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工作室」系列報導·典型案例②
2002年的一個冬日,北京市教科院教研員吳正憲獨自乘坐公交車來到北京延慶為當地教師講課。18年過去,她說自己還忘不了那些鄉村教師在終點站接她的情景,忘不了他們給她披上的那件禦寒軍大衣,忘不了他們在教研活動中期待的神情……
從那一刻起,吳正憲就在思考:怎樣才能幫助更多教師,特別是邊遠山區教師成長?如何建立一種有效且長久的教研機制,促進教師自主進步和發展?
2008年,北京教科院成立了吳正憲小學數學教師工作站(以下簡稱工作站)。在吳正憲帶領下,團隊奔波在北京市遠郊各區,為基層教師傳播先進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提供持續穩定的專業支持和服務。對很多教師來說,吳正憲的團隊似乎有種魔力,讓參與其中者在專業上迅速成長。這個團隊是如何帶動教師專業成長的?又是如何吸引教師主動參與學習實踐,激發教師內在發展動力的?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進行了探訪。
站穩講臺,名師潛移默化地引領成長
「一線教師最重要的就是站穩講臺,把數學知識深入淺出地加以講解,讓孩子們理解、感悟。」密雲區教師研修學院副院長、分站負責人尹金伶表示,不少年輕教師在工作中會感到迷茫,「聽了吳老師的課後,大家都覺得,這就是自己期待的理想課堂。」
儘管已是一位教齡22年的「老兵」,密雲區第六小學數學教師王化倫同樣從吳正憲的課上收穫了很多。
「吳老師剛來密雲時,大家特別激動,經常討論吳老師的教學理念、課堂評語。但說實話,最開始我並不積極。」從教多年的王化倫有自己「固執」的理由:教學水平在當地小有名氣,得到了不少學生和家長的認可。
抱著隨便聽聽的想法,王化倫旁聽了吳正憲的一次公開課。「在吳老師的課堂上,孩子的主體地位非常突出,師生交流很自然,孩子被引導著對數學知識有了深入理解。聽完我就明白了,山外有山,學無止境。」2015年,王化倫加入工作站。
「王老師本來就工作經驗豐富,在工作站專家們的幫助下,實現了厚積薄發的突破。」尹金伶說。
「只說不練和只練不說的,老師們都不喜歡。」工作站核心成員張文華說,「像吳老師他們這種既有理論深度又懂實際應用的,大家太愛聽了。」
日常交流中,吳正憲常常問團隊成員:「數學教育的任務就是做題、考試嗎?怎麼看數學教育,怎麼看數學課堂?數學教育到底要為孩子帶來什麼?」
一次,密雲區第二小學濱河校區數學教師謝超在公開課上寫完板書,順手把彩筆放在了桌上沒有蓋上筆帽,一名男生見狀來到講臺前將筆帽套了上去。看見學生起身,謝超雖然疑惑,卻沒馬上制止,明白孩子的用意後,他立刻誇獎了孩子。
「課後點評時,吳老師特意提到這件事,說我處理得很好,教育蘊含在老師與學生交流的每個細節中。」謝超說。
將個體經驗升華為有益群體成長的資源
吳正憲的團隊雖然很努力,但畢竟人手和時間有限。如何用有限的資源幫助更多的教師?
在密雲,工作站探索出了「1+7+30+N」的教師培養方式,並打造了系統化、整體化的教師專業課程機制。
在這套培養模式裡,「1」是區級工作基地總站,「7」是總站下面的7所基地校,「30」是通過遴選產生的30名核心成員,「N」則指區域內所有數學教師。
「這樣的聯動為更多教師搭建了成長平臺,實現了團隊研修的幾何式發展。」尹金伶說道。
古北口鎮中心小學是位於北京密雲區東北的一所山區小學,是北京最靠北的小學,與市區距離145公裡,距離密雲城區也有一小時車程。
由於地處偏遠,以往這裡的教師難得出來,外面的專家也很少進入。山區教師的專業發展面臨著資源、機會和平臺的限制。
「現在,通過『1+7+30+N』模式,學校24名教師全都被納入共同研修的團隊中。」古北口鎮中心小學副校長、工作站核心成員薛秀玲說,「我們學校的數學學科發展迅速,老師們也有了更多走出去展示風採的機會。」
除了「一個也不能少」的教師研修模式,工作站注重規劃和設計,每3年制定一次發展方案,摸索出了一套適合教師專業發展的課程機制。
在這套機制裡,吳正憲編寫的兒童教育叢書是核心資源。
「這些書包含了大量實例,不僅可讀性強,指導性也強,能真正給老師們支上著兒。」王化倫介紹,按照興趣和主題,工作站組建了「活動教學」「主題教學」「對話教學」等不同小組,除了讀書交流外,還定期共同評課磨課。
「通常,老師先按照自己的設計上展示課,然後我們一起研究打磨,再調整再反思,摸索著尋找更好的課堂設計和教學方法。」王化倫說,「就是在這些不斷換思路的嘗試中,老師們漸漸明白了什麼是好的課堂。」
「教師最深刻的學習體驗來自有價值的、真實問題情境中的親身體驗、同伴交流、問題解決和反思建構過程。」吳正憲說。
教師研修要「好吃又有營養」
2019年11月7日,吳正憲起了個大早來到朝陽區實驗小學密雲學校,為前來聽課的100多名教師分享自己對整體教學的理解。
「深度學習、建構大單元學習主題教學,這些似乎耳熟能詳的新提法,它的核心要點到底是什麼?怎麼落在課堂教學實踐中?聽說吳老師要談這個主題,好多老師都跑來旁聽。」為了這場講座,從檀營滿族蒙古族中心小學趕來的李連英特意和其他老師換了課。
「團隊每次作分享都不是隨便講講,像這次分享的主題就是我們調研時發現的一線教師最為關注的話題之一。」尹金伶說。
什麼樣的研修才能讓教師樂於參加、享受其中、有所獲得?
「我的答案是給老師們『好吃又有營養』的研修活動,讓他們能真正通過研修獲得提升和發展,激發自主研究的熱情和自我反思的願望。」吳正憲說,「做研究要從教師實際出發,思考怎麼幫助老師破解難題,解決他們在教育實踐中的真問題。」
依據一線教師的需要確定針對性的研修主題,設計全員參與的研修過程;讓教師從「聽話」到「說話」再到「講話」……「在吳老師的工作站裡,老師們『大』了,吳老師『小』了。」這是很多參與研修教師的評價。
「我們定期在不同課題組之間進行公開課展示,既讓老師們能站在別人的肩膀上學習吸收,也能互相借鑑和啟發。」尹金伶介紹,每個研修小組的課例研究、教學設計等還要以成書的形式進行系統化整理。
現在,在密雲的小學數學課上,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引起了其他學科教師的好奇和關注。每次吳正憲來評課、作分享,其他學科的教師也湊過來聽。有時「旁聽生」太多,學校還會在別的教室打開投影,用直播的方式實時為大家播放。
「在密雲,工作站不僅深深影響了我們的小學數學教師,還影響了我們的小學教育。」尹金伶說。
作者:本報記者 梁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