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逛過清晨六點半的成都菜市,辣椒的種類之多可能會讓你瞠目結舌——朝天椒、二荊條、美人椒、小米辣、石柱紅、皺皮椒……生活幸福的人,總能品出個中細緻入微的差別。
商超、網購、外賣,如今下單便利的背後,卻是趨於單調的選擇。為何當地人從不去特產店買特產?那是商業化帶來的風味流失。
在這個動動手指就能搞定大部分事情的時代,仍有一些人願意親赴產地「跑斷腿」,深入探訪,遍尋源頭處的優質食材,用一種近乎笨拙的方式網羅天下舌尖上的美味。
地處太湖流域的浙江嘉興,素以天下糧倉著稱。嘉興人吃粽子不僅紀念詩人屈原,還將魚米之鄉的細膩巧思融入其中,變化萬千的風味像極了百態人生。
雖名聲在外,想吃到地道的嘉興粽可並不容易。一隻有靈魂的好粽,選材、調味、包粽的手法皆是好幾代人傳承下來的秘方,更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裹粽師每天要包上千隻粽子,平均每分鐘包7隻!他們用雙手的溫度,為這種傳統美食帶來生命力。
經典的鮮肉口味用料十分講究,嚴選冷鮮肉醬制,比普通凍肉的口感更嫩、香味更濃,每隻粽的豬腿肉含量均在15克以上,物有所值。
新採的高山箬葉與浸泡入味的糯米相得益彰,色澤豐腴,顆粒通透,入口軟糯,潤而不膩。嘉興粽蒸出來的那縷獨特清香,只要聞見就下意識地感受到端午節不遠了。
一枚好鴨蛋的標準是什麼?
早在上世紀80年代,作家汪曾祺就給出了答案:鹹鴨蛋應當「質細而油多,口感不幹、味道不鹹。蛋白柔嫩,蛋黃通紅,輕輕敲破蛋的空頭,筷子頭一紮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
為了尋覓一枚真正富得流油的好鴨蛋,廣參堂團隊幾乎跑遍全國。經過一系列篩選,位於廣西北海灣的紅樹林海鴨養殖基地最終映入眼帘。
不同於傳統養殖鴨,在這片原生態水域生活的鴨子每天運動量極大,日出便排著整齊的隊伍被鴨農趕往海邊,日落後再返回鴨舍。它們隨潮漲潮落捕食各種野生的小魚、小蝦、小螃蟹,健康的飲食和作息使海鴨蛋的蛋黃鮮豔且富含營養。
海鴨蛋中的胺基酸、磷脂、蝦青素鈣、鐵、維生素B2等微量元素均是人體所必需。每100克海鴨蛋含鈣量相當於普通牛肉的3倍!蛋白質含量相當於普通牛奶的5倍!
除了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想吃到傳說中的冒油之王,還需經過一番複雜的匠心工藝。
鴨農們每天凌晨兩點鐘就起床開始了一天的勞作,他們佝僂著身子在矮矮的、居住著上萬隻海鴨的鴨舍中摸索。廣西天氣炎熱,新鮮鴨蛋需在採集後第一時間送往加工廠醃製。
古法醃製鴨蛋,包裹鴨蛋的外殼中草木灰佔比高達80%以上,雖成本頗高,卻能更好地保留鴨蛋原本風味和營養,已申請專利。
鴨蛋要在溫度恆定的儲存間醃製20天以上,醃好後還要反覆清洗、篩選、高溫烘烤殺毒,最後才能進行真空包裝出廠。如何讓蛋黃中的蛋白質、脂肪和鹽完美邂逅形成油滴,是淌油蛋醃製成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