己或家人的漢字名,當然,很多人都讀不懂別人的漢字名。因此改用戰後政府推行的韓文字典稱謂書寫,至於漢字則變成「韓國的拉丁語」了。
韓文是表音文字,就像日本人全部用平假名來表示一樣。同音意義詞很多,比如全力、電力、潛力、戰鬥力、戰略的韓文標記都是一樣的,可能會出現錯誤,只能死記硬背。反而造成了不便。
因此不少韓國大學生依舊會用漢字做筆記。樸正熙的政策的一刀切造成了巨大麻煩。因此樸槿惠時期,大學生學習能力低下作為嚴重的社會問題開始浮出水面,樸槿惠前政權決定恢復漢字教育。
小學生被要求學習基本漢字300字,同時思想道德、社會、數學、科學等,國語以外的小學5年級和6年級的教科書同時出現了漢字,不過文在寅政權執政當下,學前漢字教育的復活變成了白紙一張。
不過,漢字在韓國的退出已經是歷史趨勢。至於會走到什麼地步誰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