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作業變家長作業?解決批改作業問題要減少作業量

2020-12-15 中國經濟網

  小編碎碎念

  12月10日,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針對「杜絕將學生作業變成家長作業」的問題,教育部表示對於教師布置懲罰性作業、要求家長完成或批改作業等明令禁止的行為,要進行嚴處。

  關於孩子學習,家長老師該怎樣各負其責?如何做好家校聯動,在不同層面對孩子提供更優的教育?小編有話說。

  策劃/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張宇、曹騰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林琳、杜娟、劉曉星、陶開河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蘇韻樺、邱偉榮

  做好溝通,家長不應過多介入學校教育

  很多家長有在孩子幼兒園時幫忙做中秋花燈的經歷。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家長們開始了配合老師的長達10餘年的「陪讀」歷程。說是陪讀,除了照顧孩子的日常生活,最重要的工作是完成老師交代的各種任務——這種任務往往表面上派給學生,實際上交給的是學生背後神通廣大的家長們。

  一個朋友聚會時忍不住吐槽,學校要給孩子們做手工畫冊,大概離截止日期還有3天的時候,任務被派到她的孩子身上。朋友欣然領了活,組織孩子和先生趕工到半夜3點,把班上孩子們零散的畫作整合成冊,第二天美滋滋把畫冊交上去。卻沒曾想,班主任卻不收貨,理由是水平遠遠比不上某班水平——而某班提前數周準備這個工作,有組織、有規劃,她卻只是「半路出家」、臨危受命。班主任提出了確切的要求,但只給半天的時間,自己幾乎不可能達到要求。於是她又通宵了一晚,找來了各種專業幫手,終於做出了只能達到班主任及格線的作品。

  來自各個行業的家長,為學校、學生傾注自己的資源,無可厚非。然而,不衡量學生的能力,提出更多要求,心知肚明「考驗」的不是學生的能力,而是家長的能力;本應由老師指導孩子完成的實踐,變成由家長一力承擔,流於應付,失去了教育的初心。家長感謝老師辛苦培育自己孩子的同時,希望更多互聯互通的同時,其實不應該介入太多學校的教育。(林琳)

  孩子的作業,且看且珍惜

  家有五年級小兒,從一年級開始,我基本上每天檢查孩子的作業,聽孩子背書,幫孩子修改作文。儘管並不樂在其中,但我想這是作為一個家長應該做的。

  給孩子看作業、關心孩子的學習,我認為也是現在大多數家長能做到,而且正在做的,畢竟孩子是自己的。但家長看作業、督促孩子的學習應該是自願的,而不應該是被學校、老師強迫的。一旦家長沒有批改作業就「罪該萬死」,甚至在家長群這種公開場合被批評、被羞辱。這種自認為高高在上的老師實在要不得。

  希望孩子獲得更多的知識、取得更大的進步,是家長和老師共同的願望;批改作業既是老師的本職工作,也是家長應盡的義務。大家都擺正自己的位置,才能共同把事情做好。

  網上關於家長輔導孩子做作業有很多段子,我都很愛看,「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看著大家都「雞飛狗跳」,自家的那點亂七八糟似乎也不算什麼了。

  不過實際上,你能陪著孩子「雞飛狗跳」的日子也餘額不足了。到了小學高年級,家長看作業的權威性在急劇下降,孩子的自主意識開始猛漲:你告訴他是這樣的,他懟你說:老師不是這麼說的!而且儘管大家都受過高等教育,但也不得不承認,作業也越來越不會看了,要不怎麼家長的手機裡都下載了xx搜題、xx幫?

  回過頭看,你會發現這是一段你陪著孩子成長的日子,也怪溫馨的。孩子的作業,且看且珍惜吧。(杜娟)

  精簡「進校園」作業,為老師和家長鬆綁

  說起批改作業這個話題,我首先是想感謝一下娃的老師們。娃上一年級的時候,字寫得頗有「個性」,橫七豎八形態各異,還有很多拼音。我看他的作業,時常都要連猜帶蒙。可每天的作業發下來,都能發現老師批改得特別認真,這個字的橫寫長了,那個字豎寫短了,老師都能會圈出來。一個班40多個孩子,普通人早就看到眼都花了。老師的耐心和細緻真的很讓人感動。

  三年來,雖然各科老師從來沒有要求家長批改作業,但包括我在內的很多家長,都會主動批改。尤其是上了三年級,孩子每天都寫的小日記,我都會讀一遍,跟他交流哪裡寫得好,哪裡需要改進。英語和語文的作業,他寫完後我也要檢查,寫錯的字或者單詞,讓他及時訂正。如果完全不管,等著老師第二天批改,總覺得效果不是很好。小學是打基礎、養習慣的階段,就算老師沒有要求,只要條件允許,我覺得家長還是要多上點心,家校合力為孩子的成長奠基。等孩子上了中學,理科的作業估計我想批改,都沒能力了。趁著還能為娃的學習出點力,我倒是不介意多刷存在感。等過幾年力有不逮了,再全心全意當好後勤部長吧。

  我想,家長們真正反感的,並不是批改作業本身,而是個別老師把批改作業的責任完全轉嫁給家長的行為。還有一種作業,我相信是老師和家長都感到有些無奈的,就是太多「進校園」的任務了。這些「進校園」任務很多都要在手機上完成,有一些內容設置得也不夠有趣。這些任務壓到了學校、老師的身上,老師再督促家長陪同孩子完成,其實大家都覺得沒啥意義。希望能夠精簡過多的「進校園」作業,為老師和家長都松鬆綁。(劉曉星)

  解決批改作業問題,要減少作業量

  我覺得解決批改作業這個問題,首要的問題還是減少絕對量,讓孩子輕鬆一點。現在看到我家大寶,經常做作業一下子做到十點鐘,只要過去說他太慢,他馬上就說今天有多少多少作業。作業的量太大,就失去了作業的本來目的:鞏固知識。孩子變成了為了完成作業而完成作業,給自己和家長都造成了數不盡的痛苦。在這種情況下,說管好作業幾乎成為不可能。

  其次,掌控作業過程中的心理狀態和學習狀態,是管理孩子的重要著眼點。想必所有家長都經歷過孩子超乎尋常的磨蹭能力:爸爸,我要喝水;爸爸,我要拉臭;爸爸,我要尿尿——你剛不是拉過臭了嗎,為什麼不一起尿尿?種種迷惑行為讓家長几乎瘋狂。孩子持續不開心,家長必須要密切關注,想辦法對孩子的心理進行調整。

  第三,適當的家校聯動,特別是正向聯動,是控制好孩子作業的重要手法。現在有的家校聯動,往往是老師向家長告狀:孩子又沒有完成作業,或者作業又有問題,請家長進行配合解決問題。往往,家長聽到這種說法,立即會火冒三丈,有時候甚至會演變成一場小規模家庭戰爭。所以,為什麼不能多一些正向聯動呢,多發現孩子的優點,通過鼓勵進步,讓學習、作業變成一項有意思的遊戲。

  最後,作業這種東西,對家長的殺傷力非常大。就在前幾天,發現我家大寶的字,每個字都呈45度角傾斜,而這個問題是我強調過很多次。於是,一怒之下大吼大叫,結果發現自己的嗓子都吼壞了。所以,家長擺正自己的心態,用更加佛系的態度看待學習,是我們能夠做得最好的自救措施了。(陶開河)

(責任編輯:楊淼)

相關焦點

  • 「杜絕將學生作業變成家長作業」問題 解決了!
    會上,針對「杜絕將學生作業變成家長作業」的問題,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副司長俞偉躍表示,教育部的態度是一貫的、堅決的。教育部將嚴格落實作業的管理工作,對於違反有關規定,特別是布置懲罰性作業、要求家長完成或批改作業等明令禁止的行為,發現一起,嚴處一起。
  • 孩子家庭作業讓家長批改 學生作業變成家長作業?你怎麼看
    一市民近日發微博吐槽:孩子的家庭作業如今讓家長批改,老師掌握不了孩子的學習情況怎麼辦?針對這種現象,家長和老師怎麼看的呢?且聽老師伯說一說。這正是:  學生作業誰批改?  家長角色變化快!  反對意見  家庭作業讓家長批改  老師咋掌握學生學業  在持反對意見的家長中,絕大部分認為作業由家長批改,老師難以掌握學生的學業情況。
  • 叫停家長批改作業後老師就會批改作業嗎,你錯了!
    | 先了解一下作業分類作業有課堂作業與家庭作業之分,課堂作業會有一個專門的作業本,要求學生認真書寫,字跡整潔乾淨,這個作業本是為了應付上級檢查時用的。家庭作業是課後留給學生回家做練習,以便鞏固課堂上所講學習內容,是為了溫故而知新。
  • 江西萍鄉:杜絕將學生作業變成家長作業,教師要認真批改
    「杜絕將學生作業變成家長作業或要求家長檢查批改作業。」12月5日,江西省萍鄉市教育局在當地政府網上發布了《萍鄉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實施方案的通知》(以下簡稱「《實施方案》」)。  《實施方案》指出,教師要認真批改作業,強化面批講解,杜絕將學生作業變成家長作業或要求家長檢查批改作業,不得布置懲罰性作業。
  • 作業批改的新思路
    學生中有應付抄襲作業者,而教師也因量大時間少,批改形式簡單,致使作業的功能並沒有完全發揮。課堂上的有些練習,教師可以先檢查最早完成的作業,每小組只須檢查一人,並指出其錯誤所在,然後由他去批,改另外三人的練習,並監督、幫助他們進行訂正。對於課外的作業,同樣可採取這種辦法。對於有些非常簡單的作業,如課堂講過的練習,課外需鞏固的、元素符號、化合價的默寫等,可直接交由小組長負責督促組員抽時間完成。教師對小組批改後的作業要進行抽查,了解作業的完成和批改情況。
  • 小編碎碎念 | 學生作業變成家長作業?該怎麼解決?
    12月10日,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針對「杜絕將學生作業變成家長作業」的問題,教育部表示對於教師布置懲罰性作業、要求家長完成或批改作業等明令禁止的行為,要進行嚴處。關於孩子學習,家長老師該怎樣各負其責?如何做好家校聯動,在不同層面為孩子提供更優質的教育?小編有話說!
  • 安翊青委員:呼籲叫停家長批改訂正作業 杜絕家長代寫作業
    東方網記者王玲1月29日報導:累了一天下班到家,還得忙著給孩子批改作業,甚至孩子完不成的作業,要代他們完成?可能不少家長都有這樣的苦惱。今年上海兩會期間,政協委員安翊青等提出了一項提案,呼籲叫停小學教育中家長批改訂正作業,杜絕家長代寫作業風氣。
  • 家長很生氣:老師不批改作業就是敷衍塞責
    老師親自改作業,真的會越來越少?  如今批改作業減少,是老師懶了嗎?家長曾女士認為,老師確實是「懶了」,連作業都要讓家長來幫忙批改。  目前並不存在老師批改作業減少的情況,主要是「教無定法」,不同的老師按照教學對象有選擇地批改作業。比如低年級的孩子,可能老師全批全改更多一點,因為要了解學生的情況,好為他們制定教學計劃作出準備。比如在華附,學生都自覺核對答案,超過一半學生都不懂的題目老師才講解,老師作業批改看似少了,但其實這是避免大量重複,節省時間提高效率的方式。
  • 從多方角度看批改作業問題,從教師自身談談作業難批在哪裡
    對於目前某些部門處理這個問題的憂慮。前段時間看到某省明文規定不需家長批改作業等方面報導,很是憂慮。當然憂慮的不是說不允許家長批改作業這事,說白了讓家長批改本身也不可取,又時緊急了一兩次家長也能理解,次數多了就成問題了。
  • 作業幫家長版智能批改數學作業功能受家長青睞
    5月8日,中國領先的在線教育平臺作業幫曬出旗下「作業幫家長版」APP上線一周年成績單,並宣布全面升級。據悉,日常家長批改一篇作業時間需要5分鐘,作業幫家長版APP 最快1秒即可獲取數學作業批改結果。
  • ...再次炒熱「作業」話題 「作業量多」「應該誰批改」仍是議論焦點
    公布監督電話再次炒熱「作業」話題 「作業量多」「應該誰批改」仍是議論焦點這是一段「天乾物燥」的特殊時期,一不留神,家長與孩子就會擦出「火花」。最近,各地都頻頻爆出家長因為輔導孩子作業而「兩敗俱傷」的新聞。12月23日,蘭州市教育局公布義務教育學校作業管理監督電話,一時間,關於作業問題再度成為話題。衝刺複習階段,各學校的學生作業基本都超量,只是家長們對投訴與否,都各執觀點。
  • 記者調查|家長很頭疼,家庭作業咋成了「家長作業」?
    要科學設計作業,著力培養學生必備品質、關鍵能力、創新精神,減少書面作業,適當增加實踐性、體驗性、參與性作業。要標本兼治,教師重在作業設計、布置、指導與批改,家長重在陪伴、引導和督促,任何一方既都不能缺席,也不能越俎代庖。
  • 記者調查 | 家長很頭疼,家庭作業咋成了「家長作業」?
    要科學設計作業,著力培養學生必備品質、關鍵能力、創新精神,減少書面作業,適當增加實踐性、體驗性、參與性作業。 要標本兼治,教師重在作業設計、布置、指導與批改,家長重在陪伴、引導和督促,任何一方既都不能缺席,也不能越俎代庖。
  • 教育部嚴禁學生作業變家長作業,發現一起,嚴處一起
    教育部嚴禁學生作業變家長作業,發現一起,嚴處一起 作者:李海顏 發布時間:
  • 家庭作業不得變為家長作業
    《指導意見》明確,不得要求家長批改、檢查教師布置的作業並籤字;嚴禁學校與校外機構聯合進行有償補課;禁止學校通過家長微信群、QQ群等任何形式公布學生的考(測)試成績和名次。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楊曉蓓A減負大招關鍵詞:作業老師不得要求家長 批改檢查作業並籤字  《指導意見》首先針對作業有了更為明確的規定,嚴禁教師布置懲罰性作業,不得將家庭作業變成家長作業,應要求學生抄寫所布置的作業項目。鼓勵教師布置重在促進運用與學生自我體驗的實踐性作業。
  • 學生作業變家長作業?廣西早已出臺方案禁止!
    12月10日,教育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對老師要求家長完成或批改作業等明令禁止的行為,發現一起,嚴處一起。那麼,廣西本地有出臺相關政策嗎? 1 孩子作業怎麼管,家長各有看法 對於孩子的作業該怎麼管,不同的家長有不同的看法。
  • 小學作業輔導家長抱怨多,家庭作業變家長作業,原因為何?
    >批改和檢查作業本不是家長要做的事,現實是這些事很多家長都要做。最直接的原因是學校有部分老師直接把檢查作業的任務推給了家長。老師布置的作業,家長自然不敢說什麼,只能照辦。雖然很多教育部門明令禁止這種行為,但是現實中卻是實實在在的存在的。當然,站在老師的角度也可以理解,一個四五十個人,一個個批改和輔導作業的話,確實不是那麼現實。
  • 作業那些事|濮陽:部分學校存在微信布置作業、家長批改等現象
    猛獁新聞·東方今報記者 顏景獻 見習記者 申學楠/文 圖 視頻  濮陽市小學生書面家庭作業多嗎?存在家長改評作業現象嗎?對於這一問題,猛獁新聞·東方今報記者對濮陽市的部分學校進行了走訪調查。  「我的孩子在讀一年級,平時作業都是老師在班級作業平臺上布置,自己下班後再輔導孩子完成作業。」濮陽市第二實驗小學一年級學生家長喬女士告訴記者。在喬女士的手機班級作業平臺上,記者看到這個作業平臺類似一個小程序,每天老師將作業發布後家長都能看到,孩子作業完成後,家長拍了照片可發送到作業平臺。
  • 家長是否應該給孩子批改作業?
    批改孩子作業在沒有微信和QQ的年代,學生的作業只能靠自己紀錄,很多學生會有個專門紀錄每天作業的本子;而信息化的今天我們有了更為便利的通訊方式,家長可以更方便得知道孩子每天的作業,也就能更好地了解孩子在校的學習進度,這對家長來說並沒有什麼不好;當孩子因為某些原因忘了登記作業時也可以從家長那裡獲得幫助。當然,這可能造成孩子依賴家長群的作業信息而不去主動登記作業。
  • 教育部表態:禁止教師將學生作業變成家長作業,老師必須親自批改
    12月10日,教育部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針對「杜絕將學生作業變成家長作業」的問題,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副司長俞偉躍表示,對於要求家長完成或批改作業等明令禁止的行為,發現一起,嚴處一起。【律師點評】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給孩子批改作業已經成了學生家長的義務和任務。如果有哪位學生家長沒有完成批改作業的任務,還會被老師在家長群裡點名批評。這種情況在我們讀書的那個年代,是老師想都不敢想的!因為給學生批改作業本來就是老師履行教育職責的應有之義,是老師的法定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