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漢字滅絕政策」:執著於過去的民族卻不得不拋棄歷史的悲哀

2020-12-15 騰訊網

韓國人名一般有姓1字和名2字,合計三字,韓國政府從1948年開始著手驗收以4字以上日本人名登記的土地地號。開始徵收日本殖民者地產,讓它們國有化。

當時韓國政府統計出日本殖民者在韓國所有的土地、建築物的登記有10萬4000件,其中首爾光是有262個土地和2760個建築物,合計3022件。這些土地和建築物韓國政府全部實施了國有徵收政策。

日本和韓國在籤訂日韓基本條約時,按照協議交換了相互放棄1945年8月15日以前獲得的財產權的約定,即韓國和日本在戰時獲得的資產兩國依舊享有。但是在韓國民眾強烈的抗議之下,韓國政府單方撕毀了條約。開始徵收日本人在韓國的不動產權。

在日韓恢復邦交的60年代,從1910年到45年的統治時代開始,此時出現了韓國人要求清除日本帶來的「日帝殘渣」的呼聲,一再上升,但是韓國政府考慮日韓政府關係,暫時擱置了徵收和拆遷日本建築的步伐。

抗議「日帝殘渣」的主要內容是建築物和日語,特別是日本漢字但是在抗議呼聲中,將中文清除出日常會話也成了韓國人要求之一,即所謂的「漢字滅絕政策」。不過清除呼聲很快因當時的韓國內亂壓制下去了。因此日據統治時期的建築物至今韓國各地仍有很多。不少用於公共設施。比如日據時期建設的京城站,在KTX開通前的2003年之前被韓國政府用作首爾驛站,現在是博物館。至於舊朝鮮銀行之前充當殖民政府的中央銀行,現在也成了博物館。

H.O.T.(90年代千禧年間的韓國男團)

而其他還可用的日常建築,比如三越百貨京城店,現在是新世界百貨總店,丁子屋百貨總店成了樂天廣場,與日據時期當時,用作相同用途,繼續營業,日據殖民者建築的京城電氣總公司大樓被用作接手電力業務的韓國電力公社的首爾總部。

1970年上臺的樸正熙發出要求「廢除漢字」的總統宣言

韓國戰後政府成立於1948年8月15日。緊接著的10月9日,韓國政府制定了「韓文專用法」,允許韓文符號中加括號加漢字的並記。為了對日本殖民者實施報復,對當地的日本文化設施進行了大清拆。重立韓國文化國統。

後來,20世紀70年代,當時的樸正熙總統正式宣布在韓語中廢除漢字,漢字教育只成為中學和高中的漢文課要求,並且不再舉行漢文考試。由於學習漢字與否對考試沒有影響,漢字學習者越來越少,20世紀80年代韓國報紙和雜誌也不再使用漢字。在小學的漢字教育完全被禁止,教漢字的教師受到懲戒免職等沉重的處分。

話雖如此,韓國1000多年來一直處於中國的影響之下,近代化是在日本的統治下推進的,因此,平日裡難免出現了大量的漢字,涉及到各種各樣的領域。尤其是人文科目。比如近代哲學、主觀、客觀、藝術、文學、科學、技術等學術名詞大都是日據統治時期的日語來命名,沒有可以替代的韓語。考慮到這一點,韓國政府選擇了音譯。

而且韓國人沿襲了中國儒家傳統,大部分都是漢字名。推出廢除漢字令後,1970年以後在學校學習的那一代人,不少人不會寫自己或家人的漢字名,當然,很多人都讀不懂別人的漢字名。因此改用戰後政府推行的韓文字典稱謂書寫,至於漢字則變成「韓國的拉丁語」了。

韓文是表音文字,就像日本人全部用平假名來表示一樣。同音意義詞很多,比如全力、電力、潛力、戰鬥力、戰略的韓文標記都是一樣的,可能會出現錯誤,只能死記硬背。反而造成了不便。

因此不少韓國大學生依舊會用漢字做筆記。樸正熙的政策的一刀切造成了巨大麻煩。因此樸槿惠時期,大學生學習能力低下作為嚴重的社會問題開始浮出水面,樸槿惠前政權決定恢復漢字教育。

小學生被要求學習基本漢字300字,同時思想道德、社會、數學、科學等,國語以外的小學5年級和6年級的教科書同時出現了漢字,不過文在寅政權執政當下,學前漢字教育的復活變成了白紙一張。

不過,漢字在韓國的退出已經是歷史趨勢。至於會走到什麼地步誰知道。

相關焦點

  • 韓國廢除漢字政策的後果 諷刺了那些拘泥過去卻不懂民族歷史的人
    1970年代以後,漢字被廢止,學力低下成為社會問題。樸槿惠前政權雖然決定了漢字教育的復活,但文在寅政權卻將其又恢復到了討論階段。40歲以下的韓國人不會讀漢字,整個社會都在承受這個代價。韓國人的名字一般是1個姓加2個名或者3個名,韓國政府從1948年開始著手對登記有4個字以上的日本人的土地進行編制。
  • 韓國當初為何要廢除漢字?漢字在韓國是否有可能恢復?
    朝鮮民族歷史悠久,但擁有自己的文字的時間卻並不長,1443年,朝鮮王朝第四代國王世宗皇帝李祹主政期間,朝鮮學者基於朝鮮語發音,創造出一套字母體系,這便是後來的《訓民正音》,《訓民正音》的發布標誌著朝鮮文字的誕生,但在此以後,朝鮮民族並沒有拋棄漢字,而是採用標記漢字的方式,只不過,漢字在朝鮮有了韓文發音和寫法。
  • 用不用漢字,韓國應該展現民族自信
    最近的一次是,2014年韓國教育部曾發布教育方針稱,將在小學和中學教科書中並列標記漢字和韓文,並開始推進相關方案的研究。不過因該政策遭到韓國教育界不少人士反對,認為此舉會「增加小學生學習負擔」,韓國教育部最終在2018年廢除了該計劃。顯然,韓國社會或許還沒有做好重新接受漢字的心理準備,仍處在掙扎糾結期。
  • 對歷史上的韓國「漢字戰爭」的分析與思考,漢字是如何退出韓國的
    在三國時代,漢字輸出以後,各國便紛紛用漢字編纂書籍、國史、改正年號等,這樣使得漢字得以傳播開,擴大了漢字和漢文的使用範圍。在當時的韓國還沒有自己的文字,漢字對於韓國文化的新起起了一定的作用,尤其對韓國民族的宗教、思想和文化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 不是徹底廢除漢字了嗎,為何越南、朝鮮、韓國仍舊使用中文名字
    漢字是中華民族的偉大發明,後來流傳到世界上各個國家和民族使用,這就構成了龐大的漢文字圈。從古至今,有幾十個民族使用過漢字,比如中國、韓國、朝鮮、日本、新加坡、越南等等。但是到了近代社會,因為各種經濟、政治、環境等原因朝鮮、韓國相繼廢除漢字,日本一直沿用至今。
  • 韓國議員提議要教小孩漢字,去漢字50年後的韓國,為何還要恢復?
    對於韓國人來講,他們覺得我們本民族,創造這個韓語,就很偉大了,就足夠用了,沒有必要再引入漢字,沒辦法,誰讓歷史上韓國做了,接近上千年的附屬國,我們理解他們建國之後,要彰顯本民族的獨立意識,要不然為什麼韓國著急忙慌的,把首都漢城,都要改名叫首爾呢?
  • 廢除漢字數十年,如今韓國對漢字持什麼態度?結果有些出人意料
    韓國堅決廢除漢字,多年過去有什麼成效?現在韓國人怎麼看漢字?國家主權對於一個國家來說無疑是最為重大的,在整個的時代背景之下,我想每個國家在這一點上都是額外的看重的。而今天我們主要來說說韓國在文字上面的一個矛盾,可以說在他們獨立之後,近百年的時間當中也一直是想著能夠廢除漢字,但這似乎卻成為了一個繞不過去的坎,國家一直在宣稱要廢除漢字,可生活中還缺少不了,一直以來就成為了遺留的一個重症所在。
  • 如何看待韓國國內現在要求恢復漢字教育的呼聲日益高漲?
    使用漢字的他國包括日本、朝鮮、韓國、越南,這幾個國家也被認為是儒家文化國家,但隨著啟蒙運動思想家們發現主權在民理論,儒家文化國家紛紛拋棄儒家政治思想,日本的口號叫「脫亞入歐」,福澤諭吉指出儒家思想遊走在真理之外,要全面學習歐洲啟蒙運動思想家們的理論並學習歐洲的科學和工業,周恩來年輕時去日本可以讀報紙,但現在日本漢字使用率下降很多
  • 韓國1970年廢除漢字,朝鮮是什麼時候?為什麼他們有此共性
    朝韓在廢止漢字方面有共性是必然的,漢字廢止思潮源於甲午戰爭時期。日本佔領朝鮮半島後,進行了的日文同化政策。推廣韓文就成了反抗帝國主義的標誌,二戰勝利之後朝鮮半島分治,但廢止漢字並未停止。 漢字在朝鮮半島的使用有著悠久的歷史,大概是在東漢時期就從中國進入朝鮮半島,具體傳入時間還是有爭議的。當時的朝鮮半島只有語言而沒有文字,漢字就被當做官方文字使用了近千年,使半島文明加速發展。
  • 做人不能太韓國!韓國人說再也不用漢字!結果如此難堪。。
    冬奧會期間,韓國的各種黑哨行徑令人不恥!但是從歷史角度看卻又能理解,一個自卑又矛盾的民族建立的國家從來都是短視的,其實在中國的商周時期,周武王姬發滅商後,將商代的貴族箕子分封到如今的長白山地區,在這裡建立了箕子朝鮮。到了漢代,這裡又隨之建立了衛滿朝鮮。
  • 韓國為什麼「恢復」漢字?
    從這篇序言中可以看出世宗大王對朝鮮文化的獨立、國民的繁榮所持的執著和獻身精神。並且提出了《推動漢字並用方案》,為了發展韓國的傳統文化,促進與東亞漢字文化圈國家的積極交流和推動韓國觀光事業的大力發展,將目前完全使用韓國文字的公務文件改為韓、漢兩種文字並用,以解決韓文難以清楚的表明漢字含義的歷史難題。  方案指出:凡地名、人名、歷史用語等不寫漢字就容易發生混亂的語彙,均在韓文後面註明漢字。
  • 用不用漢字?韓國又糾結了,韓國為什麼不自信?
    其實在1970年代全面廢除漢字後,韓國社會不時有人發出恢復漢字教育的呼籲,但都因為反對聲浪很大,最後皆不了了之。 最近的一次是,2014年韓國教育部曾發布教育方針稱,將在小學和中學教科書中並列標記漢字和韓文,並開始推進相關方案的研究。不過因該政策遭到韓國教育界不少人士反對,認為此舉會「增加小學生學習負擔」,韓國教育部最終在2018年廢除了該計劃。
  • 韓國人為什麼要拋棄了他們使用了兩千年的漢字?
    漢字曾經是東亞文化圈的通用文字,故這一地區常被稱為「漢字文化圈」。不認識韓文,初次到韓國的中國人,會對那些由橫、豎、圈構成的文字感到一頭霧水,不少人認為那簡直就是「天書」——儘管它其實是很容易學習的拼音文字,就像我們過去的注音符號一樣。但在六七十年前,情況卻還不是這樣的。那時朝鮮半島使用的書寫系統,是漢字和韓文混用的。
  • 70年前,越南廢除使用數千年的漢字,改用羅馬拼音,後來怎樣?
    而越南更是如此,在之前的西方傳教士的影響之下,他們已經接觸到了西方的羅馬拼音,繼而在面對法國的入侵,他們迅速地接受了現實,並且在法國政府的強迫之下,他們開始拋棄漢字,轉而學習西方的羅馬拼音和拉丁文。雖然這是在被動情況之下的選擇,但是也更加說明了他們的軟弱,也為他們歷史的遺失埋下了伏筆。
  • 韓國,正在撿起漢字
    二戰結束後,民族獨立運動風起雲湧,朝鮮半島八道江山一分為二,循著兩條不同的軌跡發展前行。朝鮮和韓國對於漢字的政策和態度也不盡相同。乍一看都是豆腐塊,細看就傻傻認不清(圖片來自:shutterstock@Amy Nichole Harris)▼漢字傳入朝鮮半島至少可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紀,大規模普及則在公元前後。
  • 韓國的「天下無敵」,只有在漢字中才能實現
    19世紀末,面對「他者」的衝擊,韓國民族意識的覺醒,韓國人越來越有重寫本國史以凝聚民族精神的想法。申採浩,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韓國民族主義史學至今將其看作開山鼻祖。他將韓國歷史上的成敗同是否有「自主意識」聯繫起來,並認為是漢字與漢文化剝奪了韓國人的意志和民族精神,才使得韓國只能長期處在「事大」的境地。
  • 韓空軍部隊漢字標語鬧笑話,為什麼韓國軍隊愛用漢字?
    據外媒報導,近日,韓國總統前往韓陸軍第五步兵部隊進行視察,並對新兵進行了一場演講。從現場拍攝的照片來看,當總統演講時,身後的大屏幕上投影出「天下無敵」和「常勝五師團」兩個用漢字寫就的標語。據了解,這兩幅漢字標語是出自兩位韓國前總統之手。其實,歷任韓國總統都會寫漢字。
  • 韓國議員提議要教孩子漢字,這是後悔了,要恢復漢字教育?
    其實除了這兩個國家,還有兩個國家的經歷很有意思,那就是我們的鄰國日本和韓國。在過去的幾千年裡,日本和韓國一直非常崇拜中原文化。其實我們也願意把日韓當成跟隨者。在過去幾百年的歷史中,韓國一直作為中華帝國的附屬國而存在。所以日韓的上流社會,一大批有見識的階層,對漢語和漢字都非常熟悉。在古代,日本人和韓國人熟悉漢語,數量也不算多。
  • 朝鮮人為什麼不用漢字了?
    甲午戰爭之後,朝鮮半島也掀起「文明開化運動」,逐漸開始從專門使用漢字過渡到漢字與表音字結合使用,即漢字詞使用漢字書寫,而語句中固有詞和表達語法結構的部分用民族文字書寫,和日文非常類似。而真正促成韓國人擁抱韓文,徹底拋棄漢字的,也的確是日本殖民者。
  • 曾說「漢字落後」的韓國,為何要在身份證上備註中文?
    中華文化與漢字中華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而中華民族的發展,除卻自身的不斷努力,也同樣離不開對其他國家的學習。中國是一個會不斷吸取教訓,汲取經驗的國家,失敗對於人們而言並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不承認自己的失敗,而且永遠深陷在失敗的泥潭當中,無法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