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字!關!注!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獨創,對我國的農業生產起著指導性的作用。
2014年4月,中國文化部正式啟動將「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申報工作,2016年11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將中國申報的:
「《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它是由於太陽光照射到地球位置的不同,而產生了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夜觀星象的時候,我們也可以發現:
(部分內容源自網友提供,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北鬥七星的鬥柄在指向東邊的時候,就是春天。
北鬥七星的鬥柄在指向南邊的時候,就是夏天。
北鬥七星的鬥柄在指向西邊的時候,就是秋天。
北鬥七星的鬥柄在指向北邊的時候,就是冬天。
冬至一七四、小寒二八五、
大寒三九六、立春八五二、
雨水九六三、驚蟄一七四、
春分三九六、清明四一七、
穀雨五二八、立夏四一七、
小滿五二八、芒種六三九。
此為陽遁上中下三元三候起局之法也。
夏至九三六、小暑八二五、
大暑七一四、立秋二五八、
處暑一四七、白露九三六、
秋分七一四、寒露六九三、
霜降五八二、立冬六九三、
小雪五八二、大雪四七一。
此陰遁上中下三元三候起局之法也。
在《二十四節氣》中,反映季節節氣的分別為: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古人劃分四季的方法,立,開始。即春、夏、秋、冬開始的意思。
立春:是一年中的第一個節氣,同時也解開了春天的序幕,表示萬物復甦的春季開始。天氣回暖,萬物更新,是農事活動開始的標誌。
春季旺盛要順應春天陽氣生發,完事始生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著眼於一個「生」字。根據中醫陰陽五行學說,肝屬木,木有生發的特性;春屬於木,與肝相應,因此要戒暴怒,禁憂鬱,要心胸開闊,樂觀向上,保持好心態。
立夏:表示即將告別春天,是夏天的開始。在古代的君王門也在夏季初始的日子,到城外去迎接夏天,這一天便是立夏日。此時天氣炎熱,植物繁盛,有利於心臟的生理活動,所以,在整個夏季的養生中要注意對心臟的特別保護。夏季可飲適量紅酒來促進血液循環。
立秋:從這一天開始,風清明月,秋高氣爽,氣溫逐漸轉涼,正是收穫的好季節。也正因如此,從這一天開始,人們的鍛鍊、精神意志、飲食起居等,也應以收養為原則。
立冬:也意味著冬天的來臨,草木凋零、蟄蟲休眠、萬物活動去向休止,人類雖然沒有冬眠直說,但民間卻有立冬補冬的習俗。人們傾向進食一些可以驅寒的食物,以為只有這樣進補,才能低於嚴寒的侵襲。
其實不然,我們應該根據「少年重養」、「中年重調」、「老年重保」的原則,根據每個人的實際情況針對性的選擇,千萬不可盲目的補養。
春分、秋分:表示晝夜評分,這兩天晝夜市場相等,同時,又把春天和秋天分成兩段。而在北京的「日壇」和「月壇」,還要在這兩天舉行重要的祭祀活動,故名思議,祭祀太陽和月亮,我們中國人是崇拜大自然的民族,同時也預示著祈求:「春種秋收」、「五穀豐登」。
夏至、冬至:是指炎熱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已經來到。(至,就是到來的意思)又因夏至日的白晝最長,冬至日白晝最短,因此古人分別稱之為日長至和日短至。而在北京的「天壇」和「地壇」也要在這兩天舉行重要的祭祀活動。
《禮記》中說:「天子祭天地,諸侯祭社稷」,也就是說只有天子才有祭祀天地的資格。一般情況下冬至這一天祭天,因為古人認為天陽地陰、天圓地方。故此,天壇圓形,地壇方形。
北京天壇的最後一次祭天,是由袁世凱執行的。反之,夏至這一天就是祭祀大地的一天。
冬至祭天,夏至祭地。天陽,地陰。我們《奇門遁甲》中也是從冬至開始為陽盾,夏至開始為陰盾按照,冬至—陽生,夏至—陰生的規律無線循環。
反映物候現象的是:
驚蟄、清明、小滿、芒種;
驚蟄:動物冬眠叫入蟄,復甦後叫驚蟄,古人認為,是春天的雷聲驚醒了冬眠的動物,故曰驚蟄。
驚蟄節氣的養生也要根據自然物候現象、自身體質需合理的精神、起居、飲食的調養。最好長期堅持散步、慢跑、各種舞蹈、球類等活動,活動量逐漸增強,讓鬆弛的皮膚逐漸轉變成結實的肌肉。
清明:古諺語「清明前後一場雨,強如秀才中了舉」。
是指天氣清明潔淨,草木返青,春回大地的時令。人們出來踏青,放風箏就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人們在這乾淨整潔的日子,還不忘對祖先的尊敬,清理墓穴,打掃墳地,因此清明節還有掃墓的習俗。在這個節氣中,是高血壓的易發期。並可傷及血管、腦、心、腎等,應保持心情舒暢。
小滿:指夏季的農作物開始結穗,但顆粒尚未飽滿,故叫小滿。
小滿節氣正值五月下旬,氣溫明顯增高,如若貪涼臥睡必將引發風溼症、溼性皮膚病等疾病。小滿節氣是皮膚的高發期,應以清爽清淡的素食為主,常吃具有清利溼熱作用的食物,忌食生溼助溼的食物,如動物脂肪、海腥魚類、酸澀辛辣、性屬溫熱上火,油煎燻烤等食物。
芒種:農作物已經成熟,可以收割了。這時天氣炎熱,已經進入典型的夏季。夏季氣溫升高,溼度増加,,使人感到體內的汗液,無法通暢地發散出來,四肢睏倦、委靡不振、呼吸不暢通。
芒種的養生重點是根據季節的氣候特徵,調養精神。精神輕鬆、不惱怒憂鬱。
反映氣候變化的有:
雨水、穀雨、小暑、大暑、
處暑、白露、寒露、霜降、
小雪、大雪、小寒、大寒。
雨水:指乾旱期已經過去,降雨開始逐漸增多。根據雨水節氣對自然界的影響,養生著重強調「調養脾胃」。因為古人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可見脾胃健旺是人們健康長壽的基礎。春季氣候轉暖,應多吃新鮮蔬菜和多汁水果補充水分。
穀雨: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此時雨水明顯增多,促使穀物茁壯成長。此節氣緊鄰清明節,「清明時節雨紛紛」,說的不正好是這個時候嗎?
穀雨豐沛的雨水使初插的秧苗、農作物得以灌溉滋潤,五穀可以很好的生長。穀雨以後是神經痛的發病期。
小暑、大暑:都是表示炎熱的意思。
小暑:是剛開始熱的時候;還不到最熱的時候,所以叫小暑。人容易感到心煩不按,疲倦乏力。夏季為心所主,應平心靜氣,確保心臟機能的旺盛,以符合「春夏養陽」之原則,夏季又是消化道疾病多發季節,在飲食調養上,要改變飲食不乾淨的習慣,暴飲暴食,沒有節制,應以適量為主。
大暑:是最熱的時候,酷暑多雨,曙溼之氣容易趁虛而入,且署氣逼人,心氣容易虧耗,尤其是老人、兒童、體虛氣弱者,往往會導致中暑等病。
夏季預防中暑的方法是合理安排工作、注意勞逸結合、避免在烈日下暴曬,注意降溫,保持睡眠充足。飲食要講究衛生,清熱解暑為宜。
古人又有:「冬病夏治」之說,所以對於那些每逢冬季就發作的慢性疾病,都是最佳的治療時機。
處暑:炎熱的夏季已經結束、隱藏起來。這時正是天氣轉涼的交替時期,自然界的陽氣正趨向收斂,人體內的陰陽之氣也隨之變換,因此,起居作息都需要相應的調整,主要強調睡眠充足,飲食上也應保持清熱安神之品。
白露:氣溫降低,夜間的霧氣已經可以凝結成白色、晶瑩的露珠了。在白露的節氣養生中,要避免鼻腔疾病、哮喘和支氣管並的發生。還有那些因體質過敏而引發的各類疾病,在飲食調節上更要慎重。這時應該少吃或者不吃魚蝦海鮮、生冷辛辣等食物。同時也會出現口乾、唇乾、鼻幹、咽喉乾等症狀。
寒露:是深秋時的節令,在《二十四節氣》中最先出現「寒」字的,也代表著天氣轉冷。諺語:「吃了寒露飯,不見單衣漢」,又生動的描繪了「寒露」的氣候。古人在陽生中強調:「春夏養陽,秋冬養陰」,該節氣到來之時,人體陽氣收斂,陰精藏於體內,應該保養陰精為主。秋屬金,金主肺,飲食上應該一潤肺為宜。
霜降:天氣越來越冷了,水汽凝結成了顆粒狀的白霜。
在北方,白露、寒露還不以為然,但是霜降一過,人們就開始自覺的添加衣服,也就是這個時候,寒冷才正式來臨,人們就會發現之前還是短衣短褲,從什麼時候起大家都換上了棉衣棉褲呢?就在霜降的季節。霜降在每年的國慶節之後,「一場秋雨一場寒」,說的也是這個時候,每當國慶節過後,天降大雨,就會使氣溫急劇下降。坤卦初爻的爻辭:「履霜堅冰至」也有這層意思,霜到了,冰也就要來了。
小雪:表示降雪的時間和程度,小雪節氣的前後,天氣時常是陰冷的,此時人們的心情也會受到影響,特別是那些患有抑鬱症的人有影響。
大雪:「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從養生學的角度看,大雪已到了「進補」的大好時節。說到進補,很多人只理解就是吃點營養價值高的食品,用點壯陽的補藥,其實,這只是進補的一個方面。養,即保養、調養、培養補養、護養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之意。具體地說就是要通過養精神、調飲食、練形體、慎房事、適溫寒 等綜合調養達到強身益壽的目的。講究養宜適度,養勿過偏。
小寒:表示寒冷的程度,「小寒大寒,冷成冰團」從字面上理解,大寒應該冷於小寒,但在氣象記錄中,小寒卻比大寒冷,可以說是全年二十四節氣中最冷的節氣。常有「冷在三九」的說法,而這「三九天」又恰在小寒節氣內。
大寒:按照民俗,每到「大寒」人們便開始忙著除舊布新,醃製年餚,準備年貨 了,有「大寒大寒,防風禦寒,早喝人參、黃芪酒,晚服杞菊地黃丸」。這是人民在生活 中中物也說期了人們在冬季重視身體調養。
《二十四節氣》中,以「立春」為一年的開始。不以除夕而論,因為只是一個節日,而《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對地球照射不同角度、不同位置而得來的。又以12地支而命名每個月份,現在做出整理,需要大家牢記下來:
前為節,後為氣。
01.立春、雨水(正月、寅月、2月)
02.驚蟄、春分(二月、卯月、3月)
03.清明、穀雨(三月、辰月、4月)
04.立夏、小滿(四月、巳月、5月)
05.芒種、夏至(五月、午月、6月)
06.小暑、大暑(六月、未月、7月)
07.立秋、處暑(七月、申月、8月)
08.白露、秋分(八月、酉月、9月)
09.寒露、霜降(九月、戌月、10月)
10.立冬、小雪(十月、亥月、11月)
11.大雪、冬至(冬月、子月、12月)
12.小寒、大寒(臘月、丑月、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