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每位教師定製成長方案,讓每個教師都在團隊裡……這裡的教師「向光生長」

2021-02-17 中國教師報

武漢市光谷實驗中學校長馬國新還記得兩年前教師節的場景。那是一個早晨,學校操場上3000多名師生在微涼的晨風中佇立著,共同期待「溫暖時光、感謝有您」教師節慶祝活動的開幕。

馬國新用8分鐘講了一段話,題目是「教師成長:忍不住的突破」。

「當我們理解了教育的偉大意義,認同教師職業的崇高並找到方向,成長總是忍不住的。這正如一粒種子,朝著明亮那方,總會忍不住地突破和生長」。

馬國新這段略顯文藝的話,至今讓許多教師記憶猶新,也激發著許多教師不斷向上,打破成長的天花板。

新教師快速起步,骨幹教師拔節生長,名優教師自成風格,光谷實驗中學教師成長狀態的縮影,折射出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光谷)教師專業發展的「新樣態」。

「光谷教育因光而生,光谷教師向光生長。鋪設厚實的專業發展土壤,教師才有『忍不住的突破』,教育才有『看得見的改變』。」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教育局局長楊志霞說。

人越長大,就越煩惱。

如果只是謀求一個賴以生存的職業,謝嬌大概今天還在從前那所學校裡,教著一成不變的書,過著波瀾不驚的生活。

入職第三年時,謝嬌仿佛看見了若干年後「安於現狀」的自己。「難道我也要這樣度過一生?」自問之餘,惶恐中的她開始尋找答案,千裡迢迢來到了光谷豹澥第一小學,開啟新的職業生涯。

不是所有教師都能像謝嬌一樣自我覺醒——青年教師,尤其是新入職教師,如何讓他們看到遠方的曙光?對光谷教育人而言,這是首先要回答的一道難題。

光谷,每12分鐘就誕生一家新企業,每5分鐘就有1人遷入落戶。自2015年以來,區內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以每年約1萬人的速度增加,學校以每年新開辦3-5所的速度加快建設。近年來,光谷每年新進教師500-600人,一些新建學校甚至全都是新教師。這批新教師若是「失去方向」,光谷教育未來會在何方?

煩惱不獨青年教師有,在成長中的每一個階段,教師都會有不同的煩惱。

已經坐擁「湖北省特級教師」「首批湖北名師工作室主持人」「第二屆荊楚教育名家培養對象」等光環的光谷第二十一小學教師王華蓉,同樣面臨著困惑:從教30年,下一步如何走出舒適圈?

更有深耕三尺講臺多年的骨幹教師在求索中一度迷失,光谷實驗中學數學教師沈佔立在教學第三個十年產生了疑惑:數學教育,究竟給學生留下了什麼?數學教學,究竟缺少什麼?

對一方區域而言,所有困惑的解決,除了教師「內求諸己」,更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推手與平臺,讓更多人的成長沒有「後顧之憂」——這一切指向了教研機構。

但在2015年前,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教體局培訓機構屬教文體局內設部門,與當時的教研室處於分割狀態,培訓低效,甚至出現培訓真空。直至2015年8月,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教育發展研究院成立,整合了教研室、教科所、電教館、科技站、體衛藝站、培訓中心六個二級單位的力量,改變了以前獨自開展活動且成效單一的局面,重新整合內部資源,做到全院一盤棋,使得「研訓教一體化」成為可能。

「以前培訓就是請專家來講一講,現在不光是『培』,而且要研究如何落地。」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教育發展研究院培訓部主任朱國斌說。

在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教育發展研究院院長沈愛貞看來,教師成長需要「各個擊破」,科學分層能夠有效促進教師轉型。為此,研究院通過對區域教師進行分層,有針對性地開展「研訓教」活動來發展教師專業素養。「我們要成長一代,成熟一代,引領一代。」沈愛貞這樣期待著。

以新教師培訓為例,為了讓青年教師在教學工作中少走彎路,研究院除了推進「青藍工程」,發放《新教師規範化訓練手冊》之外,更對教齡滿三年的教師組織開展校、區兩級「教學設計、教學演示、教學反思、案例分析和綜合展示」等「五項全能」比賽——在許多青年教師的眼中,參加各類賽事已經成為個人成長最重要的通關武器。

青年教師柴燁剛入職區流芳幼兒園第二天,一位家長站在門口罵他:誰是柴老師?用剪刀剪我孩子的手!儘管經調查之後發現是誤會,但柴燁心生退意,「感受不到一丁點自己存在的價值」,很想逃離幼兒園。

是「五項全能」比賽讓柴燁受到了鼓舞。在完成《貪吃的哈羅德》教學後,教學園長鄒紅霞驚喜地發現他「教態自然、師幼關係融洽」「完全不像一個新教師」。「這份評價讓我看到了自己的價值。」柴燁說。

爾後,柴燁前往上海參加由幼教名師施渫非組織的三天線下培訓。回來後,柴燁坦言,「三天的培訓讓我找到了職業方向」。自此,他將網上名師的課反覆觀摩,一字一句撰寫下來反覆揣摩,然後在班級進行實踐並錄像,根據錄像再進行修正。就這樣,他的課在湖北省優質課評比中獲得省一等獎一次,武漢市優質課評比一等獎四次。

像柴燁這樣的青年教師不在少數。在一路過關斬將中,何橋小學25歲的青年教師趙歡畢業4年後擔任學校語文教研組長,2018年擔任學校教師發展中心主任,當年底被評為區「教壇新秀」。光谷第一小學37歲的青年英語教師李靜,從教15年就成長為區年度教師、區小學英語名師工作室主持人、武漢市學科帶頭人。

如今在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教育系統,「比、學、趕、幫、超」蔚然成風,一大批青年教師迅速成長。在已經完成的三次「五項全能」比賽中,共有147人獲得區「五項全能」獎項,有3人獲一等獎,從中產生了130多名區級教壇新秀。

青年教師拔節生長的態勢,也促使骨幹教師、名師「更上層樓」。為此,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教育局於2015年啟動實施「卓越教師後備班培養計劃」,從全區中小學教師中遴選出40名優秀教師,為每個人量身定製培養計劃。三年來成效顯著,探索了一條名師養成的「光谷模式」。

這一培養計劃重在「落地」。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專家組到每位學員所在單位進行需求調研,集中討論與研究,建構了滿足不同需要且具選擇性的卓越養成體系。同時,卓越教師後備班採取「任務驅動」「成果倒逼」等方式,要求每位學員必須完成「四個一」任務,包括出版一本展示光谷名師風採的專著,研究一個市級以上規劃課題並結題,帶動區域或本校一批教師主動發展,完成一個體現個人教學風格的精品案例。

沈佔立就是在「四個一」任務驅動下成長的一個典例。卓越後備班三年來的各種高端培訓讓他結識了許多教育教學專家,讓他大開眼界,並促使他不斷凝練自己的教學思想,最終出版了40萬字的教學專著《粉筆留痕》。更讓沈佔立自豪的是,現在的他已是光谷本土第一位特級教師。

近年來,沈佔立在「成名」之後更把目光轉向遠方,他曾送課到大屋陳、花山、豹澥等邊遠學校,指導工作室和校內外年輕教師的常規教學和優質課比賽。已經發表300篇教育教學文章的他,在教育寫作上把重心轉移到指導青年教師撰寫教學反思上,每年都有不少教師經他指導在省級報刊上發表文章。

在光谷成長,又將自己的能量賦予光谷,沈佔立說:「如果說我是一棵樹,那麼是光谷給了我陽光雨露。」

更多的「沈佔立」還在湧現。「卓越教師後備班培養計劃」啟動的前三年裡,38位培養對象合力完成教學思想集《卓越路上》,一些學員的作品紛紛結集問世;後備班90人次評上國家級、省級、區級各類先進,78人次在教師技能大賽中獲一二等獎,發表論文或文章365篇;近10位學員職務提升至副校長……

對名優教師而言,「光谷教育大講壇」則成了他們成長的新平臺,讓名師名校長在家門口就能得到有效鍛鍊。

「在打造更多大國名師的宏偉徵程中,光谷成功地邁出了第一步。」沈愛貞說。

今年疫情期間,在「停課不停學」的政策倡導下,在線教學的部分任務交到了光谷第一小學校長王萍的手中——區教育局要求一小為全區學生錄製網上公開課。

這是一項沒有任何經驗可供借鑑的「戰鬥」。王萍緊急調動70名教師,迅速組成4個項目組:疫情通報組、空中課堂直播組、學校網上課程組、信息技術保障組。70多個日子,他們分工協作日夜兼程錄製了46節課,「個中艱辛只自知」,但教師們樂在其中。

「每每想起QQ群裡那不分晝夜的全天候研討信息,心中莫名地感動。」王萍說,「大家的心靠得那麼近,手拉得那麼緊。從沒想過一人出鏡多人支撐的魔力,從沒發現團隊如此迷人。」

王萍一直堅信,教師在團隊中才能成長得更快,在光谷一小,各種PBL工作坊、青年教師成長營、教師合唱團等生活社團應有盡有,每個教師都身處不同的組織當中,王萍希望他們有各自不同的「成長線」,最終交匯成一張網,大家在網裡收穫成長的喜悅。

「組建團隊」也一直是研究院青睞的策略。為了整合區域內教師資源,他們通過組建「學科中心組」「卓越教師工作坊」「名師工作室」等方式組建教師團隊,高效融合「研訓教」,提升教師專業素養。

名師王華蓉在主持名師工作室期間,帶領工作室成員一起讀書、磨課、寫文章,每個月舉行一次主題活動,工作室邀請教研員一起進行課題研討,比如「志趣數學課」怎麼上、核心素養如何滲透在課堂上、如何針對課文的內容進行分組安排等小課題,真正做到理論與實際相結合。

除了專業成長,王華蓉還帶領工作室成員享受教育之外的生活,比如每個學期組織工作室成員進行研學旅行,一起參加密室大逃脫、蛋糕房DIY、水上高爾夫等活動,讓老師放鬆身心。多位「追隨」王華蓉的教師表示,「名師就像一棵大樹,能改善一方環境,且在枝葉間散發精彩,我們青年教師就在大樹旁紮根、成長,向大樹靠攏」。

名師工作室的巨大向心力還不止於此。「李明菊小學語文名師工作室」在導師李明菊的帶領下,整合成員資源,與湖北第二師範學院合作,參與該學院教授潘海燕的教師專業發展項目、語文同課異構項目等,還邀請臺灣臺南大學教授林進材與成員面對面交流。同時,一些工作室還積極「向外分享」,如「舒曉輝英語名師工作室」一行7人到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五師為近200名初中英語教師進行暑期培訓,工作室成員與當地教師進行同課異構和個人成長經驗分享,這種「輸出」的經歷讓工作室成員迅速成長。

「讓每個人都在團隊裡」,這不是一句虛言,研究院一直致力於促進不同層面的教師之間、學校之間、共同體之間建立比較完善的校校橫向聯動機制,暢通不同層次教師之間的聯繫,促進「研訓教一體化」落地生根。為了提高偏遠農村學校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開發區建立了「小班化聯盟」,增加偏遠學校教師成長機會,在項目設置、學員分配上給予支持,設立偏遠學校教師工作坊,並在小班化聯盟學校廣泛開展「教育敘事」培訓活動,引導教師將自己教學實踐中的趣事、反思、經驗等記錄下來,鍛鍊鄉村教師反思、總結的習慣。

在不同的團隊中,教師們奮勇爭先,不斷磨鍊自己的技能,帶來了學校的整體提質。2019年10月,第三方機構對東湖新技術開發區21所申報「教師專業發展示範校」的建設情況展開了全面評估。評估結果認為,參評學校的教師專業發展落地措施得力,不僅有與時俱進的培訓內容,更有不斷創新的培養路徑……

湖北省教育廳相關負責人幾年前到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調研教師隊伍建設情況,在實地走訪中被當地教師成長的激情感染。

「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對教育的重視,老師們積極向上的風貌,都令我非常感動。我認為,湖北基礎教育的主要任務,已經從追求好的辦學條件轉為提升教師隊伍質量上。」該負責人說,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正是這樣一個「榜樣」。

相關焦點

  • 走過五重門 我是開小人——開發區小學新教師加盟儀式暨教師團隊融...
    2020年8月18日下午,江山經濟開發區小學新教師加盟儀式暨教師團隊融和之旅在校報告廳隆重舉行。江山市教育局黨委委員、副書記姜大福,江山經濟開發區黨工委委員、副主任江健,兄弟學校校長、教師及相關領導出席活動,部分家長代表和教師家屬代表參加活動。   篇章一:深情致辭
  • 寒假不出門,教師忙進階,來「蒲大」定製任意組合的專業課程吧!
    每個學校教師團隊能力參差不齊,職初教師、班主任、學科骨幹、信息化教學主力等教師團隊所需素養不同,定製服務可以全方位滿足不同教師的不同需求。在學生普遍為網際網路原住民的時代,線上定製方案,將有助於教師接受新的學習方式,養成終身學習習慣。
  • 為教師專業成長裝上「加速器」——從吳正憲小學數學教師工作站透視教師專業發展
    在吳正憲帶領下,團隊奔波在北京市遠郊各區,為基層教師傳播先進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提供持續穩定的專業支持和服務。對很多教師來說,吳正憲的團隊似乎有種魔力,讓參與其中者在專業上迅速成長。這個團隊是如何帶動教師專業成長的?又是如何吸引教師主動參與學習實踐,激發教師內在發展動力的?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進行了探訪。
  • 為教師專業成長裝上「加速器」
    在吳正憲帶領下,團隊奔波在北京市遠郊各區,為基層教師傳播先進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提供持續穩定的專業支持和服務。對很多教師來說,吳正憲的團隊似乎有種魔力,讓參與其中者在專業上迅速成長。這個團隊是如何帶動教師專業成長的?又是如何吸引教師主動參與學習實踐,激發教師內在發展動力的?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進行了探訪。
  • 探訪南開小學優秀教師團隊成長故事
    去年,南開小學成立語文研修團隊、數學研修團隊、班主任研修團隊,培養學術引領型教師;打造青年教師人才庫,讓青年教師向市區級骨幹教師發展,帶動全體青年教師一起成長;鼓勵老師有創新意識,做有特色的風格型教師。今天,我們不妨走進南開小學優秀教師團隊,傾聽團隊的成長故事。  晚上10點,南開小學4樓會議室的燈還亮著。
  • 希沃服務全解讀:保障每位教師的常態化教學
    教師僅使用一個希沃帳號,便能將學生上課打卡、課堂教學互動、教學過程記錄等數據有效連接起來,如同千萬條神經末梢連接了千萬份教與學中的數據,這些數據最終將返回神經中樞沉澱為教學檔案。通過貫通希沃軟硬體生態的「小數據」,希沃打造了學校的信息化神經系統,去輔助教學管理者進行決策,為教師整合形成基於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方案。
  • 西安市新城區西光實驗小學教師節慶祝活動掠影
    金秋時節,我們迎來了第36個教師節。在這秋風送爽、丹桂飄香的日子裡,西光實驗小學舉行了豐富多彩的慶祝活動。我們真真切切地關愛著每位學生,踏踏實實地做著教育工作。這,就是我們的平凡人生。四年級教師寄語:本學年我們組全體師生,將以學校工作計劃為指針,以「務實創新重教學」為工作作風,擰成一股繩,構建一支品德高尚、敬業愛崗、團結協作的年級教師團隊。
  • 教師發展中心丨撬動未來教育的支點依然是教師
    所以,我們堅守「愛」這個信念,以一本書、一部劇為突破口,在每位教師心間開啟信仰之光。一本無字書。我們在「教師閱讀沙龍」上,朗讀美文,講述希望;重走紅軍路,追溯歷史,尋找精神之光;年初工作會沙龍、種子研習營……一個個活動,就像開啟了一本無字書,讓「向下紮根、向上生長」這八個字深深植入每個人心裡,帶著老師們重溫理想之美。
  • 南陽市第二完全學校初級中學教師成長力研修課程
    教室外,微風輕拂,葉翠枝搖,生長在不經意間,悄悄地發生;教室裡,沙場點兵,吹響了教師論壇的「集結號」! 南陽市第二完全學校初級中學根據教師發展規劃和教師成長清單,以打造卓越教師團隊為目標,按照分類推進、聚焦項目研究的原則,開啟首屆教師發展論壇,為教師搭建快速成長的通道。
  • 教師優質發展的「上城」生態
    五階段+四梯隊+多維度,創建教師成長立體通道2007年大學畢業就到杭州市天長小學任教的高利佳,工作7年後,面對名師聚集、個人發展的瓶頸等因素,主動請纓到上城區教育學院附屬小學交流,「就像植物生長需要陽光、水、空氣一樣,作為第一批交流教師,這是我對自己職業生涯的發展規劃,也是個體生長的『向光性』」。
  • 曾軍良:教育科研年會促教師專業成長
    一、激發了教師的工作動能北實人認為,管理者,管理育人是使命,管理者是老師;授課者,教書育人是使命,授課者是老師;服務者,服務育人是使命,服務者是老師。在北實校園裡無論是幹部、教師、職員、工人都一律稱呼為老師。
  • 教師發展 教師團隊自省中共享型領導的阻力與實現機制
    因此,在教師團隊自省活動中,領導權力應該為團隊成員所共享,讓團隊中的每位成員都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與優勢,參與團隊活動的管理與決策,而這正是共享型領導方式所提倡的全新團隊領導理念。教師團隊自省作為知識分享與互動的專業活動,唯有通過共享型領導的方式,才能更進一步提升其自省的有效性。
  • 掌門1對1聯合南方周末上線成長紀錄片《守光》高品質教師團隊會...
    (原標題:掌門1對1聯合南方周末上線成長紀錄片《守光》高品質教師團隊會「教」更會「育」)
  • 感謝與眾不同的教師們
    我們不吝用最美好的詞語去形容教師,是燃燒熱情照亮前路的光,用學識與愛澆灌成長的土壤,學生們在他們的教導下,逐漸強大,接近理想。而在他們之中,還有這樣一群與眾不同的教師,他們不僅是學生的引導者,更在努力成為一個陪伴者,他們便是潛力少年的醫教師團隊。
  • 坊子區264名教師有了專屬定製公交車
    坊子區264名教師有了專屬定製公交車 上下學時間運營 設置四條運行線路 新學期,坊子區264名在老區上班、新區居住的教師,同時收到了一份沉甸甸的大「禮包」——第一次乘坐了屬於自己的定製公交車。
  • 借力中科院專家團隊,漢陽為教師定製心理培訓課程
    楚天都市報3月22日訊(記者揭明玥 通訊員楊學工 王大成)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給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帶來了心理衝擊。「我是否會感染?」「我的家人還安全嗎?」「隔離這麼久,我該如何更好地投入到工作?」「我和家人患病了,同學們會不會瞧不起我?」
  • 重慶巴蜀:以特色評價驅動教師專業成長
    通過「四段三維式」模型的指引,每個教師都可以清楚地判斷自身專業發展所處階段,在此基礎上反思自身發展,增強學習意識。同時,為了更好地體現不同教師群體的專業發展訴求,我校在制定評價標準前,會針對各階段的教師開展需求調研,力求將教師需求與學校需求相結合,實現教師發展與學校發展的同頻共振。
  • 互動遊戲為教師「減壓」慶祝教師節趣味是「王道」
    人們都說教師是辛勤的園丁,是無私的蠟燭,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在第36個教師節來臨之際,萬柏林區大唐實驗小學的老師們用遊戲互動的形式慶祝屬於自己的節日的到來,從「幕後」走到臺前,展現著大唐教師隊伍的風採。
  • 教育部關於印發《全國職業院校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方案》的通知
    ,有關單位: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按照《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決策部署,我部決定啟動職業院校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工作。研究制訂專業能力模塊化課程設置方案,積極引入行業企業優質課程,建設智能化教學支持環境下的課程資源,每個專業按照若干核心模塊單元開發專業教學資源。組織團隊教師集體備課、協同教研,規範教案編寫,嚴格教學秩序,做好課程總體設計和教學組織實施,推動課堂教學革命。(四)創新團隊協作的模塊化教學模式。
  • 讓教師真切感受「可見的成長」
    為了讓「高研值」的研修式學習取得良好效果,讓600多名學員看見「可見的成長」,中國教師報為南陽市示範區教育工作者專門量身定製了「明校長高研班」「贏在中層高研班」「優秀班主任高研班」「明師高研班」「新教師課能高研班」等5個班的培訓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