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簡單易懂的《二十四節氣》

2020-12-27 玄門佐道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獨創,對我國的農業生產起著指導性的作用。

2014年4月,中國文化部正式啟動將「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申報工作,2016年11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將中國申報的:

「《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它是由於太陽光照射到地球位置的不同,而產生了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夜觀星象的時候,我們也可以發現:

(部分內容源自網友提供,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北鬥七星的鬥柄在指向邊的時候,就是天。

北鬥七星的鬥柄在指向邊的時候,就是天。

北鬥七星的鬥柄在指向西邊的時候,就是天。

北鬥七星的鬥柄在指向邊的時候,就是天。

冬至一七四、小寒二八五、

大寒三九六、立春八五二、

雨水九六三、驚蟄一七四、

春分三九六、清明四一七、

穀雨五二八、立夏四一七、

小滿五二八、芒種六三九。

此為陽遁上中下三元三候起局之法也。

夏至九三六、小暑八二五、

大暑七一四、立秋二五八、

處暑一四七、白露九三六、

秋分七一四、寒露六九三、

霜降五八二、立冬六九三、

小雪五八二、大雪四七一。

此陰遁上中下三元三候起局之法也。

《二十四節氣》中,反映季節節氣的分別為: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古人劃分四季的方法,立,開始。即春、夏、秋、冬開始的意思。

立春:是一年中的第一個節氣,同時也解開了春天的序幕,表示萬物復甦的春季開始。天氣回暖,萬物更新,是農事活動開始的標誌。

春季旺盛要順應春天陽氣生發,完事始生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著眼於一個「生」字。根據中醫陰陽五行學說,肝屬木,木有生發的特性;春屬於木,與肝相應,因此要戒暴怒,禁憂鬱,要心胸開闊,樂觀向上,保持好心態。

立夏:表示即將告別春天,是夏天的開始。在古代的君王門也在夏季初始的日子,到城外去迎接夏天,這一天便是立夏日。此時天氣炎熱,植物繁盛,有利於心臟的生理活動,所以,在整個夏季的養生中要注意對心臟的特別保護。夏季可飲適量紅酒來促進血液循環。

立秋:從這一天開始,風清明月,秋高氣爽,氣溫逐漸轉涼,正是收穫的好季節。也正因如此,從這一天開始,人們的鍛鍊、精神意志、飲食起居等,也應以收養為原則。

立冬:也意味著冬天的來臨,草木凋零、蟄蟲休眠、萬物活動去向休止,人類雖然沒有冬眠直說,但民間卻有立冬補冬的習俗。人們傾向進食一些可以驅寒的食物,以為只有這樣進補,才能低於嚴寒的侵襲。

其實不然,我們應該根據「少年重養」、「中年重調」、「老年重保」的原則,根據每個人的實際情況針對性的選擇,千萬不可盲目的補養。

春分、秋分:表示晝夜評分,這兩天晝夜市場相等,同時,又把春天和秋天分成兩段。而在北京的「日壇」和「月壇」,還要在這兩天舉行重要的祭祀活動,故名思議,祭祀太陽和月亮,我們中國人是崇拜大自然的民族,同時也預示著祈求:「春種秋收」、「五穀豐登」。

夏至、冬至:是指炎熱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已經來到。(至,就是到來的意思)又因夏至日的白晝最長,冬至日白晝最短,因此古人分別稱之為日長至和日短至。而在北京的「天壇」和「地壇」也要在這兩天舉行重要的祭祀活動。

《禮記》中說:「天子祭天地,諸侯祭社稷」,也就是說只有天子才有祭祀天地的資格。一般情況下冬至這一天祭天,因為古人認為天陽地陰、天圓地方。故此,天壇圓形,地壇方形。

北京天壇的最後一次祭天,是由袁世凱執行的。反之,夏至這一天就是祭祀大地的一天。

冬至祭天,夏至祭地。天陽,地陰。我們《奇門遁甲》中也是從冬至開始為陽盾,夏至開始為陰盾按照,冬至—陽生,夏至—陰生的規律無線循環。

反映物候現象的是:

驚蟄、清明、小滿、芒種;

驚蟄:動物冬眠叫入蟄,復甦後叫驚蟄,古人認為,是春天的雷聲驚醒了冬眠的動物,故曰驚蟄。

驚蟄節氣的養生也要根據自然物候現象、自身體質需合理的精神、起居、飲食的調養。最好長期堅持散步、慢跑、各種舞蹈、球類等活動,活動量逐漸增強,讓鬆弛的皮膚逐漸轉變成結實的肌肉。

清明:古諺語「清明前後一場雨,強如秀才中了舉」。

是指天氣清明潔淨,草木返青,春回大地的時令。人們出來踏青,放風箏就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人們在這乾淨整潔的日子,還不忘對祖先的尊敬,清理墓穴,打掃墳地,因此清明節還有掃墓的習俗。在這個節氣中,是高血壓的易發期。並可傷及血管、腦、心、腎等,應保持心情舒暢。

小滿:指夏季的農作物開始結穗,但顆粒尚未飽滿,故叫小滿。

小滿節氣正值五月下旬,氣溫明顯增高,如若貪涼臥睡必將引發風溼症、溼性皮膚病等疾病。小滿節氣是皮膚的高發期,應以清爽清淡的素食為主,常吃具有清利溼熱作用的食物,忌食生溼助溼的食物,如動物脂肪、海腥魚類、酸澀辛辣、性屬溫熱上火,油煎燻烤等食物。

芒種:農作物已經成熟,可以收割了。這時天氣炎熱,已經進入典型的夏季。夏季氣溫升高,溼度増加,,使人感到體內的汗液,無法通暢地發散出來,四肢睏倦、委靡不振、呼吸不暢通。

芒種的養生重點是根據季節的氣候特徵,調養精神。精神輕鬆、不惱怒憂鬱。

反映氣候變化的有:

雨水、穀雨、小暑、大暑、

處暑、白露、寒露、霜降、

小雪、大雪、小寒、大寒。

雨水:指乾旱期已經過去,降雨開始逐漸增多。根據雨水節氣對自然界的影響,養生著重強調「調養脾胃」。因為古人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可見脾胃健旺是人們健康長壽的基礎。春季氣候轉暖,應多吃新鮮蔬菜和多汁水果補充水分。

穀雨: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此時雨水明顯增多,促使穀物茁壯成長。此節氣緊鄰清明節,「清明時節雨紛紛」,說的不正好是這個時候嗎?

穀雨豐沛的雨水使初插的秧苗、農作物得以灌溉滋潤,五穀可以很好的生長。穀雨以後是神經痛的發病期。

小暑、大暑:都是表示炎熱的意思。

小暑:是剛開始熱的時候;還不到最熱的時候,所以叫小暑。人容易感到心煩不按,疲倦乏力。夏季為心所主,應平心靜氣,確保心臟機能的旺盛,以符合「春夏養陽」之原則,夏季又是消化道疾病多發季節,在飲食調養上,要改變飲食不乾淨的習慣,暴飲暴食,沒有節制,應以適量為主。

大暑:是最熱的時候,酷暑多雨,曙溼之氣容易趁虛而入,且署氣逼人,心氣容易虧耗,尤其是老人、兒童、體虛氣弱者,往往會導致中暑等病。

夏季預防中暑的方法是合理安排工作、注意勞逸結合、避免在烈日下暴曬,注意降溫,保持睡眠充足。飲食要講究衛生,清熱解暑為宜。

古人又有:「冬病夏治」之說,所以對於那些每逢冬季就發作的慢性疾病,都是最佳的治療時機。

處暑:炎熱的夏季已經結束、隱藏起來。這時正是天氣轉涼的交替時期,自然界的陽氣正趨向收斂,人體內的陰陽之氣也隨之變換,因此,起居作息都需要相應的調整,主要強調睡眠充足,飲食上也應保持清熱安神之品。

白露:氣溫降低,夜間的霧氣已經可以凝結成白色、晶瑩的露珠了。在白露的節氣養生中,要避免鼻腔疾病、哮喘和支氣管並的發生。還有那些因體質過敏而引發的各類疾病,在飲食調節上更要慎重。這時應該少吃或者不吃魚蝦海鮮、生冷辛辣等食物。同時也會出現口乾、唇乾、鼻幹、咽喉乾等症狀。

寒露:是深秋時的節令,在《二十四節氣》中最先出現「寒」字的,也代表著天氣轉冷。諺語:「吃了寒露飯,不見單衣漢」,又生動的描繪了「寒露」的氣候。古人在陽生中強調:「春夏養陽,秋冬養陰」,該節氣到來之時,人體陽氣收斂,陰精藏於體內,應該保養陰精為主。秋屬金,金主肺,飲食上應該一潤肺為宜。

霜降:天氣越來越冷了,水汽凝結成了顆粒狀的白霜。

在北方,白露、寒露還不以為然,但是霜降一過,人們就開始自覺的添加衣服,也就是這個時候,寒冷才正式來臨,人們就會發現之前還是短衣短褲,從什麼時候起大家都換上了棉衣棉褲呢?就在霜降的季節。霜降在每年的國慶節之後,「一場秋雨一場寒」,說的也是這個時候,每當國慶節過後,天降大雨,就會使氣溫急劇下降。坤卦初爻的爻辭:「履霜堅冰至」也有這層意思,霜到了,冰也就要來了。

小雪:表示降雪的時間和程度,小雪節氣的前後,天氣時常是陰冷的,此時人們的心情也會受到影響,特別是那些患有抑鬱症的人有影響。

大雪:「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從養生學的角度看,大雪已到了「進補」的大好時節。說到進補,很多人只理解就是吃點營養價值高的食品,用點壯陽的補藥,其實,這只是進補的一個方面。養,即保養、調養、培養補養、護養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之意。具體地說就是要通過養精神、調飲食、練形體、慎房事、適溫寒 等綜合調養達到強身益壽的目的。講究養宜適度,養勿過偏。

小寒:表示寒冷的程度,「小寒大寒,冷成冰團」從字面上理解,大寒應該冷於小寒,但在氣象記錄中,小寒卻比大寒冷,可以說是全年二十四節氣中最冷的節氣。常有「冷在三九」的說法,而這「三九天」又恰在小寒節氣內。

大寒:按照民俗,每到「大寒」人們便開始忙著除舊布新,醃製年餚,準備年貨 了,有「大寒大寒,防風禦寒,早喝人參、黃芪酒,晚服杞菊地黃丸」。這是人民在生活 中中物也說期了人們在冬季重視身體調養。

《二十四節氣》中,以「立春」為一年的開始。不以除夕而論,因為只是一個節日,而《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對地球照射不同角度、不同位置而得來的。又以12地支而命名每個月份,現在做出整理,需要大家牢記下來:

前為節,後為氣。

01.立春、雨水(正月、寅月、2月)

02.驚蟄、春分(二月、卯月、3月)

03.清明、穀雨(三月、辰月、4月)

04.立夏、小滿(四月、巳月、5月)

05.芒種、夏至(五月、午月、6月)

06.小暑、大暑(六月、未月、7月)

07.立秋、處暑(七月、申月、8月)

08.白露、秋分(八月、酉月、9月)

09.寒露、霜降(九月、戌月、10月)

10.立冬、小雪(十月、亥月、11月)

11.大雪、冬至(冬月、子月、12月)

12.小寒、大寒(臘月、丑月、1月)

相關焦點

  • 家長講壇 | 農曆與二十四節氣
    響應高老師的「召喚」:借「大偵探」研究年月日的契機,舉辦一次關於中國的傳統曆法、二十四節氣中國古代農業文明精華的分享,使同學們對年月日的認知更為立體豐滿!—   12月11日,張峻溪媽媽(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室的副主任,《央視財經評論》特邀嘉賓)給同學們分享了一節精彩、趣味十足《農曆與二十四節氣》講座。
  • 二十四節氣翻譯不簡單
    過程:熬夜成為關鍵詞  與以往申遺不同,二十四節氣的內容顯然比單一項目申遺要複雜得多,外聯局國際處處長張玲概括起來是兩個字——熬夜!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農耕文明的優秀代表,影響力覆蓋全國,涉及多個學科,這在我國申報歷史上是比較少見的。
  • 二十四節氣有什麼用?簡單有效記住全部二十四個節氣的訣竅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一套時間曆法, 用來指導農耕活動,是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如果不百度,不看手機上日期同步的節氣,我們這一輩年輕人,能完全把二十四個節氣全部說出來的極少,那麼如何簡單、快速的知曉並記住二十四節氣?今天小編和大家分享一些訣竅。
  • 二十四節氣英文翻譯不簡單
    而說到過程中最令人好奇的英文翻譯問題時,巴莫曲布嫫告訴北京晨報記者「這也是我們很頭疼的問題!」 過程:熬夜成為關鍵詞 與以往申遺不同,二十四節氣的內容顯然比單一項目申遺要複雜得多,外聯局國際處處長張玲概括起來是兩個字——熬夜!
  • 讓孩子愛不釋手的二十四節氣,竟然藏在地圖裡!
    二十四節氣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是值得傳承的。教育部這些年也開始重視並普及二十四節氣,在全國中小學的課程體系中,很多都加入了節氣的內容,甚至在高考題中也頻繁出現與「二十四節氣」有關的題目。
  • 原創漫畫繪本《二十四節氣》出版發行
    由中國動漫集團有限公司出品,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中國農業博物館聯合編審的原創漫畫繪本《二十四節氣》正式出版發行。《二十四節氣》全套書共4冊,以春、夏、秋、冬各自獨立成冊。以輕鬆易懂的漫畫形式向讀者詳細介紹了二十四節氣,整本書以「天」、「地」、「人」為中心展開。「天」代表天體,太陽運行情況、氣候特點等。「地」代表物候特徵,包含動物活動與植物生長情況、農時農耕等。「人」代表中國各地不同地域節氣習俗民俗、以人為中心的飲食養生規律與文人體驗到節氣變化有感而發創作的相關詩詞等知識。
  • 讓二十四節氣「活」起來 傳承發展中的二十四節氣
    時值一年中的最後一個節氣——大寒,本報推出特別報導,講述二十四節氣在新時代的傳承與活化故事,以饗讀者。夏至 河南登封:讓天文知識普及大眾位於河南省登封市告成鎮的觀星臺,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天文臺,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天文科學建築物之一。3000多年前,周公姬旦在這裡實地觀測劃定了中國傳統節氣「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 二十四節氣從哪來,今天我們該如何保護二十四節氣?
    站在安徽省淮南市八公山地質公園二十四節氣園中,跟二十四節氣「較真」了40多年的安徽大學文學院教授陳廣忠向遊人介紹。為什麼要「較真」?「因為,當我們談論保護二十四節氣時,首先應當考慮的是保護其本身的科學性。」近日,在安徽壽縣舉行的二十四節氣保護工作研討會上,陳廣忠提出這一觀點。
  • 專家眼中的二十四節氣
    隨著二十四節氣的影響逐漸加大,在對其進行保護和傳承時要特別注意其中的含義,更多地加強內功的鍛鍊,防止其出現表演化傾向。各農業社區依據節氣安排農業勞動,組織開展節令儀式和民俗活動,安排衣食住行等活動,因此,二十四節氣文化內涵在相關儀式中得到了保存、保護和傳承。
  • 二十四節氣入非遺 二十四節氣是什麼意思含義解釋
    記者今日從文化部獲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於衣索比亞首都阿迪斯阿貝巴當地時間11月30日上午正式通過決議,將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二十四節氣的歌謠
    一年之計在於春,一天之計在於晨;而農民兄弟離不開春耕的二十四節氣;春雨驚喜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中國的二十四節氣,代表著地球公轉在軌道上,二十四個不同位置;地球繞太陽一圈365天,所以每隔15天才有一個節氣;而每個節氣,代表氣候,物候,時候,這三候的不同變化。古代的人們是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軌跡,把這些方面變化規律劃分為24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周而復始。為一回歸年,合360度。因此為二十四節氣。
  • 中國二十四節氣,收藏!
    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凝聚著中華文明的歷史文化精華。在國際氣象界,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二十四節氣與中國的陰陽合曆
    原標題:二十四節氣與中國的陰陽合曆  將中國傳統曆法中的「二十四節氣」去申報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既非常合適,又別出心裁。如今申報成功,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作出了新貢獻,實屬可喜可賀。估計想進一步了解「二十四節氣」的人也會漸漸多起來。
  • 今日寒露——淺談二十四節氣
    而大寒則為歲末,二十四節氣輪換更替,循環往復,一周期乃一歲也。到了漢武帝時期,採用土圭測日影法,將在黃河流域測定日影最長、白晝最短的這天作為了冬至,以冬至為二十四節氣的起點,終於大雪。分為了二十四份,節氣之間間隔十五天。
  • 「二十四節氣」如何活化與傳承
    登封觀星臺由元代天文學家郭守敬在周公測景臺北鄰創建,通過實地測驗,測定出「二十四節氣」,特別是夏至、冬至、春分、秋分的精確時刻,編制出了當時世界最先進的曆法——《授時曆》。同時,他認為,二十四節氣作為一個整體,其價值才能完整顯現。    現在如何融入人們日常生活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這首古老的民俗歌謠也隨著「二十四節氣」的成功申遺再次走紅。然而,「二十四節氣」對現代人們日常生活有什麼樣的價值?知道「二十四節氣」的人又有多少?
  • 讓二十四節氣「活」起來
    文丨圳論評論員 莊媛近日,二十四節氣保護工作研討會在安徽壽縣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有關專家學者匯聚這座千年古城,共同探討如何傳承保護好二十四節氣文化,如何讓農耕時代的二十四節氣講出新時代的精彩故事。( 二十四節氣保護工作研討會現場。陳彬 攝)「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短短四句、朗朗上口的《二十四節氣歌》,卻凝聚了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智慧。
  • 二十四節氣的傳承與保護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2016年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引發了國人對二十四節氣的高度關注。關於二十四節氣的保護也由此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我們首先來看一下什麼是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的時間制度。
  • 【常識】「二十四節氣」考點匯總
    ,一年一共有二十四個節氣。二十四節氣起源黃河流域,開始於西周,至春秋戰國基本定型,最後完成於西漢。就現有文獻來看,完整意義上的「二十四節氣」最早出現在漢代道家經典《淮南子》中。就曆法而言,西漢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最早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 國學問答之二十四節氣
    問:傳統說法二十四節氣指的是什麼?答:二十四節氣是指: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為了記憶方便,人們又編出了二十四節氣歌,如下二十四節氣歌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 二十四節氣 | 今日大雪
    二十四節氣 | 今日大雪 2019-12-07 18: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