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少年不識愁滋味」?易怒、無端怨恨也可能是抑鬱前兆

2020-12-08 瀟湘晨報

南都訊 14歲少女用刀割自己才能緩解痛苦?其實是患了抑鬱症。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衛生日,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精神心理科心理諮詢師劉歡歡提醒,青少年抑鬱症的表現往往比成人更隱蔽,煩躁、易怒、無端怨恨也可能是抑鬱前兆,家長一定要有意識關注孩子心理健康,和孩子建立平等的交流關係。

案例:14歲少女用刀割自己才能緩解痛苦

「人們總說少年不知愁滋味。但如果你和我一樣看到了小君(化名)手臂上那一排細密的刀疤,你可能就不會再輕易地相信上面那句話了」,珠江醫院精神心理科心理諮詢師劉歡歡表示,對當代青少年而言,他們的煩惱和壓力一點不比成年人少,甚至更多。

一個月前,14歲的小君走進珠江醫院心理諮詢室,滿臉愁容地坐在劉歡歡對面,還沒說幾句話,就開始止不住地流淚。小君左手的小臂上,一排細密的刀疤清晰可見。她哭訴說:「我實在是太痛苦了,只有用這種方法才能讓我從那種痛苦中暫時地解脫出來!」

小君曾是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就讀於市重點中學,從小聽話懂事,學習成績優異。可自從六年級爸媽離婚,她跟著媽媽搬到另一個城市,一切都變了。

小君開始厭學,慢慢地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不想跟任何人交流,脾氣也變得暴躁,很容易對身邊的人發怒。直到母親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帶小君看醫生,才發現孩子已經患有抑鬱症。

數據:青少年抑鬱問題凸顯

據《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披露,我國抑鬱症患病率高達到2.1%。在很多人的眼裡,「抑鬱症」是承受工作、戀愛、家庭多重壓力的成年人才會患上的心理疾病。其實不然,世界衛生組織在2014年發布的《全球青少年健康問題》報告中指出,在10至19歲的青少年中,抑鬱症是致病和致殘主要原因。

有數據顯示,我國抑鬱症患者數量呈上升趨勢,而且年紀越來越低。每年接受精神心理疾病治療的人群中,青少年約佔四分之一。

然而結合臨床經驗來看,這個比例可能更高。心理諮詢師劉歡歡表示,在2020年過去的三個月(7-9月)中,珠江醫院精神心理科青少年個案時數佔所有心理諮詢個案時數的48.7%,佔比將近一半;在這些青少年諮詢個案中,屬於抑鬱情緒問題的比例高達31.1%。

症狀:煩躁、易怒、無端怨恨也可能是抑鬱前兆

雖然青少年抑鬱症越來越高發,但長期以來並沒有引起足夠多的關注與重視。心理諮詢師劉歡歡表示,一方面是因為青少年抑鬱閏的表現往往比成人抑鬱症更具有隱蔽性。

說起抑鬱症的表現,很多人就會想到情緒低落、悲傷萎靡,「但國外學者研究表明,青少年抑鬱症前兆未必如此,而可能是煩躁、易怒、無端怨恨等」,劉歡歡表示,他們常因為一點小事發脾氣,尤其是在家裡。

他們還經常表現為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成績下降、與同伴交往減少、對以前喜歡的活動失去興趣、自尊心和自我價值受損、行為衝動偏激,有的甚至離家出走。

更嚴重的,會在痛苦和煎熬中選擇用傷害自己身體的方式作為反抗或者暫時的解脫,甚至覺得活著沒意思,產生自殺的念頭乃至行動。

另一方面,父母和老師對青少年抑鬱症等心理疾病缺乏認識也是重要原因。

由於父母和老師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缺乏警惕,意識不到孩子內心的掙扎、煎熬以及可能導致的後果,也容易讓問題變得更加嚴重。

追因:原生家庭、學業壓力、同伴關係是重要因素

為什麼青少年看似無憂無慮的年齡,反而抑鬱症頻發?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體內激素水平的變化、自我意識的急劇發展以及學業等各方面的壓力,本身就容易誘發情緒的巨大波動。

具體而言,結合臨床經驗,心理諮詢師劉歡歡分析,原生家庭、學業壓力以及同伴關係都是非常重要的致病因素。

原生家庭:很多青少年抑鬱症是由於童年創傷、不良家庭關係或者父母教養方式問題而造成的。父母嚴厲懲罰、過度幹涉和保護、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等等,這些都可能引起青少年抑鬱症狀。

學業壓力:2019年發布的《兒童藍皮書:中國兒童發展報告(2019)》顯示,我國60.4%的兒童參與課外班,中小學生睡眠不達標率為78.30%。再加上在很多家庭裡,父母望子成龍心切,不斷給孩子施壓,孩子唯一的任務就是學習。一旦學習不好,孩子會產生嚴重挫敗感,無法接納自己。

同伴關係:青少年對人際關係比較敏感,同伴處在同年齡階段,有共同的發展任務,會遇到相似的危機和困難,交流和溝通可以給他們歸屬感、安全感和力量。在他們面臨挫折時,和諧穩定的同伴關係可以提供不同程度的支持、安慰與幫助,能夠消除個體的孤獨感。

醫生建議:家長要和孩子形成平等的交流關係

如何儘早識別孩子心理狀況的異常,如何正確與他們相處,提前預防青少年抑鬱症?劉歡歡提醒廣大家長及老師,如果發現孩子出現情緒上的明顯低落、易怒等,同時伴隨成績下滑、睡眠問題,建議帶孩子儘快到精神心理科就醫。醫生專業的診斷和治療是幫助孩子應對抑鬱症的最有效方法。

但是,只有醫生的治療是不夠的,還需要家長的日常配合。

劉歡歡特別提醒廣大家長,青少年雖然表現得叛逆抗拒,但其實內心非常渴望得到關注和尊重,渴望在痛苦時能得到支持與幫助。父母要學會和孩子形成一種平等的交流關係,給予孩子自由探索的一定空間,這樣孩子的內在人格才會長成一棵茂盛的大樹,才會成為一個健康成熟的人。

(1)做學習型的父母

學習與青少年相關的心理健康知識,了解他們在每個發展關鍵階段的心理需求。

開放正確地看待心理健康問題,抑鬱症及時得到有效治療完全可以治癒,不要迴避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甚至指責,不要諱疾忌醫。

樹立主動求助的意識,能夠主動向專業的精神科、心理科醫生尋求幫助,幫助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

(2)嘗試與孩子做朋友

要多和孩子保持溝通,並以開放的心態傾聽他們所說的一切,確保孩子願意談論任何事情。

在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需要堅定地表達出家長會給予支持,願意傾聽孩子的感受。如果父母覺得他們的感受聽起來不合理,那可能是他們並不信任你沒告訴你全部實情,也可能是你沒有站在ta的位置上感受ta的感受。

如果孩子一開始將你拒之門外,也不要放棄。因為對青少年來說,談論抑鬱症這一話題本身就非常困難。因此在尊重孩子的同時,還要強調自己願意去關心和傾聽,給予孩子最大限度的耐心和陪伴。要理解並接納他們的情緒,接受其正在經歷的痛苦和無助就能讓他們感受到理解和支持。

(3)要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

要有敏銳的洞察力,注重孩子的情緒及行為的變化,善於發現孩子生活中的暴躁、低落情緒;行為怪異的苗頭。

孩子一旦表現出與以往的明顯不同,一定要高度重視,要及時溝通及時就醫解決。

採寫:南都記者李文 通訊員張欣 伍曉丹 韓羽柔

【來源:南方都市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少年不識愁滋味
    老師說,如果是你自己寫的,那確實不錯。小學,初中,到高中,很多次作文,老師都會把我叫過去問這個問題。當時覺得挺羞恥,回頭一想,這是赤裸裸的表揚啊。 那並不牽扯到寫詩。後來寫詩還有一故事。 還是高一。時間往後推了一點。第一次比較大規模的考試成績下來了,要分班,班裡同學從開學軍訓到那會兒認識不久,可感情不錯,說分開,誰都很捨不得。
  • 賞古詩學英語《少年不識愁滋味》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識愁滋味Song of Ugly Slave辛棄疾Xin Qiji少年不識愁滋味,While young, I knew no griefI&39;d like to go upstair為賦新詞強說愁。To write new verses with a false despair.
  • 少年不識愁滋味:年少不懂詩,懂詩已中年
    少年不識愁滋味,年少不懂詩,懂詩已中年。從小到大,我們都曾接受過傳統文化與詩詞的薰陶,對於那些歷史上著名的詩人早已熟悉到不能再熟了。小時候我們讀詩,也就按老師要求背了,根本沒有讀懂那些詩詞。下面為大家分享三首詩詞,當你老了,可以帶著這三首詩詞,重溫少年。《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宋·辛棄疾)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
  • 少年不識愁滋味?才怪!看《突然好想大哭一場》如何治癒
    辛棄疾他老人家在一首詞中寫道:「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說的時間久了,看到哪個孩子說煩道惱,大人就會覺得可笑,甚至有老人笑罵:「一邊玩兒去,小孩子哪有什麼愁事?!」少年除了學習就真的沒有什麼憂愁嗎?如果真是這樣,就不會有跳樓自殺的孩子、不會有抑鬱的少年,更不會有《少年的你》那部電影了。
  • 辛棄疾最經典的一首詞,少年不識愁滋味,當懂已不再是少年!
    辛棄疾的詞總有一種直擊人心的力量,無論是他早期的作品,還是晚期的作品,那都是有一種憂愁之感,這也正是辛棄疾詞作最令人感動的一個地方,而且讀他的作品,也最是能夠感受到憂愁也何滋味。《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宋朝:辛棄疾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 孩子「少年早識愁滋味」,媽媽從三個方面開導孩子
    媽媽開導笑笑,「少年不識愁滋味,不要為賦新詞強說愁哦」,可是笑笑說,「媽媽,我真的是煩呀......」以前,媽媽和笑笑無話不談,媽媽從心裡成為了笑笑的「好朋友」,因此媽媽了解到笑笑煩惱的好多原因,「班裡的新同學喜歡我嗎
  • 誰說少年不識愁滋味?玩個遊戲你就知道了
    簡簡周 / 文都說少年不識愁滋味,果真如此嗎?在很多大人眼裡,小孩子不用操心生計,吃喝拉撒都被人照顧得很好,怎麼可能還會有煩惱?要真有,那也是矯情,被慣出來的。其實不然,孩子的內心世界遠比我們想像中更敏感複雜。當孩子出現各種行為狀況時,不是因為他想要故意搗亂,也不是他膽小退縮,而是因為他承受了自己難以負荷的壓力。
  • 為什麼多動症兒童越來越易怒?他們可能抑鬱了!
    很多家長會問:孩子看起來嘻嘻哈哈的,怎麼訓他都不往心裡去,除了脾氣越來越暴躁,怎麼可能會抑鬱呢?問題的關鍵就出在孩子脾氣暴躁上,也就是「易怒」,而這「易怒」就是孩子抑鬱傾向的一個信號。因此,在促進早期幹預和預防方面,確定患有多動症的兒童是否有患抑鬱的風險是很重要的。易怒「易怒」可以被描述為與情境不相稱的憤怒、發牢騷或發脾氣的傾向,可以發生在任何年齡的人群,可以理解為病理性的表現。
  • 為什麼多動症兒童越來越易怒?他們可能抑鬱了
    抑鬱症,大家都聽說過,多動症估計也不陌生了,那你知道麼,多動症的兒童也會患抑鬱症!很多家長會問:孩子看起來嘻嘻哈哈的,怎麼訓他都不往心裡去,除了脾氣越來越暴躁,怎麼可能會抑鬱呢?問題的關鍵就出在孩子脾氣暴躁上,也就是「易怒」,而這「易怒」就是孩子抑鬱傾向的一個信號。
  • 職場:少年不識愁滋味,為了關係強說愁
    如果僅僅是為了能讓自己在職場上過得輕鬆一些,你的這個想法就顯得特別的不靠譜,而且不容易被實現。越是想不費勁,到最後你越會被累得夠嗆!三、羨慕其他人---完全是受了別人的影響,才想去建立關係這在職場上明顯是自己給自己找麻煩,因為你根本就不知道對方的實際情況,只不過看到了人家的關係能給人家帶來的好處。而自己也正好需要這樣的好處,所以就靠臨時的模仿想實現目的,這無疑是妄想!
  • 六首經典江城子詞:盡有春愁銜不去,無端底,是遊蜂
    六首經典江城子詞:盡有春愁銜不去,無端底,是遊蜂.1、《江城子·密州出獵》蘇軾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這是一篇感徹肺腑的悼亡文字。作者把對亡妻的懷念與自己羈旅落拓之感,交織寫來,中間插入一段夢境,不事藻飾而語極感人。「塵滿面,鬢如霜」,是世路的折磨,還是感情的齧噬?
  • 程燕林:少年不識愁滋味
    大家不由地眼前一亮,這不就和我們的老師一樣的舉止風範嗎,難道來了新老師?原來她們是94級的學姐,一位來自廣東,一位來自湖南。互動後,廣東的學姐說要教我們一首粵語歌,大家都興奮起來,想必都和我同樣的心理:哇,要學粵語了!還要用粵語唱歌哎!我們咬著舌頭學唱了一遍又一遍,終於在下自習前勉力學會。
  • 99句關於愁的經典古詩詞,少年不知愁滋味,問君能有幾多愁!
    閒愁 | 問君能有幾多愁〔唐〕李白《月下獨酌》:愁多酒雖少,酒傾愁不來。〔唐〕羅隱《自遣》: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唐〕高適《別董大》: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五代〕李煜《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五代〕李煜《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銷魂獨我情何限!〔宋〕辛棄疾《醜奴兒》: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宋〕辛棄疾《醜奴兒》:近來愁似天來大,誰解相憐。
  • 三毛:少年愁
    最不喜歡一般社會上的中年人或老年人,講起少年或青年人時,總常引用的兩句詩——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好似只有經歷過了大半人生的人才有資格自己嘗過那愁的滋味。然後在詩句後半段,說:噯——看穿啦,秋天真涼爽。其實,少年有少年人的心事,青年有青年人的迷茫,在這種初初面對社會、生活、學業和前途的一個斷層階段,那種懼慌和壓力,絕對是勝過中年的。
  • 年少不知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多年以後,我終於明白了這些
    年少不知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如今嘗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很早就喜歡辛棄疾這首詞,發現每長一歲,對這首詞總有不同的感受,理解和解讀。希望有一個願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的伴侶,既懂你的欲言又止,又懂你的言不由衷。可以幫你分憂解難,陪你哭陪你笑,滿眼裡心裡都是你的人。不用像20歲剛涉足社會,可能會因為社會經驗、能力不足而到處碰壁;人心難測,分不清那些虛情假意的鬼臉,處處要學會容忍,學會如何去適應這個社會;學會如何去偽裝自己,不被別有用心的人傷害。
  • 抑鬱焦慮症:婆媳關係,對婆婆的怨恨
    一位女士,對婆婆很抱怨,很怨恨,不願去婆婆家。如果必須得去,感覺只要到婆婆家就難受,看到婆婆就想逃離。 她和老公住一起,跟婆婆是分開住的,她也不願意老公回婆婆家,如果老公回婆婆家,她心裡會特別煎熬。 如果不去婆婆家,不允許老公去婆婆家,想到婆婆生病,心裡又會矛盾、內疚、負罪。
  • 年少不識愁滋味,成年方知閏土難!寒門真的再難出貴子嗎?
    初看覺得魯迅在追憶故鄉的點點滴滴以及與故鄉有關的風土人情,如今再看卻突然明白——年少不識愁滋味,成年方知閏土難——很多人希望活成小說中少爺的樣子,最終發現自己其實和閏土一模一樣。少年的我們多麼像少年的閏土,無憂無慮,不諳世事,渾身有使不完的勁兒,也有無所不能的自娛自樂的玩樂技能。那時候的天還很藍、水還很清、人情只有暖沒有冷、人性只有光輝,對未來沒有太多的期許,對當下充滿了太多的好奇。
  • 為解舊詞強說愁
    辛棄疾 《醜奴兒》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得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蘇軾《定風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 別讓抑鬱偷襲孩子!我國抑鬱症患病率高達2.1% 且呈低齡化趨勢
    說起抑鬱的表現,很多人就會想到情緒低落、悲傷萎靡,「但國外學者研究表明,青少年抑鬱症前兆未必如此,也可能是煩躁、易怒、無端怨恨等。」吳傳東表示,他們常因為一點小事發脾氣,尤其是在家裡。他們還經常表現為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成績下降,與同伴交往減少,對以前喜歡的活動失去興趣,厭學,自尊心和自我價值受損,行為衝動偏激,有的甚至離家出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