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福州8月2日電(黃丹妮 實習生 陳天洋)今年89歲高齡的陳鳳桐老人不會忘記1950年的春天,在那個洋溢著幸福與甜蜜的季節裡,他被山西鐵路管理局評為勞動模範,也是在那次表彰大會上,第一次見到了18歲的太原姑娘李加蘭。然而,就是這不經意的邂逅,促就了兩人一生的姻緣,一輩子的守候。
火傘高張的日子裡,記者走進老人所居的站前社區,這套50來平米的小居室裡擺滿了老人多年搜集的壽山石藝術品。聽聞記者的來意後,老人提出讓我們幫忙合張影,在客廳牆壁的「囍」字下,鮮紅的衣衫映襯著陳老堅定執著的目光,仿佛如梭歲月從來不曾流逝,而在老人的娓娓道來中,我們也記錄下了這段綿延半個多世紀的愛情故事。
跨越地域的相識相知 一場會議促就一份真愛
「如果沒被評為勞動模範,可能就不會見到李加蘭,更不會有了後面的故事。」坐在躺椅上的陳鳳桐老人常常感慨緣分的巧合。原來,陳鳳桐老人是天津人,因為父母工作調動,從小在呼和浩特長大,草原遼闊的環境造就了陳老勇猛直率的爽朗個性。20歲那年,他報名參軍,隨部隊來到了山西。
比陳老小7歲的李阿姨則是地道的山西妹子。出生軍人世家的她在5歲那年,就離開了父親。「日本侵略中國時,閻錫山把軍隊和糧食藏到山裡,我父親便隨著軍隊進山了。由於叔叔是黃埔軍校畢業生的原因,日軍把我祖父打死了。49年解放後,我決定和父親一樣投身軍隊。」回憶這段跌宕的歷史,李阿姨的語氣平靜而堅定。
就這樣,兩條本無交集的平行線,在1950年的山西鐵路管理局勞動模範大會上相匯了。「我記得當時加蘭挺瘦,梳著兩條大麻花辮,看著倍兒精神。」回憶起兩人第一次見面的場景,陳老仍記憶猶新。李阿姨則不好意思地撫了撫衣角,笑著說:「老陳給我的印象很好,幫我拿表格、傳達指示什麼的,表現很是積極,當時我就覺得這個小夥子挺不錯。」
由於當年陳鳳桐老人擔任會議組長,李阿姨是同組成員。在那個紅色的年代裡,工作上的頻繁交流,讓兩顆年輕的心越走越近。「他很關心照顧我,這樣一來,相互之間也有了一些感覺,有時候會一起出去看電影。」李阿姨輕輕地笑著,夕陽的餘暉溫柔地投影在老人的臉頰上,滿是甜蜜。
朝鮮戰場出生入死 一根電話線維繫著「致命」的愛戀
也許是命運對這對情侶的考驗,1950年6月,韓戰爆發了,陳鳳桐即將隨軍出徵了。「那年冬天的雪特別大,陳鳳桐獨自一人帶著口糧跨過鴨綠江,天特別冷。」看到戀人遠離家鄉,李阿姨的心裡萬般不舍。於是,第二年開春,李加蘭也申請赴朝作戰。同年8月,她隨志願軍部隊如願抵達朝鮮。
「當時老陳負責鐵路運輸,用軍用列車把物資送到前線。我是通信兵,主管對火車調度。」回憶那段戰火歲月,李阿姨十分感慨,「我和老陳是戀人更是戰友,我通過電話告訴他前方戰況能否通車,他什麼時候發車,什麼時候停運,我比誰都清楚。」
就這樣,倆人通過一根細細的電話線,履行著各自背負的任務,也維繫著雙方堅定執著的愛情。然而,由於當時陽德地區戰況緊張,美帝飛機、特務都在活動,電話線經常被敵人破壞。陳老作為運輸的負責人,每天都在槍林彈雨的危險下工作。為了按時完成任務,他採用了「黑白顛倒,過河拆橋」的方法,白天藏在山洞裡,晚上出發,火車經過橋梁後再把鐵軌拆下。
「當時通話就和打仗一樣,我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將路況信息告訴老陳。」李阿姨緊握雙拳,「每一次通話都是我們最緊張激動的時刻,我們的感情在這種環境裡也愈發深厚。」
炮火中堅定對方是此生的唯一 天安門前完成兩個人的婚禮
烽火連天的戰場裡,受傷和死亡是家常便飯。陳老還記得有一天夜裡,兩人在房裡休息時,只聽「嗖」的一聲,子彈穿過了牆體,「啪」的打在了房梁上。「當時子彈距離我們還不到兩米,要不是房子背後有個山洞,興許我倆就沒命了。」陳老激動地說。
然而,正是在這槍林彈雨中,兩人更加堅定彼此是自己今生的唯一。1953年朝鮮停戰,經過3年戰火的考驗,兩人的愛情也到了收穫的時候。11月,司令部特批了一個月的婚假。兩人顧不得收拾行李,連忙坐上了趕往北京的火車。
因為路途遙遠,兩人的時間多半花在了路上。「因為從朝鮮到北京就得坐好幾天的火車,我們等於是旅行結婚吧。」李阿姨慈祥地笑著。
就這樣,小兩口顛顛簸簸地來到了首都北京,在天安門廣場前,對著毛主席像恭恭敬敬地鞠了三個躬。「因為時間太緊張了,沒賣喜糖,也沒請客人,就這樣簡簡單單的結婚了。」想到沒能給老伴一個像樣的婚禮,陳老似乎有些自責。
然而,在回到家鄉山西不到四天,陳鳳桐老人便要趕回朝鮮進行戰後建設,直到1956年才重回山西。兩年後,夫妻倆在組織的安排下一起來到福建支援建設。這一待,就是58年。
「反動派」的帽子下想過自盡 老伴的安撫讓他走出陰霾
然而,夫妻團聚的日子沒過多久,「文化大革命」爆發了。在那個扭曲的年代裡,陳鳳桐和李加蘭都受到衝擊,陳老更是被扣上「現行反革命」的帽子。「我被下放到食堂工作,老陳被趕到山上挖洞養豬,被硬生生地關在在豬圈裡,過年都不讓見面。我們的工資都沒有發,一家人的吃飯成了問題。」李阿姨有些難過,「那時候5個孩子都沒有紅領巾帶,我看著特別揪心。」
李阿姨依稀記著1970年的一個雨夜,她生病進了醫院。由於手術需家屬籤字,陳老被批准趕赴醫院後不到半小時,又被叫回去接生母豬。走在回山洞的路上,陳鳳桐老人愈想愈自責,看著靜如死水的閩江,一步步向那片黑色靠近。「當時還好有兩個路人及時勸住了他,否則我可能再也見不到老陳了。」李阿姨的語氣略帶哽咽,「後來我就勸他,骨頭要硬,我們是清白的,一定會平反,要相信黨的政策。」
那年冬天,李阿姨為遠在他鄉的丈夫做了一件背心,在背上還特意縫了一顆紅心,既有夫妻同心的意味,也表達內心永遠向著黨。
老夫妻也愛趕時髦 聽老伴喊吃飯是最浪漫的事
現如今的老夫妻倆,已經攜手走過60來年的風雨路程。除了陳老有些耳背,老倆口的行動沒有太大的問題。陳鳳桐老人喜歡收集壽山石,一有空就拉著老伴到市場上瞅瞅看看。走不動了,就回到家裡打開電腦,玩起了網絡象棋。李阿姨也不甘落後,經常瀏覽網絡新聞,有時還到附近的理髮店做做頭髮。
「他呀,就痴迷這些石頭,整天擦擦摸摸的。」李阿姨樂呵呵地說道,「有時我們也會到樓下散散步,到公園賞賞花。不論他走到哪我都陪著,我們這輩子不就是這麼過來的麼。」
適逢七夕節,記者打趣地問道,是否也會慶賀一下?李阿姨悠悠地笑著:「都老夫老妻了,不講究這些了。回頭給老陳熬碗綠豆湯去去火,這天氣太熱。」陳鳳桐老人則打趣道;「從年輕到老,幾十年裡都是老李「喊話」我「照辦」,她不講究,我就奉命唄。」
採訪即將結束時,記者問陳老:「在您眼中,什麼是最浪漫的事?」陳鳳桐老人看了看老伴,再看了看滿屋子的壽山石:「現在看來最浪漫的事,就是我在屋裡擺石頭,她喊我出來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