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iPS細胞的活體生成 - Nature報導專區 - 生物谷

2020-12-12 生物谷

Manuel Serrano 及同事首次發現,體細胞被經典「Yamanaka因子」Oct4、Sox2、Klf4和c-Myc重新編程為具有多能性的過程可以在活體中實現。對從小鼠的胃、小腸、胰腺和腎臟細胞在活體中誘導生成的「誘導多能幹」(iPS) 細胞所做分析顯示,它們比在體外生成的iPS細胞更接近胚胎幹細胞。這些活體iPS細胞還具有生成表達胚胎標記和胚胎外標記的胚胎樣結構的潛力,這說明它們具有傳統iPS細胞或胚胎幹細胞所沒有的全能特徵。(生物谷Bioon.com)

生物谷推薦的英文摘要



Nature  doi: 10.1038/nature12586

Reprogramming in vivo produces teratomas and iPS cells with totipotency features

María Abad,Lluc Mosteiro,Cristina Pantoja,Marta Ca?amero,Teresa Rayon,Inmaculada Ors,Osvaldo Gra?a, Diego Megías,Orlando Domínguez,Dolores Martínez,Miguel Manzanares,Sagrario Ortega& Manuel Serrano 

Reprogramming of adult cells to generate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PS cells) has opened new therapeutic opportunities;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possibility of in vivo reprogramming within tissues. Here we show that transitory induction of the four factors Oct4, Sox2, Klf4 and c-Myc in mice results in teratomas emerging from multiple organs, implying that full reprogramming can occur in vivo. Analyses of the stomach, intestine, pancreas and kidney reveal groups of dedifferentiated cells that express the pluripotency marker NANOG, indicative of in situ reprogramming. By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we demonstrate that haematopoietic cells can also be reprogrammed in vivo. Notably, reprogrammable mice present circulating iPS cells in the blood and, at the transcriptome level, these in vivo generated iPS cells are closer to embryonic stem cells (ES cells) than standard in vitro generated iPS cells. Moreover, in vivo iPS cells efficiently contribute to the trophectoderm lineage, suggesting that they achieve a more plastic or primitive state than ES cells. Finally, 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 of in vivo iPS cells generates embryo-like structures that express embryonic and extraembryonic markers. We conclude that reprogramming in vivo is feasible and confers totipotency features absent in standard iPS or ES cells. These discoveries could be relevant for future applications of reprogramming in regenerative medicine.

相關焦點

  • Nature:有性別的器官 - 幹細胞&iPS專區 - 生物谷
    圖片來自:mediasavvygirls.com2016年2月24日/生物谷BIOON/--最新的研究表明,我們的身體除了性器官,其他的器官也存在著性別的差異。取出雌果蠅腸道幹細胞並將其「雄性化」改造,發現三周後,這些細胞出現「雄性化」傾向,細胞會變小。該小組還發現,雌性腸道更容易出現腫瘤。他們對此的解釋是,因為在雌性中腸道需要在繁殖期有一定的可塑性,這也導致了其更容易遭受癌細胞侵襲。據了解,脊椎動物的性腺或性器官保留相當的可塑性:成年卵巢和睪丸的細胞在小鼠體內可以轉分化為其相反性別的細胞,而只需要單一的基因變化。
  • Nature:細胞命運由時間決定 - Nature報導專區 - 生物谷
    遺傳因子完全相同的細胞既能根據明確的細胞外觸發因素、也能根據細胞內明顯是隨機所產生的刺激做出不同的細胞命運決定。基因表達中的背景噪音是細胞程序中的一個「漏洞」還是它的一個關鍵組成部分?這項研究(Richard Losick和Johan Paulsson兩個實驗室的一個聯合研究項目)顯示,偶然性在此起一定作用, 至少對「枯草桿菌」是如此。
  • Nature:擬南芥的生物鐘 - Nature報導專區 - 生物谷
    在植物中,糖通過光合作用的生成是生物鐘的一個關鍵代謝輸出。這項研究顯示,節律性的內源糖信號能通過調控生物鐘基因的表達設定擬南芥的生物鐘的時間。作者提出了「代謝黎明」這樣一個概念,用來描述生物鐘響應於光合作用所生成的內源性的糖的某一峰值而發生的重設。
  • Nature:挪威雲杉的基因組 - Nature報導專區 - 生物谷
    (生物谷Bioon.com)生物谷推薦英文摘要:Nature         doi:10.1038/nature12211The Norway spruce genome sequence and conifer
  • Nature:S1P調控研究新進展 - Nature報導專區 - 生物谷
    S1P最初發現與細胞生長的調節有關,它是一種存在於細胞核中具有生物活性的脂質信使,由鞘氨醇激酶亞型1(SphK1)產生。S1P通過TRAF2調控TNF-a和NF-кB信號通路,進而參與一系列炎症、抗凋亡和免疫反應。
  • Nature: 細胞競爭的觀察及其所起作用
    細胞競爭是一個動態平衡機制,最先在果蠅中被觀察到,在這個過程中,能夠存活、但並不是最佳的細胞被從後生動物的組織中清除掉。它的生物功能尚不清楚,但現在Miguel Torres及其同事首次演示了哺乳動物組織中正在發生的這一現象,並且提出了它有可能發揮的一個功能。
  • 《環球科學》網站上線「nature專區」,可免費閱讀nature完整論文
    在「nature專區」可查看每期《自然》學術論文的中文摘要,點擊每篇摘要後附帶的連結,網頁會自動跳轉至《自然》論文的全文頁面,供用戶閱讀論文。隨著《環球科學》「nature專區」的開通,中國用戶只需登錄環球科學官網www.huanqiukexue.com/,在「nature專區」即可查看每期《自然》學術論文的中文摘要,點擊每篇摘要後附帶的連結,即可閱讀論文全文(網頁會首先跳轉到nature官網的英文摘要頁面,之後nature會識別從www.huanqiukexue.com跳轉過來的連結,隨後跳轉到論文全文的PDF頁面。
  • 白血病最新研究進展 - 幹細胞&iPS專區 - 生物谷
    2017年7月27日/生物谷BIOON/---白血病是一類造血幹細胞惡性克隆性疾病。克隆性白血病細胞因為增殖失控、分化障礙、凋亡受阻等機制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組織中大量增殖累積,並浸潤其他非造血組織和器官,同時抑制正常造血功能。臨床可見不同程度的貧血、出血、感染髮熱以及肝、脾、淋巴結腫大和骨骼疼痛。
  • 2017年7月HIV研究亮點進展 - Nature報導專區 - 生物谷
    2017年7月26日/生物谷BIOON/---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即愛滋病(AIDS,獲得性免疫缺陷症候群)病毒,是造成人類免疫系統缺陷的一種病毒。1983年,HIV在美國首次發現。它是一種感染人類免疫系統細胞的慢病毒(lentivirus),屬逆轉錄病毒的一種。
  • 【盤點】Nature近期十大研究進展
    2015年11月9日 訊 /生物谷BIOON/ --Nature雜誌推薦的2015年10月7日-2015年11月6日最受關注的十項研究進展介紹如下。1.研究成果不可再現性問題系列報導之一:怎樣減小觀測偏差研究成果需要能夠重複和確證,這是科學過程至關重要的一部分。但當今所採用的系統和方法的複雜性使得編輯和審稿人對於某項研究成果是否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更難有把握了。作為關於研究成果不可再現性問題系列報導的一部分,本期Nature 發表了兩篇關於怎樣減小觀測偏差的文章。
  • Nature:「衛星細胞」與肌肉衰老
    對成年哺乳動物幹細胞的功能來說至關重要的特性之一是,長時間保持靜止狀態的能力以及需要再生時做出反應的能力。骨骼肌數量及功能的損失是人類晚年衰老的共同特徵,與被稱為「衛星細胞」的骨骼肌幹細胞的再生能力的喪失有關。Pura Mu?
  • Nature:細胞龕位置決定幹細胞命運
    通過將活體成像與在活小鼠身上進行的單幹細胞/後代標記相結合。Valentina Greco及同事發現,位於毛囊幹細胞龕不同腔室中的細胞具有不同的細胞命運。雷射消融顯示,對毛囊發育至關重要的多能隆突幹細胞並不是毛髮再生所必需的,因為上皮細胞能重新佔據丟失的幹細胞腔室。
  • Nature:肝細胞中的多倍性
    現在,用小鼠所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肝細胞在活體中既可增加也可降低它們的多倍性。多倍性逆轉以前被認為是減數分裂所獨有的,但這項工作表明,它也可出現在正常體細胞中。多倍性的增加是通過失敗的胞質分裂出現的,而多倍性的減少則是多極性有絲分裂的一個結果。所導致的遺傳異質性在肝受傷之後也許是有利的,在這個時候,具有遺傳穩定性的細胞將會從事先存在的一組多樣化基因型中被選擇出來。
  • nature中文摘要 7 May 2015
    「nature中文摘要」欄目現已在《環球科學》官網「nature專區」上線。
  • Nature:絳色細胞對果蠅性吸引力的影響
    專題:Nature報導眾所周知,物種內及物種間的社會互動依賴於化學溝通,但其中所涉及的編碼卻隱藏在信息素的複雜混合物中。現在,Billeter等人通過基因方法去除了黑腹果蠅表皮中產生烴類信息素的細胞(即絳色細胞),從而形成用以研究化學溝通的一種「空白狀態」。
  • Nature:Arpin蛋白引導細胞遷移
    細胞遷移由分岔的肌動蛋白網絡驅動,後者由Arp2/3複合物的成核活動產生。在這項研究中,Alexis Gautreau及同事識別出一個新蛋白,叫做Arpin,它抑制Arp2/3複合物,通過降低細胞速度和遷移的方向持久性限制細胞亂動。因此,Arpin引導細胞遷移,是對受各種提示信息影響而發生偏頗的無數生理性遷移活動進行微調的首要目標。
  • 幹細胞研究最新進展(第4期) - 幹細胞&iPS專區 - 生物谷
    2018年10月2日/生物谷BIOON/---近期,幹細胞研究取得重大的進展。基於此,小編梳理了一下生物谷最新報導的幹細胞方面的新聞,供大家閱讀。作為生殖研究的一部分,科學家們一直在努力實現利用幹細胞製造人類卵子的目標--做到這一點將讓那些不能自然產生卵子的女性以另一種方式製造它們。但是實現這一目標一直是一條艱難的道路。研究人員面臨著道德和生物挑戰。但是,儘管存在這些困難,過去的研究工作已表明,利用幹細胞製造小鼠卵子並用小鼠精子加以受精是有可能實現的。
  • Nature:HIV-1感染與樹突細胞的關係
    HIV-1 (人免疫缺陷病毒-1)感染不能將幹擾素導入其所感染的細胞中,但其中所涉及的機制卻沒有被確定。樹突細胞(皮膚、黏膜和淋巴組織中的免疫細胞)調控病原體的先天檢測及在適應性免疫中所涉及的其他免疫細胞的激活,但卻不是為了對付HIV。樹突細胞對HIV感染是有抵抗力的,雖然它們也的確與該病毒結合,並且被認為幫助T-helper細胞的感染。
  • Nature:基因組印記被Tet1抹掉
    由等位基因特異性DNA甲基化介導的基因組印記,在發生在原始生殖細胞中的全基因組重新編程過程中一定要被抹掉。在這項研究中,Yi Zhang及同事確定了「甲基胞嘧啶加雙氧酶」Tet1在活體中抹掉基因組印記中所起的一個重要作用。父方Tet1被敲除的小鼠會產生有印記缺陷及相關的生長和發育缺陷的後代,這會導致早期胚胎死亡。
  • Nature雜誌1月26日精選文章一覽
    【3】反應性星形膠質細胞的產生和作用doi | 10.1038/nature21029在發生腦損傷後,人腦會產生不同類型的反應性星形膠質細胞,但人們對這些星形膠質細胞亞型具體有何作用所知不多。Shane Liddelow等人描述了這些反應性星形膠質細胞是如何在神經炎症性小膠質細胞誘導下產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