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訊 14歲少女用刀割自己才能緩解痛苦?其實是患了抑鬱症。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衛生日,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精神心理科心理諮詢師劉歡歡提醒,青少年抑鬱症的表現往往比成人更隱蔽,煩躁、易怒、無端怨恨也可能是抑鬱前兆,家長一定要有意識關注孩子心理健康,和孩子建立平等的交流關係。
案例:14歲少女用刀割自己才能緩解痛苦
「人們總說少年不知愁滋味。但如果你和我一樣看到了小君(化名)手臂上那一排細密的刀疤,你可能就不會再輕易地相信上面那句話了」,珠江醫院精神心理科心理諮詢師劉歡歡表示,對當代青少年而言,他們的煩惱和壓力一點不比成年人少,甚至更多。
一個月前,14歲的小君走進珠江醫院心理諮詢室,滿臉愁容地坐在劉歡歡對面,還沒說幾句話,就開始止不住地流淚。小君左手的小臂上,一排細密的刀疤清晰可見。她哭訴說:「我實在是太痛苦了,只有用這種方法才能讓我從那種痛苦中暫時地解脫出來!」
小君曾是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就讀於市重點中學,從小聽話懂事,學習成績優異。可自從六年級爸媽離婚,她跟著媽媽搬到另一個城市,一切都變了。
小君開始厭學,慢慢地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不想跟任何人交流,脾氣也變得暴躁,很容易對身邊的人發怒。直到母親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帶小君看醫生,才發現孩子已經患有抑鬱症。
數據:青少年抑鬱問題凸顯
據《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披露,我國抑鬱症患病率高達到2.1%。在很多人的眼裡,「抑鬱症」是承受工作、戀愛、家庭多重壓力的成年人才會患上的心理疾病。其實不然,世界衛生組織在2014年發布的《全球青少年健康問題》報告中指出,在10至19歲的青少年中,抑鬱症是致病和致殘主要原因。
有數據顯示,我國抑鬱症患者數量呈上升趨勢,而且年紀越來越低。每年接受精神心理疾病治療的人群中,青少年約佔四分之一。
然而結合臨床經驗來看,這個比例可能更高。心理諮詢師劉歡歡表示,在2020年過去的三個月(7-9月)中,珠江醫院精神心理科青少年個案時數佔所有心理諮詢個案時數的48.7%,佔比將近一半;在這些青少年諮詢個案中,屬於抑鬱情緒問題的比例高達31.1%。
症狀:煩躁、易怒、無端怨恨也可能是抑鬱前兆
雖然青少年抑鬱症越來越高發,但長期以來並沒有引起足夠多的關注與重視。心理諮詢師劉歡歡表示,一方面是因為青少年抑鬱閏的表現往往比成人抑鬱症更具有隱蔽性。
說起抑鬱症的表現,很多人就會想到情緒低落、悲傷萎靡,「但國外學者研究表明,青少年抑鬱症前兆未必如此,而可能是煩躁、易怒、無端怨恨等」,劉歡歡表示,他們常因為一點小事發脾氣,尤其是在家裡。
他們還經常表現為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成績下降、與同伴交往減少、對以前喜歡的活動失去興趣、自尊心和自我價值受損、行為衝動偏激,有的甚至離家出走。
更嚴重的,會在痛苦和煎熬中選擇用傷害自己身體的方式作為反抗或者暫時的解脫,甚至覺得活著沒意思,產生自殺的念頭乃至行動。
另一方面,父母和老師對青少年抑鬱症等心理疾病缺乏認識也是重要原因。
由於父母和老師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缺乏警惕,意識不到孩子內心的掙扎、煎熬以及可能導致的後果,也容易讓問題變得更加嚴重。
追因:原生家庭、學業壓力、同伴關係是重要因素
為什麼青少年看似無憂無慮的年齡,反而抑鬱症頻發?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體內激素水平的變化、自我意識的急劇發展以及學業等各方面的壓力,本身就容易誘發情緒的巨大波動。
具體而言,結合臨床經驗,心理諮詢師劉歡歡分析,原生家庭、學業壓力以及同伴關係都是非常重要的致病因素。
原生家庭:很多青少年抑鬱症是由於童年創傷、不良家庭關係或者父母教養方式問題而造成的。父母嚴厲懲罰、過度幹涉和保護、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等等,這些都可能引起青少年抑鬱症狀。
學業壓力:2019年發布的《兒童藍皮書:中國兒童發展報告(2019)》顯示,我國60.4%的兒童參與課外班,中小學生睡眠不達標率為78.30%。再加上在很多家庭裡,父母望子成龍心切,不斷給孩子施壓,孩子唯一的任務就是學習。一旦學習不好,孩子會產生嚴重挫敗感,無法接納自己。
同伴關係:青少年對人際關係比較敏感,同伴處在同年齡階段,有共同的發展任務,會遇到相似的危機和困難,交流和溝通可以給他們歸屬感、安全感和力量。在他們面臨挫折時,和諧穩定的同伴關係可以提供不同程度的支持、安慰與幫助,能夠消除個體的孤獨感。
醫生建議:家長要和孩子形成平等的交流關係
如何儘早識別孩子心理狀況的異常,如何正確與他們相處,提前預防青少年抑鬱症?劉歡歡提醒廣大家長及老師,如果發現孩子出現情緒上的明顯低落、易怒等,同時伴隨成績下滑、睡眠問題,建議帶孩子儘快到精神心理科就醫。醫生專業的診斷和治療是幫助孩子應對抑鬱症的最有效方法。
但是,只有醫生的治療是不夠的,還需要家長的日常配合。
劉歡歡特別提醒廣大家長,青少年雖然表現得叛逆抗拒,但其實內心非常渴望得到關注和尊重,渴望在痛苦時能得到支持與幫助。父母要學會和孩子形成一種平等的交流關係,給予孩子自由探索的一定空間,這樣孩子的內在人格才會長成一棵茂盛的大樹,才會成為一個健康成熟的人。
(1)做學習型的父母
學習與青少年相關的心理健康知識,了解他們在每個發展關鍵階段的心理需求。
開放正確地看待心理健康問題,抑鬱症及時得到有效治療完全可以治癒,不要迴避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甚至指責,不要諱疾忌醫。
樹立主動求助的意識,能夠主動向專業的精神科、心理科醫生尋求幫助,幫助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
(2)嘗試與孩子做朋友
要多和孩子保持溝通,並以開放的心態傾聽他們所說的一切,確保孩子願意談論任何事情。
在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需要堅定地表達出家長會給予支持,願意傾聽孩子的感受。如果父母覺得他們的感受聽起來不合理,那可能是他們並不信任你沒告訴你全部實情,也可能是你沒有站在ta的位置上感受ta的感受。
如果孩子一開始將你拒之門外,也不要放棄。因為對青少年來說,談論抑鬱症這一話題本身就非常困難。因此在尊重孩子的同時,還要強調自己願意去關心和傾聽,給予孩子最大限度的耐心和陪伴。要理解並接納他們的情緒,接受其正在經歷的痛苦和無助就能讓他們感受到理解和支持。
(3)要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
要有敏銳的洞察力,注重孩子的情緒及行為的變化,善於發現孩子生活中的暴躁、低落情緒;行為怪異的苗頭。
孩子一旦表現出與以往的明顯不同,一定要高度重視,要及時溝通及時就醫解決。
採寫:南都記者李文 通訊員張欣 伍曉丹 韓羽柔
【來源:南方都市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