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板橋懷濰縣:紙花如雪滿天飛

2020-12-18 天眼新聞

清鄭板橋《懷濰縣二首》立軸紙本

濰坊鄭板橋紀念館內鄭板橋雕塑

草長鶯飛三月天,又到了放飛風箏的時節。說起風箏,不能繞過濰坊。而200多年前,鄭板橋與老濰縣的風箏,也成就了一段段傳奇。

2016年5月30日,香港蘇富比有一場中國古代書畫拍賣專場。當晚,有一幅清代鄭板橋的字,寫了兩首詩——《懷濰縣》,最終以704萬港元的價格成交。

這兩首詩,寫於1763年,彼時71歲的鄭板橋已離開濰縣整整10年。他的濰縣好友郭倫昇去江南拜訪他,他便懷著真摯的感情寫了《懷濰縣二首送郭倫昇》:「相思不盡又相思,濰水春光處處遲。隔岸桃花三十裡,鴛鴦廟接柳郎祠。」「紙花如雪滿天飛,嬌女鞦韆打四圍。五彩羅裙風擺動,好將蝴蝶鬥春歸。」

鄭板橋這兩首詩傳達的信息,比他的書法藝術還要貴重。鄭板橋對濰縣懷有深厚的感情,在這裡,有愛戴他的百姓,有喜歡他的朋友,還有一到春天就如雪般滿天飛舞的風箏。

1746年,54歲的鄭板橋從範縣調任濰縣。在濰縣的為官生涯,給他留下了終生難忘的回憶。有清一朝,知縣掌一縣治理。勿說縣官無用,地方全靠此官。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頭緒繁多,決訟斷闢,勸農賑貧,討猾除奸,興養立教。凡貢士、讀法、養老、祀神,靡所不綜。

鄭板橋到任後,從八月起無雨,大旱,莊稼顆粒不收,鬥粟值錢千百。第二年,濰縣又連續大雨,大澇。魯東赤地千裡,餓殍遍地。第三年連續遭災,「大蝗疫,水飢」。直到第四年春,饑荒之後,逢秋大熟豐收,連年災荒才結束。

濰縣一帶的災民們為了生存下去,不得不賣子典妻,背井離鄉。留在濰縣的百姓則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濰縣有為逝者摔瓦盆之風俗,瓦盆的碎片無人打掃,一片連一片,踏在瓦片上,「咔嚓」作響。那響聲,敲擊著鄭板橋的心。

鄭板橋對貧者有著天然的悲憫。這也使得他站在儒家「重民」思想的肩膀上,超越傳統,提出了以「農夫為第一等人」的寶貴思想。他在《範縣署中寄舍第墨第四書》中寫道:「我想天地間第一等人,只有農夫,而士為四民之末。」這一思想的大膽提出,既有悖於傳統,又與潮流不合。他不僅思想上同情農夫,而且在實踐中為農夫多辦好事,這在當時封建官吏隊伍中是不可多得的。

到濰縣任職後,鄭板橋在一幅《濰縣署中畫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的畫中題詩:「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這更體現出一位地方官吏體察民間疾苦、傾聽百姓呼聲的寶貴精神。

到濰縣後,「賑災」成了鄭板橋的第一要務。按清律,地方設立官倉,以備不虞;如動用,須經朝廷批准,擅動則追究不貸。心急如焚的鄭板橋豈是迂腐之人,他下令開倉放糧。對此,史料的記述很短,但卻生動如初:「(鄭板橋)調濰縣,歲荒,人相食,燮開倉賑貸,或阻之。燮曰:此何時,俟輾轉申報,民無孑遺矣。有譴,我任之!」

鄭板橋還設立救濟機構,令濰縣的富戶煮粥發放給饑民,共渡難關。他當年寫給災民「準給粥」的字條,被人保留下來,一直珍藏至今。他還堅決打擊奸商,令其平價出售糧食,不允許他們哄抬糧價。

鄭板橋還想到一個救災的得力措施,即「以工代賑」修濰縣城牆。由此,他也結識了濰縣鄉紳郭倫昇。郭倫昇精通醫術,熱心公益,屢督大工役,鄭板橋極為賞識。在當地鄉紳的支持下,鄭板橋讓災民以自己的勞動換飯吃,不再背井離鄉,餓死街頭。修城是從1748年10月開工,次年3月完工。鄭板橋帶頭捐修80尺,在他的帶動下,有鄉紳245人捐銀8786兩及糧若干,平均每修一尺,約需五兩左右。

築石城者,為白浪河以西,河東之東關仍為土城。1749年五六月間大雨,東關土城殘缺損壞嚴重,有塌垮之虞。因有築石城之前導,一些煙鋪為修城自發捐錢24000文。為表彰他們的義舉,鄭板橋令煙業只允許眾煙鋪專賣,不允許經紀人插手從中漁利。這項措施體現了鄭板橋對煙鋪小本經營的關懷。為此,鄭板橋作《濰縣永禁菸行經紀碑文》勒石紀念。

通過大舉修城賑工代濟,救活了無數災民,百姓對此感恩戴德,建生祠以紀念。這是後人稱頌鄭板橋「有惠政」的依據之一。

鄭板橋在濰縣時,「濰縣風箏」的製作工藝水平正向鼎盛時期邁進。濰坊風箏早在明代就已成為商品,至清代乾隆、嘉慶年間更有了相當規模的風箏集市。清代濰縣人裴星川詩中寫道:「風箏市在東城牆,購選遊人來去忙。花樣翻新招主顧,雙雙蝴蝶鳶成行。」另有人和詩:「東城牆外是白沙(白浪河沙灘),風箏鋪子三十家。冬售年畫春銷鳶,一年四季不斷花。」當時濰縣風箏不僅銷往煙臺、青島、淄博、濟南等全省各地,而且大批銷往江蘇、福建、安徽、河南、河北等省。

1753年春,鄭板橋離開濰縣前,作過一首《罷官作》:「老困烏紗十二年,遊魚此日縱深淵。春風蕩蕩春城闊,閒逐兒童放紙鳶。」

寫下這首風箏詩,鄭板橋心裡更多了幾絲閒情。心有浩蕩春風,風箏便有了生命;心中有民,鄭板橋便像風箏一樣飄在歷史的天空,一直被百姓仰望著。他離開濰縣近100年後,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冬,濰縣代理知縣何元熙作重修《三賢祠記》云:「縣舊有三賢祠,祀有明周公(註:周亮工),國朝賴公(註:賴光表)、鄭公(註:鄭板橋)。周、賴二公行事不可得,板橋鄭公翛然具出世概,區區一邑之蒸嘗,曾何足道?邑之民必尊而祀之,此其故可思矣。且夫士君子讀聖賢書,平時所志何事,一旦出而為宰,人品之邪正,才力之短長,學問之優絀,於是乎見。」

盧昱來源 大眾日報

編輯 周章龍

編審 王寧

相關焦點

  • 如果把鄭板橋的書法當作「醜書」,那你的藝術鑑賞能力就暴露了!
    有人把鄭板橋的書法稱作「醜書」,我們不同意這種無理的看法。有網文稱,《懷濰縣二首》是一位山東縣長寫的,還稱這件作品可謂是一件十足的「醜書」!其實這篇網文說的「縣長」不是現在的縣長,而是清代縣令鄭板橋。該網文之所以說縣長,不過是譁眾取寵而已。
  • 鄭板橋念念不忘的縣城——因境內濰水而得名——濰城(濰縣)
    民國十六年(1927年)裁道,濰縣直屬山東省。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後,隸屬山東省第八行政督察區。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4月濰縣解放,以濰城、坊子、望留等地組建濰坊特別市,隸屬山東省。同年8月復置濰縣(即新濰縣),隸屬昌濰專區,境域大部歸屬濰縣,其餘歸屬濰坊特別市。
  • 感悟鄭板橋的處世哲學
    據山東省濰坊市檔案館館藏檔案記載,在濰縣歷史上做過知縣的人不少,但在濰縣民眾印象中清廉有為、口碑甚佳者,當數鄭板橋。  自範縣調任濰縣  「雲外清歌花外笛,濰州原是小蘇州。」在風和日麗的日子裡,記者信步白浪河畔,輕撫沿河石墩,猛然間發現鄭板橋這一膾炙人口的詩句俊秀雋永的雕刻其上。
  • 鄭板橋在濰縣談防盜與治盜
    清乾隆年間(1746-1753年),鄭板橋在濰縣當知縣時,有一天忽然接到在江蘇興化老家讀書的獨子麟兒的來信說:「老家在五月二十一日晚間失竊了,盜賊並未進入母親的臥室,四叔要報官追緝」。鄭板橋說:「竊賊固當置之於法,但他們為饑寒所迫,不得已鋌而走險,不偷農戶而偷盜官宦人家,他們也知道農民家積蓄不多,官宦家儲藏豐富,偷了他們無損毫末」,這即是「盜亦有道」。既然如此,「與其農家被竊,寧使我家被竊,你可轉稟四叔,不必報官追贓」。
  • 清代畫家 鄭板橋
    清代畫家 鄭板橋 鄭燮(1693年11月22日-1765年),清代著名畫家。字克柔,號板橋,也稱鄭板橋。乾隆時進士,曾任濰縣縣令,書畫史。江蘇興化人,應科舉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舉人,乾隆元年(1736)進士。
  • 山東一區,舊稱濰縣,蘿蔔是當地特產,孔融鄭板橋曾在此為官
    濰縣蘿蔔又稱"青蘿蔔"或"高腳青",有近300年的栽培歷史,在古代曾是皇宮貢品。作為一種茶餘飯後的水果食之,皮薄翠綠甘甜,微微帶有一絲辣味,比普通蘿蔔好吃的多。濰城是濰坊主城區,是山東半島重要的交通樞紐,素有"半島走廊"之稱。
  • 「三絕碑」,鄭板橋的傳奇
    從濰縣令上,棄官而去之後,鄭板橋才回揚州賣畫為生。在即將棄官而去之前,鄭板橋回首七年濰縣的時光,感慨萬千,揮毫畫出八尺巨幅墨竹,並在畫上即興吟詠題跋「七載春風在濰縣」,可見其對濰縣感情之深。□本報記者 錢歡青 發自濰坊  如今的濰坊市博物館珍藏著一件國家一級文物――― 城隍廟碑。
  • 鄭板橋的糊塗人生
    圖片來源於網絡鄭板橋(1693-1765),原名鄭燮,字克柔,號理庵,又號板橋,人稱板橋先生,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當時,鄭板橋在範縣後被調配到濰縣,當然濰縣及其貧窮,但是再窮的地方也有富人,這些豪紳惡霸,將糧食囤積起來,並且高價出售,使得百姓無米可吃。而鄭板橋來了以後開始進行打壓,調動濰縣的經濟,使富商們把米平價出售。由於鄭板橋的這種做法損害了富商的利益,於是有人變出主意想把鄭板橋拉過來,和他們一起同流合汙。但是,怎麼拉攏呢?
  • 鄭板橋的判詞
    鄭板橋是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這爺仨一個個躺下去,鄭板橋卻一步步爬上來。   只可惜,雖然當了進士,卻不走官運,年過半百,才到山東做了小縣令。鄭板橋一生窮困,他的父親是餓死的,兒子也是餓死的。   即使當了縣令,也還是窮。可在那個時候,當個清官,就這待遇。   鄭板橋是個倔脾氣,孤傲、清高。
  • 鄭板橋的拳拳為民心
    從乾隆七年(1742年)春天,耳順之年的鄭板橋銓選得範縣縣令,再改任濰縣(今山東濰坊),特別是官濰期間,鄭板橋的創作達到了頂峰,其諸多詞句中,體現了樸素的憂民愛民為民情懷。調署濰縣之前,鄭板橋在範縣任職四年。「落落漠漠何所營,蕭蕭澹澹自為情。十年不肯由科甲,老去無聊掛姓名。布襪青鞋為長吏,白榆文杏種春城。
  • 鄭板橋:一枝清瘦竹 葉葉總關情
    當然也積累了當縣官的實際經驗,為他後來赴任濰縣知縣打下了基礎。」王慶德說。當鄭板橋離開範縣時,案無遺牘,獄無遺案,衙中故舊和城中百姓將他送出東門。自古何曾說有年離開範縣,卸下一副重擔,又加了一副更重的擔子。1746年,鄭板橋調任濰縣知縣。
  • 趣聞軼事:鄭板橋與賊
    雍正十年(1732年),鄭板橋中舉人。 乾隆元年(1736年)考取進士。 鄭板橋晚年客居揚州,以賣畫維持家用,與金農、黃慎、汪士慎等書畫界大師並稱為「揚州八怪」。
  • 素食茶禪——一代名家鄭板橋的養生寶典
    鄭板橋的養生寶典(圖片來源:資料圖) 鄭板橋,漢族,江蘇興化人;清代著名畫家、書法家;原名鄭燮,字克柔,號板橋,也稱鄭板橋;乾隆時進士,曾任濰縣縣令。   在古人所說的「人活七十古來稀的時代,對於鄭板橋這樣一位不得志的文人來講能活72歲,已屬高壽了。那麼,鄭板橋又是怎樣養生的呢?一些人就未必詳知了。其實,鄭板橋的養生秘笈概括起來只有八個字,即「喝茶、吃素、散步、糊塗」。   喝茶。鄭板橋堅持每天喝茶,常常以茶會友,抒情暢懷,自得其樂。其實,喝茶乃雅事,自古以來就是文人墨客的偏好。
  • 鄭板橋的「六分半書」
    > 鄭板橋(1693-1765),名鄭燮,字克柔,號理庵,又號板橋,清代江蘇興化縣人。乾隆十一年(1746年)調任濰縣任知縣。他兩任「七品官」,為官十餘載至乾隆十八年(1753),辭官南歸,與李鱓、黃慎、汪士慎、李方膺等人鬻畫揚州為生,期間他們相識相處或短或少,但詩文酬唱,書畫交遊,惺惺相惜,互為益友,被後世稱為「揚州八怪」或「揚州畫派」。乾隆三十年(1765)鄭板橋病逝,享年73歲。
  • 濰坊美食——老濰縣的麵食
    作者:劉漢傑 來源:一枝一葉總關情濰坊古稱濰縣,有「東萊首邑」「北海名區」之稱。自古文風昌盛、科甲蟬聯,有「南蘇州、北濰縣」之說。明清時期,「田賦彌充、商賈雲集」,是魯東重鎮。正所謂「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千百年來,這片土地的人民創造了輝煌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走進濰坊,感受老濰縣的美食,你一定會喜歡上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