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板橋的拳拳為民心

2020-12-24 天眼新聞

鄭板橋的《竹石圖》。

乾隆十一年(1746年)春的一個清晨,乍暖還寒,北風捲地,黃沙滿天。鄭板橋在書童陪伴下,從範縣(在今河南濮陽)出發,跨黃河,過濟南,渡淄水,沿驛道一路東行。漫長的路程,幾天幾夜,一路上,一隊接一隊乞討、出逃的饑民,與板橋相向而行。迎著襲來的滾滾逃荒洪流,主僕二人如在逆水中行舟,在風雨中飄搖。

「十日賣一兒,五日賣一婦。來日剩一身,茫茫即長路……」百姓的苦,百姓的難,鄭板橋看在眼裡,痛在心裡。長夜難眠,秉燭提筆,洋洋灑灑一首《逃荒行》,詳細描述了饑荒下流民的艱難處境。

鄭板橋,原名鄭燮,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生於江蘇興化。他的人生歷程頗為坎坷,家境貧困,三歲喪母,十四歲時好心的繼母又去世,三十歲時兒子夭折、父親病亡,三十九歲時髮妻撒手人寰,與繼室所生兒子在他五十七歲時又殞命而去。飽嘗人生辛酸苦痛的鄭板橋從不向現實低頭,寒窗苦讀,康熙年間舉秀才、雍正年間中舉人、乾隆年間列進士,三朝三個臺階。一生命運多舛,顛沛流離而又飽讀詩書的成長之路,讓鄭板橋洞察世事,看透了世態炎涼,了解到社會底層民眾的境遇。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為國為民。一個區區七品官,卻始終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銘記在心頭。在鄭板橋的詩書畫作品中,其思想境界和高風亮節流露無遺。單就其詩文來講,通俗易懂,立意高遠,有不少詩詞真實記錄了老百姓的生存狀況。從乾隆七年(1742年)春天,耳順之年的鄭板橋銓選得範縣縣令,再改任濰縣(今山東濰坊),特別是官濰期間,鄭板橋的創作達到了頂峰,其諸多詞句中,體現了樸素的憂民愛民為民情懷。

調署濰縣之前,鄭板橋在範縣任職四年。「落落漠漠何所營,蕭蕭澹澹自為情。十年不肯由科甲,老去無聊掛姓名。布襪青鞋為長吏,白榆文杏種春城。幾回大府來相問,隴上閒眠看耦耕」,在《範縣呈姚太守》中,板橋向上級領導,也向百姓和後人道出了自己的淡泊心境。雖是一名官員,實則是一介布衣,入仕後依然本色不改,體察民情,重視農耕,與老百姓同甘苦,共勞作,為了百姓安居樂業而身體力行。

「此次赴濰,必定任重道遠。」鄭板橋意識到。

的確,世事難料。鄭板橋知濰七年,旱蝗水災竟遭遇了五次,城內乞者遍地,生意蕭條,城外一片荒蕪,哀鴻遍野。《重修興化縣誌》記載板橋「調濰縣,歲荒,人相食。」在坊間私訪,板橋見到了一幕幕讓他無法釋懷的悲慘情景——「東家貧兒西家僕,西家歌舞東家哭。骨肉分離只一牆,聽他笞罵由他辱。」「繞郭良田萬頃賒,大都歸併富豪家。」「徵發錢糧只恨遲,茅簷蔀屋又堪悲。掃來草種三升半,欲納官租賣與誰?」

乾隆十六年(1751年),濰縣北部被淹,鄭板橋騎馬前往察看。他登上了禹王臺,只見海水倒灌,白浪河、彌河等洪水泛濫,一片汪洋。面對此情此景,板橋寫道:「滄海茫茫水接天,草中時見一畦田。波濤過處皆鹽滷,自古何曾說有年。」他還了解到「可憐北海窮荒地,半簍鹽挑又被拏。」鹽業歷來是專營事業,窮人販賣私鹽被抓,出路在何方?只有死路一條。有災民說,俺這裡十年九澇,莊稼歉收,請您給我們想個法子吧。生在水鄉長在江淮的鄭板橋對治理水患,自有一套現成的辦法,說:「地摞地(指修築臺田)。」此後,這一措施被大面積推廣開來,抗澇減災取得明顯成效,老百姓對鄭板橋的親力親為感恩戴德。

在鄭板橋的治理下,濰縣的災情得到緩解,老百姓的日子逐漸安穩。鄭板橋高興地看到,在田間地頭,「間行北郭南郊外,麥壟青青正好看。」在北海灘,「北窪深處好拏魚,淡蕩春風二月初。河水盡開冰盡化,家家網罟曝村墟。」春暖河開,漁民又可以出海捕魚了。更讓板橋高興的是,縣城也日趨繁榮,在商業繁華地段,「三更燈火不曾收,玉膾金齏滿市樓。雲外清歌花外笛,濰州原是小蘇州。」

家鄉發生可喜的變化,很快傳到了關外。當離鄉的人們「遙聞齊魯郊,谷黍等人長」時,立即「目營青岱雲,足辭遼海霜。」作為地方官的鄭板橋終於高興地看到了,「關東逃戶幾人歸,攜得妻兒認舊扉。茅屋再新牆再葺,園中春韭雨中肥。」終於回來了!「舊燕喜我歸,呢喃話空梁。」家燕也飛來舞去,欣喜萬分,忍不住向主人訴說獨守空房的寂寞之苦。

鄭板橋光明磊落,從政勤勉,贏得了「循吏」「多惠政」的美名,而自己卻無欲無求,無怨無悔。「十年蓋破黃綢被,盡歷遍、官滋味。」「待罪已十年,素餐何久長。」為官十載春秋,布衾已破,節衣縮食,嘗盡了酸甜苦辣。「我輩為官困煞人,到君園館長精神。請看一片蕭蕭竹,畫裡階前總絕塵。」這是他的《南園畫竹贈郭質亭先生》。勞作之餘,到朋友的院子裡卸去疲憊,品茗賞竹,體味修竹的正直堅貞和高雅氣韻。

「潦倒山東七品官,幾年不聽夜江湍。昨來話到瓜洲渡,夢繞金山曉日寒。」謀官外地,誰能理解板橋的思鄉之苦?鄭板橋告訴他的好友:「進又無能退又難,宦途跼蹐不堪看。吾家頗有東籬菊,歸去秋風耐歲寒。」乾隆十八年(1753年),六十一歲時,「七載春風在濰縣」的鄭板橋「以為民請賑忤大吏而去官」。離開濰縣的那一天,百姓夾道送行,「痛哭遮留,家家畫像以祀」,並籌資在濰城海島寺為鄭板橋建立了生祠。斯人已去,風骨長存,板橋帶走的是幾身破衣爛衫和幾箱書籍,留下的卻是深植人心、永載史冊的千秋功名。

乾隆三十年(1765年)十二月十二日,鄭板橋在老家駕鶴西去,留給後人的是不朽的作品,還有那一身錚錚鐵骨,如清竹般勁挺,如幽蘭般高潔。

「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文如其人,言為心聲。板橋筆下的字裡行間,無不放射著他以民為本的思想光芒。

字字皆珠璣,拳拳為民心。

郄錫奎 來源 中國紀檢監察報

編輯 周章龍

編審 王寧

相關焦點

  • 拳拳愛民心 濃濃感謝情
    拳拳愛民心 濃濃感謝情 2020-12-17 16: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鄭板橋:學不泥古,自成一家
    鄭板橋(1693—1766年),原名鄭燮,號板橋,人稱板橋先生,江蘇興化人,清代傑出的書畫家、文學家。作為「揚州八怪」的重要代表人物,鄭板橋以其詩、書、畫「三絕」而蜚聲於世。觀其治學,不苟同俗,不泥古法,為文作畫能自樹其幟,自成一家,表現出強烈的創新精神和人民情懷。鄭板橋的這種治學精神,時至今日,仍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
  • 鄭板橋與人為善,難得糊塗
    鄭板橋與人為善,難得糊塗提起鄭板橋自然無人不知,尤其是那句「難得糊塗」,一句簡單的話語道出了讓人仰望的意境,古今文人墨客,山野隱士無不傾倒。老鄭不但嘴上說,實際行動也在踐行自己的名言。鄭板橋的畫作在當時也是千金難求,有一次他去街上閒逛,路過一畫店,見一幅墨竹圖,畫作確實不俗,猛然一看竟然題著自己的落款。十分納悶,便進去一探究竟,店主也是個二百五,大名鼎鼎的老鄭都不認識,不慌不忙竟又拿出了七八張,全是老鄭落款。他也沒說什麼,只是悠然掏出了自己的印章,給店主看。店主一見,嚇得立刻跪地求饒。
  • 「堅」「清」「情」——由三首詩窺探鄭板橋的為官之德
    近日,偶讀清代著名書畫家、文學家鄭板橋的三首詩歌,品其文字,如沐春風;思其志趣,魅力無窮。詩歌雖然簡短,卻無不折射出他高尚的官德。於是,結合鄭板橋的生平及為官經歷,仔細品味體悟他所秉承的行為規範和處事準則,從中窺探他的「三字」為官之德:立場、信念、意志之「堅」,為官、為事、為人之「清」,愛民、憂民、惠民之「情」。
  • 鄭板橋為官為文皆不怪
    《鄭板橋年譜編釋》 聞世震著 遼寧人民出版社2014年1月第一版「揚州八怪」中鄭板橋(1693-1765)詩書畫三項全能,水平甚高,名氣最大。其書法繪畫極富創新精神,令當時以至現在的欣賞者耳目一新;而他為官為文其實並不怪,頗能得儒家精華之真傳,是個正兒八經的老前輩。板橋雖是「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卻一點不迂腐,例如他拋棄官職跑到揚州來賣畫,靠專業技能、智慧財產權過日子,這一點相當超前,因此也就很容易為二百多年後的現代人所理解。
  • 鄭板橋醉畫竹影牆鄭板橋,是"
    鄭板橋醉畫竹影牆  鄭板橋,是"揚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詩、書、畫"三絕聞名於世。他出身於書香門第,康熙末年中秀才,雍正十年中舉人,乾隆元年中進士,五十歲起先後任山東範縣、濰縣知縣計十二年。他曾"開倉賑貸""捐廉代輸",引起了貪官汙吏、惡豪劣紳的不滿,被貶官後唯有賣畫維生。
  • 鄭板橋是個怎樣的人?鄭板橋的趣聞軼事
    鄭板橋,原名鄭燮,字克柔,人稱板橋先生,揚州八怪之一,是清朝著名的文人畫家。 鄭板橋這一輩子只畫蘭、竹、石這三樣東西,他曾自稱:「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歷史上的鄭板橋是個幽默風趣、脾氣古怪的人,民間流傳著許多關於鄭板橋的故事。
  • 鄭板橋的判詞
    鄭板橋是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這爺仨一個個躺下去,鄭板橋卻一步步爬上來。   只可惜,雖然當了進士,卻不走官運,年過半百,才到山東做了小縣令。鄭板橋一生窮困,他的父親是餓死的,兒子也是餓死的。   即使當了縣令,也還是窮。可在那個時候,當個清官,就這待遇。   鄭板橋是個倔脾氣,孤傲、清高。
  • 第一個提出藝術為勞動人民服務的畫家,是鄭板橋?有詩為證!
    在我國繪畫歷史上,第一個提出藝術為勞動人民服務的畫家,似乎是鄭板橋。他是浙江興華人是揚州畫派的首領,以畫竹最為著名。現在,蘇州、杭州的許多名勝、古蹟、園林中都還有他的畫和字的石刻、木刻和手跡陳列。名氣大,找他畫畫的人就多,楊州是個「鹽商」聚薈之區,有錢的人多,但越是有錢的人就越想揩油,揩油者即剝削也,養成了剝削習慣的人,往往以不花錢而得到名畫家的畫為樂。1754年春,正是就乾隆皇帝遊罷江南之後,鄭板橋的名氣更大了,向他索畫的人也更多。他有一個要好的朋友靳秋田,請他作畫,藉此機會,他就發起牢騷來了。
  • 鄭板橋的糊塗人生
    當時,鄭板橋在範縣後被調配到濰縣,當然濰縣及其貧窮,但是再窮的地方也有富人,這些豪紳惡霸,將糧食囤積起來,並且高價出售,使得百姓無米可吃。而鄭板橋來了以後開始進行打壓,調動濰縣的經濟,使富商們把米平價出售。由於鄭板橋的這種做法損害了富商的利益,於是有人變出主意想把鄭板橋拉過來,和他們一起同流合汙。但是,怎麼拉攏呢?
  • 清代畫家 鄭板橋
    清代畫家 鄭板橋 鄭燮(1693年11月22日-1765年),清代著名畫家。字克柔,號板橋,也稱鄭板橋。乾隆時進士,曾任濰縣縣令,書畫史。江蘇興化人,應科舉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舉人,乾隆元年(1736)進士。
  • 個性名人,鄭板橋
    如今,提起鄭板橋,可謂家喻戶曉了。鄭板橋出生於一個書香之家,但逢家道漸漸落魄,生活也是捉襟見肘。幼年喪母,但幸運的是他有一位乳母,費氏。費氏費氏對鄭板橋十分疼愛,用心照料其成長,彌補了他缺失的母愛。加上費氏為人勤勞善良而又真正,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鄭板橋人格的塑造。
  • 鄭板橋題詠蘭竹26首!
    鄭板橋 蘭竹石 鄭板橋的詩、書、畫世稱「三絕」,特別是他的蘭竹石,更為世人所膜拜。對於他的書畫,板橋曾自評道:真氣、真趣、真意。 鄭板橋 竹 1、鄭板橋詠竹 竹石
  • 鄭板橋清風竹韻不糊塗
    今天,天目湖南山竹海的竹文化館,打出的「名片」就是鄭板橋的一副對聯——「墨竹一枝宣德紙,香茗半甌成化窯。」字體為獨創的「六分半書」,似隸似楷,亦莊亦諧,亂石鋪街,「個」影縹緲。默想間,恰如迎來一道濟高僧,冷眼看世界,瀟灑走天下。「難得糊塗」,是板橋年近花甲時的自題。匾額旁註:「聰明難,糊塗難,由聰明而轉入糊塗更難。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後來福報也。」
  • 鄭板橋——清廉、勤政、愛民
    01 鄭板橋介紹 鄭板橋(1693-1765),原名鄭燮,字克柔,號理庵,又號板橋,他是康熙時代的秀才,也是雍正時代十年舉人,更是乾隆元年的進士。當過山東範縣還有濰縣縣令,政績不錯,到了後期客居在揚州,賣畫為生。
  • 「三絕碑」,鄭板橋的傳奇
    從濰縣令上,棄官而去之後,鄭板橋才回揚州賣畫為生。在即將棄官而去之前,鄭板橋回首七年濰縣的時光,感慨萬千,揮毫畫出八尺巨幅墨竹,並在畫上即興吟詠題跋「七載春風在濰縣」,可見其對濰縣感情之深。□本報記者 錢歡青 發自濰坊  如今的濰坊市博物館珍藏著一件國家一級文物――― 城隍廟碑。
  • 鄭板橋藝術節走過24年,呈現鄭板橋及當代興化藉名家書畫
    以詩書畫三絕名世的鄭板橋是「揚州八怪」的代表人物之一,不僅在中國書畫史上影響極大,在民間也有著極大的影響力。鄭板橋是江蘇興化人,為紀念鄭板橋,自1993年開始,興化市每兩年舉辦一屆「中國·興化鄭板橋藝術節」,至今已經走過24個年頭。10月18日,恰逢興化撤縣建市三十周年,第十三屆「中國·興化鄭板橋藝術節」在興化市博物館舉辦。
  • 趣聞軼事:鄭板橋與賊
    雍正十年(1732年),鄭板橋中舉人。 乾隆元年(1736年)考取進士。 鄭板橋晚年客居揚州,以賣畫維持家用,與金農、黃慎、汪士慎等書畫界大師並稱為「揚州八怪」。
  • 鄭板橋的茶緣豔遇你知道嗎?鄭板橋的茶詩與《揚州雜記》品讀
    江西蓼洲人程羽宸,過真州江上茶肆,見一對聯云:「山光撲面因朝雨;江水回頭為晚潮。」傍寫板橋鄭燮題。甚驚異,問何人。茶肆主人曰:「但至揚州,問人便知一切。」羽宸至揚州,問板橋在京,且知饒氏事,即以五百金為鄭板橋聘資授饒氏。明年,板橋歸,復以五百金為板橋納婦之費。常從板橋遊,索書畫,板橋略不可意,不敢硬索也。
  • 感悟鄭板橋的處世哲學
    諸多賑災措施收到成效,救活災民萬餘人,但也為他日後罷官留下事因。  鄭板橋在濰縣第7年修城隍廟時,在廟裡留下這樣的楹聯:「世道不同,話到嘴邊留半句;人心難測,事到行處再三思。」以此楹聯,告誡世人,警示自我。  走進十笏園,碑高1.90米,寬0.80米,厚0.20米的城隍廟碑傲然挺立。碑文20行,每行47字,為鄭板橋所撰並書,通篇楷書,在鄭氏書作中極為少見,稱為「三絕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