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語文教學發展,解決語文學習困惑。
作為語文老師,我非常贊同家長關注孩子的學習習慣,培養孩子獨立學習的能力。這種學習的品質是從小學階段開始培養的,並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學習態度。從不知道怎麼寫作業到獨立安排自己的學習,孩子和家長走過的路,並不是一帆風順的。我們老師之間也會交流教學探討,關於寫作業和學習的問題,有老師分享了四年級的學生,作業的正確率太低了,老師畫的都是紅叉,雖然第二天作業交上來,錯誤能改正,但是交上來的作業,還是一片紅叉。
老師想找家長進行溝通,能不能給孩子輔導一下作業?在課堂上聽不懂,回家自然就不會寫作業,正確率太低,也影響學習信心。可是當老師找到學生家長進行學習溝通的時候,家長的一席話反而讓我們老師慚愧臉紅。家長說,我不是沒有關注孩子的學習,也不是沒有輔導作業,而是我沒有檢查孩子的作業,我希望給四年級的孩子建立獨立學習和寫作業的意識,所以我沒有檢查作業。
我們年輕的老師開始還對家長的這一番話頗有微詞,可經過了教學反思,老師卻對家長的做法豎起了大拇指。對於四年級的學生,家長不檢查作業是對的。作業本裡都是紅叉,也是一件好事,只是我們要靜觀其變,家長在輔導學習的過程中學會了放手,那麼我們就要對結果負責。大家想知道這其中的理由嗎?小島老師也比較認可,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1、比起家長陪寫作業,獨立學習也需要建立習慣
和家長輔導學習,陪寫作業一樣,這是習慣的積累。獨立學習也需要建立一個習慣,在一二年級,我們家長肯定是要對孩子的學習過程進行指導的,剛進入小學階段的學習,對任何事都比較新鮮。這個時候就希望家長多付出一些,除了陪寫作業,還需要陪學、陪閱讀,用正確的方法引導孩子,讓他們形成一種習慣,這種習慣就叫獨立學習。獨立學習自然就包括自己去檢查作業,哪怕一個錯誤都沒檢查出來,也沒關係,因為老師還要再批改作業。家長只用檢查,孩子的作業字跡是否工整,是否都按時完成作業量就可以了。
不過在低年級階段的時候,家長在檢查作業之後,要告訴孩子都錯了哪些。有的家長比較極端,發現了錯誤,就不告訴孩子,目的是讓他自己學會獨立檢查。這樣的教育理念也是對的,但是方法只適合十幾歲的孩子,也就是可以獨立寫作業的四年級以上的小學生。作為四年級,既然可以獨立寫作業了,那麼作業的質量、作業的正確率、作業的數量一定是要瞭然於心的。如果到了四年級還不知道作業都寫哪些內容,寫多少,這就不單單是學習習慣的問題,可能家長要從自我檢討了,根本對孩子的學習關注不夠。
2、孩子的學習自信和認知,更多的是來自老師的權威
四年級學生的家長,面對孩子的作業本裡全是紅叉,都能做到面不改色心不跳。而且當遇到老師主動來溝通學習問題的時候,還會非常有自信地和老師談談自己的教育理念,這樣的家長非常了不起,那麼教育出的孩子也一定會很棒。儘管現在還有一些小瑕疵,根據家長和孩子一起鼓勵,寫作業上的問題也很快能被克服。孩子的學習自信和認知,更多的是來自老師的權威。比起家長苦口婆心相勸要好好學習,紅色的叉是更醒目的學習原因了。
家長關注老師的作業批改,不光是看紅色的叉有多少個。而是要了解孩子對於紅叉的處理。四年級學生的家長,還是能幫孩子把錯誤更正過來的。那麼養成良好的學習成績也是需要時間的,第二天我們收到改正過的作業,老師也應該給孩子以鼓勵,而且我的這位四年級學生家長說,只有老師的紅叉,對孩子的錯題糾正才有意義。家長講了多少遍,都不如老師批改作業給出的紅色建議。家長不給檢查作業的理由,在小島老師看來是真的讓人有些思考。
3、家長可以檢查作業,但是找錯誤要讓孩子自己來找
當然已經四年級的學生了,家長是可以不檢查作業的,但是對於一二年級的小學生來說,家長檢查作業,找出錯誤,也需要引導孩子自己來找。家長在輔導寫作業的過程中,先不過於幹涉孩子的書寫節奏,等到作業寫完了,告訴孩子:我在你的作業裡發現了3個小問題,現在給你5分鐘,看看能不能找出來。有了時間的限定和錯誤數量的準確性,孩子自然也能自己去檢查作業了,久而久之就能養成獨立學習的好習慣了。
如果孩子在5分鐘內找不到自己作業中的錯誤,家長也不要打擊教育,直接告訴孩子答案,讓孩子自己進行思考,分析錯誤原因,一樣能提高糾錯的能力。關於小學生培養獨立學習的能力,四年級以上的同學家長,你們可以試試這3個方法,嘗試不檢查作業,哪怕都錯了也不要緊,你是否同意這位家長的觀點呢?歡迎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