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必讀!這是佛陀涅槃前回答的最後4個問題

2021-01-08 手機鳳凰網

阿難問佛四事(圖片來源:資料圖)

【經典原文】

爾時,阿泥樓豆安慰阿難,輕其愁心而語之言:咄哉!何為愁苦?如來涅槃時至,今日雖有,明旦則無。汝依我語,諮啟如來如是四問:

佛涅槃後,六群比丘,行汙他家,惡性車匿,云何共住,而得示教?

如來在世,以佛為師,世尊滅後,以何為師?

若佛在世,依佛而住,如來既滅,依何而住?

如來滅後,結集法藏,一切經初,安何等語?

爾時,阿難如從夢中,聞阿泥樓豆安慰其心,令致四問,漸得醒悟,哀不自勝,具陳上問而以白佛。

佛告阿難:何為憂苦悲哀乃爾?諸佛化周,施為已訖,法歸是處。善哉!善哉!阿難,汝致四問,為最後問,大能利益一切世間。汝等諦聽,善思念之。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佛告阿難:如汝所問,佛涅槃後,六群比丘,惡性車匿,行汙他家,云何共住,而得示教?阿難,車匿比丘,其性鄙惡,我涅槃後漸當調伏,其心柔和舍本惡性。阿難,我弟難陀具極重欲,其性鄙惡。如來以善方便示教利喜,知其根性,以般若慧為說十二因緣,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乃至老死憂悲苦惱,皆是無明憎愛叢林。一切行苦,彌滿三界,遍流六道。大苦根本,無明所起。以般若慧,示以性淨,諦觀根本,即斷諸有過患無明。根本滅故,無明滅,無明滅則行滅,乃至老死憂悲苦惱皆滅。得此觀時,攝心定住即入三昧,以三昧力得入初禪,漸漸次第入第四禪。繼心正念,如是修習,然後自當得證上果,離三界苦。阿難,爾時難陀比丘深生信心,依我教法勤心修習,不久即得阿羅漢果。

阿難,我涅槃後,汝當依我教法正觀,教示六群車匿比丘,深心依此清淨正法,不久自當得證上果。

阿難,當知皆因無明,增長三界生死大樹。漂沒愛河,眾苦長夜,黑暗崖下,繞生死柱,六識為枝,妄念為本。無明波浪,心識策使,遊戲六塵,種苦惱芽,無能制者,自在如王。是故我言,無明郎主念念傷害,眾生不覺,輪轉生死。阿難,一切眾生,為此無明,起諸愛結,我見覆蔽,八萬四千煩惱郎主,役使其身,身心破裂,不得自在。

阿難,無明若滅,三界都盡,以是因緣,名出世人。阿難,若能諦觀十二因緣,究竟無我,深入本淨,即能遠離三界大火。阿難,如來是真語者,說誠實言,最後付囑,汝當修行。

阿難,如汝所問,佛去世後,以何為師者?阿難,屍波羅戒,是汝大師,依之修行,能得出世甚深定慧。

阿難,如汝所問,佛涅槃後,依何住者?阿難,依四念處,嚴心而住。觀身性相,同於虛空,名身念處;觀受不在內外,不住中間,名受念處;觀心但有名字,名字性離,名心念處;觀法不得善法,不得不善法,名法念處。阿難,一切行者,應當依此四念處住。

阿難,如汝所問,如來滅後,結集法藏,一切經初,安何等語者?阿難,如來滅後,結集法藏,一切經初,當安: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某方某處,與諸四眾而說是經。——《大般涅槃經後分·遺教品》

【經文淺釋】

佛將入涅槃時,阿難以四事問佛: 

一切經典之前,應以什麼字義作為經首? 

佛在世時,我們以佛為師,佛入涅槃後,我們以誰為師? 

佛在世時,我們依佛而住,佛入涅槃後,我們依誰而住? 

佛在世時,惡性比丘,佛自調伏,佛入涅槃後,我們如何調伏?

本來佛將要入涅槃時,阿難尊者雖已證得初果阿羅漢,但仍痛哭流涕,好像小孩子一樣手足無措。阿泥樓豆尊者便勸他說:「你不要再哭了,哭也沒有用,你應該以四事請問佛。」

阿難尊者說:「以哪四事?」阿泥樓豆便將以上的四事告之。阿難覺得很對,便立刻去請示佛。

佛解答第一個問題——佛經以「如是我聞」為開頭

「世尊!您說法四十九年,講法三百餘會,但結集經典時,我們應該以為首呢?」因為外道典籍不是談無,便是談有。他們都是以「阿」為首,「傴」為尾。佛答:「凡是我所說的經典,開頭應安上『如是我聞』。」

可是現在卻有很多外道和學者,卻隨便安上「如是我聞」在他們的文章上。一時「如是我聞」滿天飛。甚至有些無知的人,卻說《楞嚴經》是假的。

「如果要想佛法興,人人先學楞嚴經。」《楞嚴經》是破邪顯正,因為它太真了,所以妖魔鬼怪,旁門左道想盡辦法要破壞它。《楞嚴經》若消滅於世,佛法就不存在。在世上,如有一人會誦持〈楞嚴咒〉,妖魔鬼怪便不敢出來害人。如果這世界上沒有人會誦持〈楞嚴咒〉,妖魔鬼怪便出來為害人類,令所有人都變成妖魔鬼怪,而成為他們的眷屬。所以這是一件很嚴重的問題。

若人能受持〈楞嚴咒〉,最低限度,在七世中也能成為最富有的人,譬如那些石油大王、汽車大王,他們在前生可能受持過〈楞嚴咒〉,所以今生那麼榮華富貴。可是他們又迷了,盡享受而不修道。這都是因為往昔造了善惡夾雜的因,善業成熟,便享福。惡因成熟,又造罪業。業若不清楚,往往會走錯路的,所以每一個人一定要特別重視《楞嚴經》和〈楞嚴咒〉。 

佛解答第二個問題——佛在世時,弟子以佛為師,佛入滅後,弟子以戒為師

佛入涅槃時,我們以戒(波羅提木叉)為師。戒是「止惡防非」、「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要利益人類,有貢獻於社會,因此出家人不應等著人來供養。所以美國的出家人要搭衣,表示持戒,搭衣則現比丘相,這並不是標異現奇。但這世界上,人卻以假為真,以真為假,以非為是,以是為非。現在舉個實例來作個譬喻。

當年一些學生從大陸到臺灣,大部分的學生在急忙中都忘了帶畢業證書,其中有幾位學生帶了畢業證書,他們也是一片稚子心,便借給其它未帶證書的學生。其它人便另外偽造一些新的證書,新穎精緻,考試官一看便通過。而那些真正攜帶證書的學生,卻不能合格,因為考試官看那麼陳舊、破爛的證書,便認為是假冒的。

本來佛教剛從印度傳到中國時,中國比丘也是搭著衣,威儀具足。可是那時的袈裟就好像現代南傳比丘搭的衣一樣,沒有鉤環。但是中國的氣候寒冷,中國比丘要穿很多衣服在袈裟裡面,於是衣常常丟掉了,也不知道。那時一班人修行也是很誠心的,有的甚至持銀錢戒,那麼,袈裟丟了,怎麼辦呢?

於是大家便開會討論如何解決這一個問題?其中有一位笨祖師便提議用一個鉤環把袈裟固定著,就不會掉了。他一提議,大家都拍手附和贊成通過,所以在中國的袈裟便有了鉤環。後來中國比丘常要外出工作,便嫌搭衣太麻煩了。平常就不搭,只在上殿過堂時才搭。可是到最後越來越馬虎,甚至連過堂上殿也不搭了。所謂「習焉不察便成風」,現在大家都認為不搭衣是對的,搭衣者反而成了怪物。

佛解答第三個問題——我入滅後,弟子依四念處而住

阿難又請問於佛:「佛住世時,我們依佛而住;佛入滅後,我們將依誰而住?」佛答道:「我入滅後,所有我的弟子皆依四念處而住。」三十七道品中的四念處即是身、受、心、法。

觀身不淨:我們的身體若不沐浴,時間一久,就生出一股汗味、臭味。而且即使沐浴了,身上的九孔還是常流不淨物,如眼有眼屎,鼻有鼻涕,口有口水、痰,耳有耳垢,再加上大小便,所以我們的身體是非常汙穢不堪的。但是人為什麼仍視其為寶貝,替它戴上鑽石、金銀珠寶,或用香水脂粉來塗抹,這豈不是用香花、寶貝來裝飾一間廁所?

各位要知道,我們每人的身體就是一個廁所,肚腸裡裝的皆是大小便,你那麼愛惜它幹嘛?年輕時,身體各器官還聽話,聽招呼;但到了老年,每個器官都要罷工了,頭昏眼花、口齒不清晰、手腳不靈活,且又百病叢生,你說這樣的身體還要愛惜嗎?所以我們要明白身體是一個不乾淨不長久之物,不要再為它顛倒了!

觀受是苦:受是感受,你們不要以為享受是快樂,其實享受是不好的,「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你寧可受苦,苦盡了便是了苦。如果你現在有福受,也應惜福,不要享盡了它。

觀心無常:心念念無常,念念遷流。

觀法無我:觀一切法沒有本體、自性,沒有一個「我」的存在。

我們依四念處而行,則漸漸把我執看破了,法執也空了,便容易證果開悟。我們為什麼不能證果?就因為執著未破,放不下、看不破,視什麼都是我的,這大廈是我的,那飛機、輪船、銀行也都是我的,一天到晚都是我的、我的、我的……等到死時,兩手空空,什麼也帶不去。

人生一場夢,人死夢一場, 

夢裡身榮貴,夢醒在窮鄉。 

朝朝在作夢,不覺夢黃梁, 

夢中若不醒,枉作夢一場。

所以我們不要太執著,要快點修行,學習佛法,找了生脫死的法門。所謂「苦海無邊,回頭是岸。」不要還在苦海中飄浮沉沒了,否則將無解脫出離之日。

佛解答第四個問題——對惡性的弟子,應行默擯,不予理睬

最後阿難問佛:「佛住世時,惡性比丘佛自調伏;佛入涅槃,我們將如何對待惡性比丘們?是不是把他們關起來,處罰他們?」佛說:「不需要。我入涅槃後,對待惡性比丘,應默而擯之。」凡遇到不講道理,以正為邪,以邪為正,或以是為非,以黑為白,不講真佛法的惡性比丘,應默而擯之,不理不睬他,那麼久而久之,他將自己反省,知道自己的所行所為皆不如法,就會改邪歸正,依教奉行了。

佛住世時,就有惡性比丘,現在離佛入涅槃的時代更遠了,故惡性比丘也不知有多少。我們不要與惡性比丘爭議,因為他們不講道理,不說因果、不畏因果,且又撥無因果。這種人我們不要與他們爭,要用忍耐心來容忍他們。忍也就是默。以上是佛附囑四眾弟子所應該遵守實行的。(宣化上人)

【經典介紹】大般涅槃經,40卷,北涼曇無讖譯,收錄於大正藏第十二冊,又作《大本涅槃經》、《大涅槃經》、《大經》,經錄家將它列為大乘五大部經之一,是曇無讖在北涼玄始十年(421),依河西王沮渠蒙遜之請,於姑臧(今甘肅武威)譯出。

《大般涅槃經》又常被略稱為《涅槃經》,但涅槃部經典可分大乘小乘二類。大乘涅槃經有二本,一即為本經,又稱為北本涅槃,分十三品;二是劉宋慧觀與謝靈運等對照法顯所譯《泥洹經》六卷,增加品數,重修而成三十六卷,稱為南本涅槃。小乘涅槃經則有晉法顯所譯《大般涅槃經》三卷,與白法祖《佛般泥洹經》二卷、失譯《方等泥洹經》二卷及《長阿含?遊行經》同本。此外,義淨譯《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三十五至卷四十中,有與此經相當的記載。另外巴利《長部》第十六經〈大般涅槃經〉則與晉法顯所譯《大般涅槃經》最為相近。

本段經文節選自《大般涅槃經後分》,由唐代若那跋陀羅譯。又作《大般涅槃經荼毗分》、《大涅槃經後譯荼毗分》、《涅槃經後分》等。敘述佛入滅前後之事跡。收於大正藏第十二冊。西藏藏經則將本經附於大般涅槃經末尾。系自漢譯本中轉譯者,分為四品半,即憍陳如品餘、遺教品、應盡還源品、機感荼毗品、聖軀廓潤品。

相關焦點

  • 佛教:佛陀涅槃前,回答了這四個問題,佛弟子必知!
    雖然每個人的經歷都不一樣,但所受的諸多苦楚,卻無一離得開這八苦。正所謂「萬法因緣生,萬法因緣滅」,無論經歷了多少痛苦,但最終也不得不選擇「離開」。這就算是佛、菩薩、羅漢,都不能改變。據典籍記載,在佛陀住世的最後一天裡,阿難尊者與諸比丘得知佛陀將入涅槃。雖諸弟子和比丘很難受但卻沒能忘卻眾生。因此在佛陀住世的最後一天中,問了佛陀四個問題。
  • 恭迎佛陀涅槃日|佛陀涅槃前最後一次開示
    「佛陀大般涅槃前,留下三條真言」2020年3月8日,農曆二月十五,是釋迦牟尼佛涅槃日。兩千多年前,世尊示寂,在印度拘屍那迦羅城的娑羅雙樹間吉祥而臥,入般涅槃。「佛陀涅槃前入禪定中,再授永恆真理」佛陀示現生滅的真相釋迦佛祖百千億劫來屢屢的示生示滅,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也。《妙法蓮華經·如來壽量品》中,世尊把他方便示現生滅的真相揭示出來了:諸善男子,我本行菩薩道、所成壽命,今猶未盡,復倍上數。然今非實滅度,而便唱言、當取滅度,如來以是方便、教化眾生。所以者何。
  • 佛陀涅槃前,接受了最後一人的供養,卻被害得病但這個人卻有功德
    佛陀涅槃前,接受了最後一人的供養,卻被害得病但這個人卻有功德。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說法49年,渡化了很多人,有不少人證得阿羅漢。不久,魔王波旬現身佛前,請問佛是否不想入涅槃?佛告訴波旬:「別急,我自知何時當入涅槃,現在還不是時候」。
  • 實證與邏輯一:佛陀為什麼對十四個問題不回答
    佛陀有位弟子叫曼童子,有一天走到佛陀面前提出了十四個問題來請教佛陀。這些問題就是:1.世界恆常存在嗎?2.世界不恆常存在嗎?3.世界既恆常又不恆常嗎?11.如來涅槃後還存在嗎?12.如來涅槃後不存在了嗎?13.如來涅槃後既存在又不存在嗎?14.如來涅槃後既非存在又非不存在嗎?這十四個問題在佛經中稱為「十四無記」。
  • 揭秘佛陀十大弟子 個個都是曠世奇才
    最後,他不忍看到恩師佛陀涅槃,請求先佛入滅,得到了佛陀的允許。入滅時,他回到闊別多年的故鄉,同他的80老母見了最後一面,並為故鄉人民作了最後一次說法,然後安祥進入涅槃。他的這一舉動反映了佛教也是重視人間骨肉親情的。 目犍連神通第一目犍連,又稱「摩訶目犍連」、「大目犍連」、「目連」等名。
  • 佛陀涅槃後的眾生?師父閉關後的我們?
    工作之餘每天晚上睡覺前兩小時,我都必看第五十八屆楞嚴法會法師講的《楞嚴經》。那時候聽得很法喜啊,總共有一百多講,每講一般有一到兩個小時,所以我為了儘快看完,便天天晚上都堅持。最終,師父的講經看完了,我也決定要出家了——為了關心我的每一個人,為了給自己、給世間所有苦的人找條出路吧!
  • 佛陀的十四個不答(著名的「十四無記」問題)
    佛陀在世時,有一位比丘喜好思惟「十四難」的問題,他每天反覆思考著這些問題,卻無法找出答案,這令他寢食難安。有一天,比丘終於忍不住了,帶著自己的衣缽走到佛陀的住處,跟佛陀說:「佛陀,請為我解答十四難的問題,如果我明白了,就繼續留在僧團。如果您無法為我解答,我就要離開您,另尋名師了。」《佛說箭喻經》經中說:佛住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
  • 佛教:當遇到這3個問題,佛陀總是笑而不語,大有深意
    釋迦牟尼佛住世之時,有許多外道的修為也很高,但是不究竟徹底;有些外道懷疑佛陀的證悟境界,於是來與佛陀辯論。佛陀和多個外道辯論過,幾乎都很快將他們降服,並剃度成為佛陀的弟子。有些外道專門來找佛陀,會問一些問題,其中有3個問題,佛陀總是笑而不答。
  • 佛陀走了涅槃的模式,卻要求弟子「駐世」三千年,原因令人敬仰
    佛陀在開功開悟之後,感嘆眾生皆有佛性,只因內心還有執所以無法看到事情的本質,所以佛陀將他的佛法傳出度人,希望眾生也能夠和他一樣通過佛法明心見性,達到涅槃的彼岸。而佛陀在講了49年法之後,在婆羅樹下側臥涅槃。
  • 釋迦佛陀為什麼在最後八年才講法華經 ?
    三世諸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就是為了講開示悟入佛知佛見的《妙法蓮華經》,釋迦佛陀為什麼在最後八年才講呢?舍利弗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號稱「智慧第一」,他七歲全國辯法第一,他就是當時著名的外道。馬勝比丘給他講個偈子:「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師大沙門,常作如是說」,舍利弗當下證初果羅漢,帶領一百多個弟子皈依佛陀,七天後證四果羅漢。直到佛陀在涅槃前八年,講了義法的機緣才成熟,並用八年時間講完《法華經》,直到涅槃。
  • 世界各地的臥佛(佛陀涅槃)像
    臥佛,就是佛陀的涅槃相,是佛陀呈現給這個世界的最後法相。佛陀說法四十五年,足跡踏遍恆河兩岸。到了八十歲那年,佛陀來到拘屍那羅城外的娑羅雙樹林,將此地作為入滅的地點。早期的佛陀涅槃像,多以壁畫和石刻(石窟)形式呈現,現當代,世界各地仍繼續建造(雕刻)各種臥佛像來紀念佛陀,本圖集主要以早期的臥佛像為主,圖片資料均來自網絡。
  • 佛陀拒絕回答的十四個問題
    這十四個問題長期折磨著鬘童子的內心,他覺得這些問題關係重大,非弄清不可,而佛陀對別人提的這類問題總是置而不答,使他很不滿意。這次去請教佛陀之前,他作好了打算:如果佛陀能給予我令人滿意的回答,說明這些命題中哪些是真理,我便繼續跟隨他修道;反之,我便向他提出詰難,然後舍他而去。  鬘童子一口氣向佛陀列舉完自己的疑問後,說:  「若是世尊也不能解答這些問題,我在此繼續修行,也註定沒有什麼成就的了;明早我便會收拾一切,離開僧團,再過在家的生活,不再修行什麼了!」
  • 佛陀入涅槃前,為什麼不把佛位傳給弟子?
    譬如佛陀在八十歲那年,示現涅槃,他訓誡弟子要以戒為師,為何不乾脆將佛位傳給一位德高望重的弟子,作為眾生的師父呢?今天小編蓮荷就通過一則典故,為您揭開這個問題的答案。龍樹菩薩所造《大智度論》中,記載佛世時有位畢陵伽婆蹉尊者,他是一位聲聞菩提的四果大阿羅漢。一日,畢陵伽婆蹉尊者要渡過恆河,去對岸化緣。可是河水湍急,又沒有渡船可以乘坐,而且佛陀一再叮囑弟子,不得示現神通。
  • 四念處是什麼,為何佛陀涅槃後囑咐眾生以此為道
    就在當年佛陀涅槃之前,和佛陀關係最親密的侍從阿難尊者——他同時也是佛的堂弟,因為仰慕佛的莊嚴殊勝而出家追隨,而且他正好是佛得道的那一天出生,所以和佛的緣分極深。佛陀在涅槃前幾個月的時候曾問過阿難是否希望自己繼續住世,可惜阿難中了魔障,竟然沉默不語,沒有出言挽留,佛陀就看出自己和這世間的緣分盡了,這才聽了魔王波旬的請求,涅槃而去。而從魔障中醒過來的阿難悔恨不已,痛哭流涕,但也於事無補,所以他就下跪頂禮佛陀,請示佛涅槃後,他們這些弟子們該怎麼辦,後世眾生又該怎麼辦。
  • 世尊涅槃前說的最後一個壓軸神咒!超越七十七億弊惡之身
    此咒乃釋迦牟尼佛涅槃前交給文殊菩薩的咒語,就憑此咒語解脫阿難於魔業。此咒也是世尊涅槃前所說的最後一個壓軸咒語,所以有著非常獨特的功效利益。由於此陀羅尼咒看似平實,佛也沒有過多說明其功德,沒有加以渲染,故少有人注意到並修持。
  • 佛陀對文殊菩薩的回答 就是對圓覺法門的開示
    在上一章,文殊菩薩首先向佛陀提出,禪修者如何才能在與外物一接觸時,就生起內心的清淨。要如何修行,才不會墮入對佛法的邪見之中呢?佛陀在聽了文殊菩薩提出的問題以後,感到非常高興。立即回答文殊菩薩,有無上的圓覺法門,能夠讓禪修者當下就生起清淨心。
  • 佛陀所說的經典中,有一種是無問而自說的,這是為什麼呢?
    皆仁法師佛陀所說的經典中,有一種是無問而自說的,這是為什麼呢?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佛陀所說的經典,分為十二部。《大般涅槃經》中說:「十二部經,謂修多羅、祇夜、授記、伽陀、優陀那、尼陀那、阿波陀那、伊帝目多伽、闍陀伽、毗佛略、阿浮陀達摩、優波提舍。」無問自說經,梵文名為優陀那,漢譯為無問自說。
  • 佛陀涅槃前道出驚天大秘密!
    佛陀涅槃(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爾時,阿泥樓豆安慰阿難,輕其愁心而語之言:咄哉!何為愁苦?如來涅槃時至,今日雖有,明旦則無。如果這世界上沒有人會誦持《楞嚴咒》,妖魔鬼怪便出來為害人類,令所有人都變成妖魔鬼怪,而成為他們的眷屬。所以這是一件很嚴重的問題。若人能受持《楞嚴咒》,最低限度,在七世中也能成為最富有的人,譬如那些石油大王、汽車大王,他們在前生可能受持過《楞嚴咒》,所以今生那麼榮華富貴。可是他們又迷了,盡享受而不修道。這都是因為往昔造了善惡夾雜的因,善業成熟,便享福。惡因成熟,又造罪業。
  • 佛陀35歲即證入涅槃,80歲離世也稱涅槃?究竟什麼是「涅槃」?
    佛陀曾經用「遮詮」(從反面來說事理)的方式來描述過「涅槃」:那是一種「無生、無成、無作、無因緣和合」的境界(相對於我們這個「有生、有成、有作、有因緣和合」的世界)!正如斯裡蘭卡著名佛教學者化普樂·羅睺羅長老在《佛陀的啟示》一書中所說:你唯一能知道它(涅槃)的方法是親見親證。有路可通涅槃,但是涅槃並不是這條路的結果。
  • 涅槃是什麼境界?
    這道智與果智所緣取的目標即是涅槃。也就是說初果到四果的聖者都能現見涅槃-在他們初次證得道果智時,與以後緣取涅槃進入果定時。涅槃是寂靜而殊勝的,涅槃中沒有任何生滅和變易。它超越了一切世間的苦。所以,任何體驗到涅槃之人,都說它是至上的快樂。涅槃後佛去了哪,這是在原始佛教中被佛陀認定為十四無記的問題,也就是不予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