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需授權即可轉載:
*個人體會,不妥之處懇請指正
(一)多層演化
當別人用15分鐘可以完成的工作,有的人卻要用8個小時來完成,而花費了8個小時完成的人,卻從來不從自身的工作效能、方法論方面去反思,而是想當然地認為工作量大,想當然地認為自己已經盡心盡力了。用了8個小時的人,不論他的年齡有多大,不論他的職稱有多高,在15分鐘搞定的人看來,那就是菜鳥一隻。
始終認為,人與人最大的區別在於頭腦、在於思想。以學校的老師為例,有的人工作效能高,方法論高超,不但活得輕鬆快樂,而且還能整個一官半職噹噹。真正的高手都是做起事來,事半功倍,為什麼有的人既能夠坐著飛機全國各地講學,還能出版自己的作品,比如曾經就職於世界銀行的秦華老師,寫出了《寫給孩子的財商課》。比如蓋茨基金會中國區代表李一諾,主要工作是蓋茨基金會的工作,還創辦了一土學校,同時構建了網際網路社區「諾言社區」,同時還是三個孩子的媽媽。有人說,時間不夠用,難道牛人不是每天24小時嗎?可是有的人卻是一葉障目而不見泰山,抱怨只要是學校的老師,就必然沒有事業的發展。凡事不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活在自己畫的圓圈中。任何事都要用歷史的眼光去看,舉例來說,學校與學校是有層次之分的,比如師範大學裡的王牌是北京師範大學(歷年教師節,歷任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總是要去北京師範大學考察工作,召開座談會),第二梯隊的自然屬於華中師範大學,第三梯隊的以河南省內的為代表,比如河南師範大學,第四梯隊的是信陽師範學院,第五梯隊的才屬於洛陽師院等院校。把師範大學細分為這五個梯隊,不是要打擊非北師大畢業的各科老師的積極性,而是說不同的大學是有層次之分的,同樣人的目標也必然是有層次之分的。一個人只有親身演繹了崇高,他才能向別人傳遞崇高,向子孫後代解讀崇高。為什麼有的人身為領導幹部,身為校長,可是子孫後代卻是平庸之輩,幹著公安機關輔警這樣的「衝在前面」的工作?(這裡並不否認公安輔警的價值)根本原因在於,身為領導幹部,卻幹著「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得過且過」的行為,已經被「體制化」。這樣的校長,沒有一點傲然挺立的精神,遇事總是委屈求全,而不是「直道而行」。真正的挺立是,縱使前方是槍林彈雨,也要毅然前行,而不是事先假設前方有槍林彈雨,遇事繞著行。許多人的人生之所以活成了悲劇,就是預言的自我實現:本來路徑A前方只是唱戲的鑼鼓聲,卻提前假設那是槍炮的聲音,於是避開路徑A,走上了路徑B,可是沒想到,路徑B上真的有槍林彈雨,路徑B一路走來滿是艱辛。
始終有一個判斷的標尺,看不到領導身上優點的人本質上是對別人價值的不認同,深層次是對自我價值的不認同。中心校陳校長(數學老師出身)有一句名言,「不會當班主任就不會當級段長,不會當級段長就不會當教導主任,不會當教導主任就不會當校長」,注意這裡面是有層次演化的。有一個典故:
徐復觀作為能十力先生的弟子,有一次他讀了王船山的《讀通鑑論》,大談對王夫之的批評。熊十力還未聽完就開始破口大罵:你這個東西,怎麼會讀得進書!任何書的內容,都是有好的地方,也有壞的地方。你為什麼不先看出他的好的地方,卻專門去挑壞的;這樣讀書,就是讀了百部千部,你會受到書的什麼益處?讀書是要先看出他的好處,再批評他的壞處,這才像吃東西一樣,經過消化而攝取了營養。譬如《讀通鑑論》,某一段該是多麼有意義,又如某一段理解是如何深刻,你記得嗎?你懂得嗎?你這樣讀書,真太沒有出息!
多年後,徐復觀回憶到:這對於我是起死回生的一罵。
許多人自己無知,卻渾然不知。有的人在自己的孩子高考選報志願時,把「不讓學生報師範」當成口頭禪,這是另外一種型態的無知,完全可以反問「師範大學也是有一二三四五層次之分的。並且師範大學也是有非師範專業的。有的人抱怨工作負荷大?繼續反問「工作負荷大是環境的原因,還是個人工作效能低下、方法論落後、不會藉助批量化工具的原因?學校也是有一二三四五層次之分的,比如第一梯隊的北師大附中,第二梯隊的北京市十一學校,第三梯隊的河南省實驗中學,第四梯隊的鄭州市重點中學,第五梯隊的,鄭州六郊縣的中學,也就是說,必須看到更大更廣闊的天地,所謂「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
簡單地說,思維方式有問題,完全沒有層次思維,完全沒有縱貫思維,活在自己想像的世界中,對社會一無所知,對外面的世界一無所知。
這就好象,有的人喜歡評論毛主席的軍事思想,可是這些人如果上了戰場,可能第一個繳槍投降,換句話說,他達不到毛主席的思想境界。先接近或者達到別人的高度。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某教導主任要對各級段、各學科的成績進行統計分析,可是卻不會使用EXCEL表格的單元格關聯計算功能、函數功能,拿著一個計算器從早上八點按到晚上十一點,也沒有統計分析完。校長看到之後,利用EXCEL表格的函數批量計算功能,列了一個函數公式,半個小時完成一個年級的分析,1個半小時完成3個級段。教導主任在一旁看著,臉紅一片青一片的。幾天之後的一次會議上,該教導主任就被免職,當然為了顧及他的面子,還是充分肯定了其在任職期間的貢獻。該教導主任是典型的工作效能低下,不善於藉助能夠成倍提升工作效能的批量化工具,是典型的固步自封、思維僵化。給人的啟示是:時刻把自己的視野、思想、能力提升到足以俯視全局的水平,否則就是「德不配位」。
這就如同一個人,如果不是清華大學畢業的,會不好意思說自己是搞生物製藥的;如果不是北京師範大學畢業的,會不好意思說自己是當老師的。這就是時時刻刻都在緊盯崇高,時刻都在「見賢思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