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席慕容》作文點評
王紀金
(教師,作家,獲葉聖陶教師文學獎,出版長篇小說《十七歲的青蔥年華》《召喚火麒麟》《真愛魔法》等)
【點評】寫文學評論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往往頭緒紛繁,難以涉及指要,而小作者卻寫得行雲流水,條分縷析,令人嘆服。文章主要從人品、文品兩個方面來解讀席慕蓉其人其詩,兩方面既獨立,又相互交錯,人品決定文品,文品雜糅人品。人品表現在席慕蓉單純性靈的寫作,詩風清新;文品從席詩三大主題來把握:愛、青春、思鄉。文章的解讀不是凌空而談,而是緊扣席詩的文本生發。文中大篇幅地引用席詩佐證,既使得文章內容豐贍,文採燦爛,凸顯了作者深厚的文學底蘊。
有感席慕容
高三 張超豪
席慕容是一面旗幟。
她行走在青春與愛裡,用細膩而深情的筆描摹著,從而收穫了愛與被愛。
在詩集《在黑暗的河流上》的前言中,席慕容寫道:「因為我從來不以寫作作為自己的事業,所以可以離開企圖心很遠很遠,不受鞭策,不趕進度,更沒有誘惑,從而能夠獨來獨往,享受那在創作上難得的完全和自由。」誠如斯言。正是不以寫詩為職業,所以席慕容才能在光怪陸離的世俗之外開闢出一塊難得安靜的田地,靜靜地一個人品味文字的馥鬱。而同樣是因為如此,她也避免了將商業與文學掛鈎的道路,詩風清新感人,沒有一絲的塵世的汙染,具有極強的耐讀性。
愛,是席詩永恆而沉重的主題。席慕容畢生追求一種至高無上而又純潔的愛。這種愛,比天高比水長,它是一種境界。或者說,它是人們在世俗之中追求的一種毫不汙濁的理想。在《一棵開花的樹》裡,她寫道 :「當你走近,請你細聽/那顫抖的葉是我等待的熱情/而當你終於無視地走過/在你身後落了一地的/朋友啊,那不是花瓣/是我凋零的心。」在這首詩中,詩人將自己作為一棵樹的形象而存在,從而藉助樹的口吻含蓄而委婉地將內心的那一片潮水般的感情傾瀉出來,使人們在感受悲涼的同時也感受著真實。其他的佳作如《距離》《悲喜劇》《苦果》等,無不以席慕容獨特而成熟的韻味一次又一次地敲擊著讀者的心靈,令人心潮澎湃,久而不息。
青春,是席詩另一個廣闊而深遠的主題。自古以來,關於青春的名言佳句層出不窮、俯拾皆是,比如歡快旋律裡迴旋著惆悵的《青春舞曲》「美麗小鳥飛去無影蹤,我的青春小鳥一樣不回來」以及那句古詩:「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回味青春,大多是感慨時光的流失,嘆恨人生的苦短,席慕容亦不例外。但是,她又在青春這個主題裡添加了許多愛的顏料,讓其抹上了一點淡淡的憂傷與哀愁。正如她自己所說:「青春是一本太倉促的書。」在《古相思曲》中她寫道 :「在那樣古老的歲月裡/也曾有過同樣的故事/那彈箜篌的女子也是十六歲嗎/還是說,今夜的我/就是那個女子。」一句古樂府詩「只緣感君一回顧,使我思君暮與朝」便引得席慕容以其冷靜而溫柔的性情為我們吟出這樣一篇靈活表達思念青春的詩篇。讓我們在品味詩篇本身的美的同時,也不由自主地驚嘆於席慕容奇異而大膽,合理而脫俗的想像力。而另一篇《邂逅》更是以時光流逝所改變的東西來吸引讀者仔細地玩味 :「你把憂傷畫在眼角/我將流浪抹上額頭/你用思念添幾縷白髮/我讓歲月雕刻我憔悴的手 。」最後,席慕容在《千年的願望》中一語道出了自己永遠渴求但卻必無法實現的夙願 :「總希望/二十歲的那個月夜/能再回來/再重來那麼一次。」
席慕容的祖籍是內蒙古,生於四川,原名是穆倫席連勃。她於1954年赴臺,因此與當代臺灣許多的詩人一樣,她也有著自己難以磨滅的常常令她夜不能寐的鄉愁。只是,她不像余光中那般的直抒胸臆,而是一貫地繼承自己的風格,用淡然的筆調把鄉愁描在紙上,把溫情和感懷融在憂鬱裡,詩歌也因此有了愛的色彩:
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 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 故鄉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悵惘 仿佛霧裡的揮手別離 離別後 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 永不老去 ——席慕容《鄉愁》
一幅明朗的月夜歌笛圖緩緩展開:月華如練,笛聲若水,天藍地黑,山高月小。在這樣的一個曠達而悠遠的意境裡,我們又怎會不能真實地感覺到一個流落女子的那顆飽含深情的心?
席慕容是一位大師,她把世間的萬物以「愛」的形式表現出來,往往把讀者的心與自己的心緊緊的連結在一起,仿佛拆開就是永遠的失去。步行在愛與陽光裡,任誰都會覺得席慕容是一位女神,是一位能給人以溫暖的美麗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