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詩人夏宇的裝置詩學

2021-02-22 閱讀培文

圖5 J. Beuys,untitled Ⅳ,MOMA,劉奎攝

 

同時,她確實有意地「破壞」句子的結構,追求一種過渡的精簡化,如她的《耳鳴》一詩,該詩結尾的詩句為:「在這樣的下午/這是譬如的第6次方/有人呼喚我的名字/遺失三顆紐扣」。分開來看每句都不難解,並置在一起卻不容易參透,原來,夏宇是故意將其中的連接詞省略了,她自陳道:

 

這樣的兩個句子「有人呼喚我的名字」和「遺失三顆紐扣」,一個絕大的誘惑是找一個「像」字把它們連在一起讓它們「產生意義」。我必須承認意義是極端恐怖的誘惑。意象尤其是。最後我以我終究不是一個畫畫的來自圓其說,意思是,我實在無能抗拒這些誘惑。

 

這也是它們最後被當做一本詩集看待的原因,而不是一本畫冊。

 

但是最後我還是把「像」字拿掉了。

 

對意義的抗拒,使她的實驗看起來不僅不是對讀者的召喚,反而是對讀者的拒絕。但如果從讀者主體性的角度來看,只有在閱讀過程被打斷、意義的接受產生障礙時,讀者才會抬頭思索,從而意識到作者、文本與讀者各自的獨立性。

 

至此,一個不可迴避的問題是,無論是夏宇詩作本身的晦澀,還是她對意義的拒絕,這並非裝置詩學所獨有。尤其是她從語言層面對詩句進行的詩學處理,現代詩學或後現代詩學完全可以應對,如論者陳義芝將其描述為「達達主義」便不無道理 ,與博爾赫斯等人所實驗的極限主義也不無相似處。實際上我們從更熟悉的象徵主義或意象派詩學對此也能進行解讀,如夏宇故意去掉連接詞,這其實是現代派詩人的熟套。如上世紀40年代朱自清便曾指出,象徵派為了表現微妙的情境,而採取了「遠取譬」的方式,而「所謂遠近不是比喻的材料而指比喻的方法;他們能在普通人以為不同的事物中間看出同來,他們發現事物之間的新關係,並且用最經濟的方法將這些關係組織成詩;所謂『最經濟的』就是將一些聯絡的字句省掉,讓讀者運用自己的想像力搭起橋來。沒有看慣的只覺得一盤散沙,但實在不是沙,是有機體」 。這未嘗不能用來解釋夏宇的《十四首十四行》或《耳鳴》。此外,上世紀初龐德等人的意象派實驗,也早就提出「直接處理『事物』」,「絕對不使用任何無益於呈現的詞」等詩學理念。

 

裝置藝術所強調的參與性,與詩學視域中的讀者反應理論之間的這種內在一致性,並未取消裝置藝術美學的獨立性或有效性,它恰恰提醒我們注意現代藝術的內在聯繫。就夏宇詩歌來說,這要求我們在關注其後現代特徵的同時,也要注意其與現代詩學的深層聯繫,也就是說,她很多看似後現代的藝術風格,其背後的美學理念可能是現代的,而現代與後現代顯然也不是一種簡單的時序更迭,也可以是兩種並存雜糅的美學風格,而裝置詩學的方法論意義,正在於它能超越現代與後現代的分野,從這種雜糅中發現夏宇詩學的獨特性。

 

那麼,夏宇裝置詩學的獨特性又是什麼呢?夏宇的試驗並不止於語言形式,從美學理念層面調動讀者,她的方法更為粗暴,也更為直接。讀者在進入閱讀、理解的環節之前,或許已遭遇了裝置的挑戰,正如上文所引鴻鴻的話,夏宇的詩集要求讀者的互動參與才能閱讀。對讀者參與的召喚,不僅是接受美學層面的期待心理,更為重要的是實踐行為,對讀者閱讀行為的重視是夏宇的自覺追求。她除了借鑑毛邊本這種傳統方式以外,還創造了一種新的方式,這就是2011年出的《詩六十首》,該詩集封面有純白與純黑兩種,但如果將表層塗料刮開,則又會露出另一種黑底白字的封面。這對有版本收藏癖的人來說,可能要面臨失去初版本或無法觀看底面的兩難,或者只能買兩本,這對讀者既有的版本意識構成了衝擊。

 

其詩歌的裝置性,也體現於具體的寫作過程,她自己就曾用「組裝」來形容自己「寫作」《salsa》的經歷:「修改潤飾排列裝置直到每一個片段找到它們最好的位置有些片段不停地走遠迷路到了最遠變成另一首詩」 。對夏宇詩歌評述較多的鴻鴻,最早將夏宇的詩歌創作與裝置藝術聯繫起來:「的確,至今沒有人像夏宇那麼在意作品表現的『舞臺設計』,但這並不代表她重視設計就輕忽文字內容——這種形式/內容的傳統二分法,委實無法應付夏宇的創作。應該說,印刷形式是她文字創作的延伸,一本成形。這種概念相當接近行動藝術和裝置藝術。」 在鴻鴻看來,夏宇的版式設計、形式實驗與她的詩歌創作理念是一體的,是類似裝置藝術的綜合藝術,應該結合起來全面考察。

 

綜合性或許是其裝置詩學的一個突出特徵,這不僅是指從詩集的版本、裝幀到閱讀行為,也在於閱讀理解的過程與方法之中。夏宇除了要求讀者裁剪冊頁這種基本的參與外,更為重要的是呼喚精神參與,要求讀者參與到文本意義的生產過程之中。如《摩擦,無以名狀》,詩人就要求「把字當音符當顏色看待」 ,《粉紅色噪音》則把顏色與聲音融入詩歌中,這不僅是對傳統的閱讀觀念的挑戰,更為重要的,是讀者需要綜合調動官能,才能真正理解詩歌的意義。

 

讀者參與文本意義的生產,這更集中地體現在其詩作的未完成性上,這也是夏宇裝置詩學的核心。如早期的《連連看》一詩,學者多從形式層面加以解讀,其實這也可看作一首「未完成」的作品,等待著讀者去「連連看」。如果從接受美學的角度看,這正是簡政珍所說的空隙美學 ,空隙美學通過留白給讀者留下想像的空間;也是孟樊所說的「要讀者來參與文本的遊戲」, 只是孟樊更強調這種形式的反敘事性及其與後現代「語言詩」的關聯;而筆者更重視這種形式所帶來的詩學革新,尤其是它所形成的互動式閱讀對理解夏宇詩歌的意義,以及它所帶來的認識論角度的啟示。即這種參與性不僅打破了作者的中心意識,也與對版本中心的反思一致,都質疑了原作中心主義,讀者不再是被動的體驗者,而是以更為積極的姿態參與到意義的生產中,經由參與性閱讀有可能生成所謂的「交互主體性」(intersubjectivity)。

 

這種未完成的形式除了「連連看」式的遊戲形式,還有一種詩句的選擇性組合,如《摩擦,無以名狀》中的《跳舞,到死為止》:

 

(不)特別想虛擲

並(不)知道傳遞

(不)做任何辯解

(不)證明顛覆

(沒)有辦法再畫那些對角線

(不)想軟軟下陷

(不)能兇猛

徹底地(不)感覺不忠

(永遠不)寄出入場券

(完全不)把帽簷拉低

(不)能拴著

永遠(不再)叉開

(不)喜歡(不)尋常

(不)想侵入

(不)能貼上書籤

(制止)轉彎

也(不)流下

(不)反對早起

(不)能相遇

(避免)再見

 

這首詩看似已經完成,但當我們開始閱讀時,卻發現每一句都有兩種完全相反的選擇。因而,如果從排列組合的角度看,這首詩的可能性要遠遠大於《連連看》,而不同讀者的不同選擇,無疑也會創造出完全不同的詩歌。

相關焦點

  • 跟著古詩學寫作|照應
    本期「莫愁家長智慧課堂」——《跟著古詩學寫作》,我們將通過賞析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一詩,學習照應描寫手法。詩人:張繼(約公元715—約公元779),唐代詩人,字懿孫,南陽(今屬河南)人。他是一位重視氣節,有抱負、理想的人,不僅詩有名,品格也受人敬重。他的詩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興幽深,事理雙切,對後世頗有影響。
  • 「詩人之賦麗以則」——讀《沈祖棻詩學詞學手稿二種》
    《沈祖棻詩學詞學手稿二種》張春曉 主編 中華書局近由郭時羽策劃、張春曉主編的《沈祖棻詩學詞學手稿二種》的出版(包括《七絕詩論》和《手鈔大鶴山人校本清真集》,中華書局,2019年,以下簡稱《手稿》),就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沈先生似乎缺少學術專著的遺憾。  知能並重的傳統  知能並重是中國古代學術的傳統,故研治詩學者多能詩,而能詩者亦往往於詩學多有會心。
  • 《詩學》集刊稿約
    年創刊,由西南大學中國新詩研究所和重慶市重點文科研究基地中國詩學研究中心主辦,是一本專門研究中國新詩的純理論刊物。《詩學》的辦刊宗旨是:學術性,在場性,地域性。學術性是學術刊物的生命,學術從自由思想來,學術從原創精神來,學術從爭鳴風氣來。我們希望儘自己所能創造一個開闊的學術空間,讓臘梅、牡丹、玫瑰一起爭豔,讓喜鵲、百靈、夜鶯同時歌唱。我們倡導的在場性,就是要遠離文學和詩歌現場的概念遊戲,因為那樣除了顯示遊戲者的聰明外,對於詩歌的繁榮毫無干係,當然也毫無價值。
  • 紀念|余光中,今日臺灣詩壇過半詩人都是他的「徒子徒孫」
    臺灣著名詩人、《鄉愁》作者余光中今日(12月14日)病逝,享年90歲。余光中最著名的作品就是《鄉愁》,但他並不是一個「通俗詩人」,他對詩歌和詩意的創造力是很驚人的。在臺灣詩壇,流傳著現在臺灣詩人基本上都是余光中和楊牧的「徒子徒孫」的說法。對此,臺灣詩人白靈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基本上如此,但余光中影響更大得多。
  • 安琪:「寫詩是詩人的事,推廣其實也應是詩人的事」——以《海峽瞭望》臺灣詩人專欄的撰寫為例
    依照這個譜系,51位詩人中前行代:洛夫、管管、林煥彰、張默、蕭蕭、瘂弦、周夢蝶、余光中、羅門、向明、鄭愁予、商禽、紀弦;中生代:紫鵑、顏艾琳、白靈、方群、羅任玲、楊小濱、孟樊、鴻鴻、唐捐、洪淑苓、阿芒、陳克華、林燿德、隱匿、羅思容、方明、陳育虹、陳黎、李進文、簡政珍、秀實、葉莎、靈歌、林淑貞、夏宇;新生代:葉覓覓、鯨向海、龍青、許赫、黑俠、蘇家立、馮瑀珊、吳懷晨、黃岡。舊體詩:陳維德。
  • 張松建 | 詩史之際: 楊牧的歷史意識與歷史詩學
    在海內外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七十餘篇,出版專著《重見家國:海外漢語文學新論》(2019年)、《後殖民時代的文化政治:新馬文學六論》(2018年)、《文心的異同:新馬華文文學與中國現代文學論集》(2013年)、《抒情主義與中國現代詩學》(2012年)、《現代詩的再出發:中國四十年代現代主義詩潮新探》(2009年)。曾在美國哈佛大學、荷蘭萊頓大學、臺灣漢學研究中心、臺灣大學擔任訪問學者。
  • 龐培論 ‖ 南方抒情理想與中西詩學的典範轉移
    而我們的詩人,並非是詩意與體驗的完全持有者,詩人僅僅是詩意與體驗的記錄者與傳遞者。詩人龐培仿佛在個體詩學思考中無意識中抵達了義大利哲學家吉奧喬·阿甘本(Giorgio Agamben,1942— )的哲學境地,他同樣敏銳地發現「歷史」與「幼年」的深層關係:經驗的毀滅。
  • 明飛龍丨完整性寫作:一種走向完整的詩學
    by Norman Wilfred Lewis 但要提醒的是,這些令人尊敬的詩人們必須保持反思精神,因為作為一個詩學概念,一旦它的內涵明確以後,很容易走上一條概念的闡釋之路。如果這樣,那麼,哪怕是再有誘惑力的詩學概念都會變得腐朽,成為束縛詩歌創作的繩索,也就遠離了詩歌概念的本真。
  • 上遊•互動丨頭條大賽(第8季)丨詩人呂進 - 毛翰
    為伊消得人憔悴呂進是詩人性情,對同事和學生熱情,像春天;對邪門歪道,嫉惡如仇,是冬天。做事認真,事無巨細他都要親自動手。記得新詩研究所設立臺灣薛林懷鄉青年詩獎,作為評委會主任,連獲獎證書他有時都要親自去買。為了表示對客人的尊重,請柬他也要親自填寫。
  • 詩人余光中|馬莉
    教授港臺文學課的王晉民老師(這位我尊敬的老師已於2008年4月19日病故,享年73歲)給我們講臺灣詩歌,那是我第一次接觸臺灣詩壇。後來私下裡,我和朱子慶一起去王老師家中請教臺灣的詩歌,而王老師特別推崇臺灣現代派詩,他說臺灣有一個現代詩歌文學團體「藍星詩社」,是余光中等人於1954年成立的,其代表詩人是余光中、覃子豪、鐘鼎文、羅門、蓉子等。
  • 臺灣著名詩人洛夫
    湖南衡陽舉辦詩歌朗誦會紀念臺灣詩人洛夫誕辰90周年  新華社長沙6月25日電(記者白田田)24日(農曆五月十一日)是臺灣已故著名詩人洛夫誕辰90周年紀念日。在他的家鄉湖南衡陽,當地作家協會和他的母校聯合舉辦詩歌朗誦會表示紀念。
  • 地方性寫作:作為關係的詩學路徑 趙飛
    如果要重塑詩歌與人的關係,人與母語的關係,母語與故土的關係,那麼,詩歌寫作絕非複製與模仿所能解決,而是要入土生根,化蛹成蝶。這意味著詩歌必須引領人類走向「神會」之關係。地方性詩學的實質正在於對關係的修復,反之,在詩人與地方、地方與地方、地方與世界的「相遇」關係中,詩歌發生在「擊目經心、絲分縷合之際」。
  • 記憶的詩學 | 陳蒙
    ——陳蒙記憶的詩學文/ 陳蒙一.記憶是所有詩人關心的東西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 人和記憶中的日子是緊密相連的。從某種角度上講,人就是其記憶的總和。費裡尼(F.Fellini)說了一句非常有意思的話:我們在記憶中同時是孩子、青少年、老年人和壯年人。
  • ...活動在京舉行,詩人梅爾《十二背後》中文、日文版首發圓滿成功
    2018年9月7日,「靈魂的自由與女性的星空——中日女詩人交流活動」在北京首都師範大學舉行。 在「靈魂的自由與女性性——中日女詩人詩學交流」學術研討會上,李小娟教授、篠崎佳代以及趙敏俐教授分别致辭。平田俊子、蜂飼耳、新井高子、神野紗希、藍藍、周瓚、梅爾等中日女詩人就議題做了發言,並針對女性詩歌寫作以及女性性等詩學問題進行了深入細緻的討論。
  • 詩的維度:形而上與宇宙而上 | 「詩與詩學」第二講
    中國詩由佔辭開始與宇宙對話,卜人可謂最初的詩人。屈原在其中,只是第一個留下名字。問射未知,而不論落處,從結果上看省去多餘的邏輯話語,從根器上看,詩人具有與真實若即若離的氣性。和宇宙對話,詩人從生存圓中探出腦袋,進入妙天,那裡不需要精微。精微由雕琢而生,中國詩的卜佔起源使詩從一開始就與雕琢風馬牛不相及。
  • 淺談蘇軾「反常合道」的詩學理
    學界對蘇軾「反常合道」詩學理論的關注較少,該理論是對司空圖「味外之旨」詩論的拓展和進一步闡釋,將古代「味」學理論向縱深處追尋。本文試從審美心理學、創作論的角度淺談該理論的生成、意義和影響。蘇軾在評論柳宗元詩時,提出一個非常重要的詩學觀念——「反常合道」。他說:「柳子厚詩:『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煙消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
  • 當大陸詩人遇上臺灣詩人
    紀弦(1913~2013.7月22日),是臺灣詩壇的三位元老之一,在臺灣詩壇享有極高的聲譽。紀弦不僅創作極豐,而且在理論上亦極有建樹。席慕蓉(1943年10月15日—),全名穆倫·席連勃,臺灣著名畫家、詩人、散文家。席慕容的詩歌多寫愛情、鄉愁、時光和生命,愛的抒發已成為席慕容詩歌的第一主題。
  • 2020花地文學榜|深情而自省 叩問詩學 呼應偉大文明
    1980年代以來,作為詩人的陳東東名聲日隆,《宇航詩》《南遊記》《北京人》……名作迭出。最初,旋律、意象、智性在其靜水流深的語境裡三重流轉。日後,又多有感性更替,豐盈、奇崛、冷豔之翼再生,語言幽深無限,文化視野大開,而東方詩學與現代主義的雙重書寫記錄了他獨立的見解和誠實的精神。
  • 望今制奇 參古定法 評《詩學「活法」考索》
    李、杜、元、白、韓、柳等大詩人開創了唐詩的全盛時期,就像高聳雲端的大山,橫亙於中晚唐北宋詩人面前。盛唐時期的創作,萬眾景仰,「何如海日生殘夜,一句能令萬古傳」。往後的路該怎麼走?永遠臣服在前人腳下,高山仰止,就只能像大曆詩人那樣,回歸自我,追求幽怨孤寂的詩美。這顯然不會為那些充滿創新意識的詩人所接受。於是,晚唐北宋詩人謀求創新,別開詞體,一時蔚為大觀。
  • 《彎曲的船板》:詩人博納富瓦的語言之夢
    最近,法國當代著名詩人伊夫·博納富瓦出版於2001年的詩集《彎曲的船板》由詩人、譯者秦三澍翻譯,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