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2016年北京高考語文從150分上調至180分,英語由150分下調至100分外,據央視,北京教育考試院下午表示,英語可以一年兩次考試,如果高一就考到了100分,那麼,高二、高三就可以不學英語了。(10月21日《21世紀經濟報導》)。
對許多在2016年高考的考生來說,這絕對是一個喜大普奔的好消息。而對於馬上就要參加高考和已經參加過高考的同學們來說,只能悲憤地承認生不逢時。可是在這一片或歡天喜地或懊惱不已的氛圍之中,我卻看到了一絲憂慮。高考英語改革是不是從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中國的教育體制改革的的呼聲一直很強烈,但苦於一直沒有找到能夠替代高考這樣比較公平和比較高效的制度而屢屢擱置。改不了形式,那就先從內容改起,而英語便是這眾矢之的。包括北京在內的多地均在醞釀改革高考改革新政,均拿英語「開刀」。
這本來是好事,有助於英語回歸交流工具的本質,也有助於強化同學們對母語的學習。但此次改革步子是不是邁得太大了?上馬的是不是有點兒倉促了?具體的政策實施是不是有點兒著急了?對英語教師的影響是否考慮在內?
與我們這些年過分拔高一樣,英語教學也不應該過分拉低。英語教學自有其獨特的重要性,雖然這些年千人踩萬人罵,但從各種意義上來講,它還是有其積極影響的。比如促進了學生們的國際視野,促進了對外開放等等。我們不能動輒把一個事物捧上神龕,在稍微想明白之後又迅速把其打落凡塵,這都是不理性的思維方式。
就拿高一考滿分後,可不用學英語這一規定為例,其實並不合理。英語學習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英語學習僅僅止於高一實在很不妥當,這個時候學生們的英語學習實在是連入門程度都達不到,此時停止無異於前功盡棄。或許有人會立即反駁,只有一百分才不用學英語,考到一百分的學生又能有幾個?可是,這樣一種思路本身就是很危險的。
北京101中學的英語組組長張燕在接受採訪時表達了相似的憂慮:「英語實行社會化考試,一年兩次考試,學生可以多次考試,以最好成績計入高考總分,成績3年內有效。意味著有些學生如果不想學英語,或有些學生英語好,考到了滿意的分數,他們高一就可以不學英語了,那我們未來的教學工作應該如何開展呢?一個班裡,有的學生要繼續學,有的學生不要學了,老師是要個別輔導嗎?」
高考體制改革是順民意、暖民心之舉,但好事一定要讓它一有個好的結果。不能因為政策設計時的小瑕疵和操作層面的失誤而將其原有的積極影響蒙上陰影。任何具體的政策在不受監督的制度環境裡都會產生出乎政策設計者之外的效果。高考英語改革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這一點,執政者聞之足戒。
文/孟祥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