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認識骨質疏鬆是通過什麼途徑呢?你真的了解它嗎?玥亮說藥今天總結了一批關於骨質疏鬆的一些認識誤區與正解(Q&A),參考2017版《原發性骨質疏鬆症診療指南》及更多諮訊,希望大家能更全面認識骨質疏鬆症,早預防早治療。
Q:骨質疏鬆是小病,治療不用小題大作?
A:2001NIH這樣定義骨質疏鬆症:骨強度下降和骨折風險增加為特徵的骨骼疾病。我國骨質疏鬆症整體的診療率較低,民眾接受有效抗骨質疏鬆藥物治療者還不足25%,即使患者發生了脆性骨折,骨質疏鬆症的診斷率也僅為2/3左右。那麼,骨質疏鬆真的是小病嗎?骨質疏鬆症臨床表現有:疼痛(腰背疼痛或全身骨痛,可伴發肌肉痙攣,甚至活動受限)、骨折 (脆性骨折,常見部位有椎體,髖部,腕部,指骨,踝關節等)、脊柱變形(椎體壓縮性骨折,表現為身高變矮、駝背等)、心理和生活質量問題。而骨質疏鬆骨折是老年患者致殘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醫療費用可造成沉重的家庭和社會負擔。骨質疏鬆又與疼痛和骨折存在惡性循環的關係,治療應至少堅持1年,在最初3到5年治療期後還應該全面評估患者發生骨質疏鬆骨折的風險。預防和治療之必要並非小題大作。
Q:骨質疏鬆是老年人的特有現象,與年輕人無關?
A:這裡要科普一下骨質疏鬆症的分類,骨質疏鬆症包括原發性骨質疏鬆症和繼發性骨質疏鬆症。原發性又包括絕經後骨質疏鬆症(I型),一般發生在女性絕經後5到10年內;老年性骨質疏鬆症(II型),一般指70以後發生的骨質疏鬆;特發性骨質疏鬆症,主要是發生青少年,尚未明確病因。繼發性骨質疏鬆症則是由影響骨代謝的疾病(內分泌系統疾病、風溼免疫性疾病、胃腸道疾病、慢性腎病等)或藥物(如糖皮質激素、抗癲癇藥物、質子泵抑制劑、抗病毒藥物等),或其他明確病因導致的。可見,骨質疏鬆不是老年人的專利。
Q:全靠自我感覺發現骨質疏鬆症?
A:患者可能會出現乏力、腰背疼痛、身高縮短、駝前等,意味著應及時就醫的信息,但骨質疏鬆症絕不是靠自我感覺確定的。醫生主要根據患者年齡、既往病史,結合臨床症狀及體徵,參考一系列檢查結果如X線檢查,骨轉換標誌物檢查、DXA骨密度測量、定量超聲檢查等可明確診斷,但還要與內分泌代謝疾病、骨軟化症、轉移性骨腫瘤等疾病鑑別。基於科學嚴謹的認知態度,任何疾病都不能靠自我感覺來發現,而是通過正規檢查來明確診斷。
Q:全靠中藥治療,安全無害?
A:不得不說,中藥在祖國人民心中的地位還是很高的,相信中藥發揚中藥固然重要,但也要科學應用。中藥治療骨質疏鬆症多以改善症狀為主,經臨床證明有效的中成藥可酌情應用,目前可改善本病症候的,且藥物有效成分較明確的中成藥主要含有骨碎補總黃酮、淫羊藿苷和人工虎骨粉。近年來有關服用補骨質成分的中藥製劑導致肝損傷的報導較多,建議有肝病的骨質疏鬆症患者禁用此類製劑。
防治骨質疏鬆症的藥物種類不少,也不是說用了哪種藥就可以一勞永逸,具體用藥應有循證醫學證據,多國指南推薦雙膦酸鹽為一線治療藥物,包括唑來膦酸、阿侖膦酸、利塞膦酸鈉等,這類藥物總體安全性較好,但也要關注胃腸道不良反應、腎臟毒性、一次流感樣症狀、非典型股骨骨折等幾點安全性問題。所以說,也沒有絕對安全的藥物,具體用藥應遵醫囑,不可信謠言。
Q:治療骨質疏鬆等於補鈣?
A:補充鈣劑是治療骨質疏鬆的一般治療的一種方式,但治療骨質疏鬆絕不是單單補鈣就可以的。採用藥物治療骨質疏鬆目的是減緩骨質流失、增加骨骼質量、減輕疼痛,除了藥物治療,還可輔於運動、物理、日常康復治療等。最基礎的措施可以是調整生活方式,加強營養均衡膳食,避免過量用碳酸飲料、咖啡等,規律運動,適當戶外活動獲得充足照;很多人知道要補充鈣,但要提到一點是,骨健康基本補充劑除了鈣劑,還有維生素D。
我國居民每日膳食約攝入無素鈣400mg,與成人膳食鈣和維生素參考攝入量的800mg/d還是有差距,50歲以上人群甚至要達到日攝入量1000到1200mg,故還需要補充元素鈣約500到600mg/d。而維生素D推薦攝入量要求成人400IU/d,骨質疏鬆防治要求攝入800~1200IU/d。同時應用鈣劑和維生素D,可改善平衡、降低跌倒及骨質疏鬆性骨折風險。而對於發生椎體脆性骨折或髖部脆性骨折、DXA骨密度T-值≤-2.5、骨量低下者(-2.5<T-值<-1.0)等有抗骨質疏鬆症藥物適應症的情況,就不只是使用補充劑了,還會用到骨吸收抑制劑、骨形成促進劑、中藥等,甚至要做手術,物理輔助治療。
最後總結一下,關於骨質疏鬆症還有很多話題,患者日常要積極配合治療,合理休息,遵醫囑進行恢復訓練。定期複查,遵醫囑用藥,不可擅自停藥或更改劑量。治療過程中有什麼問題要及時與醫生溝通,切勿聽信謠言。
歡迎關注@玥亮說藥,喜歡的朋友歡迎轉發、收藏備用,您的點讚是最暖心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