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名人]考古史上的長徵者——記四進新疆的黃文弼(圖)

2020-12-11 荊楚網

湖北日報記者韓曉玲實習生王瑞華

清朝光緒十九年的初春,一個男娃誕生在湖北原漢川縣黃龍潭畔的黃木匠家裡。22歲時,這個聰穎好學的孩子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後留校任教。這期間,他漸漸對當時新興的考古學發生了興趣,由此將自己的學術轉向考古,取得了輝煌成就。

他就是中國現代西域考古事業的奠基者黃文弼。

從1927年夏天首次進新疆起,到1966年冬天離開人世,39年間黃文弼四進新疆,總行程38300公裡,可謂中國考古史上的長徵。他的代表作《羅布淖爾考古記》、《吐魯番考古記》、《塔裡木盆地考古記》和《高昌專集》、《高昌陶集》,備受國內外學術界矚目。

近些年來,西部考古和西部探險掀起了一股熱潮。黃文弼的名字還時常被考古學家和探險者們掛在嘴邊,他的「三記」、「兩集」仍然是人們進入戈壁前的必讀書。

(一)

黃文弼是我國解放前惟一到過新疆羅布泊地區進行考察工作的中國考古學家。在讀書和執教的年代裡,他就對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和瑞典人斯文赫定一次又一次在我國邊疆發掘、搜掠大量文物珍品,使之流散國外的行徑感到十分氣憤,立志要去邊疆考古,為這一帶光輝燦爛的文明史跡免遭破壞作出自己的貢獻。

1901年,斯文赫定在羅布泊北發現了「樓蘭古城」,轟動世界。中外學者相信,樓蘭古城是絲綢之路上繁盛一時的古樓蘭國目前被發現的最重要的歷史遺蹟,它對研究新疆以至中亞的古代史、絲綢之路的歷史變遷、中西文化的交流與相融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然而直到1927年,我國科學家才到樓蘭考察。從此,樓蘭地區的古代文明在中國學者的手中揭開了新的一頁。

那一年春,斯文赫定率一個大型遠徵隊第5次來華,準備去我國西北部進行科學考察,並與北洋軍閥政府達成了不平等協議:不準中國科學家參加,採集品全部運往國外。消息傳來,中國學術界強烈反對,最後達成由中國和瑞典聯合組成中國西北科學考察團,斯文赫定、徐炳昶任團長,採集品全歸中國所有的協議。

黃文弼作為北大學者,參加了考察團。這是他第一次赴內蒙、新疆考察,歷時3年多,行程18830公裡。儘管當時考察環境極其艱苦,但黃文弼從不輕易放過任何可以利用的寶貴時間。他在新疆考察期間的日記,大半是經一天艱苦跋涉後,晚上在蠟燭或月光下寫成的,有些線路圖甚至是在零下10多度時迎著風沙騎在駱駝背上繪就的。當他結束考察,帶著80餘箱採集品回到北平,已是「形容枯瘦,牙齒脫落」。他在樓蘭城東北發掘遺址所獲得的70多枚寫有明確西漢紀年的漢文木簡,至今仍是樓蘭研究中的珍品。

在考察團與斯文赫定相處的日子裡,他既熱情地予以合作,也嚴肅地反對其損害我國主權的言行。1930年去樓蘭遺蹟考察時,斯文赫定竟將瑞典的國旗插在沙丘上,黃文弼當場提出嚴正抗議:「這是中國的領土,不許插上外國的國旗!」他一邊說著一邊拔掉瑞典國旗,插上了中國國旗。斯文赫定在他日後出版的《長徵記》中,稱讚黃文弼是個「博大的學者」。

1934年,黃文弼風塵僕僕,第二次進新疆複查高昌、樓蘭故地及天山南麓許多古址。

(二)

這兩次考察是最為困難的。那時到新疆,不要說鐵路,就連公路也沒有,交通主要依靠駱駝和毛驢,通過沙漠戈壁還要帶水、帶糧食和燃料。黃文弼不畏艱難,每次外出身攜用來裝水的新疆土產葫蘆和拓寫碑文的筆墨紙張,這種習慣一直到1943年交通幹線通了汽車仍保持著。l929年春,為了探尋埋藏在荒漠中的古蹟和古河床,揭示塔裡木盆地的古代文明和地理變遷,黃文弼用重金購置了10頭駱駝,以1個月零3天的時間穿越了「日出沙深口冒煙,日落石凍馬蹄脫」的塔克拉瑪幹大沙漠。

此外,考察中政治惡劣和自然險阻給黃文弼帶來的也是難以想像的困難。

1927年入疆時,新疆省長楊增新把考察團設在內蒙古額濟納河的氣象儀器當做大炮,於是如臨大敵,派出一個團的兵力防守在哈密一線。當他弄清考察團的團長不等於軍隊的團長時,才準許考察團有條件地進入新疆。

次年夏天,黃文弼沿著塔裡木盆地邊緣進行考察活動時,楊增新被刺殺了,新上臺的金樹仁對考察團設置了更多的障礙,密令沿途道、縣監視黃文弼的行動,阻撓他的考察。幸虧沿途的一些老於世故的道、縣官僚要為自己留後路,所以金樹仁的命令並沒有得到認真執行,考察團幾經周折才克服一個又一個障礙。

(三)

1943年,黃文弼已年過半百,但他對考古事業、對祖國民族的熱愛絲毫沒有減退。就在這一年,他第三次赴新疆。途中他感慨地對同伴說:「斯坦因和斯文赫定這兩位外國人,面對浩瀚戈壁的惡劣氣候,在死神的威脅下,在死去許多隨從後,仍不放棄掠奪中國文化的野心,一再深入到新疆境內許多古代文明遺址。我們中國人難道無動於衷嗎?小夥子,你還年輕,要為中國人爭氣啊!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新疆五十萬分之一的地圖,是斯坦因僱用印度人測繪的,我們身為中國人難道不引以為羞嗎?難道我們就不應該為新疆考古多做一些工作嗎?」

這次實地考察使黃文弼考察到了斯坦因的新疆五十萬分之一的地圖所沒有測到的空白點,為中國人爭了一口氣。

黃文弼當年9月底轉向南疆,翌年返回內地。這次較前兩次有利的條件是,有汽車作交通工具了。他利用這一有利條件,力爭多做些工作,廢寢忘食,不知倦怠。行程將轉至巴裡坤的時候,黃文弼患了嚴重的痢疾,那時他已經50多歲了,加上多年來受沙漠惡劣氣候的折磨,人已瘦得不成樣子。同車從事綜合考察的專家們,都勸他在哈密稍事休息,養好病再前進。但他鼓足勇氣仍堅持工作,帶著一葫蘆水和筆墨紙張到天山廟去拓印漢碑。他又利用考察的間隙,在烏魯木齊給各族人民講解新疆的歷史地理知識。

1957年,年過花甲的黃文弼第四次進新疆。一年裡,他與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同事共調查了古城、遺址及寺廟約127處,並在焉營、庫車做了一些發掘工作,採集實物頗為豐富。

漫長歲月裡,支撐著黃文弼在新疆考古的長徵路上頑強跋涉的精神動力是對祖國深沉的愛。1960年2月,當獲悉美國政府和蔣介石集團籤訂所謂「合同」,企圖以展覽為名,大規模地掠奪我國在臺灣的文物的消息,黃文弼萬分憤怒。他與尹達、夏鼐、徐炳昶、郭寶鈞等人共同發表抗議文章《堅決反對美國政府劫奪我國在臺灣的文物》,揭露出美帝分子偷竊、盜買、巧立名目騙取我國文物的罪惡行徑,並且警告「美國政府必須立即停止這種無恥的盜劫行為」,並且嚴正聲明:「這批文物無論運到哪裡,勢必追回!」

1966年,黃文弼已是風燭殘年。早年在西北大沙漠中度過的時間太長,體力消耗太大,但他依然抱病執筆,想把自己的最後一點心血,獻給祖國文化事業。然而「文革」爆發後,禁閉、抄家、遊鬥、戴高帽子,使這位正直的老人受到了莫大的侮辱。12月18日,他與世長辭,終年73歲。據其子黃烈講,老人家臨終前還盼望著有那麼一天,能繼續他所未完的工作。

相關焦點

  • 新疆文化探秘:重新發現和探索樓蘭,揭開古王國消失的終極謎團
    上個世紀初,他到中國進行考古發掘文物,確切地說是掠奪我國珍貴的文物遺存。當時,他找到了一個叫奧爾迪克的當地維吾爾族農民做嚮導,因為奧爾迪克很熟悉沙漠裡的地形,並知道哪裡有歷史遺蹟,斯文·赫定就用誘人的報酬僱用了奧爾迪克。在到中國之前,斯文·赫定通過查找歷史資料,知道新疆有個樓蘭古國消失在沙漠裡,於是就激發了他到中國新疆探寶的欲望。
  • 漢代西域都護府城址遺蹟確認在新疆輪臺-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新疆輪臺12月10日電(記者王瑟 見習記者秦偉利)備受關注的兩千年前漢代西域都護府地理位置確認工作,10日有了新進展。在我國幾代考古工作者多年不懈努力和苦苦尋找下,西域都護府城址遺蹟確定就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輪臺縣10餘處古城遺址中的一處。
  • 西域都護府遺址所在地理位置認識有重大推進(圖)
    王小軍攝中新網新疆輪臺12月11日電(記者 王小軍)12月8-10日「漢唐絲綢之路的開拓—西域都護府研討會」在新疆輪臺縣舉辦。來自北京大學、國家博物館、中科院遙感所、中國社科院、新疆考古所、甘肅省考古所等國內多家高校和研究機構的近百名著名學者專家齊聚輪臺,從多角度揭示歷史上中央政府對新疆的有效治理和中華文化在新疆的主導地位,對備受關注的西域都護府遺址所在地理位置的認識有了重大推進。
  • 悅讀|西域考古記(英)斯坦因
    西域考古記書店見到ta,勾起了某人對新疆的惦記,迫不及待就給抱回來了。可憐某人錢不少花幾分,每每總是落得幫書店清存貨的待遇——只怪自己選的書太冷門,總是沒得多一本未拆封的可選。對新疆起了惦記,源自閱讀了一套中國通史的明清卷。雖然書的序言有點尬,但內容還是不錯的。屬於歷史通識教育,沒有過於嚴肅,也沒太過庸俗。所感慨最多的,是明清卷中對於清朝後期邊患的講述。頭一次比較清楚的了解,在佔據了教科書近代史最多篇幅的鴉片戰爭、堅船利炮之外,在中國的邊疆所發生的驚心動魄的過往。
  • 文化傳承 四十年考古還原千年北庭都護府故城
    那天,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新疆考古隊人員本來是要去新疆南疆進行考古發掘的,但因為汽車臨時出現故障,不得已開行至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吉木薩爾縣。他們無意間聽說那裡挖土時發現了精美壁畫,於是便急忙趕到現場,展現在他們眼前的是一座高昌回鶻佛寺遺址。這一刻定格在1979年6月的一天。
  • 新疆早鐵器時代鐵器考古發現概述
    (22) 由此可見,分布於吐魯番盆地-中部天山北麓小區,以蘇貝希、四道溝遺址和洋海一、二號墓地為代表、包括蘇巴什、艾丁湖、三個橋、喀格恰克、大龍口、柴窩堡等早鐵器時代的文化遺存。其年代範圍:大約為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300年。
  • 名城無錫展示名人文化 彰顯古城深厚文化底蘊
    歷史上名人輩出的江南名城無錫,薛福成、華蘅芳、徐悲鴻、徐霞客、阿炳、錢鍾書、顧毓琇、錢穆、王選、孫冶方、薛暮橋、潘漢年等眾多的名人故居組成了獨特的城市歷史風景線。無錫市政府將名人故居資源視作一座城市的歷史縮影、文化遺存和精神載體,近年來加大對名人故居的搶救、修復和開放力度,以名人故居所承載的名人文化彰顯這座古城的文化底蘊。
  • 日本考古學者將漢文化融入課程:成中日文化交流「橋梁」
    圖為黃曉芬在土耳其做羅馬古道與秦直道比較研究。(資料圖) 鍾欣 攝中新網甘肅張掖8月12日電 (艾慶龍)「紅河三角洲的交趾郡是漢唐帝國南邊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貿易中心,然而其文化面貌真相不明,成為東亞文明史上不解之謎。」
  • 新疆吐魯番哈拉和卓墓地:再現漢唐文化融合下的生活圖景
    春節前,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發布《吐魯番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墓地·哈拉和卓卷》,正式公布對哈拉和卓墓地考古發掘的研究成果,為這項延續多年的考古發掘畫上了句號。其中的驚喜與謎團,讓人更加關注這所尚鮮為人知的墓地。
  • 「西域遺珍」新疆考古發現成果:清徐松稿本《西域水道記》
    1月26日—3月31日 國家圖書館展出   《西域水道記》為以水係為綱領的新疆地誌。嘉慶十七年(公元1812年),前湖南學政徐松被革職流放伊犁,其間協助伊犁將軍松筠增修《西陲總統事略》、編成《新疆識略》、撰寫長篇《新疆賦》,《新疆賦》當時競相傳誦,引發人們對西陲邊地的關注。   《西域水道記》是徐松流放期間,花費精力最多、學術價值最高的著作。全書共五卷,附水道圖,圖文並茂、包容古今。
  • 斯德哥爾摩中國文化中心:帶你看新疆
    天山天山天池回溯歷史新疆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在5000多公裡古"絲綢之路"的南、北、中三條幹線上,分布著為數眾多的古城、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石窟寺等人文景觀。1900年,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發現了新疆羅布泊地區的樓蘭古城;1934年,瑞典考古學家沃爾克·貝格曼發現了樓蘭附近的小河墓地,寫下近現代考古史上的重要篇章。
  • 這十大考古新發現,個個大有來頭!
    新華社發(中國文物報社供圖) 東亞玉文化的曙光 黑龍江饒河小南山遺址 跨度達15000年的文化遺存對構建黑龍江下遊乃至濱海地區的考古學文化序列意義重大。 一片新石器時代早期墓地的發現尤為重要,為研究烏蘇里江流域新石器時代早期墓葬形制演變和文化序列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 新疆古代羊文物(圖)
    原標題:新疆古代羊文物(圖) 1979年,新疆考古人員就在尉犁縣古墓溝墓葬裡發現了山羊骨,距今3800年。羊肉味道鮮美,無論是農耕民族還是草原民族,都喜歡吃羊肉。早在2800年前,新疆古代居民就已品嘗到羊肉的鮮美。1985年,新疆文物工作者在且末縣扎滾魯克墓葬裡,發掘出土了串在紅柳上的羊排。到了漢代,清燉羊肉成為新疆居民青睞的美味佳餚,1984年,洛浦縣山普拉古墓裡出土了一件三足木盤,木盤上盛放著羊頭和羊骨。
  • 新疆北庭考古最新進展:故城遺址為兩套四重八塊格局
    中新網北京10月26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社會科學院邊疆民族與宗教研究室副主任、新疆北庭考古隊領隊郭物研究員透露,北庭故城考古最新發掘研究顯示,該遺址最終呈現的格局是兩套四重八塊,內外兩套城牆及護城河可能是唐代早晚兩個時期建造。
  • 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兩處新考古遺址為何邁不進夏王朝的門檻?
    夏文化在相當一段時間內,它都只是中國考古學研究的一個課題,它還不是一個實際確定了的考古學文化的命名。要從考古遺存中確定夏文化,首先要從辨識夏王朝時期的夏文化遺存入手。為此投入巨大的國家學術資源與資金資源,進行田野考古與學術研究,以圖求證「中原中心」的正確。「我們想找出夏氏族或部落所活動的區域,就需要從古代所遺留下來的傳說中去尋找……由於夏代離現在很遠,所保留的史料已經不豐富,尤其是裡面包有地名的史料。
  • 新疆的文化保護與發展
    依法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  科學保護各民族語言文字  鼓勵各民族互相學習語言文字  三、宗教文化受到尊重和保護  多種宗教文化交融共存  宗教典籍文獻依法出版發行  宗教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  堅持宗教中國化方向  四、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取得成就  文物保護成果豐碩
  • 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結果公布
    經過5月1日至4日四個下午的項目匯報,5月5日下午,終評評委會經過評審和投票,最終產生了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最終結果在新聞發布會正式對外公布。龍山道路發現的我國最早的車轍,將車(可能是雙輪車)的起源提早到龍山時代,並與大時代背景下的東西文化交流相吻合,意義重大。這些特點是中國古代城市規劃思想的源頭,在城市發展史上具有裡程碑式的突出價值。同時也揭示出了龍山時代大背景下廣泛的跨區域文化交流與融合的現象,有助於深入認識中原地區文明起源的特徵,對認識國家文明的起源具有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