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年不識愁滋味
後來寫日誌,寫濃烈的想念,寫愛和恨,寫這不配那不配,寫姑娘你他媽的和哪個男的真要好啊。一句話,我斷成好幾截子。這麼露骨的表白,要是說,肯定說不出口。現在再看那些「離愁別緒」的玩意,我是拒絕的。 說起來,我和那時候挺像,喜歡獨處,一個人靜靜想事兒,沒事可想的時候,就把事寫成詩,寫好後記錄到空間裡。
-
少年不識愁滋味:年少不懂詩,懂詩已中年
少年不識愁滋味,年少不懂詩,懂詩已中年。從小到大,我們都曾接受過傳統文化與詩詞的薰陶,對於那些歷史上著名的詩人早已熟悉到不能再熟了。小時候我們讀詩,也就按老師要求背了,根本沒有讀懂那些詩詞。下面為大家分享三首詩詞,當你老了,可以帶著這三首詩詞,重溫少年。《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宋·辛棄疾)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
-
辛棄疾最經典的一首詞,少年不識愁滋味,當懂已不再是少年!
辛棄疾的詞總有一種直擊人心的力量,無論是他早期的作品,還是晚期的作品,那都是有一種憂愁之感,這也正是辛棄疾詞作最令人感動的一個地方,而且讀他的作品,也最是能夠感受到憂愁也何滋味。《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宋朝:辛棄疾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
孩子「少年早識愁滋味」,媽媽從三個方面開導孩子
媽媽開導笑笑,「少年不識愁滋味,不要為賦新詞強說愁哦」,可是笑笑說,「媽媽,我真的是煩呀......」以前,媽媽和笑笑無話不談,媽媽從心裡成為了笑笑的「好朋友」,因此媽媽了解到笑笑煩惱的好多原因,「班裡的新同學喜歡我嗎
-
少年不識愁滋味?才怪!看《突然好想大哭一場》如何治癒
辛棄疾他老人家在一首詞中寫道:「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說的時間久了,看到哪個孩子說煩道惱,大人就會覺得可笑,甚至有老人笑罵:「一邊玩兒去,小孩子哪有什麼愁事?!」少年除了學習就真的沒有什麼憂愁嗎?如果真是這樣,就不會有跳樓自殺的孩子、不會有抑鬱的少年,更不會有《少年的你》那部電影了。
-
跟著古詩學寫作|照應
本期「莫愁家長智慧課堂」——《跟著古詩學寫作》,我們將通過賞析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一詩,學習照應描寫手法。古詩今譯:在月落時,伴著幾聲烏鴉的啼叫,抬頭仰望天空就好像一層薄薄的寒霜朦朦朧朧,再去看江村橋和楓橋,漁火點點,只剩我獨自對愁而眠。姑蘇城外那寒山古寺,半夜裡敲響的鐘聲傳到了我乘坐的客船裡。
-
程燕林:少年不識愁滋味
不知什麼時候,不苟言笑、一本正經的鄭青松變成了「表叔」,甚至為了不讓表叔這個稱呼太過孤單,與之毫無關聯的美麗大方的周小芹也變成了「表嬸」;不知什麼時候,大家對著我大喊:林妹妹!儘管我與多愁善感、弱柳扶風的林妹妹相去甚遠……青蔥的少年,沒有什麼能讓彼此的心靈相互隔膜。如果有,那麼就來一次集體旅行。
-
99句關於愁的經典古詩詞,少年不知愁滋味,問君能有幾多愁!
閒愁 | 問君能有幾多愁〔唐〕李白《月下獨酌》:愁多酒雖少,酒傾愁不來。〔唐〕羅隱《自遣》: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唐〕高適《別董大》: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五代〕李煜《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五代〕李煜《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銷魂獨我情何限!〔宋〕辛棄疾《醜奴兒》: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宋〕辛棄疾《醜奴兒》:近來愁似天來大,誰解相憐。
-
誰說少年不識愁滋味?玩個遊戲你就知道了
簡簡周 / 文都說少年不識愁滋味,果真如此嗎?在很多大人眼裡,小孩子不用操心生計,吃喝拉撒都被人照顧得很好,怎麼可能還會有煩惱?要真有,那也是矯情,被慣出來的。其實不然,孩子的內心世界遠比我們想像中更敏感複雜。當孩子出現各種行為狀況時,不是因為他想要故意搗亂,也不是他膽小退縮,而是因為他承受了自己難以負荷的壓力。
-
年少不識愁滋味,成年方知閏土難!寒門真的再難出貴子嗎?
初看覺得魯迅在追憶故鄉的點點滴滴以及與故鄉有關的風土人情,如今再看卻突然明白——年少不識愁滋味,成年方知閏土難——很多人希望活成小說中少爺的樣子,最終發現自己其實和閏土一模一樣。在《少年閏土》中最記憶深刻的一段是「月下刺猹」的場景——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的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
-
職場:少年不識愁滋味,為了關係強說愁
如果僅僅是為了能讓自己在職場上過得輕鬆一些,你的這個想法就顯得特別的不靠譜,而且不容易被實現。越是想不費勁,到最後你越會被累得夠嗆!三、羨慕其他人---完全是受了別人的影響,才想去建立關係這在職場上明顯是自己給自己找麻煩,因為你根本就不知道對方的實際情況,只不過看到了人家的關係能給人家帶來的好處。而自己也正好需要這樣的好處,所以就靠臨時的模仿想實現目的,這無疑是妄想!
-
三毛:少年愁
最不喜歡一般社會上的中年人或老年人,講起少年或青年人時,總常引用的兩句詩——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好似只有經歷過了大半人生的人才有資格自己嘗過那愁的滋味。然後在詩句後半段,說:噯——看穿啦,秋天真涼爽。其實,少年有少年人的心事,青年有青年人的迷茫,在這種初初面對社會、生活、學業和前途的一個斷層階段,那種懼慌和壓力,絕對是勝過中年的。
-
誰說「少年不識愁滋味」?易怒、無端怨恨也可能是抑鬱前兆
案例:14歲少女用刀割自己才能緩解痛苦「人們總說少年不知愁滋味。但如果你和我一樣看到了小君(化名)手臂上那一排細密的刀疤,你可能就不會再輕易地相信上面那句話了」,珠江醫院精神心理科心理諮詢師劉歡歡表示,對當代青少年而言,他們的煩惱和壓力一點不比成年人少,甚至更多。
-
三首中老年感慨少年時光的古詩詞,感受人生的變遷
「願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只是美好的祝願,歷經千帆,誰能保住一顆初心。本文整理三首少年成長為中老年的古詩詞,感受人生的變遷。辛棄疾《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
-
少年不識愁滋味——三陽川求學往事
偶爾回想在故鄉少年時代的求學往事,不禁唏噓不已。我80年代初期上小學,當時報名也要測試,只是讓我們從1數到100,或者考幾個簡單的漢字。如果完全不會,老師就讓明年再來上學,可能是認為還沒有開竅吧。當時也沒有幼兒園和學前班,大人要上山幹活,沒人管我們,與幾個年齡相仿的小夥伴成天瘋。村後的山上,村前的小河邊,村頭的田野裡,到處惹貓逗狗,爬樹抓鳥。
-
詩詞|少年不知詞中意,再讀已是詞中人
少年時期就像是一本厚厚的書,當時的我們只顧著要儘快翻完它。殊不知,後來的我們卻含著淚,一讀再讀。《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宋·辛棄疾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
唐詩宋詞裡的「愁」,字字戳心,句句催淚,怎一個愁字了得!
鄉愁,離愁,思愁,種種愁。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愁」恐怕是人類最易觸碰到的情感了,它時刻尾隨著我們,並乘機侵佔我們。每個人對「愁」都有過深刻的體會,所以,「寫愁」也就更容易引起人們的共鳴與感同身受,連不識愁滋味的少年詞人都要「為賦新詞強說愁」了。國愁「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安史之亂後,大唐盛世從巔峰陡然墜落,連年戰亂,民不聊生。「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
古代關於愁的詩詞,愁是什麼?有形狀,還有詩情畫意
2.李清照告訴你,愁的重量武陵春·春晚 李清照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愁的長度知道了,李清照告訴你愁的重量,「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舟太小,愁太重,只怕船都無法承載,善於使用誇張手法的女詞人,告訴大家愁這種無法估量的情感,對於她來說有千斤之重。
-
這兩首相似的宋詞,道盡了從「少年」到「而今」的心態!
這是狗子少年時代寫過的詩詞,現在看來,頗有些可笑!那時候根本沒有深刻地明白什麼是「情」、什麼是「愁」、什麼是「人生」!直到長大了,經歷了,碰壁了,愁過了!才能體會到那些滋味!人就是這樣,少年是少年的心性,中年是中年的心情,老年才有老年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