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考古記
書店見到ta,勾起了某人對新疆的惦記,迫不及待就給抱回來了。可憐某人錢不少花幾分,每每總是落得幫書店清存貨的待遇——只怪自己選的書太冷門,總是沒得多一本未拆封的可選。
對新疆起了惦記,源自閱讀了一套中國通史的明清卷。雖然書的序言有點尬,但內容還是不錯的。屬於歷史通識教育,沒有過於嚴肅,也沒太過庸俗。
所感慨最多的,是明清卷中對於清朝後期邊患的講述。頭一次比較清楚的了解,在佔據了教科書近代史最多篇幅的鴉片戰爭、堅船利炮之外,在中國的邊疆所發生的驚心動魄的過往。尤其是新疆平叛,讀完心裡莫名衝動,一定要去看看曾紀澤、左宗棠死命保下來的新疆。
至於無意中在書店角落裡發現的這本《西域考古記》,講述的是英國作者斯坦因於二十世紀初在新疆及周邊探險考古的經歷。當時的大背景是眾所周知的敦煌莫高窟的發現及文物流失、日俄歐美對西北的探險考古發掘及文物掠奪。
讀書的過程中,敬佩作者的勇氣與執著。看他記錄沿途的艱險,前路的未知,文字和圖片皆珍貴。看他時不時對照中國歷史,漢武帝、高仙芝、玄奘等等,各個朝代年代順手拈來,真是佩服又羞愧。
看那些模糊不清的黑白照片,腦海裡忍不住去對比旅行手冊裡的風光彩照,感嘆山川壯美,為作者不畏艱險拍到這樣珍貴圖像想要稱讚,可是一想到,那年代大好山河由得外國人這樣肆意考察勘測、以及後邊文物的打包運走,只能是情緒複雜。
終於講到了敦煌和王道士,看著作者的講述,情緒的複雜到了頂點,一方面知道文物流失的結果而不忍細看整件事情的脈絡。作者講述如何憑著玄奘、憑著同行的蔣師爺的幫襯、憑著投其所好的勸誘,終於得以從王道士手中將眾多圖卷文物運走。作者講述再一次來到敦煌,因為外國探險家們的所為,使得中國政府終於有所覺察,進而官方接收敦煌圖卷,再講到官方對待文物的粗心大意,除了心痛可惜,實在沒有別的選擇。有那麼一種時刻,「或者被人帶走反而能讓te們得到更珍惜的對待」,會是這樣的想法。
這些年,敦煌越來越常出現在大眾視野裡了,或是與博物館熱有關,或是受益於一帶一路的建設,舞蹈也好、影視劇也好、文創也好,出版物裡也開始更多見到敦煌研究者們的著作,在圖書館、書店裡邊醒目的位置。敦煌如今是被好好的寶貝著了。這樣想一想,或者心裡能稍稍舒服些。
這本書,按照簡介裡說的,是民國時候翻譯的版本,然而通體流暢,很多時候想不起來這是大半個世紀之前的譯作,只是偶爾會被字裡行間的文雅不經意的提醒。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