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百年不遇的新冠疫情席捲全球,全球化遭遇嚴重打擊,世界經濟陷入衰退,價值和族群空前撕裂。面對百年未有之變局,由鳳凰網、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主辦,人民日報出版社協辦,鳳凰網財經、中華網財經承辦的「2020鳳凰網財經峰會」在北京舉辦,本屆峰會以「破局與新生」為主題,盛邀政商學界頂級嘉賓,圍繞全球和中國經濟發展建言獻策,凝聚共識。
中國銀保監會國際諮詢委員會委員、中國工商銀行原行長楊凱生出席了峰會並發表演講。楊凱生表示,數位化發展給傳統的政治經濟學帶來了一個需要回答的問題。即在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一系列新技術快速發展的當下,它們是不是給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論提出了新的問題和挑戰?
楊凱生表示,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說,生產力最終要影響和決定生產關係,而生產關係主要指的是生產資料歸誰所有,勞動成果如何分配,這是傳統政治經濟學的主要觀點。當然也包括由於生產資料歸誰所有、勞動成果歸誰分配這個過程中形成的人們的相互關係稱之為生產關係。
他認為,當前技術的進步,使得數據在各行各業的產生、運用越來越廣泛、越來越深入,大數據已經成為一種產業,在這個過程中,各類數據平臺企業也越來越多。如果從生產力、生產關係的角度來看待,楊凱生提出一個疑問,大數據作為一種生產要素、作為一種生產資料,或者說作為一種資產,它到底是屬於誰的?所有權應該歸誰?
楊凱生表示,這個問題前些年並不是十分被關注,最近幾年來逐漸引起重視,但是這種重視似乎還是從信息保護和個人隱私的角度考慮,並沒有從數位化的發展、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可能帶來生產關係的變化這個角度去觀察和思考。他認為,目前諸多問題都需要深入研究和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