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現象看本質,不被表面所迷惑,直面自己真實的內心,才能找到問題的根源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在很多讓自己煩惱和迷惑的事情上,我們總喜歡向外求,找別人要答案和方法,總想有人能快速地幫助我們解決問題。
聽了很多課,用了很多技巧,也見到一些效果,但是繁多的問題千變萬化,有些技巧適用,有些又不適用,花費大量財力,精力到處成長。
見識多了,眼界寬了,大道理懂了,覺得自己好像變聰明了,但是實際問題還是沒有解決!
但在千問開啟後,我居然能很快地找到問題的本質,在不斷逼問自己的過程中看到那個自私的媽媽。
喜歡孩子聽話,其實就是想減少自己的麻煩,因為他不聽話,我就無法去做我想做的事情;因為他不聽話,我就會覺得自己沒有權威;因為他不聽話,我就會覺得他會受傷,他受傷了他會難受,也會讓我不好過;
歸根到底,表面是為他好,其實是為自己好,減少自己的麻煩和擔憂,這是我的自私。
另外在遇到孩子表現不好,壞習慣改不了,貪玩等等問題的時候,會控制不住發火,其實是因為自己無能,對自己沒有辦法解決問題而用發怒來控制事態的發展。
細細想來,就是如此,因為解決不了孩子提出的,發現的,發生的問題,就只能用粗暴的吼叫來鎮壓,孩子害怕了,這個問題就算過去了。
而事實是問題一直存在,只是我逃避了而已。
我一直以為我很愛我的孩子,但是分析到這些問題的根本時,我才發覺,其實我更愛自己,什麼無私的愛,那也僅僅體現在滿足孩子的物質要求上,好吃的,好玩的,能簡單輕鬆滿足的事情上。
當我發現這個事實以後,既自責也高興,因為我終於找到根源,後來我就會經常觀察自己的行為的情緒。
在對孩子不耐煩的時候,我就有意識地追問,是因為我的情緒還是因為這件本身,是因為我沒有辦法的解決還是因為我沒有去找答案?
經過幾次實踐之後,我發現我的焦慮少了,對孩子的吼叫少了,我慢慢地能融入到他的真實感受中了。
並且我和他交流的時候,並不把他當成一個孩子,而是一個可以和我對等談話的人,我有一次還告訴他:媽媽說的也不是全都對的,如果你有反對意見,你也可以說出來,試著說服我,讓我知道你會為自己想要的權利去爭取。
這些道理在書上和一些課程上也聽過,但是一直無法真正理解其中的來龍去脈,在我一直把自己當成教育者的時候,我是看不到孩子的內心的,也感受不到他的真實需求。
我只是用道理去灌輸他,灌不進去就強迫,反覆循環而已。
在外面吃飯時,看到別的孩子乖乖坐著好好吃的時候,自己的孩子邊吃邊玩,怎麼說都不聽,我就會訓斥他,讓他看別的乖孩子。
其實我的內心是擔憂在公共場合他這麼調皮會給別人不好的印象,別人有可能在心裡想,這個孩子太沒規矩了.....
這是我以前的一個思考過程,目標指向都是別人有可能出現的負面評價,這些負面評價會變成這個媽媽不會教孩子,不會教孩子的這件事會讓我感覺受挫。
但現在我想的問題是,如何讓孩子理解公眾場合和私人場合的差別,我們為什麼要在公眾場合表現得和在家裡不一樣,而不是去在意別人的評價。
這些發現讓我有如夢初醒的感覺,我們自己都不是完人,卻不斷地要求孩子不要有過失;我們自己都很自私,還不斷地要求別人要對自己付出更多。
我們自己永遠是一切問題的根源,我們每個行為背後都有動機,只是有時候我們忽略了,有時候不願意面對,有時候根本不知道怎麼發現。
帶著開放的心態接受自己的動機,不是什麼丟臉的事,你看不清動機,用錯誤的方法想要得到正確的結果才是愚昧的,常問自己為什麼,再問自己然後呢?你會找到自己的答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