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涂爾幹逝世百年暨涂爾幹社會學思想研討會議程

2021-02-19 探索與爭鳴雜誌

2017年11月17日下午

與會代表註冊


11月18日上午

8:00—8:30 研討會開幕禮

主持人

文軍

(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院長、教授)

嘉賓致辭

徐永祥

(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協會會長、華東理工大學社會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謝立中

(中國社會學會理論社會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李向平

(中國社會學會宗教社會學專業委員會主任、華東師大社會學系主任、教授)

Jerome DEAUVIEAU

(法國巴黎高等學院社會科學系主任、社會學教授)

李友梅

(中國社會學會會長、上海市社會學學會會長、上海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8:30-8:45 合影·茶敘

 

第一單元  (每人15分鐘)8: 45-10: 15


❊ 主持人

李友梅

(中國社會學會會長、上海市社會學學會會長、上海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 發言人

謝立中 

(中國社會學會副會長、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實證主義的質性社會研究:以涂爾幹為例

劉少傑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涂爾幹集體表象論的歷史意義與當代價值

張翼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教授)

從涂爾幹自殺論看中國自殺率的變化趨勢

田毅鵬

(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院長、教授)

社會聯結與社會轉型——涂爾幹理論的啟示

常向群

(全球中國研究院、倫敦大學學院教授)

涂爾幹的社會研究對中國比較研究的啟示

 

10:15-10:30 茶歇

第二單元  (每人15分鐘)10: 30-12: 00

❊ 主持人

劉 欣

(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院長、教授)

❊ 發言人

成伯清

(南京大學社會學院院長、教授)

 從情感的社會建構到社會的情感構成——基於涂爾幹視角的反思

Laurence ROULLEAU-BERGER

 (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裡昂高等師範學院教授)

Durkheim and the Post Western Sociology:continuities and discontinuities between Chinese and French sociologies

呂炳強、何榮宗

(香港理工大學首席講師/香港城市大學副教授)

他性跟能動性的對立:涂爾幹自我主義自殺理論中的社會與個人

趙萬裡

(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副院長、社會學系主任、教授)

 涂爾幹的知識社會學:思想遺產及當代影響

楊敏

(中央財經大學社會與心理學院教授)

涂爾幹社會學思想中的實體論與建構論

 

12: 00-13:30 午餐及休息

第三單元  (每人15分鐘)13: 30-15: 00 

❊ 主持人

張文宏

(上海大學社會學院院長、教授)

❊ 發言人

孫中興

(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百年來涂爾幹四大名著的中文翻譯:知識社會學的探討

Claude DIDRY

 (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巴黎高師、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教授)  

Durkheim,Labor,Law and Collectivism:The political reception of his sociology in 1890-1910 France

林聚任

(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社會學系主任、教授)

涂爾幹的社會空間觀及其影響 

王小章

(杭州師範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結構、情感與道德:道德社會學的探索

文軍

(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院長、教授)

人性的二重性及其治理——論涂爾幹的思想變化與內在困境

 

15:00-15:10茶歇

第四單元  (每人15分鐘)15: 10-16: 40  

❊ 主持人

楊發祥

(華東理工大學社會與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

❊ 發言人

李鴻

(東北師範大學社會學院教授)

涂爾幹社會理論再思考:個人幸福與社會團結關係的新建構

徐祥運

(東北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社會學系教授)

涂爾幹與布迪厄的教育社會學思想比較

黃銳

(華東理工大學社會工作系副主任、副教授)

再識涂爾幹的社會觀

劉擁華

(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社會學系副主任、副教授)

邁向「社會惡」(social evil)的社會分析:涂爾幹的遺產

盧崴詡

(華東理工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社會事實、專業權威、處世智慧

16:40-16:50茶歇

第五單元  (每人12分鐘)16: 50-18: 00 

❊ 主持人

秦維憲

(《探索與爭鳴》原主編、編審)

❊ 發言人

李向平

(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社會學系主任、教授)

涂爾幹「神聖」論述與中國宗教社會學話語體系

黃玉琴

(華東理工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上海 「海歸教會」發展過程中的「神聖」與「凡俗」

陳贇

(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人類學研究所講師)

象徵過程、世間宗教與社會整合:弗裡德曼中國民間宗教假設的涂爾幹式解釋

   

楊君

(華東理工大學社會學系講師)

現代人的自我認同何以可能?貝克與涂爾幹的個體化理論比較

張靜

(東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生)

涂爾幹社會學方法論指導下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啟示

 

18:00—18:20   會議總結 

❊ 主持人

汪華

(華東理工大學社會學系主任)

❊ 發言人

何雪松

(華東理工大學社會與公共管理學院院長、教授)

文軍

(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院長、教授)

葉祝弟

(《探索與爭鳴》雜誌社主編)

會議聯繫方式:shfz@soci.ecnu.edu.cn;

聯繫人:楊雯(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

聯繫電話:021-54345043  

相關焦點

  • 在新的社會發展語境中研究涂爾幹
    2017年是法國社會學家埃米爾·涂爾幹逝世100周年,為紀念涂爾幹為社會學學科作出的傑出貢獻,11月17—19日,中國社會學會理論社會學專業委員會、中國社會學會宗教社會學專業委員會、華東師範大學社會學系、華東理工大學社會學系、探索與爭鳴雜誌社在上海聯合舉辦「紀念涂爾幹逝世百年暨涂爾幹社會學思想」研討會,來自中國、英國、法國的百餘名社會學者參會交流
  • 涂爾幹逝世百年︱陳濤:涂爾幹的中國遺產
    涂爾幹(1858.4.15-1917.11.15)今天,紀念涂爾幹最好的方式,莫過於追跡他的社會學給我們帶來的影響,並在此基礎上反思、夯實和推進他的教誨。然而,不得不說,上述影響被嚴重低估了。他對國內社會學,乃至整個社會科學領域的實質影響或許要遠遠大於任何一個西方社會學家。只是許多時候,我們雖然在借用涂爾幹的視角觀察社會、觀察人,但卻並不總是自覺到這一點。涂爾幹與中國社會學的結緣要談涂爾幹對我們的影響,還要從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的燕京大學社會學系說起。
  • 錢民輝:涂爾幹的社會學方法論與教育研究
    在波爾多大學期間,涂爾幹除了繼續從事教育學與社會學的教學外,還發表了許多重要的評論文章。1893 年,他通過了法語博士論文《社會勞動分工論》和關於孟德斯鳩(Montesquieu) 的拉丁語論文的答辯。兩年後《, 社會學方法的準則》出版,這是他的社會學思想和方法走向成熟的代表作,又過了兩年,他發表了《自殺論》,這部著作集中體現和運用了他的社會學思想和方法。
  • 涂爾幹|2.4.4知識社會學
    《西方社會學理論教程》第四版 候鈞生第二章:涂爾幹的社會學理論
  • 古典社會學三大學者:韋伯、涂爾幹、馬克思
    古典社會學三大學者,韋伯、馬克思與涂爾幹,兩個德國人明顯比那個法國人要囉嗦,莫不是德語語言上的問題。下面我查閱了一下德語與法語的區別,確實從語言學上德語要比法語囉嗦。看來要當一個學者,語言的選擇也非常關鍵,不然那個著作無比的厚,無比的令後輩發指,大學時候,讀過馬克思的著作,有點崩潰。德語分陽性、陰性、中性,而法語只有陰性、陽性。
  • 涂爾幹社會學概念的法文原義到底是什麼?權威英譯者Lukes解析三例
    『Prolegomena to the Interpretation of Durkheim』,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2(2): 183-209涂爾幹作品的最重要英譯者之一Steven Lukes ,翻譯了《社會學方法的準則》等作品,也出版了的研究專著Emile Durkheim: His Life and Work。
  • 《社評》「韋伯逝世百年紀念」專題(一)| 王小章:現代政治與道德:涂爾幹與韋伯的分殊與交疊
    作為經典社會學的兩大家,涂爾幹與韋伯既分處法德兩國不同的思想傳統和歷史命運之下,又分享著共同的現代性時代背景,在許多問題上,他們既呈現出顯著的思想上的分殊,又常常表達出共同的關切。這種分殊與重疊,同樣體現在他們對於現代政治與道德關係的思考上。
  • 《自殺論》涂爾幹讀書心得
    《自殺論》這本涂爾幹的社會學著作在一百多年前就寫成了,至今依舊是該領域不可不讀的經典,何況自殺這個話題本身就能引起人強烈的好奇心。
  • 涂爾幹《社會分工論》:分工的社會,更需要秩序與規範
    涂爾幹生於法國東北部的一個猶太人家庭,1882年在巴黎高等師範學校畢業後,先後在桑斯等地的中學任教,後來受聘于波爾多大學,並在波爾多大學創建了法國第一個教育學和社會學系,逐步將社會學引入教育體系。10年後,他轉任巴黎大學的社會學與教育學教授,成為以社會學教授身份被大學聘用的第一人。
  • 涂爾幹 | 《社會分工論》所思所想
    大家好,這是社會學經典著作閱讀的第1期,本期為大家分享的是涂爾幹的《社會分工論》。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即可查看電子書。—為了考察社會分工的作用,涂爾幹引入了社會團結的概念。他認為分工所產生的道德影響更甚於經濟作用,產生團結感才是分工的真正功能,只有分工才能使人們牢固的結合起來形成一種聯繫,這種聯繫就是社會團結。為了證實社會分工具有社會團結的作用,涂爾幹以法律這一社會事實作為中介來研究社會團結的轉變及其反映在其中的主要變化規律。(刑法-機械團結中的主要法規。恢復法-有機團結中的主要法規。)
  • 涂爾幹:作為文明研究的社會理論
    既然規範問題是社會學最要害的核心問題,討論規範的構成,就會首先面臨兩個最重要的研究領域:一是本體論的證明,二是歷史學的追蹤。我們必須要找到能夠把我們結合在一起的規範形成的歷史過程。我們不可能像法學家那樣直接確定規範,而必須要重新找尋規範的歷史演化過程。《職業倫理與公民道德》開篇即指出:「道德和權利科學的基礎應該是對道德和法律事實的研究。這些事實是由具有制裁作用的行為規範構成的。
  • 王小章丨現代政治與道德:涂爾幹與韋伯的分殊與交疊
    作為經典社會學的兩大家,涂爾幹與韋伯既分處法德兩國不同的思想傳統和歷史命運之下,又分享著共同的現代性時代背景,在許多問題上,他們既呈現出顯著的思想上的分殊,又常常表達出共同的關切。這種分殊與重疊,同樣體現在他們對於現代政治與道德關係的思考上。
  • 聖俗兩分作為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涂爾幹的宗教研究
    與韋伯不同,涂爾幹的宗教研究從一開始就明確了其對象、意義與框架。
  • 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暨吳炳新企業管理思想研討會在濟南隆重舉行
    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暨《消費通論》再版和吳炳新企業管理思想研討會在濟南隆重舉行「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暨《消費通論》再版和吳炳新企業管理思想研討會」在濟南隆重舉行經貿文化快訊濟南電 2018年6月16日,由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消費經濟研究院、三株集團主辦,中央文獻出版社協辦的「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暨《消費通論》再版和吳炳新企業管理思想研討會」在濟南舜耕山莊生態園隆重舉行.會議由對外經貿大學校友總會副會長、中國消費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葉文樓教授主持.
  • 劉強東、李國慶都是學社會學的,社會學是幹什麼的?
    社會學專業的歷史較為悠久。全國約有103所高校設有社會學專業,當然無論從教師資源,還是從學校投入來看,各所學校之間是有很大差別的,這種差別即使在同一級別(如同985或同211)學校之間也是存在的。本期首推的社會學排名靠前的非985學校是上海大學。毫不誇張的說,就社會學專業而言,上海大學在上海市的排名是僅次於復旦大學的。
  • 世界歷史:分析涂爾幹學派中的傑出社會學家
    引言從1913年起,涂爾幹學派中的傑出社會學家之一,羅伯特· 赫茲偶然發現了他對宗 教事實進行調查並分析其複雜性的興趣。當他居住在山間時,為了見證一場民間儀式,他花費了一年時間去詢問在他居住的山間參加儀式的各種人,他們包括村民、巴黎移民、地方學者,以及轄區與羅馬教廷的神職官員。
  • 西方社會學理論研究的新拓展
    在此,布迪厄將「社會痛苦」這一充滿病理學隱喻的概念轉換為社會學概念,而社會學的目的在於「把社會上難以明言的病患轉化成清晰可辨的徵候,從而可以用政治的手段加以治理。」在此意義上,社會學成為一種解放的工具,並因此是一種慈悲的工具。威爾金森對苦難的研究,在韋伯、馬克思、涂爾幹等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真正地使苦難成為社會學的一個核心議題。
  • 《社會學方法的準則》——兼以《社會分工論》為例
    【圖源:百度】從1893年的《社會分工論》開始,涂爾幹從實證主義的角度來建立社會學的思路逐漸清晰,如果說《社會分工論》是涂爾幹通過這一科學方法回應勞動分工的功利主義視角,繼而從功能視角提出分工具有促成有機團結的道德功能的話,那麼1895年出版的《社會學方法的準則》則是從方法論的層面將這一系列研究的準則明確地概括出來。
  • 社會學的誕生:作為社會科學的自由主義
    毋庸置疑,社會達爾文主義是同中庸的自由主義的思想相違背的。因此,儘管他在英國和美國聲名顯赫,但斯賓塞的如日中天僅僅是曇花一現,在新興的社會學學科中並未留下什麼印跡。學院式的專業社會學的三個發源地是法國、德國和美國。我們已經討論了由德國新學院社會學的權威人物馬克斯·韋伯提出的價值中立類型的社會學所具有的模糊性。這些模糊性事實上類似於那些在法國和美國社會學制度化過程中出現的模糊性。
  •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舉辦「潘光旦與中國社會學」——紀念潘光旦...
    在群星璀璨的20世紀中國學術界,潘光旦先生是最富人文關懷、最具士人風骨的學者之一。在社會學、民族學、優生學、教育學等方面,潘光旦先生均留下了豐厚的理論遺產,「中和位育」「自明自強」等理念在中國現代教育領域迴響至今。潘光旦的學術領域涉獵廣博,為人的厚度亦令後人高山仰止。值此潘光旦先生誕辰120周年之際,文研院特舉辦本次紀念研討會,在百年後的今天重新研讀先生的學術著作,討論先生的深厚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