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當我在keep calm and carry on 共度國難應有的態度談到《錯不在我》這本書的時候,就想引用這一句。B站的13年鳳凰衛視的「非典十年祭」中,講到新的病毒一定會到來,只是時間問題而已。沒想到這麼快就到了。
老人們口中的陰謀論,是想將問題的誘因推到非我族類的其他群體,而後將病毒的成因歸咎於食用野味,則是將這次病毒的誘因推到一小搓害群之馬中,反正自己從來不吃野味,錯不在我。等到Science新聞報導了中國研究者指出海鮮市場並不是唯一的病毒來源,人們又想起了研究所病毒洩露的解釋。沒有人想起奧卡姆剪刀原則,想到人類對自然的認識還有很多欠缺,從而接受這是一種來自於自然界中早已存在的病毒,只是由於人類飼養野生動物,甚至可能是集中飼養的雞或者豬,再加上當前的無標度網絡,導致了疾病的爆發,在這樣的歸因下,每個人都要對這一疫病負責。
最近幾年,大歷史系的書籍,很是流行,最典型的是尤瓦爾的《人類簡史》三部曲,但是大多讀者看書之後,還是無法建立將孤立的事件連在一起看,這種大歷史的思維模式。社交網絡的用戶,如圖記憶力只有7秒的金魚,在一個個的熱點之間迷失,從加州大火,到亞馬遜大火,再到澳洲大火,一場接一場的颶風,一次又一次的疫病(非典,中東呼吸症候群,禽流感,甲流),這讓我忍不住想細說說最近看的一本書《The Unhabitable Earth》
這本書是紐約時報2019年度暢銷書,是關於全球氣候變暖帶來的經濟社會政治影響的最全面描述。用一句話來概括這本書的內容,就是我們還剩下20到30年的時間,否則將會面對全球意義上難以挽回的大災變,而我們當前的種種國際新聞頭條,都是未來災難的冰山一角。全球生態系統是人類接觸到的最複雜的幾個系統之一,氣候問題則是當代影響最大的灰犀牛事件。危機向我們一步一步走來,這個時間遠比我們想像的要長得多,但是它一旦來到我們面前,其發動攻擊的速度遠比我認為的要快很多。
下面是17年的《灰犀牛》讀書筆記,修改後重新推送,原題目 通過創建一個流行語來改變世界
看到一本被稱為《黑天鵝》姐妹篇的新書,名叫《灰犀牛》。這本書不算厚,書中講述的風險可以看成是經濟學中說的公地悲劇,人們對近在眼前的巨大風險視而不見,如同我們忽略了一隻正在衝向我們的灰犀牛。最初的威脅都看起來很遙遠,但是它們靠得越近,阻止它們的代價就越大。然而,它們離我們越遙遠,我們就越不會採取任何防範措施。危險警示存在的時間太長,就會使我們筋疲力盡,讓我們覺得自己永遠沒有戰勝它的機會;讓危險靠近的速度太慢,我們就會變得驕傲自負。灰犀牛事件不是隨機突發事件,而是在一系列警示信號和跡象之後幾乎必然會出現的大概率事件。
這本書先講人的認知偏差,例如樂觀的高估自己的應對能力,恐懼情緒下的短視行為,選擇性忽視反面證據,人云亦云的群體思維,維持現狀的慣性等。之後談面對公共資源耗盡時的得過且過,就放二戰時德國牧師馬丁·尼默勒的那段名言:
他們殺共產黨人的時候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共產黨人
當他們殺工會分子的時候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工人
當他們殺猶太人的時候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猶太人
隨後他們向天主教徒而來我沒說話,因為我是新教徒;
當他們殺我的時候沒有人說話,因為已經沒有人了
書中的這個表可以說明如何」灰犀牛「式的事件可以怎樣進行分類。
這裡每一種類型你都可以舉出生活中的例子,再加上書中經常引用的學術研究成果,例如說道反覆出現的危機,可以用凱恩斯的話」市場的不理性行為可能要持續很長時間,遠比你我能接受和理解的時間要長「。說起人們不願意面對的真相,可以引用組織理論學專家伊恩·米特洛夫的話」這些危險信號都非常重要,其中有些是非常明顯的信號。實際上,它們的明顯反而讓我們看不到它們的重要性。「。而在說起已經到來的危機時,作者引用了MIT經濟學家魯迪格·多恩布希的話「危機向我們一步一步地走來,這個時間遠比我們想的要長很多,但是它一旦來到我們面前,其發動攻擊的速度就比我們認為的要快很多。」
之後書中用全球變暖作為灰犀牛事件的典型例子,指出全球變暖造成的極端氣候增加,水資源缺少,不可持續的債務危機,空氣汙染,肥胖的流行,糧食減產,地緣衝突增加,極端的炎熱等。如果你覺得這些例子不夠個性化,你可以看看下面這本書,這本書中描述了不少世界上最聰明頭腦認定的灰犀牛式的風險。不過你最好舉幾個你身邊的例子,最好是自己正在面臨的灰犀牛式的風險。人們都喜歡聽別人講自己的親身體會過的故事。我們每個人都面臨著至少一個灰犀牛式危機,有時甚至更多:在你的個人生活和家庭生活中,在你工作的組織機構或者企業裡。
灰犀牛式的風險的特點決定了其困難在於承認其嚴重性,並及時展開行動。認識到了灰犀牛式的風險,哪怕簡單的checklist和預先設定的止損規則就能夠避免問題的出現,更何況,在之前的表中還列出了每種灰犀牛式的風險應該怎麼去應對了。關於如何應對灰犀牛風險,書中這樣寫到:把否認牴觸情緒轉化為接受危機的存在,把拖延轉化成積極制定行動計劃,避開恐慌階段,儘快進入行動階段,如果不幸被災難重創,也能夠做到重整旗鼓,重塑輝煌。
具體來說,則是以下6條行動原則,
(1)承認危機的存在 勇敢質疑群體和權威
(2)定義灰犀牛式危機事件的性質 為灰犀牛找到一個情感共鳴,讓危險事件更加生動鮮明,就能吸引人們的注意。
(3)不要靜立不動 ,及時行動,從小處做起,不試圖一次解決所有問題
(4)不要浪費危機 ,創建可以抵禦下一次類似危機的預案
(5)站在順風處 ,從而準確預測那個看似遙遠的危險是如何一點點地靠近的
(6)成為發現灰犀牛式危機的人,成為控制灰犀牛式危機的人
這本書第五章引用「戈爾迪之結」的典故,來指出如何診斷灰犀牛問題的成因,並對一類常見的灰犀牛問題給予的解決方案,這裡對當前的疫病防治很應景:
我們最難解決的灰犀牛式難題,是一個死結,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徹徹底底的
含混不清,問題之首就是「不平等」。在這一階段,損失最小的選項就是最好的選項,因為很難看到出路在哪裡。
在難題階段,我們經常是在治療各種表面症狀,而不觸及根本病因。
非常重要的一步是把問題分解成幾個具體的可以實現的目標。我們很難改變
什麼,除非有一個帶有觸發性質的事件發生,幫助我們確立反應模式。
關於這本書的總結就到這裡,這本書最大的價值是提供一個便於傳播的meme。之前人們談到那些顯而易見卻被選擇性忽視又影響巨大的必然風險,缺少一個簡潔的詞彙來概括,而灰犀牛這樣的意向會觸發我們頭腦中狩獵時代留下的本能反應,讓我們能夠清晰的記住這個有些抽象的概念。比如全球變暖就不適合傳播,由於人們看到這個詞只會想到溫度的改變,而將這個詞改為全球多米諾式災變,也許能讓更多人意識到其影響。
我們的語言決定了我們能夠觀察到的世界,隱喻是我們用來讓某些認知「暗渡陳倉」的方法,而灰犀牛,黑天鵝這樣結合了一個情景的明喻則是為了傳播的便利。畢竟,管理風險不應該是某一個人某一個企業的事。《灰犀牛》這本書中列出的全球風險,也會或多或少的影響我們每一個人。
這本書給我的啟示除了這本書的內容本身,還有在傳播一個觀念時,一定要有一個簡單又有感情衝擊力的名字和一個現實的情景。《灰犀牛》這本書一開始就描述了兩個西方旅客去非洲大草原去拍攝灰犀牛的照片,在太陽下曬了幾天後,這兩人遠離了隊伍和嚮導,在看到灰犀牛後,又忽略了嚮導的建議,離小犀牛太近,從而激怒了附近的母犀牛。這樣的故事應該在這本書中被多次提到,以便讓讀者始終能保持警惕,認識到這本書不止是學術討論。我們也需要比警鐘長鳴這樣的陳詞濫調更鮮活的形象,來不斷做我們這個社會的牛蠅,提醒我們正在面對的問題。
願灰犀牛能成為如同黑天鵝一樣的流行詞彙。
擴展閱讀
高斯與天鵝
擁抱不確定:反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